文 | 逗叔
1942年1月8日,他生於英國,那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
他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童年的他與我們沒有區別,喜歡玩具和糖果。他喜歡玩遊戲,玩得不過癮,還自己發明了一款棋類遊戲。
後來他得了漸凍症,身體緩慢凍結,他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和兩隻眼睛可以活動。
不能讀書的他,讓人將每一頁平攤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逐頁閱讀。無法說話的他,成了超級演說家。
他最喜歡被視為科學家,然後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別人視為正常人。
他就是本文主角——史蒂芬·威廉·霍金。
遙想當年,霍金的父母親都就讀於牛津大學。其父弗蘭克主修醫學,是熱帶病專家。其母伊莎貝爾學習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
二戰爆發後,霍爸爸原本想要從軍報國,但上級領導認為他還是從事研究工作對國家貢獻更大,於是霍爸爸就在一所醫學研究院做研究員。
巧了,霍媽媽也在那裡做秘書工作——辦公室戀情就發生了。他們相遇並且墜入愛河、共結連理。
婚後,霍爸霍媽住在倫敦附近郊區海格特。當時納粹德軍狂轟英格蘭,倫敦空襲像是家常便飯。夫妻二人被迫決定,為了孩子,霍媽媽搬遷到較為安全的牛津。
霍金誕生後,霍媽媽才返回海格特。
1950年,霍爸升任為國家醫學研究院寄生蟲學部門主任,事業如日中天,全家搬到赫特福德郡的聖奧爾本斯。在那裡,霍家被定性為有點古怪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全家人都很喜歡閱讀,父母格外開恩,允許孩子吃飯時看書。他們生活簡樸,住屋很大但不去維護,交通工具僅是一輛改裝過的倫敦計程車。
霍金跟母親關係很好,其母住在莎士比亞的故鄉斯特拉特福,霍金經常去探望她。
霍金還跟自己的女兒合著了幾本宇宙探險的科普書,他女兒已成為著名作家。
1959年,17歲的霍金到牛津大學求學,攻讀自然科學,只用了很少時間得到一等榮譽學位,隨後轉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
在牛津大學讀書的最後一年,霍金髮現自己動作越來越笨拙,時常不知緣由地摔跤,划船也變得力不從心。
有一次,他還從樓梯上摔下來,頭先著地,造成暫時的記憶力輕微喪失。
當霍金進了劍橋大學,身體狀況更加惡化,說話都像是做了模糊濾鏡。父母注意到他的問題,帶他去看專科醫生。
1963年,醫生診斷21歲的霍金患有漸凍症,生命有效期僅有兩年。但是,醫生不是神,兩年光陰飛馳而去,他仍舊活著且病情有所緩解。
到了60年代後期,霍金的身體狀況又開始惡化,行動走路都必須使用拐杖,也影響到了他定期教課。
由於霍金逐漸失去了寫字能力,他發展出一種替代的視覺性方法:
先在腦裡形成各種不同的心智圖案與心智方程,再用這些心智元素來思考物理問題。
他不願對惡疾低頭,甚至不願接受任何幫助。
經過不斷地勸說,倔強的霍金才同意使用輪椅。沒想到他是個危險輪椅駕駛司機,他會肆無忌憚地衝過街路,仿佛他爸是李剛。
到了70年代後期,霍金的言語功能逐年退步,成了不折不扣的小語種,只剩下家人和密友能夠聽懂。為了與其他人通話,他必須依賴翻譯。
1985年,霍金拜訪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時感染嚴重的肺炎,必須使用維生系統。由於病況危急,醫生詢問其妻簡·瓦爾德是否要終止維生系統的運行。
簡的答案是「不」,替代方案是霍金必須接受氣管切開術。
這手術雖然可以幫助他呼吸,但徹底剝奪了霍金說話的能力。手術後,在加護病房療養一段時間後,霍金才被準許出院,但他需要24小時全天看護,費用很昂貴。儘管英國國民保健署可以給付療養院費用,可是簡還是決定帶霍金回家。
他們尋求友人默裡·蓋爾曼的幫助。那時的諾貝爾獎得主蓋爾曼是麥克阿瑟基金會的董事,基金會慷慨地答應負擔所有的醫護費用。簡請到了三班護士輪流看護霍金,其中一位叫伊蓮·梅森的護士後來成了霍金的第二任妻子。
霍金不能講話,必須用特別的方法來傳達信息——對方一手拿著一張字母卡,另一手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用食指指,當指到霍金想要的字母時,他會揚起眉毛,這樣就可以把整個單字拼出來。可見,眉毛真的會說話。
後來,電腦專家華特·沃特斯送給他一個「平等者」程式,可以在屏幕上選擇單字、單詞或字母。「平等者」的詞彙大約有2500–3000個,並內建了一個語音合成器。
「平等者」本來執行於桌上型電腦,伊蓮的先生大衛是電腦工程師,他在霍金的輪椅上設置了一臺小電腦,並且將「平等者」安裝在小電腦裡。這樣,霍金就可以用手來開啟開關。
霍金很高興地說:
「與在我失去說話功能前相比,我現在可以更如意地傳達信息。」
每一次演講前,霍金會事先準備好講義,然後用語音合成器把內容發表出來。有趣的是,語音合成器給出的聲音還帶有美國或斯堪地那維亞口音。霍金原本希望換成英國口音,但後來習慣了,反而覺得那是他真聲了。
病魔並沒有放過霍金,2005年,他開始使用臉頰肌肉的運動來控制他的通訊設備,每分鐘大約可以輸出一個字。由於這疾病很可能引起閉鎖症候群,霍金與神經學專家研發出一套新系統,讓電腦將他的腦波圖樣翻譯為詞句。
第一任妻子的出現,對每個男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簡·瓦爾德就是霍金的生命轉折點。她跟霍金一起面對病魔,令他擺脫絕望,重新獲得對生活和工作的信心。
1965年,簡義無反顧地嫁給了霍金,服侍、照顧霍金達25年之久。
一天24小時、一周7天,看護他,保護他,推著輪椅帶他到各地旅行,還要照顧幾個孩子、操持其它家務。
25年的時間,她看著他從默默無聞到高不可攀。但是很不幸,1990年,霍金與簡還是離婚了。
對於兩人最終分手的原因,媒體曾有不同猜測,按照英國人麥可·懷特和約翰·葛瑞本合著的《霍金傳》的說法,他們離婚的最主要原因還是跟霍金的科學研究有關——
霍金從早期的不可知論者變成了一名極端的無神論者,他以自己的無邊界理論完全排除了上帝的概念。
然而,簡卻是一名虔誠的教徒,上帝是她的精神支柱之一,正是因為這樣的信仰才讓簡在20多年間肩負起照顧霍金的重擔。
但也有一種說法是後院失火,霍金和女護士走得越來越近,進而冷落了簡,這名女護士後來成了霍金的第二任妻子。
1995年,霍金迎娶私人看護伊蓮·梅森,也就是那位女護士。
2004年初,英國有媒體指霍金遭到第二任妻子虐打,消息轟動全球。
2004年1月,霍金透過劍橋大學兩度發表聲明,指責有關消息失實,並表示:
「我全心堅決駁斥說我遭到虐待的說法。媒體的報導純屬虛構,有人散播這樣不實的消息,令我感到失望。」
然而,外界傳出霍金身上出現多處神秘傷痕,手腕骨折,臉部和嘴唇有很深的切口。
同年3月,英國警方正式向霍金問詢,了解有關情況,並問部分霍金前護士索取資料。但由於霍金的不合作,英國警方最終未能起訴任何人。
早在2000年,警方亦曾對霍金的意外受傷感到懷疑,但霍金當時拒絕配合,令調查終止。
霍金的女兒露西·霍金在訪問中曾說,約2000年已發現父親身上有傷痕,但是父親說是他不小心自己弄傷的,她未有在意。
2006年10月19日,64歲的霍金與伊蓮·梅森辦理離婚手續,他們共同生活了11年。
霍金喜歡就一些科學命題,與其他學者開賭,一時成為科學界的美談。
1.能否發現希格斯玻色子
霍金跟密西根大學的戈登教授打賭:CERN不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希格斯與其他同事經過漫長年代的潛心研究,等待了48年才發現的,也稱為「上帝粒子」。
2.黑洞是否存在
集畢生精力研究黑洞的霍金,曾擔心黑洞可能只是理論上的概念,而現實中根本不存在。
他為免到時自己變得一無所有,1975年他與物理學家索恩開賭:究竟黑洞是否存在。
3.裸奇點的存在
1991年,霍金又要求開賭,這次索恩與他站在同一陣線,對賭一方是物理學家裴士基。
當時的命題是,奇點應該被黑洞圍繞,但沒有被黑洞包圍的「裸奇點」是否存在。霍金與索恩押註:裸奇點並不存在,隨即與裴士基立下賭據,誰輸了要向對方送上一件用來「遮蔽裸體」的T恤衫,並寫上某某服輸字眼。
1997年,霍金修正他的理論,指出裸奇點有可能存在。這樣霍金就輸了一件T恤衫。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主要貢獻是在輪椅上50年之久的情況下作出的,對人類的觀念產生深遠的影響。
霍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現象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霍金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被世人譽為「宇宙之王」。
2018年3月14日,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骨灰被安放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內,與牛頓和達爾文為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