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hable中文站 3月15日報導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由計算機生成的語音極具標誌性,以至於被註冊為商標。例如,電影《萬物理論》的製片人就獲得霍金的個人授權,在他的傳記片中使用這個聲音。
不過,這個聲音本身的來源就很有趣。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當霍金失去說話能力,剛剛開始關注文本轉語音技術時,計算機生成語音算法先驅丹尼斯·克拉特(Dennis Klatt)正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
正如《連線》雜誌報導的,克拉特的工作被應用至首批語音轉文本設備之一DECtalk。該公司為霍金的第一臺計算機開發了語音合成器,他們使用了克拉特為計算機合成而錄製的語音。這個聲音被稱作「完美的保羅」,基於克拉特本人的錄音。
簡單來說,克拉特將自己的聲音借給了這個軟體。隨後,通過霍金的談話,這個聲音被全球所熟悉。
霍金本周三去世,享年76歲。這位著名的宇宙學家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55年時間。在過去40年裡,他的主要溝通方式是通過臉頰上安裝的神經傳感器。這個傳感器幫助他打字,以及使用文本轉語音計算機。
根據《連線》的報導,1988年,生產語音合成器的公司向霍金提供了升級版,但他表示拒絕。即使是到最近,當英特爾為霍金升級軟體時,他們也需要搜索長期塵封的檔案,以便在霍金的要求下使用克拉特錄製的原始聲音。
克拉特是一名美國工程師,於1989年去世。他是麻省理工學院語音通信小組的成員。根據他的訃告,他對於利用計算機語言學研究來幫助殘疾人特別有興趣。
霍金以往也曾為自己的語音辯護。在2014年與英國女王會面時,女王開玩笑地問他:「你是否還是那個美國口音?」霍金的回答是:「是的,這是有版權的。」
霍金並不認為,自己的語音是完全「美國化的」。在個人網站上,霍金解釋了自己的語音技術:「我使用Speech Plus開發的單獨硬體合成器。這是我所了解的最棒的產品,儘管這給我帶來了北歐、美國或蘇格蘭的口音。」(編譯/陳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