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海島旅遊的「先驅」田橫島和後起之秀靈山島,前者因經營不善正在漸漸淡出遊客的視線,後者則因備受遊客青睞,承受了太多的環境壓力,正經歷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博弈。
連日來,經濟導報記者調查發現,兩個海島在開發過程中,都經歷了海岸線退化和島內環境被汙染的境遇。重新審視海島的發展之路,實現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是一個嚴峻課題。
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旅遊系教授王晨光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要做好海島旅遊的長遠發展,需要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田橫島興衰之變
據導報記者了解,1992年,在即墨市政府的招商引資下,三聯集團入主開發田橫島,建設省級旅遊度假區。「剛開始那幾年,遊客特別多,開車排隊都能排到鎮上的養殖區。」田橫鎮計程車司機孫師傅說,「但是這幾年,遊客明顯少了很多,我們的生意也大不如以前。」
「田橫島興盛期,進島的人一天要好幾千人,現在平均每天也就幾十個人。」三聯集團田橫島度假村遊客中心負責人胡先生無奈地嚮導報記者表示。
對于田橫島如今遭受的冷遇,導報記者深有體會。2日13時,導報記者來到該島碼頭,發現並沒有遊客等候登島。工作人員表示,要等人多一些再開船。等了半小時,依然沒人,工作人員才勉強答應開船。
田橫島島嶼布局圖顯示,該島東邊是林地和漁池,中間地段是村民居住集中區域,西邊沿海一帶由三聯集團負責旅遊開發。島嶼面積才1.1平方公裡,景區面積更小。14時,島上遊客僅有不到20人。胡先生解釋,一般上午人會多一些,下午由於返航船隻少,遊客也少些。
從曾經的門庭若市為何會變成現在的門可羅雀?開發方和原居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當地村民宋先生認為,遊客減少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三聯集團不投資了。
對此,三聯方面顯得很無奈。面對導報記者,胡先生介紹,1992年開始開發田橫島度假區時,度假區是很時髦的概念,青島乃至山東都沒有幾家,因此政府在政策等各方面都比較支持。「那時候每年有10多萬名遊客,島上員工就有600多人,很多都是島上的村民。」胡先生解釋說,「企業自身接待能力有限,於是村民慢慢參與進來。」
後來,隨著青島及其周邊的度假區越來越多,再加上當地政府換屆等因素,之前的政策支持難以跟進,田橫島遊客慢慢減少,問題也隨之而來——當地村民與三聯集團的利益之爭漸漸顯現,並形成惡性循環。
接下來,部分有能力的村民在島上開飯店,還有更多的村民出租電瓶車,且要價十分昂貴。導報記者注意到,一輛觀光電瓶車上貼著的價格標籤顯示:環島遊包車380元,半島遊包車220元。
胡先生說,「三聯集團只負責旅遊開發,無力阻止島上居民的謀利行為。以門票為例,60元的門票,其中40元的船票都歸村民,20元的觀光費再由村民與三聯共有。並且,『宰客』現象很嚴重,口碑越來越差,而企業難以進行有效監管。」
青島市城陽區遊客梁峰的經歷,也印證了胡先生的說法。他嚮導報記者抱怨道,「我們進島後,就有一輛電瓶車一直跟在身後,感覺很不舒服,無奈之下只好花費220元上車,中午帶我們去的飯店消費價格也非常貴。」他同時表示,「感覺很失望,以後不會再來了。」
王晨光對田橫島的衰落感到惋惜,他表示,田橫島早期開發背景比較特殊,當時政策十分靈活,以至於對三聯集團的經營方向缺乏有效監督。後來隨著政府監管的強化,企業的開發方向開始受到限制,缺乏政策支持的田橫島開始走下坡路。
胡先生分析認為,相較於政府,企業無法阻止村民的不合理行為,而三聯集團因資金鍊問題也無法承擔更多的職責。他表示,企業自己承擔開發任務,無論是資金還是管理都無法承受,有政府的支持引導才可能長遠發展。
靈山島喜中帶憂
田橫島因遊客減少而帶來經營難以持續的問題,與之相反,靈山島則因遊客太多而承受了有些沉重的環保壓力。
靈山島地處原膠南東部海域,距積米崖港約10海裡,總面積7.6平方公裡,分布了12個自然村,共2400多名村民,是我國北方第一高島。
與田橫島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陰雨天氣也沒有降低靈山島遊客的熱情。導報記者發現,在碼頭上等船的遊客來自全國各地,還包括香港的旅遊團。
靈山島管委辦公室主任肖永軍嚮導報記者介紹,靈山島1999年開始發展旅遊經濟,來島的遊客漸漸增多。與田橫島以企業開發為主不同,靈山島開發是以政府為主導。
肖永軍介紹,靈山島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行政單位,「辦事處、派出所、郵局等都有。」開發之初,政府鼓勵村民自營漁家樂。島上現有漁家樂飯店共120家,全部是當地村民在自家房屋的基礎上改建的,觀光車也是當地村民自營,「所有的觀光車和漁家樂都在我們的監督之下營業,如果出現『宰客』行為被舉報,一旦查實,當事人將面臨嚴重的處罰。」
「讓利於民」營造了共贏的氛圍,知名度和口碑也吸引了更多遊客。
2006年之後,隨著島上的景點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遊客數量猛增,從每年1萬人增加到現在的10萬多人次。然而,因部分遊客素質不高,也給島上的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導報記者注意到,在靈山島入口處,大量的白色垃圾連同滸苔等堆在角落,讓人感到大煞風景。
海島的生態是脆弱的,遊客給這座海島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造成了近海海域與沙灘的汙染,隨意丟棄的垃圾得不到及時處理,生活汙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進海。海島上村莊依山而建,沒有垃圾處理設施,對海島自然風貌、天然景觀造成嚴重破壞。調查顯示,2007年靈山島岸線長度為14.29公裡,比1992年減少了60米。
如今,當地政府顯然比以往都更加重視海島生態。積米崖管委組宣辦主任王濤介紹,自去年上半年開始,靈山島獲得中央財政海島保護專項資金3000萬元,啟動了海島生態修復項目,主要包括靈山島岸線整治、環島路改建、垃圾集中處理、蓄水涵林、海底電纜複線等9項工程。據悉,整個項目總投資1.09億元,9項工程將有效解決靈山島用水、用電、垃圾和汙水處理及生態保護問題,改善提升靈山島的旅遊和生態環境。
肖永軍表示,現在政府越來越認識到保護生態對海島長遠發展的重要性,並成立了專門的清理隊伍。但即便如此,依然有專家認為,靈山島旅遊開發仍處於初級粗放階段,村莊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薄弱,旅遊管理混亂,無序開發現象嚴重,應當「著眼於靈山島旅遊開發長遠發展,對靈山島海島修復主要項目再完善,並儘快申報設立靈山島4A級風景區」。
王晨光也認為,雖然山東海島開發較早,但是進展緩慢,現在仍然處在初級階段。以靈山島為例,其經營基本是靠當地村民,海島經濟仍處在自發狀態。村民缺乏遠見,而且資金、管理能力都十分欠缺,這都將限制靈山島的發展。
他表示,海島開發也會經歷由低端向高端的轉型過程,政府應當加以正確引導,引進專業開發商加速這一轉型過程,「由港中旅(香港中國旅行社集團)開發的匯泉灣,就是一個值得借鑑的例子。」
今年6月份省海洋與漁業廳公布的《山東省海島保護規劃》顯示,靈山島島群將打造海洋文化產業聚集區,構建高端和特色相結合的多元旅遊業發展格局。有專家建議,「先由政府出面,開展科學詳盡的規劃,並且由政府提供啟動資金做好基礎設施,待投資環境初步形成後,再將土地轉讓給投資者,並規定投資者必須嚴格按照規劃要求推進景區建設。同時,政府再利用土地收入滾動發展,從而使海島旅遊發展步入良性循環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