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奮鬥、逆襲。
這樣字眼組成的故事,我們永遠都不會嫌多。
在《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中,丁輝,就是背負這些的人。
《令人心動的offer》是一個什麼節目?
在一堆戀愛音樂跳舞綜藝裡,它顯得有些清新脫俗,因為這是個律政職場觀察類真人秀。
撒貝寧、何炅等明星組成加油團,由專業律師擔任導師角色,讓8位實習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習生活,競爭兩個轉正名額。
簡單講,就是選實習生,也是選「打工人」。
回到節目中,前面說到的丁輝,就是第二季《令人心動的offer》8位實習生之一。專門講他的原因,是丁輝在節目裡夠獨特、也夠慘。
他本科畢業於常熟理工學院,非法律本科專業。
畢業後做了近兩年的銷售,後受到當時女友的刺激,決定考研。
他在考研時間來臨前的兩個月辭職,專心複習,並成功考上了華東政法大學的法律碩士。
在畢業後,他在知名律師事務所做過律師助理。
今年29歲的他,這次參加節目,為了能夠進入中國最大的律師事務所之一的君合。
背水一戰,裸辭了。
因此,他獲得了一個「背背輝」的稱號。
可不要以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稱呼。
在面試官的眼中,裸辭,並不是一個好詞。
他們問道:考研的時候裸辭背水一戰,現在面試又裸辭背水一戰,你很擅長背水一戰?
當他們得知,丁輝想要做律師是因為律師社會地位更高的時候。
那種訝異和不理解,溢於言表。
4位面試官,也是今後給他們任務的帶教律師。
除了無限權益合伙人王律,沒有留學背景。
入職數年的梁律、郭律和史律,都是有過國外留學經歷的人。
就連王律也是復旦本碩畢業。
因此,在他們眼裡,跨專業考研到五院四系之一的華東政法大學這樣的經歷,很普通。
丁輝裸辭來到這裡的決定很草率,當時不得不辭職考研的選擇,並不高明。
事實上,當面試官問起丁輝,為什麼做律師?
他的回答可以很官方很高大上。
但他選擇了坦誠相告,他以為坦誠可以作為進入君合的敲門磚,可沒人接受他的坦誠。
面試官見到斯坦福畢業的王驍時,和面試丁輝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
儘管面試過後,丁輝作為8名待選實習生之一,成功進入君合接受為期一個月的實習考核。
但他與其他7位,根本不在同一起跑線,至少在帶教律師眼裡是這樣的。
斯坦福王驍,人大碩士王穎飛,法大本碩劉煜成,美國喬治城大學的詹秋怡、李晉曄,以及華東政法本科的朱一暄,南加州大學碩士瞿澤林。
比學歷的話,丁輝比不過。
於是在宣布實習生面試排名時,他是最後一名。
緊接著,發布第一個實習項目,他們需要給一位諮詢離婚的客戶寫一封回信。
這個項目決定,他們中的4位會首先被帶教律師選擇。
史律說:今天內儘快完成。
並且要求是,自己拿到手的內容,需要修改的越少越好。
瞿澤林和丁輝前後腳踩在最終完成的時間點發送郵件,其他人都超時完成。
丁輝寫的內容被評價為可以直接拿來用,但他犯了兩個錯誤。
君合寫成了君和,私自落款史欣悅團隊。
因此,他在這次項目評比中,還是第八名。
他沒比過,寫的文不對題的,寫的法律分析而不是一個復函的,甚至還有發錯郵件的。
更沒比過超時很久的其他人。
儘管根據片段來下判斷不合適,但這樣的排名是否公平,總會引起質疑。
結果到了第二次的模擬法庭辯論。
同樣是沒有辯論經驗的三小白,李晉曄、瞿澤林、丁輝。
在被對方辯友打的節節敗退,己方不知如何反駁之時。
丁輝發起反擊,有理有據地一一辯駁,直至對方自亂陣腳,做出漏洞性發言。
這樣的力挽狂瀾,不止一次。
但他在己方最佳辯手的評選中,輸給了一辯立論的瞿澤林。
帶教律師的理由是,幾年前的丁輝是否能有現今瞿澤林的能力,瞿澤林再過幾年能否比丁輝做得更好。
他們覺得,瞿澤林更有潛力。
所以,最佳辯手是瞿澤林。
說白了,就是嫌丁輝年齡大唄。
我們無從得知,瞿澤林在整場辯論中是否有像丁輝這樣的高光時刻。
就算有,有沒有丁輝這麼優秀,也不清楚。
但是這樣的理由真的讓人感覺很無語,它無關能力,無關表現,就是因為你,年紀大了,因此沒潛力了。
幾位帶教律師倒還挺現實的。
那些35歲以上的員工在職場沒有活路的言論,或許就是從這些不經意的否定開始的。
為什麼我們會對丁輝特別共情呢。
實在是節目組太會抓人痛點了。
比起家住上海的詹秋怡、上班開著保時捷的瞿澤林、全自費讀斯坦福,閒著沒事就去各國旅行的王驍。
丁輝更像芸芸眾生中普通一員。
他會因為上班坐公車堵車,在重要的談判約好的時間內遲到。
他會因為君合的中年級律師比他年齡都小,而感到惆悵不安。
他會因為下班回家,收到女友送的生日蛋糕,或許很激動,或許很難過。
但他已學會在鏡頭前偽裝自己,默默地品嘗蛋糕過完自己的生日。
真實的生活不就是這樣嗎。
所以我們會和撒老師一樣,想成為丁輝的無腦吹,希望丁輝次次都能得第一。
然而事與願違,這裡是職場,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淘汰。
儘管這是一個綜藝節目,但呈現出來的節目效果,是可以映照進現實的。
這個節目很懂觀眾想要看什麼,所以將丁輝這樣的人物推到臺前。
丁輝最後會不會逆襲成功都不重要了。
就像何老師他們討論的一樣,我們的價值更多的需要來源於自我的肯定。
而現在大多數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肯定,來獲得人生價值實現,這樣的生活太累了
最後楊天真說了一段話,大意是:
「人到30的時候是有很多機會的,但是要看這個機會用在哪裡。
丁輝過往的經驗不足以成為他的武器,他在這個年齡選擇和從零開始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會讓自己很累。
很多人缺的不是機會,而是能力,他以為他缺的是機會。
如果你具備那個能力,你早就有機會了。」
當憑藉自己的努力,跨專業考上法學權威五院四系碩士的丁輝,還被評價為沒有能力。
挺諷刺的。
最後,很想和大家說,看個綜藝,就當看熱鬧了。
或許它有劇本,或許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地方,不要太上心。
但這種價值觀的傳遞,我們真的能心平氣和地接受嗎。
答案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