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關於羯之族源的幾種看法
羯,又稱羯胡。常為晉人對雜胡的泛稱。南北朝時又稱為契胡。但從嚴格意義上說,應限於河北區域內即今山西、河北間的新徙諸胡。朱鳳《晉書》曾指出:「前後徙河北諸郡縣,居山間,謂之羯胡。」狹義之羯人,主要分布在并州上黨郡的武鄉(治今山西榆社縣西北社城)羯室及新興郡(治九原縣,今山西忻縣)一帶。後趙時,鄴城「胡羯」多達二十餘萬。這說明羯胡分布地區既不限於羯室一地及其附近,也不包括關中秦地雜胡如屠各、盧水等。
羯人入塞之前,隸屬於匈奴,為「匈奴別部」,《晉書·石勒載記》就提到石勒先人為「匈奴別部羌渠之胄」。《魏書·羯胡石勒傳》也說:「其先匈奴別部,分散居於上黨武鄉羯室,因號羯胡。」但從羯人體形特點如高鼻、深目、多須等特點及實行火葬,崇奉襖教來看,顯然與匈奴不是同系一族。
關於其族源有數說:一曰為匈奴苗裔或一支;二日為入塞北狄十九種中羌渠和力羯的後裔;三日羯人疑是氐羌與匈奴混血種,羌渠之胄,即是羌中渠帥之子孫;四曰西域胡佔主要成分,或謂即西域胡之一種,或謂與小月氏有淵源關係。
有的學者進而認為這部分西域胡不是從西域遷來,而是居於敦煌、祁連山的大月氏,為匈奴老上單于所破,遠遁西域後,其餘不能去者保南山,與漢人雜居,號為小月氏。羯胡是小月氏一種,故稱為「匈奴別部之居山間者」。約於漢代為匈奴所裹脅,或被俘而入塞。
二、羯與西域胡的淵源關係
羯胡為匈奴苗裔之說,恐不符事實。充其量只能說是匈奴別部或統治下的某種部落,與匈奴關係密切。查稽史籍記載及綜合各家之說,羯胡很有可能與《晉書·北狄匈奴傳》中所提到羌渠、力羯有關,溯其族屬,和西域胡有淵源關係。這從下列四個方面可得到論證。
第一,從族稱上看,羯,並非專指羯室之胡。
有的學者認為「羯」含有「戰士」或「勇健者」之意。《新唐書·西域傳》曾提到石國「或曰拓支,日拓析,日赭時,……王姓石,治拓析城(中亞塔什幹)」。又說安國「募勇健者為柘羯。柘羯,猶中國言戰士也」。
「柘」字與石國的國名、城名有關,「羯」字則有戰士的含義,柘羯為「石國的戰士」之意,後擴而泛指西域月氏昭武九姓康、石、安、曹、米、何、火尋、戊地、史,所募勇健者,均可謂之「柘羯」。有的學者則認為石勒所居羯室之地,即是「赭時」之同音異譯,胡語為「石」,故石勒以石為氏。「羯族乃匈奴治下之月氏」。不論是何種解釋都與西域胡有關。
不過,有的學者認為羯胡與山胡一樣,均為雜胡之泛稱,都是舊屬匈奴,並以匈奴名義內徙的,羯胡包含西域胡較多,但絕不能相等同。
第二,《晉書·石勒載記》日石勒為「匈奴別部羌渠之胄」。
羌渠,近人證明即「康居(康國)」之異譯。所謂「羌渠之胄」,即出自康國枝庶石國王室,被匈奴作為戰士裹脅入塞,故稱為「羯」。羯人中以羌渠為貴,居住在并州上黨郡山間,魏晉時隸屬於匈奴左部,因而石勒和胡部大張智督等羌渠種人後跟隨匈奴左部帥劉淵反晉。而入塞北狄十九種中之「力羯」,有的學者認為可作多力善射的羯胡武士解《晉書·石季龍載記》提到「故東宮謫卒高力等萬餘人當戍涼州」。
所以稱「高力」,則由於「皆多力善射,一當十餘人」,既是東宮武士,又是羯士(羯胡武士)。此種羯人地位,一般低於羌渠種,更多表現了武士遺風。主要隸屬於五部匈奴中的北部,魏晉時居於并州新興郡,北魏時秀容、雁門、朔方等。北魏爾朱氏就是屬於力羯的一支。
據《魏書·爾朱榮傳》載:「爾朱榮,字天寶,北秀容人也。其先祖居於爾朱川,因為氏焉。常領部落,世為酋帥。高祖羽健,登國初為領民酋長,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從駕平晉陽,定中山,論功拜散騎常侍,以居秀容川,詔割方三百裡封之,長為世業。」
秀容川,相當今山西西北部雲中山、句注山迤西,桑乾河、汾河上遊和黃河東岸一帶。分南北二部;北魏時爾朱氏世為北秀容酋長,所居梁郡城在今朔縣北,周三百裡皆為其封地;南秀容有城在今嵐縣南,相傳為劉淵生地《爾朱榮傳》所謂「契胡(羯胡)武士」,與《晉書·石季龍載記下》所提到的「高力」或「羯士」同義,即「力羯」。爾朱榮不僅以羯胡武士起家,且本人就是力羯。故元顥與魏孝莊帝書斥責爾朱榮為*兇羯」。陳霸先稱隨從爾朱榮起兵侯景(朔方或雁門人)為「兇羯小胡」。
第三,從貌狀、宗教信仰、喪葬習俗上看,羯胡與西域胡也有雷同之處。
羯人的貌狀,《晉書·石季龍載記》曾提到:石虎子石宣在諸兄弟中「最胡狀,目深」。又說:「閔躬率趙人誅諸胡羯,……於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據此,可知羯人狀貌為目深高鼻多須。按《史記·大宛傳》雲「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人皆深目多須顛。」《隋書·康國傳》又說:「其王本月氏人,舊居祁連山北,因被匈奴所破西遁,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須髯。」因而,羯人相貌與月氏等西域胡相似。多有白種人特點。
羯人信奉的宗教主要是襖教(胡天),後也崇佛教。《晉書·石季龍載記下》雲「龍驤孫伏都、劉銖等結羯士三千伏於胡天,亦欲誅閔等。」可見,羯人信奉胡天。又據《晉書·石勒載記》載:「王浚為天子日,石勒出於戎裔。」
同書《佛圖澄傳》也說:「石季龍下書曰:『朕出自邊戎,佛是戎神,所應兼奉。」石虎曾詔曰「朕生自邊鄙,忝君諸夏,至於饗祀,應從本俗。其夷趙百姓樂事佛者,特聽之。」而據《隋書·禮儀志》雲:北齊「後主末年,祭非其鬼,至於躬自鼓舞,以事胡天……後周欲招徠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親焉」。
這說明北齊及北周為迎合或招徠西域胡,也有拜胡天習俗。《魏書·康國傳》更是明確地指出,康國王為月氏人,有「胡律,置於襖祠,將決罰,則取而斷之。……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奉佛,為胡書。」這說明羯胡與西域胡康國月氏人一樣是襖教和佛教兼奉。而喪葬習俗也與西域胡相似。石勒曾下令雲「其燒葬令如本族。」而西域石國也是實行火葬,「以王父母燒餘之骨,金甍盛之,置於床上,巡繞而行」。可見羯人喪葬與石國相同。
第四,從羯人姓氏考證,也含有不少西域胡成分。
羯胡諸姓有石氏、張氏、爾朱氏、乙速孤氏等。有的學者將沮渠氏、彭氏等也歸為羯胡諸姓中,有的認為西域胡支氏、白氏、康氏等也與羯人有關。石氏在漢姓中並非稀姓,而在其他族中也不僅僅是羯人有石氏。石勒之原意,一說為「石國人之部帥」。因為據《隋書·西域傳》所載,月氏族之康國,其枝庶有石國,「其王姓石」。羯人部帥也以石為姓。石勒小名匐勒,「勒」可能是匐勒之省譯,意為「部酋」。石勒的原語,應作「羯室匐勒」,即「石國之部酋」之意。
上黨張氏,出自羌渠部,也是羯人「張」也許為「羌渠」之諧聲,以部名為氏《晉書·石勒載記》提到:「胡部大張智督、馮莫突等擁眾數千,壁於上黨,勒往依之。」《後趙錄》也雲「張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一說羌渠乃康居之異譯,那麼張氏與石氏同族。
在後趙政權中,張氏位於顯宦者不乏其人。石勒初起時十八騎中有張噎僕、張越。稱趙王后,如張離、張良為門生主書,司典胡人出內。至石虎時,張離、張良並位至尚書僕射。此外,有張群,張豺、張敬、張茂、張斯、張屈支、張夷、張舉、張春、張季、張賀度、張沉等都官居高位。
北秀容爾朱氏,世居爾朱川,因以為氏,已如前述,契胡,即羯胡。北魏時有爾朱羽健、東朱榮、爾朱兆、爾朱天光、爾朱世隆、爾朱度律等,北魏後期顯赫一時。爾朱榮位至天柱大將軍、大丞相、太原王,恃權擅政,身居晉陽,遙控朝廷。北齊有爾朱文暢,梁有開封爾朱季伯,隋時有爾朱敞,唐有郎將爾朱煥等。唐時爾朱氏稱河南洛陽人,蓋其後裔自秀容徙居中原者。此姓在趙宋後改為朱氏。
代郡乙速孤氏,原居乙速孤津,「乙速孤,代郡津名,源出馬邑郡南」,此族初居乙速孤津,因以為氏。《元和姓纂·五質》《通志氏族略》五,皆有乙速孤氏,其中提到乙速孤氏之世系雲:「乙速孤,代人,隨魏南徙河南。後魏儀同乙速孤明,生臺,梁郡太守;生貴,北齊和仁公,隋左庶子。貴生安晟,安晟生神慶,唐衛率左領將軍。……」又據《北史·乙速孤佛保傳》載:「乙速孤佛保,北秀容胡酋也。少驍武善射,孝武帝時為直閣將軍。從入關,封蒲子縣公,並賜弓矢。」北秀容為契胡聚居之地,乙速孤津與北秀容川相近,乙速孤氏,很可能本為羯胡。
綜上所述,羯胡中佔有大量西域胡成分,但在長期的遷徙中也不排斥西域胡與匈奴、漢人及其他雜胡融合的可能性,故其族源是多元的。羯胡,可以說是西域胡與匈奴及其他雜胡混合而成。
三、羯人的社會狀況
羯人入塞後,大都仍保留著部落組織,部有大小酋帥。如石勒父祖皆為「部落小率」,上黨羯人張智督為「胡部大」。爾朱氏「常領部落,世為酋帥」,「其先契胡部落大人,代為酋帥」。
入塞羯人,有的與漢人雜居,主要從事農業,乃至貧窮淪為漢族地主傭工,常被晉軍掠賣為奴,有的也經商。一般用漢姓,但常取本族名。如石勒祖名耶奕於,父周曷朱(又稱乞翼加)。石勒初名智(或稱匐勒),後汲桑命其以石為姓,勒為名。隨著漢化程度加深.後多取漢名,如爾朱榮、爾朱世隆等。有的部落仍主要從事遊牧業或兼營農業。
如北秀容爾榮父爾朱新興,北魏太和中,「繼為酋長,家世豪擅,財貨豐贏。曾行馬群,見一白蛇,頭有兩角,遊於馬前。新興異之,謂日:『爾若有神,令我畜牧蕃息。'自是之後,日覺滋盛,牛羊駝馬,色別為群,谷量而已。朝廷每有征討,輒獻私馬,兼備資糧,助裨軍用。高祖嘉之,除右將軍、光祿大夫」。及遷洛陽後,「特聽冬朝京師,夏歸部落。每入朝王公朝貴競以珍玩遺之,新興亦報以名馬。轉散騎常侍、平北將軍,秀容第一領民酋長」新興每逢春秋二季,常與妻子「閱畜牧於川澤,射獵自娛」。
這段記載雖含有神奇色彩,但也說明,爾朱氏初起秀容川,是以畜牧業為主,爾朱榮繼其父祖之業,有部眾八千家,馬萬匹。性好獵,不分寒暑,列圍而進,必須齊一,倘有虎豹逸圍者坐死,部屬甚苦之。榮雖駐居中原年久,仍保留其族遺風。如據《北史·爾朱榮傳》載:「榮雖威名大振,而舉止輕脫,正以馳射為伎藝,每入朝見,更無所為,唯戲上下馬。於西林園宴射,……每見天子射中,輒自起舞叫,……及酒酣耳熱,必自匡坐喝虜歌,為《樹梨普犁》之曲。見臨淮王(元)彧從容閒雅,愛尚風素,固令為敕勒舞。日幕罷歸,便與左右連手蹋地,唱《回波樂》。」而至於羯人宗教信仰、喪葬習俗已如前述,含有西域胡遺風。不過帝王世家喪葬也有所改變。
如據《晉書·石勒載記》雲:「勒疾甚,遺令:『三日而葬,內外百僚既葬除服,無禁婚娶、祭祀、飲酒、食肉,徵鎮牧守不得輒離所守以奔喪,斂以時服,載以常車,無藏金庫,無內器玩』」。「夜瘞山谷,莫知其所,備文物虛葬,號高平陵」。
後趙末年,冉閔誅殺諸胡,羯族遭到浩劫,人口劇減。但南北朝隋唐時,爾朱氏及其他一些羯人仍活躍在山西、河北一帶,後大多融合於漢人。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