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不是金庸先生的早期的作品。從《天龍八部》的思想文化看來,帶有佛性思想的作品和《飛狐外傳》還有《雪山飛狐》的差異確實很大。相比之下,《天龍八部》已經是金庸先生的佛性巔峰了。
我們都知道,金庸晚期時候,一口豪氣油然而生,揮一揮手,就寫出了一部一部卷帙浩繁的巨作!其中包含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與人生哲理,在金庸先生的不同階段,表達的出的思想是不太一樣的。少年時候,就喜歡寫一寫少年豪俠。比較符合儒家的思想,少年得志就要仗劍天涯,比如袁承志,比如胡斐。
而佛學思想更是貫穿《天龍八部》的每一個人物。當時就有很多評書人寫道:天龍八部,無人不怨!
由書名到人物和情節,或蘊含著「貪、嗔、痴」的佛家法奧,能把這麼複雜的佛學思維邏輯,通過一個一個人物和情節的演繹,就讓觀眾都體現著因果循環、眾生皆苦的佛家義理,其實,對於普通的文人來說,這真的是意義深遠,立起了中國文人的風骨。
「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短短兩句概括了一代武俠小說巨匠金庸先生 生平引以為傲的14 部作品。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雖然長短不一, 卻各有精妙之處。
自稱是孔子的第72代孫子的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他就經常研究金庸先生的作品。在百家講壇的節目中,他還解讀過金庸先生的一些人物風格,還有就是文學特點。
孔慶東教授曾在他的《金庸評傳》中說:「我遇到的讀者說《天龍八部》最好的,看的人也最多,其次才是《鹿鼎記》。」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能站得住C位的正是《天龍八部》!
這是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民族畫卷,擁有著大氣恢弘的格局和瑰麗的民族風情。「天龍八部」,作為書名,其實這個典故是來源於佛經!而書中所寫的人物,更是淋漓盡致地彰顯著各自的塵世悲歡。
貪嗔痴,恨愛惡欲,這就是人性,不單獨是用煙火氣息,或者是七情六慾能解釋的清楚的!每一個字,都是人生百態,字縫裡都藏著流淚的故事,而這些人生萬象,被從容的塞進了一個一個鮮明的人物包袱之中。這麼一部武俠小說簡直是人間大幸事。
貪者,表現最突出的就是鳩摩智!鳩摩智很難說他是一個好人或是一個壞人。因為他窮其一生都是在追求天下至高無上的武學奧義,妄圖以一己之身,學盡天下武功;請注意,這裡是學盡,不單單是收藏。他的痴在於學海無涯而人生有限。很難說,這是求知慾的作祟,還是好奇心的驅使。我們很多學子不也正在做這件事情嗎?
嗔者,表現的最委婉的,其實是王夫人!王夫人心裡其實是有恨意的。一朝不能與段郎相守, 便種茶花,種花不是為了美麗。就像王語嫣讀書並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慕容復。王夫人要的佔有欲,她殺掉了段氏。並且對白鳳凰特別的恨。還在暗地裡幫助別的情人,一起造反。自身乖戾半生,不知道她內心是否真的痛苦;
痴者,就是遊坦之!遊坦之的慘,應該說是全本書最為凸顯的。但是他自己不是主要的人物。所以大家的目光並不在他的身上。只因自己落魄交加時望見了那個讓他驚為天人的女子阿紫,從此一生背祖棄宗也好,喪盡天良也罷,總歸一心只為她了;
恨者,濃濃恨意段延慶,他的出場最是離奇,白鳳凰其實就是為了氣一氣段正淳,所以,他和一個乞丐要來一場雲雨。這個乞丐就是段延慶!一朝國破天變,讓段延慶從君臨天下變成那個跛足不能言的乞丐,幸虧他還有一身的武藝,這才讓他成了惡貫滿盈之人,起起伏伏總在仇恨中沉淪,就連和段譽相遇,卻也不能相認;
愛者,還有李秋水。李秋水的愛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她從小愛慕自己的師兄,無崖子!但也不知,這是不是一個人的狂歡,就為了這樣一個縹緲的夢想。與師姐苦苦相鬥一輩子不眠不休;
惡者,就像是蕭遠山。蕭遠山出場非常的完,但標籤卻很多:妻離子散, 孑然一身,懷著對「帶頭大哥」的惡,棲身少林寺數十載,只為了一朝功成,將天下最厲害的武學帶回契丹。然後進行他的復仇大業;
欲者,就是康敏。康敏一生豔媚入骨。就像是狠辣的毒蛇婦女,心裡認定天下的男人沒有一個不會為她動心,不然就是身體有毛病。很難說,這是一個病態的人,好像我們身邊總有這樣的女生存在,也好像天生女生都會這樣想自己。凡是自己瞧上的,都非得歸自己所有不可。
這裡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其內心世界都可以說是精彩紛呈、形態各異 。其實也是一種心懷鬼胎,或者各自打各自的小算盤的計量。只不過最為有意思的一點,就是他們的衡量絕對不是簡單的利弊,而是憑著各自的喜好。
書中有三大主角:蕭峰、段譽、 虛竹。這三個人可是拜過把子的好兄弟。大家說好一起死,真的就是要一起死的那種。但這樣的人物,更是「貪」「嗔」「痴」這三個字的深刻體現。
段譽其實也很貪。這麼個涉世未深、孩童天性的小王爺,一旦見到那人世間罕有的絕色雕像,竟然一眼就深深地愛上了它。想一想,一個少年去了一趟博物館,立刻愛上了一個雕塑,然後就按照這個雕塑去找一個女生談戀愛。
但是,後來真的見到了與雕像極為相似的王語嫣,一下子就墜入了愛河。從此之後,旁的不管,眼裡心裡便只有她了。
他為王語嫣對他毫無情意而日日煩悶,就像是一個失戀的孩子一樣。但是,他的樂觀總是將自己解救出來。他心甘情願地追隨在其身後,哪怕她能多看自己一眼。在他看來,自己並不可憐。也不是一句舔狗就能概括了自己的感受。
為了讓她能記住自己,段譽竟甘願赴死,險些喪命!這份對喜好近乎頑固的偏執,在外人看來,真的是怕極了!也可謂「貪」之大者。
蕭峰,一個「嗔」字便可概括他背冤負債、孤苦不幸的命運。整本書的故事牽引讓觀眾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懸疑劇,而此時的受害者就是眼前的大英雄蕭峰。蕭峰一生光明磊落,最無法忍受的便是小人指摘、無故蒙冤,他的一生,恰是多有不白之冤。
蕭峰又豈能容忍這些無端誣陷,大英雄的形象都不允許。蕭峰的命運的偶然性、 複雜性和悲劇性,充滿社會實感與悲憫情懷。
在《天龍八部》中人物命運的悲劇性也是從頭到尾滲透筆尖。為了找到當年害死父母的帶頭大哥,找到殺死父母恩師、讓自己蒙受不白之冤的幕後黑手,他四處奔走,心中早已被仇恨填滿, 這讓他幾乎喪失理性,最終釀成許多苦果。
痴者,或許多多少少能在虛竹身上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痕跡。他一出場,仿佛就是一個呆呆憨憨、不知變通的規矩人。他自己也想當一個按照規矩生活的規矩人。他一心都是遵照師父 和各師伯師叔的指示,勤勤懇懇為少林寺的發展作一些不值得一提的貢獻,他的存在,其實對於少林寺沒有任何的意義。但是,這些對於虛竹來說,沒有關係。因為他覺得他也是芸芸眾生,芸芸眾生總要遵循自己的道理。
他對少林寺的寺規、戒律有超乎尋常的偏執, 以至於做了靈鷲宮宮主,他還是心心念念回到少林寺去領自認屬於他的罪責。就像是已經嘯聚山林的梁山好漢宋江一樣。最後也想要歸降。而事實上,他的內心是迷茫的,他只為遵循一種既定的人生法則,而從未思考過自己的想法。這一切好像都是安排好的。
世人中,痴者實佔大成。 「無人不冤,有情皆虐」,陳世驤先生用這八個字來概括這部書,在筆者看來恰到好處。「無人不冤」,如蕭峰因 為父母被人害死,自己蒙受冤屈,被仇恨衝昏了頭腦,而他也殺死了許多江湖中人。
遊坦之正是因為自己父親和叔父被蕭峰所殺,苦練武功想要報仇。此外,如「四大惡人」之一 的葉二娘,作惡也全是因為自己的兒子被人偷去。這些情節, 環環相扣,正是彰顯著佛教中的因果循環的佛學奧義。
「有情皆虐」,書中許多人物皆是有情之人,蕭峰遇到 自己的一生所愛阿朱,不料後來親手將她打死;這是愛的虐戀
阿紫對姐夫蕭峰一往情深,卻屢屢得不到想要真心,並且為了蕭峰,她為其做下了許多錯事,最終追隨他跳崖而死,這番愛的勇氣,連段譽和虛竹也不曾有過;
遊坦之對阿紫言聽計從,被其輕視、拋棄也心甘情願;虛竹一直遵守著少林寺規,卻被逼不斷犯戒,自幼沒有父母的關心疼愛,後來父母在他面前出現,可一時間竟又雙雙自盡。
這一切人物,無一不有情,又無一不經受著命運的折磨。《天龍八部》刻畫了各種各樣的人性,而這些人性大都逃不過。
「貪」,「嗔」「痴」三個字,它們是人性中陰暗而又 無法剝離的一部分,也正是這些人性,造成了他們人生的苦 痛和悲劇。從這一層面來講,《天龍八部》實是意義深遠,充滿著佛學思想、閃耀著佛學光芒的人生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