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經要看佛,說話得看人,為什麼說有智慧的人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2020-12-05 順樂受法

說話的時候,對於不同的人一定要區別對待,針對人們不同的處境、身份、地位和個性等因素,採取與之相匹配的說話方式。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實現我們說話的目的。即使不能實現,也至少能保證我們在說話時不犯錯,不惹禍。

人們常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這就是說,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區分對象,區別對待。如果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就難免會得罪人,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一個朋友某高校大學畢業後,沒有聽從父母的安排,回老家發展,而是留在了他大學所在的城市。然而,在大城市工作競爭激烈,畢業後3個多月他都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後來,他在同學的介紹下進入一家保險公司。他同學是當地人,爺爺80歲壽宴邀請了他參加,他被工作衝昏了頭腦,向他同學爺爺祝壽的時候說起了保險,還建議他同學給他爺爺買一份保險。在老年人的壽宴上推銷保險,未免太煞風景,這讓他同學很不滿,覺得他自私、無禮,是一個不值得交往的人,從此,兩人的關係逐漸變淡。

不同處境的人,都會有各自心中的忌諱,比如遲暮老人會擔心死亡,大齡青年會擔心找不到對象,窮人受不了有錢人的刺激,病人會擔心一病不起等等,我們要在說話的時候分清對象,顧及到對方的處境,否則就容易刺激到對方,得罪了對方。

在社會關係中,個人所處的環境、地位不同,因而造成了身份與地位的差異。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一點,否則就很容易給人留下目無尊卑、沒大沒小的印象,進而引起他人的不滿。因為,對待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我們應該選擇一種與之身份、地位相匹配的語言方式來與其交流,這樣才能收貨我們所期望的效果。

宋朝有個官員叫張詠,他與當朝的宰相寇準是故交,當張詠得知寇準升任宰相之後,便對身邊的知心人說:「寇準奇才,惜學術不足爾。」言下之意,寇準的確是個人才,但書讀得少了點。可作為一朝宰相,畢竟關係天下興衰,所以張詠總希望能找個機會,勸寇準多讀點書。一天張詠和寇準相聚,寇準問張詠:「何以教準?」這一問正中張詠的下懷,但他並沒有直截了當地指出讓寇準多讀點書,而是對寇準說:「《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這句話讓寇準摸不著頭腦,回到府中寇準找到了這篇文章,細讀之下才明白張詠的意思,文中說:「光不學無術,暗於大理。」這便是張詠要對寇準說的話。自此,寇準開始專注於治世學問的研究,並從中獲益匪淺。

寇準官居宰相,位高權重,張詠以這種方式進言,顯然更具敬意。不論寇準是否具有虛心納言的品格,對於這種充滿著敬意、體現著尊卑之分的進言,顯然都是樂於接受的。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個性上的差異,在說話的時候,有的人直截了當,有的人委婉細膩;有的人說話快,有的人說話慢。所以,對待這些具有不同個性特徵的人,我們只有採取相應的說話方式,才能有利於彼此間的交流。此外,人們還存在立場、民俗等方面的不同,這些也是在說話的時候應該注意的問題。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精於說話的高手,但我們卻不可避免地要與人交流。只要我們能做到「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即使不能讓我們在說話中實現目標,至少也能保證我們在說話中不犯錯、不惹禍。

相關焦點

  • 什麼叫開佛知見?丨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宣化上人)
    那個經是佛說的,為什麼佛又說一個字也沒有說?六祖大師又教人「但信佛無言」,說佛沒有講過什麼話。你若能有這個信心,蓮華從你口裡,就生出來。這個信心,真是不容易生出來!現在我告訴你們,怎麼樣「但信佛無言」。佛沒有講話,佛所說的經典道理,都是眾生心裡的。你也會說,他也會說,人人都有這種的智慧,都可以說的。佛所說的經典,是為眾生說的,是由眾生的心裡流露出來的,所以佛說而沒說。
  • 佛說:福深且極具智慧的女子,從不說兩種話,與人善言,暖於布帛
    01卷首語佛說: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說話是本能,止語是境界。有修養的人,待人溫和,處世嫻靜,落落大方,讓人親近。脾氣差的人,時常暴躁,抱怨不斷;斤斤計較,讓人反感;因此,人們常說「你什麼睥氣,就是什麼命」。人生在世,家庭對於每個人至關重要,而在一個家庭中,女人更是重中之重,一個品德高尚的女人,不管貧富與否,定會助其家族越來越興旺,而一個品德殘缺的女子,即使富貴傍身,也遲早會令一個家庭慢慢陷入萬丈深淵,正如佛說:福深且極具智慧的女子,從不說這三種話,與人善言,暖於布帛。
  • 佛說: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有嗎?
    每個人都想通過學佛來獲得大智慧,而這種大智慧就體現在我們的行為裡,言語裡,在我們的起心動念裡。無論我們想什麼,做什麼,都有因果,而這些因果又決定了人一生的福報與命運。想要有大智慧,遠離煩惱、災難、厄運就要從當下做起,努力去培植自己的福報,自開發自己的智慧,佛說這三種人,是最有智慧的,看看你有嗎?一、不妄語,不起妒忌之心。佛經中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 做人要跟鬼谷子學說話:遇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在紛紛擾擾的人生中,我們會遇到無數的人。在這其中,我們若想與之交流,就必須學會怎麼說話。許多人可能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這次獲得晉升的是他不是我?為什麼他總能得到領導的喜愛?這時候你可能就需要考慮,是不是自己說話的藝術上出現了問題?
  • 宣化上人:念經為什麼要敲木魚?
    ,要敲木魚?01:52來自宣化上人全集▲點擊收聽音頻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人在作夢的時候,在夢境出現榮華富貴的享受,又升官又發財,有嬌妻有美妾,享盡人間的福。在這個時候,在夢中出現一個人,對他說:「先生!你現在所有的功名利祿、金銀珠寶、名譽地位等,不是實在的,是假的。你現在是作夢哪!」
  • 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什麼意思?
    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有講,佛出現於世,是為了要讓眾生了 解佛的知見,佛的智慧,要眾生也成佛,祂不是來這裡教人要崇 拜祂,頂禮祂,生生世世稱讚祂是世界最高最偉大的人,祂說, 佛出現是為了要眾生成佛,要眾生了解佛的智慧,能夠了解佛的 智慧,就表示成佛了。釋迦牟尼佛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才來娑婆世 界的。
  • 佛教裡說的「有緣人」是指什麼類型的人?
    佛教中常說佛度有緣人。那麼什麼才是有緣人?佛教中常說以普度眾生為己任。但是佛又說不渡有緣人,何為有緣人何為無緣人?其實從根本上來說,萬物眾生都是有緣人。無論是人或是動物,一切眾生皆是有緣人。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相。其實說的意思就是每個眾生都是具有佛性的。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對此,南懷瑾先生在《金剛經說什麼》一書裡寫道:「這些話,就是儒家經常反對的,認為這樣翻來覆去,般若波羅蜜,不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並進一步把這句話解釋成「也就是佛說,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羅蜜;智慧到了極點啊,沒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其實,《金剛經》裡沒有一句簡單重複的話。
  • 為什麼鳥兒會說人話,鳥說人話的時候腦子裡都在想什麼?
    俗話說得好,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今天就給大家說說鳥為什麼會說人話,鳥說人話的時候腦子裡都在想什麼?英國劍橋大學的一批鳥類學家曾將一些蒼頭燕雀從出生起就隔離飼養。一年後,被隔離的蒼頭燕雀只能發出一些簡單的鳴叫,而同年齡的野生個體卻能發出複雜的鳴喉。由此可見學習對鳴囀的重要性。
  • 要敢說還要善說話
    但依我看來,口才是指把握什麼時候開口、什麼時候閉口的能力,包括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的能力,重要的不在於『口』,而在於『才』。一個說話少的人也可能是很有口才的人,因為他的每包話都說得恰到好處;一個嘴時該都不閒著的人也可能是缺乏口才的人,因為他越說越讓人厭煩。精於口才者,最擅長察言觀色。
  • 為什麼很多人不信因果?因為人講的是因果報應,佛說的是緣起生滅
    為什麼很多人不信因果?因為因果的說法本就有漏洞。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學佛法的人,相信這話是佛所說。然而萬法皆空,是佛所說;因果不空,非佛所說。因也是法,果也是法,因果也是法,既已萬法皆空,因果如何不空?
  • 【老法師智慧法語】第108期:千言萬語話放下(九十九)
    讓心裏面只有這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什麼都沒有,縱然是地獄眾生,也能很快成佛。這是諸佛菩薩真實智慧,真實的方便。佛菩薩為什麼把眾生一視同仁,看一切眾生皆是諸佛,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是自性流出來的,諸佛菩薩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同一個根、同一個源,怎麼可以分別?怎麼可以執著?所以佛菩薩對於一切萬法沒有分別執著,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能不懂。
  • 為什麼念經會有功德呢?(宣化上人)
    經經都是一樣的,佛佛也是一樣的智慧,無論哪一部經所說的,都是同樣的道理。《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所說的,是為著有病的人,來念這部經他就會好。至於念經,死的人得到功德,其實死的那個人得到的功德,只是一少部分,生的人得到的功德多、大。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以這種義理的原因,如來常常說:你們這些比丘,要知道我說的法,就像過河的筏子譬喻一樣;佛法尚且都要捨棄,何況不是佛法。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
  • 傻瓜用嘴說話,聰明人用腦說話,智慧人用心說話,你是哪一種?
    說話是門學問,很多人到年老都沒從這裡畢業。有些人說話有春風化雨的魔力,有些人卻出口就得罪人,為何會有如此差異?對於這種現象,家中老人對子曰說過「傻瓜用嘴說話,聰明人用腦說話,智慧人用心說話」。那這具體是什麼意思?
  • 佛講經說法起什麼作用?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也就是說佛經起什麼作用,你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學佛決定是個外行,外行就是外道
    各位同修,如果想深入佛經真實義,還是要仔細、系統的去聽講老師講解的大乘佛法《無量壽經》,佛講的經不可能一句話,幾句話,或者短短的一段話就會把這句經文解釋透徹,老師為了讓我們能聽懂一句佛經的含義,會用各種善巧方便,引用公案,說事實,打比方等來為我們說清楚講明白,所以,在佛經的註解中,還是要多聽、多看老師的
  • 佛說,有福之人的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一個人有沒有福報,是可以從他的行為、語言和思想上,即身、口、意三業上體現出來的。要想有福報,就要自己去積攢福報、培植福報,要廣種福田。要懂得布施、救濟窮苦;要深信因果、放生護生;要孝敬父母、知恩報恩。有福報的人,總是善良的人。善良之人必有厚報。
  • 有一種智慧,叫做會看人
    古代有江湖術士,專門給人看相,解答別人關於姻緣,前程,未來等各方面的疑惑,到今天,科學飛速發展,這些東西早就成為了封建迷信,儘管依然有人會相信,大多數人卻越來越棄之如敝履。但是,看人與術士的看相不同,看人是察其言,觀其行,悟其道。
  • 什麼是「功」,什麼是「德」?為什麼缺德?(宣化上人)
    見性,就見你自己的本來面目了。你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呢?那得要你自己去找,我現在不能告訴你;我告訴你是個什麼樣子的,那你還沒知道呢!因為那是從外邊得來的,要你自己自性自悟:「啊!我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樣子!」可是要經過善知識印證你是否見性,不是說我自己封我自己做國王,我就是皇帝,我就是菩薩。好像以前那個嬉皮到這兒來,吃的毒藥毒得他說,他自己就是菩薩;這簡直是魔,真是魔鬼。
  • 「福薄的人,往往嘴不好」:人到60,這三種話儘量少說
    年輕時資歷尚淺,說錯話別人或許不以為意,但當一個人到了六十歲時,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紀,這時候說的話已有很大的分量,所以應該小心謹慎,謹護口業。飯不能亂吃,話不能亂說。每個人都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任,不然要承擔自己說錯話帶來的惡果。一味的任性,最後只會害了自己。不要到了該享福的年紀,卻因為說話得罪別人,給自己的晚年生活帶來諸多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