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Web3.0 的話題,這是關於構建Web3.0 這個大世界的項目分析第二篇。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弄清楚了Web3.0的本質是實現用戶對個人數據,身份,資產等價值的自我控制權,最終目的是實現整個世界的價值互聯。
這裡面有兩個要點:一是個人(其實也包括事,物等,這一點以後會寫文章進行分析)對自我價值和權利的自主權;另一個是對這些有自主權的個人或者事,物的價值在全世界範圍,不需要信任(也就是點對點)的互聯和流通。
而前面的一點是後面那個點的基礎,只有當所有代表價值的東西都有合法的歸屬並且能夠自己做主進行處理的時候,它們才有可能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點對點地互聯互通。
如果把現實世界拿來做個比喻,可以理解為全世界的每個人之間,每件物體或者每個程序之間都可以進行兩兩之間的溝通和價值交易,這種溝通和交易是可以自然地跨鏈國界,語言,貨幣,時間和語言等等障礙。
要實現這樣的互通和交易,其實有非常多的隱含條件。
比如首先需要有價值的來源,也就是價值怎麼才能創造出來,用什麼做驅動,用什麼做載體,誰來創造,創造出來又該怎麼存儲,怎麼分配等等都是價值交換的前提。
然後光有了價值還不行,還需要為不同價值的交換提供互換標準,工具,以及如何把不同地方,不同時間創造的不同價值連接起來。
關於價值如何創造出來的問題其實就是在現實中為我們提供工作機會的公司,組織,行業,產業,職業,以及為我們每個人的創造力發揮提供舞臺的各種APP,應用程式,軟硬體設施,工具等等。
而價值交換如何實現的問題主要就是標準和連接的問題,具體到我們的現實世界就是不同行業,組織,國家,或者不同軟體,工具等如何實現溝通的問題。在實物的世界這種連接的前提就是語言的通暢,道路的修建,渠道的打通,在網際網路的虛擬世界就是各種軟硬體溝通的標準,協議,接口等等。
這個目標在現實世界中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無論道路和渠道多麼暢通,也無論創造的價值有多麼大,這種互聯互通都不可能在全世界範圍實現個人之間的兩兩互通,因為要跨越國界是第一道無法逾越的坎。
其實,即使在同一個國家,甚至是同一個公司,這種點對點的的交易也只限於實物交易,而且必須在認識的人之間,不可能大範圍地展開。
在如今的數字世界中,其實也需要藉助中心化的機構或者第三方才能實現,主要原因是點與點之間的信任無法天然達成。
通過前面幾篇文章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了Web3.0 能夠實現這個目標主要是依靠區塊鏈的各種技術。特別是去中心化的各種技術實現了去信任,傳輸過程的隱私和安全,以及為不同價值之間的度量和計價提供了通證的工具。
而我們前一篇關於Web3.0項目的文章,分析的是在這個世界的互聯互通中起作語言翻譯官作用的Nervos。因為在密碼學原語設計上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Nervos 不但能夠順暢地連接不同區塊鏈之間的語言溝通,同樣也能連接區塊鏈與傳統網際網路之間的語言溝通,並用網際網路的語言把網際網路的用戶引入到區塊鏈世界中來。
可以說 Nervos 提供的是Web3.0大目標下第一個基礎設施服務,側重於語言溝通和降低用戶的進入和使用門檻。
今天要來分析Web3.0大目標的另一個範圍更廣的基礎設施服務。
在上面用現實世界舉例來說明Web3.0的價值如何進行創造和互通,其實還可以再往更深層次來分解。
我們的公司,組織,行業,產業等都不是一個虛的概念,而是存在於真實空間中的一些實體。這裡就涉及到這些東西該安放在哪裡,以及如何構建的問題。
這就是城市的建設,地基的修築等等更加基礎和底層的問題。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在Web3.0的世界中能夠承擔這樣一個功能的項目。
它就是波卡:Polkadot。
波卡的目標可以理解成是要修建一個連接整個區塊鏈世界的巨大地基,所以用修建一個城市的地基和基礎框架可能還不足以概括波卡的野心。可能它想要實現的是超越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大洲,把這樣巨大範圍內的不同組織,不同行業,不同產業,不同項目等等容納到自己的版圖規劃之中。
這種容納可以分成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是讓這些組織或者說行業,項目等就在波卡自己的地基上搭建建築,招攬商家,建設生態,並且用波卡提供的建築工具和標準;
第二種也是在波卡的地基上搭建,但是不一定要使用波卡提供的建築工具和標準,你可以自己攜帶工具,用自己的標準;
第三種是不在波卡的地基上搭建,是通過人家自己的地基修起來一些建築也好,項目也好,行業和產業也好,甚至是另一個城市,另一個地區,另一個國家也好,波卡照樣可以找到方法跟他們進行相容和互通。
從波卡的最大目標來看,其實它要做的是整個區塊鏈世界,甚至可以說整個Web3.0世界的地基層面的基礎設施。
而我們更多地把波卡理解成了一個跨鏈項目。
從本質上來說,跨鏈只是實現Web3.0世界基礎設施這個目標的一種手段,它的作用主要是連接這個世界中不同的鏈之間的溝通。而波卡的整個構想不僅僅是連接,還有基礎的提供,或者說新一代Web構建和溝通的標準的建立。
而波卡實現這個願景或者說構想的工具主要有這樣幾種:中繼鏈,平行鏈,轉接橋和Substract。
1.中繼鏈的作用可以理解為波卡整個系統的總指揮部,相當於以太坊的信標鏈。它的主要功能是負責整個系統的安全,信任,還要負責為其他所有連接到波卡系統的區塊鏈提供對區塊和交易的最終確認。
但是它並不負責具體業務的處理和計算,這些都會交給它容納的各種不同的區塊鏈。
2.Substract 就是波卡提供給其他區塊鏈搭建建築用的工具,它的主要特徵是模塊化和定製化。相當於一個裝有各種標準化的材料和配件的倉庫,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來選擇不同的材料和配件,然後組裝符合自己要求的建築。
那麼不同行業,不同要求的區塊鏈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從Substract的模塊倉庫中選擇,然後組裝起來成為符合自己要求的區塊鏈。
這就是波卡的一鍵發鏈功能,用這種方式建起來的區塊鏈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具體用途和目標,可以說波卡這個功能要實現的不僅僅是快速發鏈,也包括專鏈專用。
當然了,如果你對Substract提供的工具都看不上,也可以使用自己的工具在波卡的地基上來搭建區塊鏈,甚至可以使用與波卡不同的共識機制。
3. 平行鏈:以上兩種方式搭建起來的區塊鏈都是基于波卡的地基,或者說區塊鏈底層框架,都被稱為平行鏈。或者也可以理解為與波卡有著相同架構的鏈,也就是同構區塊鏈。
這些平行鏈之間的互相溝通是通過一個叫做XCMP的跨鏈協議來進行,平行鏈上可以運行不同的智能合約,商業應用等等。平行鏈處理的交易,創建的區塊需要發到中繼鏈去進行共識,驗證和確認,當然也是由中繼鏈提供安全和信任。
4. 轉接橋:上面提到的工具已經講完了三個,還剩一個轉接橋。它的作用是連接不基于波卡的地基搭建起來的區塊鏈,或者說外部區塊鏈,專業一點叫異構區塊鏈。
比如如果波卡要連接以太坊,比特幣,Nervos, Cosmos,EOS等區塊鏈,就需要使用轉接橋。目前波卡上已經建立了連結到比特幣的轉接橋PolkaBTC。
寫到這裡,我們就可以來比較一下波卡和以太坊的一些主要區別。
1. 波卡系統中可以容納不同架構的區塊鏈,因此它的設計天然就帶有跨鏈功能,可以主動實現與任何區塊鏈的互操作性。
而以太坊的系統沒有跨鏈功能,因為它的設計中就沒有兼容異構區塊鏈的功能。如果要跨鏈,只能通過其他項目或者第三方開發連結以太坊和其他區塊鏈的橋。比如現在已經實現了很多種類通往比特幣的橋,很多其他項目也都在修建通往以太坊的橋。
2. 以太坊是一個為智能合約和DAPP提供框架和底層設施的區塊鏈,相當於一個作業系統這樣的平臺。
而波卡是為不同區塊鏈提供框架和底層設施的區塊鏈,智能合約和DAPP是在波卡系統中的區塊鏈上來建立。可以理解波卡的構想不僅要容納不同的區塊鏈,甚至是要兼容不同的作業系統(比如以太坊,EOS)。如果說以太坊是作業系統,可能波卡就相當於一臺電腦的概念。
3. 波卡可以實現系統中不同區塊鏈都具有不同的用途和目的,也就是專鏈專用,甚至是一人一鏈(如果不考慮可擴展性的限制)。
而以太坊中沒有區分目的和用途,所有不同種類的項目都建設在同一條鏈上。可能這也是因為以太坊的設計是為智能合約和應用提供基礎,1.0時代的以太坊上面都是智能合約和DAPP而已。不過現在以太坊想要採用的二層網絡,有可能能夠實現為不同鏈區分用途。
波卡和以太坊的設計有這些比較底層的不同,但是也有一些類似的設計。
1. 波卡的平行鏈其實就跟以太坊2.0中的分片理念差不多。都是屬於與主鏈同構的區塊鏈,目的都是把商業的具體實現從主鏈上拆出來,以實現性能和擴展性的提升。
2. 分片鏈都是由主鏈提供安全,信任的和最終確認。以太坊的主鏈是信標鏈,波卡的主鏈是中繼鏈。
從對他們的異同分析,我們能夠看出,波卡的整體願景比以太坊要宏大得多,它的版圖中不僅有自己系統中長出來的鏈,也將以太坊,比特幣,Cosmos, Nervos, EOS, 波場,BSC以及所有其他區塊鏈,包括生態都囊括進來了。
肖風博士在Web3.0大會上說,波卡是為整個商業世界提供基礎設施的區塊鏈框架,波卡自己的說法是不設限的區塊鏈網絡。
但是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看到波卡在連通傳統網際網路世界上有什麼設計和功能。我們知道Web3.0的範圍不會僅僅局限在區塊鏈這個領域,更大的世界是在隔壁的那個網際網路。
期待波卡不僅僅為區塊鏈世界修建地基和道路,而是成為整個Web3.0世界的地基和道路修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