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怎麼樣保鮮?很多朋友都會想到用冰箱中的冰鮮方法;如何保活呢?那必須是大水桶加增氧機啦!但在福建省北部的建甌市,有一種非常神奇的活魚「保活」的「弓魚」術,可以讓魚在沒有增氧機,高密度運輸的狀態下鮮活很多天,這讓習慣了現代化保活的種花家有點傻眼,我們來看看到底是怎麼個保活法
福建北部的建甌市是一個農業大市,省級生態市和省級園林市,聽著名字大家基本上也可以猜到,此地山多水多,以前應該交通也不太便利,但福建人民的吃是非常講究的,必須是新鮮!此地對於活魚的保活技術實在讓人目瞪口呆!
弓魚術分為幾個步驟,分別是初綁、重綁、吐物納新等,聽上去似乎也不複雜!具體方法時在魚出塘時用繩將魚嘴魚的尾巴部位綁起來,呈現一個弓形,然後將其綁挨個綁在杆子上!2天後養殖戶會把魚重新綁紮,方法一樣,但魚尾巴綁紮位置會有一個稍稍的變化,從魚的肛門後移動到肛門前!用這種方法後,即使長途運輸,到達目的地後魚依舊活蹦亂跳!
如此簡單的方法,就能讓魚多活數天,實在有些超出我們的想像!很多年輕人都不信邪,但苦於釣魚時確實不可能帶增氧機和大水桶,因此釣上來的魚比較多時到家基本都死了,這個弓魚術也不用額外花錢,不妨試試,果然密密麻麻一桶魚,多久到家都不會死,這下也在很多釣友中開始流傳!
弓魚術保活有兩個關鍵,首先是弓魚後魚身體呈現一個彎曲的弓形,第二步是綁紮位置的變化,第二次弓魚從魚尾巴處移動到肛門上方,我們從這兩個步驟來分析!
彎曲的弓形保活是什麼原理呢?
讓魚鰓的鰓蓋打開,即使讓魚在不運動的條件下,也能獲得與水中氧氣的交流的機會!魚鰓是魚的呼吸器官,相當於人類的肺,魚在活著時需要不斷的吸入水,然後流過魚鰓,水中的溶解氧和魚鰓中豐富的毛細血管做交換,氧氣被循環如魚身體,二氧化碳則排入水中!
弓魚後,魚的嘴巴和鰓蓋會呈強制打開的狀態,而且彎曲的角度會讓魚鰓展開(單邊魚鰓,另一邊反而會更緊閉合),水就能從中間流過,而且魚在被弓魚後,活動被限制,而且魚本身屬於冷血動物,氧需求量不大,在被約束活動後,需求就更少,因此這種方法能減少水中氧氣的消耗,並且還能大幅度增加魚的存活時間!(空氣中的氧氣會緩慢通過水麵做氧氣溶解與交換)
重綁又是什麼原理呢?
網上的文章中都是吐故納新一筆帶過,其實這個步驟也挺重要,但都解釋錯了!正常情況下在水中可以不綁紮第二次,如果要讓魚脫離水運輸一段時間,那麼最好綁紮第二次,是什麼原因呢?讓魚體內保水!
2天後的重綁原理是魚將體內的存貨都排洩掉之後,這些器官為保持平衡,魚類會吞咽大量的水分,此時將綁紮位置移動到肛門上方,也就是將水的出路給堵死了!這些水將能在魚體內留存很久!而魚的魚鰓並不是一定要在水中才能氧氣交換,在保持溼潤的條件下,也可以和空氣中的氧氣交換!因此才會有雷雨天氣悶熱時魚露頭吞咽空氣!
這些水分將能讓魚在一定時間內讓身體保持溼潤狀態,可以將魚做一個短途運輸,而且你也會發現建甌當地弓魚時大都是鯉魚等這些本來就有很強離水能力的魚,這番處理後,將可以大幅度延長魚在空氣中的存活能力!短短的一根繩,就像是打通了魚的任督二脈,使得它在惡劣條件下存活能力大大延長,實在是高手在民間啊!
但想要讓魚在空氣中存活數天是不太可能的,應該是那些作者理解錯了!不過弓魚能讓魚在高密狀態下長途運輸,那還是有可能的!有不法魚販將高密運輸後病懨懨的魚用孔雀石綠、硝酸亞汞等添加在水中,魚的器官受到這些溶解液的刺激,非常不適應,因此就會拼命遊動,試圖找到不刺激的水域,看起來就像魚非常活躍,給人以活蹦亂跳的假象!
所以弓魚這種是完全無毒的物理方法,魚即可保活,不過魚運輸前的綁魚和運輸後的解魚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因此在小規模應用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大規模運輸,就顯得有些麻煩了,還是用大空間水域加上增氧機成本來得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