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在行動|基因是病毒的「身份證」

2021-02-25 深圳商報


基因是病毒的「身份證」

中國科學院院士、市科協副主席楊煥明為中小學生講課

「這也是一次科學教育和基因知識普及的機會。」楊煥明3月29日晚在直播課上表示,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同時也是結合疫情學習生命科學、基因組學的大課堂。

本次直播課由深圳市科協、華大基因學院聯合舉辦,以《基因與新冠病毒——初勝新冠疫情,我們學到了什麼》為主題,面向深圳中小學生在線開展新冠病毒、基因組學、防疫等相關知識科普。楊煥明不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大基因學院院長,同時還是深圳市科協副主席。活動邀請「大院士」做「小科普」,旨在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

楊煥明用一張圖片展示了新冠病毒的「長相」。他介紹說,冠狀病毒,是一種看起來像戴了王冠的病毒,這種病毒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這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就是這個大家族中的一員。

關於新冠病毒是如何使人致病致死的問題,楊煥明提出以下研究路線:一是研究病毒是怎麼來的,來自什麼動物?一般來說,病毒來自於人類的「親戚」——哺乳動物。目前已有很多「嫌疑犯」,如穿山甲、竹鼠等,但還都在「審查」。二是研究病毒與人的基因組的相互作用。首先要研究新冠病毒是如何從動物傳到人,又怎麼進入人體的。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通過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體ACE2蛋白結合,介導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雖然新冠病毒的S蛋白較弱,但與人類的ACE2蛋白有很強親和力。三是研究病毒是如何繁殖的。病毒首先是「借船出海」,藉助人的「翻譯機器」,用它的基因生產它的「複製機器」,用人的「翻譯機器」生產它的所有蛋白,再用人的「組裝線」來組裝成新的病毒,最後讓人的細胞送出人體,進而傳播。

楊煥明表示,當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初步勝利。這次疫情也是一次科學教育的大課堂,我們從中學到了一種科學理念,那就是「戰勝疫情靠的是科學」,還學習到演化論、基因論、組學等科學理論,並懂得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此外,我們還學習到「實事求是」「事實、數據為依據」的科學方法、態度,以及「試錯糾錯」「假說驅動」的科學文化。

疫情暴發初期,關於病毒的種類問題在學界引發熱議。當下,「病毒起源論」更是層出不窮。對此,楊煥明強調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重要性。他說,就像我們確診患者感染的是一般流感病毒、SARS病毒,還是新冠病毒,不能憑空想像,而是要看病毒的基因序列,講科學講實證。

「生命充滿了奧秘!」 楊煥明寄望,更多青少年朋友學習生命科學,了解多彩世界。

讀創「戰疫情企業服務平臺」上線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查詢

編輯 肖曉君 責編 李琰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基因身份證,基因身份證的作用
    在基因領域暢行的今天,針對這問題,有了新的防護措施---基因身份證 什麼是基因身份證?基因身份證和普通身份證在外形和基本內容上沒有多大差異,主要差異在身份證號碼,原來的身份證號碼是由表示區域、出生日期、性別等特徵的數字組成。而基因身份證主要是利用現在國內外已經非常成熟的DNA指紋(法醫DNA分型)技術,選取若干個固定的基因位點進行鑑定。
  • 獨特的印記-基因身份證,你了解嗎?
    基因是隨著人的出生而與生俱來的,並且人與人之間的基因有99.9%是相同的,只有0.1%的基因是不同的,但正是這0.1%的差異使得每個人與眾不同,在同樣的環境和方式下,有的人安全無恙,有的人身患重病,這就是基因的獨特之處,每個人獨特的印記--基因身份證。
  • 深圳仙湖植物園入園需要身份證嗎
    深圳仙湖植物園入園需要身份證嗎分情況而定全價票(15元/人)18周歲以上成人,在線上預約購票後,沒有強制要求帶身份證,但是建議帶上身份證,這樣可直接刷身份證入園
  • 深圳國家基因庫攜手GISAID共促病毒數據全球共享
    深圳國家基因庫攜手GISAID共促病毒數據全球共享  Evelyn Zhang • 2020-03-16 19:00:39 來源:前瞻網 E2983G0
  • 【關注】神州輝煌第七批信鴿DNA羽毛樣本到達深圳國家基因庫
    6月17日,遼寧神州輝煌賽鴿公棚的第七批信鴿DNA羽毛樣本已經順利抵達深圳國家基因庫。 2020年神州輝煌繼續攜手尊貴賽鴿網引進「信鴿DNA身份證」的項目,為所有參賽鴿採集羽毛並存儲於深圳國家基因庫
  • 我國六大廣布蜱種首獲「基因身份證」
    曹務春研究員介紹,蜱是一種傳播人畜共患病的重要媒介,可攜帶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多種病原體,傳播40餘種疾病。隨著人們與自然環境互動日益頻繁,被蜱蟲叮咬和患病的機率與日俱增,但由於缺少對蜱的認識,患蜱媒傳染病經常被誤認為得了「怪病」。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以實際行動書寫「科研戰疫」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以實際行動書寫「科研戰疫」科技是戰勝疫情的硬核「武器」。疫情發生以來,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快速響應,主動作為,周密部署,用實際行動表達了投身「科研戰疫」的意願和決心。面向防疫需求,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智能製造團隊充分發揮製造領域技術優勢,為醫療物資企業提供製造技術方案及服務。智能製造與精密加工實驗室主要從事超聲輔助精密加工技術與裝備等研究,並致力於超聲技術系列產品的研發及生產製造,已有十餘年技術沉澱。面對疫情防控,團隊高度重視,迅速行動,第一時間成立了超聲焊接技術攻關小組,專注於為合作夥伴提供口罩等超聲焊接技術、超聲焊接系統設計解決方案等產品及服務。
  • 深圳先進院生產出B肝病毒共價閉合環狀DNA
    深圳先進院生產出B肝病毒共價閉合環狀DNA 2016-05-19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基因與細胞工程研究室陳志英團隊
  • 果子狸SARS樣病毒與人SARS病毒有99%以上同源性
    (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病毒溯源研究獲得重要進展:從6只果子狸標本中分離到3株SARS樣病毒,進一步的基因分析證明了動物SARS樣病毒是人類SARS病毒的前體。     據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莊志雄和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管軼副教授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該課題是在人群流行病學調查基礎上,追溯可能受SARS感染的動物,普查多種動物群體,主要鎖定於哺乳動物(包括果子狸、豬獾、黃鯨、鼠獾、貉、海狸鼠、貓、兔),通過對來自不同種屬的SARS樣病毒基因進化分析,確定這些動物與人類SARS病毒的親緣關係,從而了解人類SARS病毒的起源。
  • 深圳創新成長的文化基因
    民謠背後是一組驚人的數字:1955-1979年,深圳共計56萬人(次)逃港,其中幹部183人。外在短缺激發內在動力,匱乏基因衍生憂患文化。深圳始終有一種時不我待、不進則汰、「狼來了」的緊迫感。40年來,千萬心懷夢想、渴望奮鬥的人移居於此。截至2019年末,深圳人口約2400萬,較特區成立之初人口增長了約65.67倍,其中常住人口為1343.88萬,有超過4成的非常住人口在深圳工作、學習、生活。有什麼樣的人群,就有什麼樣的基因。
  • 深論|「年輕」是深圳永恆的基因
    不斷在創造奇蹟的深圳,有著無數個性鮮明的標籤。年輕,無疑也是深圳重要的標籤之一,是浸在深圳骨子裡的基因。這座誕生於改革開放的城市,時至今日也不過才剛剛步入不惑之年,在全國城市中算是「小鮮肉」。這樣一座年輕的城市,自然是無處不在的「後浪」湧動其間,自然是處處都流淌著年輕的故事。
  • 抗疫滅毒聯合行動:聯合舉辦新冠病毒臨床檢測在線培訓,全國近萬人...
    昨日,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與抗疫滅毒聯合行動倡議發起方等聯合組織一線臨床檢測的專家,通過網際網路直播的方式,開展了關於新冠病毒臨床檢測的在線培訓。培訓吸引了全國各地公立醫院、第三方檢測機構的一線臨床檢測人員近萬人參加,為提高新冠病毒檢測水平和生物安全防護水平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全國抗疫工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面對檢測任務繁重、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廣大醫務人員始終堅守在工作第一線,對病例樣本開展病毒核酸檢測和基因測序工作。
  • 【科學戰疫】病毒感染導致人-病毒雜交基因產生人-病毒嵌合蛋白!
    、NIH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在格拉斯哥大學病毒研究中心Edward Hutchinson教授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van Marazzi教授的帶領下發現RNA病毒感染過程中會發生人類RNA和病毒RNA的雜合,從而產生人-病毒嵌合蛋白質,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Cell雜誌上,題為"Hybrid Gene Origination Creates Human-Virus Chimeric
  • 深圳科衛智能測溫門崗機器人硬核迎春,助力全民精準防疫
    還需要人工引導登記姓名與身份證號碼?門崗測溫人員需要日以繼夜地輪班?對於在疫情之下仍要兼顧復工復產的企業,亦或是生活在煙火味十足的社區民眾來說,出入測溫安檢是守好暖冬戰「疫」的第一道防線。傳統防疫不僅耗時耗力,人員排隊集聚,致使傳染風險係數處於A++級別,而且還難以精準追溯病毒源頭及患者行動軌跡。毋庸置疑,不接觸,是為了更好地擁抱健康。
  • 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深圳啟動倫理問題調查
    這兩名嬰兒的基因經過了編輯,以使她們能夠天然抵抗愛滋病。她們的母親是通過試管嬰兒技術懷孕生產的。據悉,研究人員們在受精卵中,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CCR5基因進行了修改。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人體所需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理論上,如果這個基因出現變異或缺失,就有可能關閉HIV病毒入侵人體的大門,也就是說,基因編輯後,嬰兒能夠天生免疫愛滋病。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 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分室副主任朱華晨向新京報記者分析稱,目前,變異並不算大,但也不能輕視,要警惕這些突變可能產生的病毒表型和行為的變化。比如,對人體的致病性、影響的器官部位、排毒的時間、途徑,還有傳播能力的改變等。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這意味著,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序列突變。」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圳分室副主任朱華晨向新京報記者分析稱,目前,變異並不算大,但也不能輕視,要警惕這些突變可能產生的病毒表型和行為的變化。比如,對人體的致病性、影響的器官部位、排毒的時間、途徑,還有傳播能力的改變等。
  • 瀚海基因推出第三代基因測序儀
    同時,從源頭帶動了深圳本地光學、精密機械、生物製劑等多個領域的發展,促進大數據、精準醫療和生物製藥企業的聚集,最終將撬動上千億的產業鏈。  成本銳降 功力大增  瀚海基因董事長、第三代基因測序儀研發團隊領頭人賀建奎教授指出,第三代基因測序儀能夠直接讀取最原始的DNA或RNA分子序列,降低臨床基因測序成本。
  • 健康產業發展40年巡禮: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華大:源起人類基因組計劃,取得眾多頂尖科研成果Start From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to Receive Many Leading Scientific Achievements1999年,為承擔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1%計劃),華大註冊成立。
  • 希臘確認新冠病毒完整基因序列 實時監測病毒變異情況
    中新網1月11日電 據希臘《中希時報》10日報導,雅典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正在實施一項檢測新冠病毒突變的計劃,其於近日宣布,已經在希臘第一波和第二波疫情的1150名患者中,確定了病毒的完整基因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