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是病毒的「身份證」
中國科學院院士、市科協副主席楊煥明為中小學生講課
「這也是一次科學教育和基因知識普及的機會。」楊煥明3月29日晚在直播課上表示,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同時也是結合疫情學習生命科學、基因組學的大課堂。
本次直播課由深圳市科協、華大基因學院聯合舉辦,以《基因與新冠病毒——初勝新冠疫情,我們學到了什麼》為主題,面向深圳中小學生在線開展新冠病毒、基因組學、防疫等相關知識科普。楊煥明不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大基因學院院長,同時還是深圳市科協副主席。活動邀請「大院士」做「小科普」,旨在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
楊煥明用一張圖片展示了新冠病毒的「長相」。他介紹說,冠狀病毒,是一種看起來像戴了王冠的病毒,這種病毒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這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就是這個大家族中的一員。
關於新冠病毒是如何使人致病致死的問題,楊煥明提出以下研究路線:一是研究病毒是怎麼來的,來自什麼動物?一般來說,病毒來自於人類的「親戚」——哺乳動物。目前已有很多「嫌疑犯」,如穿山甲、竹鼠等,但還都在「審查」。二是研究病毒與人的基因組的相互作用。首先要研究新冠病毒是如何從動物傳到人,又怎麼進入人體的。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通過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體ACE2蛋白結合,介導病毒進入人體細胞。雖然新冠病毒的S蛋白較弱,但與人類的ACE2蛋白有很強親和力。三是研究病毒是如何繁殖的。病毒首先是「借船出海」,藉助人的「翻譯機器」,用它的基因生產它的「複製機器」,用人的「翻譯機器」生產它的所有蛋白,再用人的「組裝線」來組裝成新的病毒,最後讓人的細胞送出人體,進而傳播。
楊煥明表示,當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初步勝利。這次疫情也是一次科學教育的大課堂,我們從中學到了一種科學理念,那就是「戰勝疫情靠的是科學」,還學習到演化論、基因論、組學等科學理論,並懂得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此外,我們還學習到「實事求是」「事實、數據為依據」的科學方法、態度,以及「試錯糾錯」「假說驅動」的科學文化。
疫情暴發初期,關於病毒的種類問題在學界引發熱議。當下,「病毒起源論」更是層出不窮。對此,楊煥明強調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重要性。他說,就像我們確診患者感染的是一般流感病毒、SARS病毒,還是新冠病毒,不能憑空想像,而是要看病毒的基因序列,講科學講實證。
「生命充滿了奧秘!」 楊煥明寄望,更多青少年朋友學習生命科學,了解多彩世界。
讀創「戰疫情企業服務平臺」上線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查詢
編輯 肖曉君 責編 李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