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數據安全犯罪:網絡爬蟲未必構成犯罪,對流量造假應推進...

2021-01-14 中國經濟網

  網絡爬蟲是一種中立的技術手段,數據爬取是否構成犯罪,要根據爬取行為本身和獲取數據的性質進行實質性判斷;流量造假危及數據信用生態,形成了大量經濟泡沫,建議通過立法增設「妨害數據信用罪」來加強打擊。

  近日,浙江理工大學於杭州主辦的數據安全犯罪前沿論壇上,部分與會專家發表了上述觀點。

  2020年,疫情的巨大挑戰和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共同構成了網絡空間治理的大背景,針對數據爬取、流量灰黑產、個人數據保護等方面的新問題,刑法學應該如何作出回應?來自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浙江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和網際網路企業代表就此展開了討論。

  整體保護框架需要改進

  公民個人信息保護與大數據產業發展之間、信息自由與信息安全之間該如何尋求平衡?在梳理現行法律的基礎上,部分專家建議應該對整體保護框架進行改進,對於公開信息的流轉問題,刑法應該保持謙抑。

  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勞東燕教授認為,現有的法律保護框架存在四大缺陷:沒有規制數據濫用行為、對個人權利的刑法保障明顯不足、無法準確體現不法行為的本質以及保護不足和過度犯罪化問題。她同時建議,應實現從數據收集到數據使用、從秩序導向到權益導向、法權進路與利益衡量並用、控制原則與防禦原則並舉的四個轉換。

  華東政法大學博士生導師張勇教授認為,知情同意是個人信息自決權的核心,法律應在信息自由與信息安全之間進行利益平衡。對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的「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他認為應該進行限制解釋,同時,將APP用戶知情同意看做刑法上被害人同意的出罪事由,但其出罪功能應受到適度限制。

  網絡爬蟲未必構成犯罪

  針對網絡爬蟲技術相關的法律案件,與會的技術專家和法律學者分別從各自領域給出了意見。

  中科院杭州院大數據固化系統總工程師周躍從技術層面對網絡爬蟲的應用場景和技術作出了講解。

  網絡爬蟲又稱為網頁蜘蛛、網絡機器人,是一種按照一定的規則,自動地抓取全球資訊網信息的程序或者腳本。網絡爬蟲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基礎,已經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據場景和訴求,網絡爬蟲可分為通用網絡爬蟲、聚焦網絡爬蟲、增量式網絡爬蟲和Deep Web 爬蟲,並不是一項違法技術。

  杭州長三角大數據研究院研究員宋偉進一步指出,爬蟲技術是一種中立的計算機技術,各網站的robots協議也不是技術保護措施。他認為,不是所有的爬取行為都是違法的,是否構成犯罪,要根據爬取行為本身的具體情況,和獲取的數據性質進行實質性判斷。

  上述觀點也得到了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揭萍的支持,她將爬蟲行為的刑事法律風險分為三種類型,即使用技術的風險、爬取數據的風險和使用獲取數據的風險。揭萍認為,爬蟲行為的法律規制需要遵循刑法的謙抑性原則,在入罪時要加強場景判斷和主觀目的判斷。

  對虛假流量應推進刑事打擊

  部分專家還對群控軟體等流量造假行為發表了意見,建議立法和司法機關對該問題引起重視。

  據與會的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刑事法務總監姜楠介紹,僅抖音平臺,抖音安全中心日均攔截刷量、刷粉等違法違規內容、行為即超過了10億次,可見打擊流量黑灰產問題的難度和必要性。

  中國政法大學網絡法學院副教授李懷勝認為,司法機關面對新型不法行為具有陌生感,未充分認識到群控軟體的社會危害性,具體案件定性上存在較大爭議,黑灰產整體態勢猖獗而單獨打擊群控軟體效果和威懾力較小,都是目前打擊群控軟體所面臨的困難。

  浙江大學網際網路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豔東提出,「流量黑灰產」破壞了數字經濟的基礎秩序,形成了大量經濟泡沫,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由於其規模化、匿名化等特點,其他部門法在對其進行懲處時出現了治理失靈的狀況,因此迫切需要訴諸刑法這一最後保護手段。但我國刑法對惡意刷量行為尚無明文規定,非法經營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虛假廣告罪、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幾種規範路徑都有其漏洞和盲區,存在尋法障礙。

  因此他建議,可以從立法上進行回應,增設「妨害數據信用罪」,從法益重構、理念糾正、規範設計和制度協調四個維度來保護數據信用。

(責任編輯:馮虎)

相關焦點

  • 流量造假亂象頻發 形成龐大黑灰產業鏈
    最近,針對網絡直播帶貨數據流量造假亂象,國家網信辦發布《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指出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不得發布虛假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不得虛構或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讚量、交易量等。
  • 爬蟲究竟是合法還是違法的?
    來源:格隆匯作者:純潔的微笑來源:純潔的微笑據說網際網路上 50%以上的流量都是爬蟲創造的,也許你看到很多熱門數據都是爬蟲所創造的,所以可以說無爬蟲就無網際網路的繁榮。前天寫了一篇文章《 只因寫了一段爬蟲,公司200多人被抓!》,講述程式設計師因寫爬蟲而被刑偵的事件。文章傳播很廣,評論中討論最熱是:爬蟲究竟是合法還是違法的?
  • 媒體:流量造假已形成完整且龐大黑產業鏈,亟待多方合力嚴管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讓數據造假門檻和成本快速降低。」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網絡安全對抗技術研究所所長閆懷志說,虛假流量花招迭出、漸成頑疾的背後驅動力是巨大的利益鏈條,特別是一些平臺為了流量,甚至和數據造假一方齊穿上「皇帝的新衣」,心照不宣地共同上演一場「互嗨大戲」。
  • 網貸領域爬蟲,既非原罪者也非無辜者
    第二種是在利用其他黑客手段攻入計算機系統後,利用爬蟲獲取內部數據。本文認為,如果採取其他措施侵入計算機系統,而侵入後用爬蟲進行數據獲取,核心是網絡安全問題。在《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條規定的各類犯罪中,重要的行為要件為「侵入」。爬蟲在這一情況下扮演的並非侵入角色,而是侵入後的第二行為——獲取信息等,因此單獨的爬蟲並非是構成侵入計算機系統的罪魁禍首。
  • Web 爬蟲現已合法?
    江湖傳言,網際網路上50%以上的流量都是由爬蟲創造的,很多人都表示:無爬蟲就無網際網路的繁榮。也正因為此,網上各種爬蟲教程風靡不絕,惹各路大神小白觀之參與之。但是,無節制的背後往往隱藏著風險,類似「只因寫了一段爬蟲,公司200多人被抓!」、「程式設計師爬蟲竟構成犯罪?」等報導也時有發生。關於爬蟲合法性的討論,CSDN也在此前的《爬蟲到底違法嗎?這位爬蟲工程師給出了答案》、《不要在爬蟲犯罪的邊緣瘋狂試探!》
  • 網絡不是犯罪藏身之所,更不是法外之地
    「近日,最高檢成立了懲治網絡犯罪維護網絡安全研究指導組,由三名院領導分別擔任組長、副組長,機關多個部門參加,並在最高檢檢察理論研究所設立網絡犯罪理論研究中心。」4月8日,在最高檢以「嚴厲打擊網絡犯罪,共同防控網絡風險」為主題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這一消息令在座媒體眼前一亮。
  • 高空拋物似應歸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有前款行為,致人傷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然而,2020年10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的草案二次審議稿改變了高空拋物在刑法體系中的位置,將其放到了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罪一節,並修改了入罪的標準,將「危及公共安全」改為「情節嚴重」。
  • 爬蟲刑事合規重點
    爬蟲技術的兩種展開一般來說,數據可以被區分為形式與內容兩個部分,相對應的,數據的獲取也分為過程與內容兩個環節。01爬蟲技術獲取數據過程爬蟲技術本身是不涉及違法犯罪的,對爬蟲技術的運用則是具備刑事風險的。
  • 偽基站犯罪的處理防治專項研究報告
    對於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而言,一般認為,立法者旨在保護通信領域的公共安全,在此基礎上便不難理解犯罪對象是正在使用中的公用電信通信設施,包括但不限於公用電信交換設施、通信線路如架空線路、埋設線路、移動通信基站、無線通信網等等,更有論者主張還應拓展及於電信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式等。
  • 有人利用「爬蟲」技術騙取你的帳號密碼
    手機上有些App可能在「偷偷」訪問你的照片和通訊錄這些都在侵害著你的信息安全除此之外,有一種名為「爬蟲」的技術更是給信息安全帶來了嚴峻挑戰,其抓取網絡信息的目的性和高效性更為不法分子「青睞」,成為了不法分子實施網絡犯罪的工具。
  • 批捕數超「非典」十倍 網絡詐騙犯罪多發
    原標題:批捕數超「非典」十倍 網絡詐騙犯罪多發 精準打擊妨害疫情防控犯罪,是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檢察機關依法及時從嚴懲治妨害疫情防控各類違法犯罪,全力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公眾普遍點讚。
  • 莫讓惡意爬蟲「爬」掉大數據營銷倫理
    可對用戶來說,這種未經允許就抓取一切數據的爬蟲技術越強大,就越讓人害怕。而此事所反饋出的網際網路大數據營銷中的亂象,或遠不只是一家企業違規這麼簡單。加快構建合理而明確的網絡營銷和數據採集邊界,必須與網際網路「黑產」的壯大賽跑。爬蟲技術為網際網路信息傳播而生,本身並無「原罪」,關鍵在於如何合理利用。
  • 刑法修改後,生態環境部門移送涉嫌犯罪有什麼變化?
    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簡稱修正案),在提高汙染環境罪的法定刑,將環評、環境監測「造假」行為入罪,嚴懲破壞自然保護地行為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對完善環境刑事立法,加大對環境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刑法的高度概括性,相關條款在實踐中應如何理解和適用,還有待進一步闡明。
  • 公安部公布打擊制假售假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近年來,公安部黨委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和製售偽劣商品犯罪偵查打擊工作。2019年年初,按照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總體部署,公安部加快推進深化公安機關機構改革,整合打擊食品藥品、智慧財產權、生態環境、森林草原、生物安全、假冒偽劣商品犯罪職責,組建了公安部食品藥品犯罪偵查局,全面承擔指導全國打擊食藥環和智慧財產權犯罪,保護人民生命健康的職責。
  • 年底網絡安全盛會線上召開,行業專家共話七大議題
    網際網路在為日常生活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諸多安全問題。新型網絡犯罪如何定性,個人隱私如何保護,面對人工智慧人類何去何從,如何規範網際網路金融秩序……圍繞這些話題,眾多專家學者在近日舉辦的「2020網絡安全思享峰會」上開啟了一場「雲端」論道。
  • 長風基地這個「電子數據實驗室」令網絡犯罪聞風喪膽
    2021年1月5日,上海檢察機關智聯檢察研究中心長風基地(網際網路犯罪懲防研究基地)揭牌儀式在上海跨國採購會展中心舉行。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電子數據實驗室戰略合作項目首次發布,今後出庭舉證可視化、動態感知社區犯罪線索都將變為現實。
  • 無證運輸飼養的虎紋蛙是否構成犯罪
    被告人黃旭新辯稱運輸自己養殖的虎紋蛙不構成犯罪。辯護人辯稱養殖的虎紋蛙不是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第一款所規定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被告人黃旭新的行為不構成非法運輸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  【評析】:  本案,控辯雙方意見對立,爭議焦點是無證運輸飼養的虎紋蛙是否構成犯罪。社會上一般人認為無證運輸飼養的虎紋蛙確實違反了有關的規定,但如果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則不能接受。因此,本案的處理要非常慎重,要達到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不僅要懲罰犯罪,也要保護無罪之人的權益。
  • 在冠狀病毒大流行中網絡犯罪發展的7種方式
    所有這些變化也正在影響網絡犯罪。網絡犯罪分子即使沒有適應性和創造力,也算不了什麼,他們在所有這種疾病中都嗅到了機會。從N95面具騙局和CDC欺騙開始,現在演變為更有組織和堅定的犯罪努力。在大流行中,網絡犯罪正在發生以下七種變化:為應對企業和小型企業數據洩露浪潮做好準備。
  • 是犯罪未遂還是犯罪預備
    著手實行犯罪體現了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統一,即主觀和客觀兩個基本特徵,主觀上,行為人實行具體犯罪的意志已經直接支配客觀實行行為並通過後者開始充分表現出來,而不同於在此之前犯意表示;客觀上,行為人已開始實行具體犯罪構成客觀方面的行為,這種行為已不再屬於為犯罪的實行創造便利條件的預備犯罪的性質,而是實行犯罪的性質,而且已經使刑法所保護的具體權益初步受到危害或已經面臨實際存在的威脅。
  • 網絡小爬蟲莫墮落成小扒手
    蔡恩澤10月21日,杭州警方對51信用卡委託外包催收公司涉嫌尋釁滋事等犯罪開展調查。有媒體披露,外包催收公司通過恐嚇、滋擾等軟暴力催收的過程中,數據爬蟲公司違規獲取的通訊錄、地址定位等個人敏感信息也是主要幫兇。近日,多家大數據風控服務商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