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造假亂象頻發 形成龐大黑灰產業鏈

2021-01-08 大眾日報

最近,針對網絡直播帶貨數據流量造假亂象,國家網信辦發布《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指出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不得發布虛假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不得虛構或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讚量、交易量等。記者調研發現,不僅是網絡直播帶貨,當前網絡平臺虛假流量亂象頻發,已形成了龐大的黑灰產業鏈,破壞市場競爭環境、擾亂輿論生態,暴露出平臺管理和依法監管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引流」手段繁多 黑產業鏈已形成

近期,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報告點名數位明星,指出其在「雙11」直播中疑似造假刷單,對觀看人數、銷售數據「注水」。

無獨有偶,抖音安全中心宣布,截至2020年11月30日,該中心的「啄木鳥專項行動2020」已經處罰涉嫌刷粉刷人氣的帳號超過120萬個,封禁違規直播帳號達67380個,其中涉嫌無人直播被封禁帳號約1.5萬個。

記者調查發現,流量造假已形成完整且龐大的黑產業鏈,從各種網站、電商平臺、生活服務平臺,再到社交媒體,手段繁多、無處不在。目前,不法分子較為常見的「引流」手段為採用「群控」方式刷量及利用黑客技術攻擊後臺以達到「引流」效果。

「群控」的本質是通過使用多部真實手機或模擬多部手機,在手機中安裝腳本軟體來控制手機上的App,修改手機軟硬體信息,達到模擬人工使用App的效果。這類軟體一般都打著「移動互聯營銷的旗號」,一套USB集線器設備配合軟體就可使用,「入門級」群控30部手機,報價近3萬元。群控數量越多,價格則越貴。

在調查過程中,記者從一個QQ群中得知了一種疫情期間「兼職的好辦法」——「攻鏈」,即同樣通過內置腳本,用手機自動模擬人工點擊新聞、視頻App等,達到平臺閱讀量的指標後獲取獎勵。這位網民告訴記者,一臺手機一天能變現30元到50元,投入100臺手機就能日賺3000元到5000元。

除了通過「群控」手段點讚、評論、轉發刷量,還有不法分子利用此技術刷高App下載量,騙取推廣費用。此前,北京警方在廣東警方的配合下打掉一個利用計算機軟體控制大量手機虛擬下載安裝App產品騙取推廣費的犯罪團夥。辦案民警在抓捕嫌疑人時發現,涉案公司內有多面「手機牆」,每面「手機牆」由近百部正在運行的手機組成,通過自動程序重複著從手機App市場點擊、下載並安裝運行軟體的動作。

記者了解到,利用黑客「暗鏈」技術非法「引流」,以誘導性的方式增加流量也是新手段之一。北京市公安局網安總隊辦案民警介紹,2020年初,北京市多家單位、企業網站出現點擊後自動跳轉到境外賭博網站的情況。警方偵查發現,不法人員利用黑客技術,將境外賭博網站的「暗鏈腳本」嵌入這些網站後臺伺服器,使點擊或搜索訪問時顯示賭博網站信息,為境外賭博網站推廣引流。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讓數據造假門檻和成本快速降低。」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網絡安全對抗技術研究所所長閆懷志說,虛假流量花招迭出、漸成頑疾的背後驅動力是巨大的利益鏈條,特別是一些平臺為了流量,甚至和數據造假一方齊穿上「皇帝的新衣」,心照不宣地共同上演一場「互嗨大戲」。

關鍵因素致流量造假難管難治

記者採訪了解到,當前,一些虛假流量迷惑性和隱蔽較強,其本質是個人信息洩露後的再次「變種」,成為數據造假難管難治的根源。一位辦案民警告訴記者,很多製造虛假流量的不法分子手中平臺帳號都是通過QQ群、微信群、貼吧等渠道打包買來的,這些帳號早期被其他不法人員利用黑客手段破解並出售。同時,由於很多社交或電商、短視頻平臺可以通過同一帳號「關聯登錄」,致使不法分子手中的這些帳號可以用來刷不同平臺的數據流量。

據騰訊防水牆團隊介紹,這類虛假流量還會被用於實施欺詐和詐騙。如通過「群控」系統使用美女頭像批量添加好友,一經用戶同意,按照「劇本」獲取其信任後將用戶拉進各種群,有薦股群、虛擬幣群、投資群等,其中有詐騙、推銷和各種套路。這種大規模、批量化的操作並不求面面俱到,更多是「撒網捕魚」。

利用其製造謠言、煽動輿論的情況也有發生。2020年6月,澳大利亞研究院一份長達27頁的調查研究報告《如同病毒:新冠病毒錯誤信息的有組織散播》顯示,2020年3月以來,一批有組織的「水軍」在社交媒體上散布「新冠病毒是人為製造生化武器」的陰謀論。相關話題中,共有2903個推特帳戶以及4125個網站連結組成了一個轉發推送的團體,他們彼此還會互相轉發來擴大影響。

騰訊守護者計劃安全專家楊建介紹,無論是引導流量還是製造流量,其背後都可能是專業的、公司化的團隊在操作。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瀋陽表示,特別要警惕流量造假與算法推薦的結合,用算法推薦營造「信息繭房」,用虛假流量渲染關注程度。這在目前商業領域不正當競爭中已有不少應用的案例。

「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容易將輿論引導至意識形態或者涉政的內容範疇,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楊建說。

騰訊網絡安全與犯罪研究基地高級研究員張寶峰表示,虛假流量並非發生在網際網路產業的個別細分領域,而是蔓延至整個網際網路行業,不僅威脅著網絡空間的安全,更與下遊黑產中的多種違法犯罪、侵犯權益等行為裹挾在一起,對現實社會的安全與秩序也產生巨大危害。

多方共同織牢監管網絡體系

2020年3月1日,《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正式實施。依據規定,今後網絡信息內容的使用者、製造者及內容服務平臺均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帳號等違法活動,否則將依法承擔責任,遭受處罰。受訪者建議,司法部門、監管部門統一認識、釐清問題、嚴格執法,構建不同平臺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剷除這一非法產業存在的根基。

首先,監管部門加大對欺詐性點擊情況的跟蹤研判,通過對個案的研判,釐清欺詐性點擊的認定標準;加大聯合執法力度,防止交叉和邊緣領域監管的灰色和真空地帶;加大相關領域監管機構的技術力量,增強發現、取證和鑑定違法行為的技術能力;執法部門要加大對「暗刷流量」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對構成刑事犯罪的行為依法予以制裁;加強與相關監管部門的技術合作、業務合作,共同聯手治理網際網路亂象。

第二,網際網路平臺方面,需不斷更新判定惡意帳號的安全策略,在識別和清理虛假流量的同時採取多種手段遏制新增虛假流量的產生。為了避免網際網路企業受經濟利益驅動,對平臺數據造假現象持默許態度。有專家建議,國家應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對平臺數據真實性進行評估、審核,防止注水數據危及數字經濟。

此外,政府要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根治刷量的鑰匙是建立誠信社會,如把參與數據造假的「刷手」列入失信黑名單,讓其在網絡空間寸步難行;把默許刷量的平臺列入不誠信企業名單,加大數據造假者的社會成本,形成「一次造假、長期受限」的壓力機制,將有助於從源頭遏制刷量亂象。

相關焦點

  • 媒體:流量造假已形成完整且龐大黑產業鏈,亟待多方合力嚴管
    記者調研發現,不僅是網絡直播帶貨,當前網絡平臺虛假流量亂象頻發,已形成了龐大的黑灰產業鏈,破壞市場競爭環境、擾亂輿論生態,暴露出平臺管理和依法監管存在的問題和難點。「引流」手段繁多,黑產業鏈已形成近期,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報告點名數位明星,指出其在「雙11」直播中疑似造假刷單,對觀看人數、銷售數據「注水」。
  • 黑灰產業是什麼意思 起底網絡黑灰產「黑金」利益鏈
    這句「羊毛黨」中流行的口頭禪在日前拼多多被「薅羊毛」事件中成為現實,並揭開了國內網絡黑灰產的冰山一角。中國證券報記者調查發現,網絡黑灰產已形成年產值達千億級別的龐大「黑金」利益鏈,並通過上中下遊的嚴密分工構建起了一個密切協作的網絡,輕則讓企業遭受數千萬元損失,重則讓企業直接破產。
  • 在線培訓亂象頻現 成為中消協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之一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靜 1月14日,中國消費者協會梳理的「2020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中,在線培訓服務頻現亂象再次被點出。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研究會副會長馬學雷對經濟觀察網表示,在中國家長出於對學生學習的剛性需求和焦慮,催生了教育培訓行業龐大的市場規模。但由於此前規範和監管機制還不夠健全等原因,也客觀造成了一些教培機構存在違規等行為的發生。在消費者投訴的教育亂象中,在線教師資質造假、機構無證辦學、誘導消費、虛假宣傳、霸王條款、解除合同退費難等,常年居於投訴前列。
  • 網絡短視頻造假現象研究
    在商業化、娛樂化大潮的席捲之下,獵奇、作秀、博眼球成為短視頻傳播的「潛規則」,導致短視頻造假現象頻發,持續汙染網絡空間,且「技術」和「套路」不斷翻新升級,令人更加難以辨識,已經成為網絡管理的「灰色地帶」甚至「空白地帶」,亟待納入監管範圍。
  • 流量造假只會透支信譽
    明星數據造假早已不是新鮮事,明星為了維持熱度,獲得更多商業價值,不惜買流量撐場面,幾千萬的粉絲都只是第一步。流量明星在數據造假上的開銷很大,對於數據造假這件事,一個明星想要多少粉絲和評論,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過程令人瞠目,讓人不禁感慨,流量藝人的數據造假結果「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 福州壽山石亂象:盜採倒賣成黑產業 造假牟利暗傷誠信
    盜採倒賣成黑產業 造假牟利暗傷誠信 福州壽山石亂象調查新華網福州10月29日電(記者 來建強)10月下旬的一場福建省內藝術品拍賣會上,一枚重131克的田黃石素方章最終以每克9.04
  • 專家熱議數據安全犯罪:網絡爬蟲未必構成犯罪,對流量造假應推進...
    網絡爬蟲是一種中立的技術手段,數據爬取是否構成犯罪,要根據爬取行為本身和獲取數據的性質進行實質性判斷;流量造假危及數據信用生態,形成了大量經濟泡沫,建議通過立法增設「妨害數據信用罪」來加強打擊。  近日,浙江理工大學於杭州主辦的數據安全犯罪前沿論壇上,部分與會專家發表了上述觀點。
  • 菠蘿BOLO拼音憑什麼吸引眾多流量明星頻頻入駐?
    看、玩、創、交四大維度,打造出全維感的泛音樂生態據《QuestMobile2018秋季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實力價值榜》顯示,目前泛娛樂行業社交平臺的用戶已經越來越向頭部應用集中,而此時的菠蘿BOLO,則正在憑藉其天然的龐大流量池,躋身泛娛樂行業中生態流量用戶規模的TOP玩家。
  • 體檢亂象:血液不檢查就出結果 誰給了造假的膽量
    (原標題:體檢亂象:血液不檢查就出結果,誰給了造假的膽量)
  • 「中國暗網」:資金盤、催收、原味絲襪,閒魚淪為黑灰產集散地
    ,已形成一條龐大的產業鏈。「黑灰產、違規商品在閒魚中的交易比例,我覺得不會低於5%。」黑客CC稱,這裡一度成為黑客們的心愛之地。黑客CC透露,他們在閒魚上「賣過數據、黑產軟體、網站代碼,甚至還有黑客在上面接過活兒」。為了讓黑灰產得以交易,一條輔助產業鏈也形成了——租號。
  • 學術期刊灰色產業鏈:論文貼錢賣,學術垃圾驚人
    學術期刊灰色產業鏈調查  半月談  「辛辛苦苦把論文寫出來,還要交審稿費、版面費、加急費、中介費等一大筆錢,就算是『賣』論文,也沒有這麼倒貼錢的!」一位高校教師痛心疾首地說。  當前,我國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然而,論文代寫代發、期刊亂收費等亂象日益滋生,正成為敗壞學術風氣的「毒瘤」。
  • 流量焦慮、數據造假……直播帶貨,一場亂鬨鬨的盛宴
    「因為它處於野蠻生長期,600%的複合增長,亂象叢生。」吳曉波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個局剛剛起來,呈爆炸式增長,肯定會沉渣泛起,許多模式有待驗證,也有許多沒有想明白就入場的人,「電商直播,是一場亂鬨鬨的盛宴。」  流量焦慮和數據造假  首場「新國貨直播」結束後,吳曉波靠在辦公椅上,「突然有種巨大的不適感和身心疲憊」。
  • 自貢驚現電詐黑灰產業鏈!非法牟利40餘萬元!警方已......
    歷經3個月的縝密偵查,今年8月底自貢警方成功破獲一起倒賣銀行卡和對公帳號的團夥犯罪案件,該團夥倒賣卡號共計120餘張,非法牟利40餘萬元,斬斷了一條藏匿在自貢、內江、南充三地,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提供作案工具的黑灰產業鏈
  • 直播帶貨亂象頻發,眾多主播素質低下,是不是也該持證上崗呢?
    其次就是帶貨的貨源方面,貨商找到主播帶貨給予一部分報酬很正常,但是現在網絡帶貨亂象頻發,以次充好屢見不鮮,是不是應該成立一個機構專門去審查需要被網絡直播帶貨的產品呢?只有合格了才有資格要求主播帶貨!這樣會不會讓直播帶貨更加讓人放心呢!
  • 國產劇收視率專業造假二十年
    9月15日,他又將此番講話發到了微博上(《起來,與操縱收視率的黑勢力決一死戰》),講述了自己的電視劇作品《娘道》遭遇的黑幕,非常直白地揭露了國內影視行業收視率造假亂象。 在文章中,郭靖宇稱自己的劇作延播,繼而被某衛視總監直接要求購買收視率。
  • 這些造假,觸目驚心!
    孫玲玲說,有主播甚至告訴她,「數據造假是直播帶貨的『潛規則』。」記者注意到,近幾個月直播帶貨的銷售業績,不斷被各平臺主播刷新歷史新高,從1億元到10億元,再到50億元。除了頭部主播外,越來越多的主播宣稱,帶貨取得幾百萬元到上千萬元的銷售額。
  • 整形亂象頻發!我們應該如何選擇靠譜的整形醫院和醫生
    有些不具備資質的醫療機構和醫生進入該行業,加大了行業安全風險,非法經營、安全風險、維權困境等亂象頻發。由於兼具醫療屬性,醫療美容一旦處理不當,不僅無法「變美」,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在做整形美容之前選擇靠譜的醫院和整形醫生尤為重要。首先一定要選擇正規的整形醫院。正規醫院配備的是正規廠家生產的儀器設備,所採用的都是經過實踐證明的、已經寫入教科書的手術方法。
  • 數據洩漏事件頻發,你的數據洩露了嗎?
    數據洩漏事件頻發,你的數據洩露了嗎?2015年以來,儘管我國政府和企業不斷重視並加強網絡空間安全保障,但境外針對我國政府等重要領域的有組織網絡攻擊仍在持續,「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應用也引發新的安全風險,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吧!
  • 北青報:首例「暗刷訪問流量」案的警示意義
    這是全國首例「暗刷訪問流量」案,5月23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對此案進行了審理並當庭宣判,該案進行了全網直播,網絡觀看點擊量達200餘萬。(6月5日《人民日報》) 暗刷訪問流量是一種流量造假行為,存在於不少遊戲類、影視類作品或網站,目的是通過「注水」來提高收視率、訪問量等,與網店刷單有相似之處,都對用戶造成了誤導,而刷量公司和流量買方則會從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