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流量造假已形成完整且龐大黑產業鏈,亟待多方合力嚴管

2021-01-08 澎湃新聞

最近,針對網絡直播帶貨數據流量造假亂象,國家網信辦發布《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指出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不得發布虛假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不得虛構或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讚量、交易量等。記者調研發現,不僅是網絡直播帶貨,當前網絡平臺虛假流量亂象頻發,已形成了龐大的黑灰產業鏈,破壞市場競爭環境、擾亂輿論生態,暴露出平臺管理和依法監管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引流」手段繁多,黑產業鏈已形成

近期,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報告點名數位明星,指出其在「雙11」直播中疑似造假刷單,對觀看人數、銷售數據「注水」。

無獨有偶,抖音安全中心宣布,截至2020年11月30日,該中心的「啄木鳥專項行動2020」已經處罰涉嫌刷粉刷人氣的帳號超過120萬個,封禁違規直播帳號達67380個,其中涉嫌無人直播被封禁帳號約1.5萬個。

記者調查發現,流量造假已形成完整且龐大的黑產業鏈,從各種網站、電商平臺、生活服務平臺,再到社交媒體,手段繁多、無處不在。目前,不法分子較為常見的「引流」手段為採用「群控」方式刷量及利用黑客技術攻擊後臺以達到「引流」效果。

「群控」的本質是通過使用多部真實手機或模擬多部手機,在手機中安裝腳本軟體來控制手機上的App,修改手機軟硬體信息,達到模擬人工使用App的效果。這類軟體一般都打著「移動互聯營銷的旗號」,一套USB集線器設備配合軟體就可使用,「入門級」群控30部手機,報價近3萬元。群控數量越多,價格則越貴。

在調查過程中,記者從一個QQ群中得知了一種疫情期間「兼職的好辦法」——「攻鏈」,即同樣通過內置腳本,用手機自動模擬人工點擊新聞、視頻App等,達到平臺閱讀量的指標後獲取獎勵。這位網民告訴記者,一臺手機一天能變現30元到50元,投入100臺手機就能日賺3000元到5000元。

除了通過「群控」手段點讚、評論、轉發刷量,還有不法分子利用此技術刷高App下載量,騙取推廣費用。此前,北京警方在廣東警方的配合下打掉一個利用計算機軟體控制大量手機虛擬下載安裝App產品騙取推廣費的犯罪團夥。辦案民警在抓捕嫌疑人時發現,涉案公司內有多面「手機牆」,每面「手機牆」由近百部正在運行的手機組成,通過自動程序重複著從手機App市場點擊、下載並安裝運行軟體的動作。

記者了解到,利用黑客「暗鏈」技術非法「引流」,以誘導性的方式增加流量也是新手段之一。北京市公安局網安總隊辦案民警介紹,2020年初,北京市多家單位、企業網站出現點擊後自動跳轉到境外賭博網站的情況。警方偵查發現,不法人員利用黑客技術,將境外賭博網站的「暗鏈腳本」嵌入這些網站後臺伺服器,使點擊或搜索訪問時顯示賭博網站信息,為境外賭博網站推廣引流。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讓數據造假門檻和成本快速降低。」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網絡安全對抗技術研究所所長閆懷志說,虛假流量花招迭出、漸成頑疾的背後驅動力是巨大的利益鏈條,特別是一些平臺為了流量,甚至和數據造假一方齊穿上「皇帝的新衣」,心照不宣地共同上演一場「互嗨大戲」。

關鍵因素致流量造假難管難治

記者採訪了解到,當前,一些虛假流量迷惑性和隱蔽較強,其本質是個人信息洩露後的再次「變種」,成為數據造假難管難治的根源。一位辦案民警告訴記者,很多製造虛假流量的不法分子手中平臺帳號都是通過QQ群、微信群、貼吧等渠道打包買來的,這些帳號早期被其他不法人員利用黑客手段破解並出售。同時,由於很多社交或電商、短視頻平臺可以通過同一帳號「關聯登錄」,致使不法分子手中的這些帳號可以用來刷不同平臺的數據流量。

據騰訊防水牆團隊介紹,這類虛假流量還會被用於實施欺詐和詐騙。如通過「群控」系統使用美女頭像批量添加好友,一經用戶同意,按照「劇本」獲取其信任後將用戶拉進各種群,有薦股群、虛擬幣群、投資群等,其中有詐騙、推銷和各種套路。這種大規模、批量化的操作並不求面面俱到,更多是「撒網捕魚」。

利用其製造謠言、煽動輿論的情況也有發生。2020年6月,澳大利亞研究院一份長達27頁的調查研究報告《如同病毒:新冠病毒錯誤信息的有組織散播》顯示,2020年3月以來,一批有組織的「水軍」在社交媒體上散布「新冠病毒是人為製造生化武器」的陰謀論。相關話題中,共有2903個推特帳戶以及4125個網站連結組成了一個轉發推送的團體,他們彼此還會互相轉發來擴大影響。

騰訊守護者計劃安全專家楊建介紹,無論是引導流量還是製造流量,其背後都可能是專業的、公司化的團隊在操作。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瀋陽表示,特別要警惕流量造假與算法推薦的結合,用算法推薦營造「信息繭房」,用虛假流量渲染關注程度。這在目前商業領域不正當競爭中已有不少應用的案例。

「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容易將輿論引導至意識形態或者涉政的內容範疇,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楊建說。

騰訊網絡安全與犯罪研究基地高級研究員張寶峰表示,虛假流量並非發生在網際網路產業的個別細分領域,而是蔓延至整個網際網路行業,不僅威脅著網絡空間的安全,更與下遊黑產中的多種違法犯罪、侵犯權益等行為裹挾在一起,對現實社會的安全與秩序也產生巨大危害。

多方共同織牢監管網絡體系

2020年3月1日,《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正式實施。依據規定,今後網絡信息內容的使用者、製造者及內容服務平臺均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帳號等違法活動,否則將依法承擔責任,遭受處罰。受訪者建議,司法部門、監管部門統一認識、釐清問題、嚴格執法,構建不同平臺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剷除這一非法產業存在的根基。

首先,監管部門加大對欺詐性點擊情況的跟蹤研判,通過對個案的研判,釐清欺詐性點擊的認定標準;加大聯合執法力度,防止交叉和邊緣領域監管的灰色和真空地帶;加大相關領域監管機構的技術力量,增強發現、取證和鑑定違法行為的技術能力;執法部門要加大對「暗刷流量」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對構成刑事犯罪的行為依法予以制裁;加強與相關監管部門的技術合作、業務合作,共同聯手治理網際網路亂象。

第二,網際網路平臺方面,需不斷更新判定惡意帳號的安全策略,在識別和清理虛假流量的同時採取多種手段遏制新增虛假流量的產生。為了避免網際網路企業受經濟利益驅動,對平臺數據造假現象持默許態度。有專家建議,國家應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對平臺數據真實性進行評估、審核,防止注水數據危及數字經濟。

此外,政府要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根治刷量的鑰匙是建立誠信社會,如把參與數據造假的「刷手」列入失信黑名單,讓其在網絡空間寸步難行;把默許刷量的平臺列入不誠信企業名單,加大數據造假者的社會成本,形成「一次造假、長期受限」的壓力機制,將有助於從源頭遏制刷量亂象。

(原題為《流量造假亂象頻發 亟待多方合力嚴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流量造假亂象頻發 形成龐大黑灰產業鏈
    記者調研發現,不僅是網絡直播帶貨,當前網絡平臺虛假流量亂象頻發,已形成了龐大的黑灰產業鏈,破壞市場競爭環境、擾亂輿論生態,暴露出平臺管理和依法監管存在的問題和難點。「引流」手段繁多 黑產業鏈已形成近期,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報告點名數位明星,指出其在「雙11」直播中疑似造假刷單,對觀看人數、銷售數據「注水」。
  • 網絡短視頻造假現象研究
    在商業化、娛樂化大潮的席捲之下,獵奇、作秀、博眼球成為短視頻傳播的「潛規則」,導致短視頻造假現象頻發,持續汙染網絡空間,且「技術」和「套路」不斷翻新升級,令人更加難以辨識,已經成為網絡管理的「灰色地帶」甚至「空白地帶」,亟待納入監管範圍。
  • 北青報:首例「暗刷訪問流量」案的警示意義
    這是全國首例「暗刷訪問流量」案,5月23日,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對此案進行了審理並當庭宣判,該案進行了全網直播,網絡觀看點擊量達200餘萬。(6月5日《人民日報》) 暗刷訪問流量是一種流量造假行為,存在於不少遊戲類、影視類作品或網站,目的是通過「注水」來提高收視率、訪問量等,與網店刷單有相似之處,都對用戶造成了誤導,而刷量公司和流量買方則會從中獲利。
  • 流量造假只會透支信譽
    明星數據造假早已不是新鮮事,明星為了維持熱度,獲得更多商業價值,不惜買流量撐場面,幾千萬的粉絲都只是第一步。流量明星在數據造假上的開銷很大,對於數據造假這件事,一個明星想要多少粉絲和評論,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過程令人瞠目,讓人不禁感慨,流量藝人的數據造假結果「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 已拉黑媽媽並否認造假|...
    先是「黴黴」泰勒·斯威夫特與金·卡戴珊丈夫、坎耶·維斯特的完整對話錄音被曝光,證明泰勒從未同意對方在歌詞中用不雅字眼形容自己,卡戴珊夫婦在說謊。後有正打算與前男友複合的科勒·卡戴珊再遇情敵,一位有色電影女演員為她的前男友特裡斯坦·湯普森生下孩子,並進行了DNA檢測。
  • 網絡文學IP產業鏈的開發——以網絡小說《擇天記》為例
    網絡文學IP要在產業鏈的開發中,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就要實行全版權運營。 (一)整合多方力量,深度介入IP開發 網絡文學IP不再像以往一樣被簡單地販賣,而是持有者深入各產業鏈的切口。IP持有者在不斷擴大優質IP儲存量的同時,更希望將自身打造成一個全產業聚合的平臺,即基於粉絲聚落和內容聚合服務,讓合作夥伴直接介入,讓下遊產品直面核心用戶。
  • 郭金山:形成合力 破解網絡交易市場監管十大難題
    山東省網絡經濟雖然得到快速發展,但與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相比,總體上仍處於起步階段,缺乏引領產業鏈協同發展的電子商務平臺和骨幹龍頭企業。電子商務的應用水平,大多處於網上信息發布及信息溝通,線下交易的層面,應用的廣度與深度不夠,距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的作用,促進網絡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還有一定的距離。
  • 食品輿情:「死神食品」骷髏頭包裝涉嫌違法引媒體關注
    近日,「死神食品」包裝印骷髏頭,涉嫌違反廣告法,再次引發媒體集中關注。媒體披露團夥藏身別墅製售假保健品,因擔心出人命,邊生產邊試吃,「奇葩」行為引熱議。此外,火腿腸噁心製作視頻流傳,引發消費者恐慌,食品謠言「經久不息」,謠言治理需多方合力。 【熱點解讀】 1.
  • 流量焦慮、數據造假……直播帶貨,一場亂鬨鬨的盛宴
    數據造假一直是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潛規則」,一切靠數據說話的直播帶貨,在數據造假上來得更加兇猛。  近期,有財經自媒體發布視頻,拆解了MCN機構的運作套路,詳細介紹了目前頗受追捧的直播帶貨的各類騙局,引發大眾關注。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頻道網絡)機構,連接電商直播平臺和商家,孵化、管理和服務旗下主播。
  • 福州壽山石亂象:盜採倒賣成黑產業 造假牟利暗傷誠信
    盜採倒賣成黑產業 造假牟利暗傷誠信 福州壽山石亂象調查新華網福州10月29日電(記者 來建強)10月下旬的一場福建省內藝術品拍賣會上,一枚重131克的田黃石素方章最終以每克9.04
  • 四川廣元劍閣縣:多方聯動貫通形成監督合力
    截至目前,該縣村級義務監督員已開展提醒談話35批次60餘人,發現線索問題50餘條,提出意見建議210條,全程跟蹤、督促整改問題30餘件,相關做法被央視新聞宣傳報導,並引發國家紀委監委的關注,關於村級義務監督員的調研論文榮獲浙江新時代鄉村治理優秀案例獎。白龍片區小分隊在公興鎮向前村入戶收集民情民意。
  • 深圳形成生物育種研發推廣完整產業鏈
    圍繞種子這個「晶片」,我市在生物育種基礎研究、技術應用研究和產業示範推廣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生物育種產業鏈逐漸完善  深圳市經貿信息委現代農業處調研員張萬巧告訴記者,2009年起,深圳開始規劃建設深圳現代農業生物育種創新示範區,整合多年積累但分散、弱小的育種資源,陸續引進和培育十多個國內外一流的擁有生物育種核心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育種創新團隊。
  • 元謀人遺址再曝管理問題 專家:保護需多方合力
    元謀人遺址再曝管理問題 專家:保護需多方合力 媒體報導稱,元謀人遺址固定的保護經費為零,至今無專職管理人員。遺址也無任何圍擋,來人可隨意進入,而科考發掘已停滯近30年。人民日報記者前去探訪時發現,遺址總體雖無嚴重破壞痕跡,但食品袋等垃圾隨處可見。此前亦有媒體曝光,元謀人遺址保護碑曾遭「偷襲」,旁邊建起數十座新墳。  其實,元謀人遺址發生的事情僅為眾多遺址保護不力現象中的冰山一角。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大商所解釋鐵礦石大漲原因,新的貿易價格形成機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今年特別是近期以來,針對鐵礦石市場價格波動情況,大商所堅守不發生金融風險底線,持續強化市場監管,維護市場正常秩序,並加緊完善鐵礦石期貨合約規則,更好地發揮價格發現與風險管理的基礎性功能,進一步提升服務鋼鐵產業鏈、供應鏈企業的能力。
  • 核電三巨頭窩裡鬥難形成合力 消息稱或設總公司
    翟超/製圖   核電三巨頭告別三國殺 合力出海道阻且長  國泰君安認為,「華龍一號」技術落地,正式標誌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國產核電技術獲得全面認可落地,這將加速國內核電重啟並且提升海外市場突破的預期,由此,核電產業鏈將被全面引爆。  合力出海道阻且長  海外核電市場前景極具誘惑力。
  • 合力護航網購健康可持續發展
    但隨著網購規模越來越大,網上銷售也存在一些價格欺詐、誘導性消費、以次充好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違規問題,引起了普遍關注,也亟待加以解決。  一是商品質量問題多,虛假宣傳迷人眼。由於消費者在購買前無法看到商品實物,只能通過廣告或者其他消費者評價來了解商品的質量和性能,一些不法商家就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通過虛假宣傳或者虛假好評、「刷單」等方式,誘導消費者選購。
  • 專家熱議數據安全犯罪:網絡爬蟲未必構成犯罪,對流量造假應推進...
    網絡爬蟲是一種中立的技術手段,數據爬取是否構成犯罪,要根據爬取行為本身和獲取數據的性質進行實質性判斷;流量造假危及數據信用生態,形成了大量經濟泡沫,建議通過立法增設「妨害數據信用罪」來加強打擊。  近日,浙江理工大學於杭州主辦的數據安全犯罪前沿論壇上,部分與會專家發表了上述觀點。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