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核反應堆」、「學微積分」……這不是大學生的技能,而是幼升小孩子們的本領。近日,一篇題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愛因斯坦轉世》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也再次刷新了人們對「神童」的認知。
原來,這是在某名校幼升小的選拔中,面對8000多人報名只錄取60人的嚴峻形勢,家長們在孩子簡歷上大做文章,爭先恐後地秀出了這些讓人睜目結舌的「牛娃簡歷」,希望為孩子爭得一張「入場券」。
教育焦慮是一個老生常談的社會痛點,每次總引發熱議,每一個人對此似乎都有發言權。但不同的是,這次「懂得核反應堆」、「學微積分」的幼兒園「牛娃」,最值得關注的卻不是教育焦慮,而是家長們的公然作假。
「繼承了復旦碩士老媽的語言能力,三個半月我開口說話,一歲熟練表達意願,旅途中還會主動和美國的遊客用英語聊美杜莎和居裡……」
「託班的時候就學會了時間管理,懂得核反應堆、鹼基配對以及RNA轉錄,和爸爸一起聽微積分學會了函數和極限,平時喜歡的遊戲是編程,會用Swift語言編寫代碼……」
這樣的牛娃,真的存在嗎?
按照常識,孩子開始說話通常是在一歲前後,兩歲左右才能夠說得比較好。少數語言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也要在七、八個月左右能含糊發出「媽媽」等簡單聲音。三個半月就能開口說話,那恐怕真的要驚為天人了!更別說主動和美國遊客用英語聊起「美杜莎」這一成年人也不一定都知道的古希臘神話中的形象。至於「託班的時候就懂得核反應堆、聽微積分……」,相比之下,12歲才對數學感到狂熱的喜愛並開始自學高等數學的愛因斯坦,恐怕也要自慚形穢了。
不能否認,這個世界確實有天才和神童的存在。但天才從來都是稀缺品,怎麼可能在一場幼升小選拔中成批湧現呢?或許,有人會說家長們只是為了有效引起校方關注適當「包裝」而已,雖然有誇大嫌疑,但不必過於較真。果如是,就更可怕了。
實際上,教育焦慮雖然有問題,但並非一無是處,最起碼反映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適度焦慮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孩子的教育。但焦慮到「包裝」出「牛娃簡歷」的地步,如此不擇手段,反映出家長們的心態已經失衡扭曲。
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對孩子造成誤導。「牛娃簡歷」雖是家長捉筆,但幼升小選拔畢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懵懂的孩子如果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接受簡歷中的「人設」,難免會在幼小的心靈埋下弄虛作假可以獲益和驕傲自大的種子。倘若日後萌發起來,說嚴重點,會影響孩子今後的價值取向。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沒有簡歷上寫的那麼「牛」,家長是否又要想方設法「說服」孩子接受?接受了還會是那個純真的孩子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謂的家教,也就是耳濡目染的結果。為了一場幼升小,不惜公然弄虛作假,這樣的榜樣示範,禍兮?福兮?即便只是教育焦慮的產物,但如此罔顧底線的「包裝」,已經不是一般意義的焦慮,這種2.0版的焦慮更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