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少女小岑突然火了,因為她令人眼花繚亂的簡歷——出過3本「書」、創立了3個品牌、演講比賽多次獲獎,一天能寫2000首詩,300首詞牌,15000字小說……網友評論說,24小時不吃不喝不睡,平均43.2秒一首,這姑娘已經不是後浪了,而是海嘯。孩子的父親則堅稱,女兒是「世界級人物」,每天寫2000首詩還是「保守估計」。
無獨有偶,還有一位小學生小陳,因為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而引發關注,其作品中涉及的基因組、轉錄組、突變基因等知識,遠超小學生知識範圍,一時輿論譁然。
家長想要孩子在小小年紀就功成名就,心情或許可以理解,但做法免不了被眾人指摘。這種「望子成龍」的心態,其實是一種心理補償,孩子的健康是其次的,自己的驕傲才是主要的——小岑爸爸寫的「書」,甚至取名為《好家長》。
但旁觀者們在「罵爹」之餘也要想想,這樣的「奇觀」,真的只是孤例嗎?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個「牛娃」——也許達不到一天2000首詩、研究直腸癌之類神奇的高度,但也得達到相當的高度。此前一個5歲「牛娃」長達15頁的簡歷走紅,其中刻畫了一個「360度無死角」的小朋友——大班時識字量達到1500字,英語閱讀量年500本,每周要寫三篇英語日記,文史、藝術、數理、運動、遊歷的儲備讓很多成人都感嘆「被吊打」。
這類明顯不合教育規律的簡歷,近年來卻屢見不鮮,並且成為一些人心目中的「標準」,影響著不少家長的心態。很多人不免觸動:教育是不是越早越好,越強越好,就像這個5歲牛娃一樣?於是有了某種「劇場效應」,有人搶跑,很多人搶跑,最後所有人都不得不提前起跑。
如果說上述例子誇張了些,那幫孩子做個手抄報,完成個手工作業,拍一組攝影作品,或是在補習班一擲千金,學習七十二門技藝,是不是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或者你我身上?而推著孩子埋頭奔跑的家長,有沒有思考過,這個「標準」是否合理?是不是過高?努力達到它,是否真的有利於孩子發展?
製造「神童」,古已有之,不乏真正成了大才的,也不乏曇花一現、折戟沉沙的。上世紀70年代曾有「三大神童」,後來都不太如意。一位少年天才沒能成為科學家,而是出家鑽研宗教;最被看好有望拿到諾貝爾獎的另一位,後來同導師鬧翻,連博士學位都沒能拿到手;第三位則因找不到工作,在巨大的反差下患上了精神疾病。這些曾經智力超常的孩子,後來的發展卻讓人大跌眼鏡、唏噓不已。
而諸如孩子被媽媽不斷進行「KPI」考核,最終患上抽動症這樣的案例,也屢屢見諸報端。究其背後,往往都是變異的成功學扭曲了正常的價值觀、教育觀。大人的操弄,最後犧牲的都是孩子。
當然,要反思的,不僅僅是家長。慕強是人類的本能,神童也是社會的產物。曾經有一個6歲孩子,寫了兩本書,被其父冠以「神童」的標籤,幾十家電視臺大肆炒作,直至後來引起了大家反感。但相當一段時間裡,這樣的神童故事,是很有市場、很能迎合一些人的需求的,也是很能讓一部分人牟利的。20年過去了,小岑身上似乎又讓人們看到了類似的故事。今天的媒體和大眾多了警醒,但還需要進一步反思。
教育應給予「人」充分發展的可能,考慮人的成長規律,使每個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在這個位置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孩子們要追求的是真善美,而不是做功利主義的工具人。讓孩子慢一點,讓他們5歲時有5歲的遊戲,10歲時有10歲的興趣,走好每一步,踏踏實實地讓身體發育好、讓心理發展好、讓人格性格更健全、讓行為習慣更合理,才是正常的成長道路。
不要因為成年人的急功近利而葬送了孩子的未來。我們都要反求諸己,扳正心態,讓那些荒誕的追求沒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