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一日寫詩兩千首,小學研究直腸癌……這樣的「牛娃」,你真的不要?

2020-12-08 騰訊網

14歲少女小岑突然火了,因為她令人眼花繚亂的簡歷——出過3本「書」、創立了3個品牌、演講比賽多次獲獎,一天能寫2000首詩,300首詞牌,15000字小說……網友評論說,24小時不吃不喝不睡,平均43.2秒一首,這姑娘已經不是後浪了,而是海嘯。孩子的父親則堅稱,女兒是「世界級人物」,每天寫2000首詩還是「保守估計」。

無獨有偶,還有一位小學生小陳,因為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而引發關注,其作品中涉及的基因組、轉錄組、突變基因等知識,遠超小學生知識範圍,一時輿論譁然。

家長想要孩子在小小年紀就功成名就,心情或許可以理解,但做法免不了被眾人指摘。這種「望子成龍」的心態,其實是一種心理補償,孩子的健康是其次的,自己的驕傲才是主要的——小岑爸爸寫的「書」,甚至取名為《好家長》。

但旁觀者們在「罵爹」之餘也要想想,這樣的「奇觀」,真的只是孤例嗎?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個「牛娃」——也許達不到一天2000首詩、研究直腸癌之類神奇的高度,但也得達到相當的高度。此前一個5歲「牛娃」長達15頁的簡歷走紅,其中刻畫了一個「360度無死角」的小朋友——大班時識字量達到1500字,英語閱讀量年500本,每周要寫三篇英語日記,文史、藝術、數理、運動、遊歷的儲備讓很多成人都感嘆「被吊打」。

這類明顯不合教育規律的簡歷,近年來卻屢見不鮮,並且成為一些人心目中的「標準」,影響著不少家長的心態。很多人不免觸動:教育是不是越早越好,越強越好,就像這個5歲牛娃一樣?於是有了某種「劇場效應」,有人搶跑,很多人搶跑,最後所有人都不得不提前起跑。

如果說上述例子誇張了些,那幫孩子做個手抄報,完成個手工作業,拍一組攝影作品,或是在補習班一擲千金,學習七十二門技藝,是不是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或者你我身上?而推著孩子埋頭奔跑的家長,有沒有思考過,這個「標準」是否合理?是不是過高?努力達到它,是否真的有利於孩子發展?

製造「神童」,古已有之,不乏真正成了大才的,也不乏曇花一現、折戟沉沙的。上世紀70年代曾有「三大神童」,後來都不太如意。一位少年天才沒能成為科學家,而是出家鑽研宗教;最被看好有望拿到諾貝爾獎的另一位,後來同導師鬧翻,連博士學位都沒能拿到手;第三位則因找不到工作,在巨大的反差下患上了精神疾病。這些曾經智力超常的孩子,後來的發展卻讓人大跌眼鏡、唏噓不已。

而諸如孩子被媽媽不斷進行「KPI」考核,最終患上抽動症這樣的案例,也屢屢見諸報端。究其背後,往往都是變異的成功學扭曲了正常的價值觀、教育觀。大人的操弄,最後犧牲的都是孩子。

當然,要反思的,不僅僅是家長。慕強是人類的本能,神童也是社會的產物。曾經有一個6歲孩子,寫了兩本書,被其父冠以「神童」的標籤,幾十家電視臺大肆炒作,直至後來引起了大家反感。但相當一段時間裡,這樣的神童故事,是很有市場、很能迎合一些人的需求的,也是很能讓一部分人牟利的。20年過去了,小岑身上似乎又讓人們看到了類似的故事。今天的媒體和大眾多了警醒,但還需要進一步反思。

教育應給予「人」充分發展的可能,考慮人的成長規律,使每個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在這個位置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孩子們要追求的是真善美,而不是做功利主義的工具人。讓孩子慢一點,讓他們5歲時有5歲的遊戲,10歲時有10歲的興趣,走好每一步,踏踏實實地讓身體發育好、讓心理發展好、讓人格性格更健全、讓行為習慣更合理,才是正常的成長道路。

不要因為成年人的急功近利而葬送了孩子的未來。我們都要反求諸己,扳正心態,讓那些荒誕的追求沒有市場。

相關焦點

  • 馬上評|懂核反應堆、鹼基配對,這樣的牛娃還用上小學?
    近日,一篇題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愛因斯坦轉世》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也再次刷新了人們對「神童」的認知。原來,這是在某名校幼升小的選拔中,面對8000多人報名只錄取60人的嚴峻形勢,家長們在孩子簡歷上大做文章,爭先恐後地秀出了這些讓人睜目結舌的「牛娃簡歷」,希望為孩子爭得一張「入場券」。
  • 四五歲就懂核反應堆?外媒稱中國「牛娃簡歷」折射家長焦慮
    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30日以《從愛因斯坦級牛娃說起》為題報導稱,上海有一批「牛娃」,這些幼兒園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來看看他們的簡歷:生物博士媽媽和工程師爸爸,認識超過2000個漢字,會畫心肺循環、神經傳遞;復旦碩士老媽和清華博士老爸,18個月熟背《弟子規》,三歲會潛水;
  • 11歲女童半年寫詩300首現代詩 愛讀論語老子(圖)
    11歲女童半年寫詩300首現代詩 愛讀論語老子(圖)   妞妞今年11歲,剛上小學六年級,別看她小小年紀,卻已經寫出300多首詩。
  • 6年級研究基因突變,人造神童的背後只有焦慮沒有愛
    昆明6年級小學生陳某石就是最近躥紅的一位神童,他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三等獎和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小學生能研究基因突變?還是他本人基因突變了?這神童也太神了,以至於大多數人根本無法相信以一般6年級小學生的智能水平能夠完成這樣高難度的研究。
  • 英語牛娃背後有牛媽!媽媽5點起床給孩備課 6歲小姑娘羅凌熹5歲半...
    在青島,也有很多這樣的「牛娃」,小小年紀說著一口讓大學英語六級水平的成年人也不可思議的流利英語,但是當你了解了「牛娃」背後家長的付出和堅持後,就會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和堅持到底的力量。今天一起來認識這位剛剛6歲上一年級的小姑娘羅凌熹,她從3歲半開始在媽媽有效而有趣的家庭英語啟蒙下,閱讀了上千本英語繪本和分級書,4歲半獲得「希望之星」全國星路風採英語大賽省賽一等獎、國賽幼兒組三等獎,5歲半取得了Star測試GE5.8,這代表其閱讀能力與美國5年級學生的中等水平相當。
  • 小學生靠研究直腸癌參加全國科創比賽,學術造假是不是太嚴重了?
    「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靈石,憑藉結直腸癌基因敲除研究,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看到這句話大家是不是第一反應覺得不可能,是謠言?現在小學生都開始進行科研活動了嗎?研究的還是癌症、基因這種非常需要專業知識的學科。
  • 小學生研究直腸癌獲獎,究竟尷尬了誰?
    你都想像不出來,現在的青少年究竟有多強。今天,有一個讓人振奮的消息傳遍五湖四海:喜大普奔,六年級小學生攻克直腸癌難題!雲南昆明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靈石,研究的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項目,獲得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厲害了,我的少年。
  • 近現代科學家:陳省身,15歲上大學,愛數學也喜歡文學、寫詩
    陳省身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生於浙江嘉興,11歲隨父親遷到天津。他是當之無愧的大師。數學天才,微分幾何大師陳省身只上了一天的小學,9歲時比較複雜的數學題都會做了,12歲就上了初中,是班裡的小弟弟,數學方面的才華非常高,中學跳了兩級。年僅15歲就考入南開大學學理科,24歲拿到德國漢堡大學博士學位。
  • 席慕蓉:寫詩是我的家庭手工業(圖)
    印象:她是草原的孩子  「含著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那只有長城外才有的清香,誰說出塞歌的調子太悲涼」……你讀過這樣的詩句嗎?你還記得它感動你那一瞬間的情景嗎?這些詩都來自同一個人——席慕蓉。
  • 17歲學霸檢查出直腸癌,醫生痛心告誡…
    然而,練磊的心情仍然有些沉重,他發出朋友圈「警告」——「17歲就得了直腸癌,40歲的你還有什麼理由不重視胃腸體檢」,希望讓更多的人重視體檢,及時狙擊癌症警報信號,早診斷早治療,延長生存期和提升生活質量。
  • 8歲男孩"怨念太深"寫詩訴苦 父母都是警察工作忙
    8歲男孩"怨念太深"寫詩訴苦 父母都是警察工作忙 2016-02-23 09:23:42 2016年02月23日 09:23 來源:錢江晚報 參與互動    《寒假》  高可宸(8歲)
  • 吸菸與結直腸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教你兩招防腸癌
    那麼,吸菸與結直腸癌會不會也有關係?預防結直腸癌要不要戒菸?近期,一篇發表在《美國胃腸病學雜誌》的最新研究為我們解答了這一問題。,收集了1958年~2018年間發表的188篇原始研究,共計納入383154例結直腸癌病例,提供了關於吸菸與結直腸癌風險之間關係的最全面、最新的證據。
  • 45歲,結直腸癌篩查年齡要提前了
    近日在巴塞隆納召開的第25屆歐洲胃腸病周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由於近年來50歲以下的結直腸癌發病率正在上升,結直腸癌篩查應該從45歲開始,而不是50歲。法國的David Karsenti博士及其團隊開展了一項前瞻性研究,評估了2016年在法國大型轉診內鏡中心進行的6027例連續結腸鏡檢查,結果發現與40-44歲的患者相比,在45-49歲之間的發現腫瘤的患者增加了400%。45-49歲之間的腫瘤檢出率也比50-54歲之間高出8%。。
  • 直腸癌近期研究進展一覽
    ,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中國的男性和女性進行研究發現,攝入蔥蒜類蔬菜或會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蔥蒜類蔬菜包括大蒜、大蔥和洋蔥等。隨著癌症死亡率整體下降,醫生們注意到一個令人不安的異常現象:55歲以下人群的結直腸癌死亡人數似乎正在逐漸上升。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數據,2007年至2016年,這個年輕人群的死亡人數增加了1%。
  • 雞英語,要不要找線下機構?
    但是,英語確實是唯一可以在小學階段,達到中高考水平的科目,我的理解是小學六年級,進入初中以前完成這個目標也是很不錯的了。要不要找線下機構,是你的目標方向、實現手段和執行效果綜合考量的結果。目標方向我們到底為啥雞英語,這個決定了目標走向。第一類:目標是在國內應試體系裡,儘快完成應試英語技能提升。
  • 各路牛娃扎堆報名,學過微積分還懂核反應堆
    上海一所比較有名的小學經過網選、機考、面試3輪後要從8000多個孩子裡最終要挑選60個孩子錄取。於是很多家長絞盡腦汁為孩子準備簡歷,希望給孩子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然而就是這些家長們充分準備的簡歷簡直亮瞎了網友們的雙眼。媽媽是博士,爸爸是工程師,一個幼兒園孩子就已經認識了超2000字,還會畫心肺循環、神經傳遞等等,愛好還是做微信裡的圖片推理題。
  • 溫州17歲高中男生患上直腸癌 腫瘤直徑約4公分
    劉長寶接診最年輕的直腸癌患者才17歲,不過幸好治療及時,預後不錯。17歲男生患直腸癌腫瘤直徑約達4公分龍灣人小唐(化名)今年17歲,是名高中生。在確診前,小唐以為自己是因痔瘡,時常有便血。後來,他的便血症狀加重,每天的大便次數也增加到5次至6次,每次都會大量便血,血還是暗紅色。
  • 用寫詩,開啟孩子「不再怕作文」,高效又好玩
    坦白說,初入這本《寫詩真好玩》,是因為覺得會對孩子的寫作有幫助,讀詩、寫詩能提高作文能力,尤其是文字功力。晚清時期,梁啓超等人就提出了「詩界革命」,認為兒童詩歌堪稱改造國民品質的要件之一。樹才在《寫詩真好玩》中這樣說:寫詩,是學習使用漢字、開啟想像力的最好方式。孩子是天生的詩人。
  • 14歲黃多多成為學霸:把握小學6年關鍵期,看黃磊如何傳授經驗
    14歲的多多雖然稱不上大眾傳統觀念裡的「學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多多的優秀是全面發展的,而不是只固定分數上,這樣的優秀才是真正意義的,這樣的孩子也才是未來需要的。在其他家長面臨自己14歲已經步入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一籌莫展時,多多會貼心地幫忙照顧妹妹;當其他家長還在費心思給孩子報英語補習班時,多多已經可以用英語熟練與人溝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