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17歲高中男生患上直腸癌 腫瘤直徑約4公分

2020-12-03 騰訊大浙網

近日,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肖曉琳因患直腸癌,在美國治病期間不幸離世,終年55歲。直腸癌再次受到公眾關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肛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劉長寶說,近年來,直腸癌年輕化趨勢愈加明顯,這與生活壓力、飲食習慣、環境汙染有關。劉長寶接診最年輕的直腸癌患者才17歲,不過幸好治療及時,預後不錯。

17歲男生患直腸癌

腫瘤直徑約達4公分

龍灣人小唐(化名)今年17歲,是名高中生。在確診前,小唐以為自己是因痔瘡,時常有便血。後來,他的便血症狀加重,每天的大便次數也增加到5次至6次,每次都會大量便血,血還是暗紅色。這樣的症狀持續了3個多月,一直沒有好轉。他才去醫院就診。

劉長寶說,當時門診檢查就摸到小唐直腸附近有硬塊,懷疑是腫瘤,便讓病人做腸鏡檢查。腸鏡檢查發現,小唐直腸長了直徑約達4公分的腫瘤,被確診為直腸癌。「幸好發現及時,還只是早中期的直腸癌,之後手術切除,預後不錯。」劉長寶說。

為何小唐才17歲就得直腸癌?劉長寶介紹,小唐的母親就是因直腸癌去世的,有家族病史,而直腸癌有一定的遺傳性質。

30歲男人愛吃油炸食品

不良飲食習慣致直腸癌

30歲的阿州(化名)是名銷售,身體不錯,但他的飲食習慣並不好,一直很愛吃油炸、油膩的食物。除了三餐喜歡吃肥肉、豬蹄等油膩食物,他還喜歡烹飪時用很多油的重口味食物,夜宵還會去吃燒烤。

長期下來,阿州的腸胃出現不適,時常會拉肚子,漸漸開始便血。剛開始,阿州並沒有放在心上,但之後便血的情況加重,症狀持續了1個月。因為大量便血,導致他的臉色變蒼白,這才去醫院就診。

劉長寶說,阿州通過檢查,也被確診為早中期的直腸癌,之後做了手術,切除腫瘤,恢復良好。他說,阿州患病原因主要是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工作壓力等原因,從而引發了直腸癌。

醫生說法

直腸癌越來越年輕化

油膩油炸食品別多吃

劉長寶介紹,如今,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在惡性腫瘤發病率中已經排第三位,患者數量也在逐年遞增。直腸癌本多發於50多歲的人群,但近七八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近兩年來,年輕化趨勢更加明顯。

劉長寶說,根據臨床經驗,現在30歲至40歲的直腸癌患者在不斷增加,佔比約10%,40歲至50歲患者佔比約15%,50歲以上的患者,佔比60%以上。他認為,這主要和高油、高脂等不良飲食習慣、生活工作壓力、結直腸息肉、遺傳以及重金屬等環境汙染有關。「現在門診會接診到不少30多歲得直腸癌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愛吃肥肉、巧克力等油膩、高脂等食物,消化這些食物都會增加腸胃負擔,誘發直腸癌。」

劉長寶還說,現在不少人存在誤區,以為便血就是痔瘡,長期不理會,這是不對的。因為便血不一定是痔瘡導致,有可能是腸道腫瘤、炎性腸病等疾病引起,尤其是便血是暗紅色的,更加要注意。另外,長期便血不理會,還容易延誤病情治療,影響醫生正確判斷。因此,劉長寶建議,首先,不要過量食用高油高脂的食物,儘量搭配一些粗糧,幫助腸道消化;其次,如果有便血,一定要及時治療;最後,有直腸癌家族病史、患有炎性腸病等市民,最好要定期檢查。他還說,患直腸癌並沒有那麼可怕,只要早發現早治療,把腫瘤切除了,一般預後都是很好的,不會有生命危險。

相關焦點

  • 17歲學霸檢查出直腸癌,醫生痛心告誡…
    接診醫生、中山六院外六科醫生練磊仔細詢問了患者的家族史,並馬上為患者進行了肛門指檢,發現腫瘤下緣距肛緣不到2cm,環繞直腸約3/4周。這麼低位的腫瘤,能否保得住肛門?
  • 17歲女孩患上3種不同腫瘤 醫生:基因突變導致 未來仍有患癌風險
    8月11日,據媒體報導,江蘇淮安一年僅17歲的女孩在高考前查出卵巢惡性腫瘤,而在她2歲多和16歲的時候,還分別患上過腎臟腫瘤和甲狀腺良性腫瘤,經過基因檢測得知,其病因或是由於基因變異導致的。報導稱,這名女孩在今年四月份的時候突然覺得腹部不適,就在家長的陪同下做了體檢,結果發現她盆腔裡面長了一個十幾公分的腫瘤。醫生表示,通過檢查發現,這名女孩的腫瘤相關標記物懷疑是惡性的,同家長協商後決定立即做手術。四月底的時候完成了手術,切出來一個大概十一二公分的卵巢惡性腫瘤。
  • 43歲男子每晚起夜五六次,腎上長15公分巨大腫瘤,醫生:定期體檢
    來源 | 都市現場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最近,南昌大學一附院收治了一位腎臟有巨大腫瘤的患者,手術取出的腫瘤長達15公分。今年年初,江西宜春奉新的塗先生感覺身體有些不對勁,每天上廁所的次數很多,光晚上就要起夜五六次。到醫院一檢查,原來,塗先生的腎臟上有個巨大腫瘤。9月底,醫生通過手術把病灶請了出來——一個長達15公分的腫瘤。
  • 這類腫瘤患者日後患「第二癌症」機率較高
    結果發現,與一般人群相比,倖存者患癌症的風險增加了14倍。他們還指出,霍奇金淋巴瘤診斷後40年內某些癌症的累積發病率為26.4%。該研究指出,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10至16歲接受胸部放射治療的女性日後有患乳腺癌的風險;在10歲之前接受胸部放射治療的男性患肺癌的風險最高;在10歲前暴露於頸部放射的女性患甲狀腺癌的風險最高;用腹部/盆腔放射和高劑量烷化劑治療的倖存者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最高;到50歲時,乳腺癌,肺癌,結腸直腸癌和甲狀腺癌的累積發病率分別為
  • 體檢沒肛檢 市民突然便血患上直腸癌
    檢查結果顯示,趙麗患上了直腸癌,正處於中期。  「唉,作為肛腸科醫生,我為很多病人感到惋惜,要是能大方一點,就不至於……」王鉦珠說,大多數患者如果早期做肛檢,完全可以避免後期疾病帶來的痛苦。  醫學常識:「70%直腸癌可以摸出來」  王鉦珠介紹,正常成年人的直腸約為15釐米,能觸摸到的部分在8釐米左右。在大腸癌患者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直腸癌。  在直腸癌患者之中,又有70%左右的患者屬於低位直腸癌,可以通過直腸指診發現。「70%直腸癌可以摸出來」,王鉦珠說。
  • 新橋醫院完成國內首例納米碳+TA-TME超低位直腸癌極限保肛手術
    近日,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普通外科完成了一例納米碳聯合雙腹腔鏡經腹經肛全直腸繫膜切除術(TA-TME),為一位低位直腸癌患者切除了腫瘤並得以成功保住肛門功能。據悉,該項技術為目前國內首次開展。55歲的張先生來自重慶合川草街鎮,一個月前開始出現大便帶血,到醫院檢查在距離肛門3公分的位置有一個直徑約4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屬於直腸癌,由於腫瘤位置極低,多家醫院求診均被告知完整切除腫瘤沒問題,但保留肛門難度極大,只能在連同肛門一起切除瘤體後,在腹部重新造一個「肛門」解決以後的排便問題。張先生感覺自己還年紀不大,對這一術式堅決抵制,對家人說:「寧可不做手術也要保住肛門」。
  • 濱州1歲孩子肺部長出14公分腫瘤!
    眼前這個一歲多的男孩就是當時的患者,現在的他活蹦亂跳,絲毫看不出他剛生過一場大病。然而早在三個月前,他肺部有一個直徑14公分的腫瘤,隨時有生命危險。術前影像,標紅區域為腫瘤據孩子父親介紹,去年臘月二十九,孩子因為低燒來到濱州市人民醫院,CT檢查後發現肺部有一個大腫瘤。
  • 腫瘤標誌物升高就絕對是患上了癌症嗎?
    腫瘤標誌物升高就絕對是患上了癌症嗎?答案是否定的有的時候,腫瘤標誌物出現異常也有可能是身體的細胞受到了某種外界因素的刺激引起的一種應激性反應,並不代表細胞發生了惡變。但是,有的腫瘤標誌物的敏感度和特異性有限,在檢查的時候也有可能出現漏檢或者假陽的現象。所以,有的癌症患者在檢查的時候可能沒有發現腫瘤標誌物升高。即使如此,醫生也需要通過腫瘤標誌物的檢測結果來幫助患者判斷病情,監測治療效果、了解預後和復發的情況。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患上結腸癌,為什麼?
    例直腸癌,約有12%的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下。正因為如此,三年前美國癌症協會就對結直腸癌指南進行了修訂,建議那些具有一般風險的人群開始篩查結直腸癌的年齡從50歲降低至成45歲。Hanna 博士表示:「我們建議篩查的年齡可能會更早。」 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患上了結直腸癌? 雖然這是一個熱門的研究話題,但沒有人確切地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年輕人發病率的上升。
  • 19歲小夥患上大腸癌,醫生告誡:做到這3點,大腸癌繞著你走
    小劉今年19歲,已經大四的他近期異常忙碌。被各種各樣的面試、考試和畢業論文弄得措手不及。不僅如此,對他來說最不舒服的事情是,最近他總是在飯後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而且吃了很多藥也沒有好轉。一天,他在同學的陪同下去醫院檢查。令他吃驚的是,實驗室診斷圖表顯示他得了結腸直腸癌。
  • 直腸癌近期研究進展一覽
    這項研究發表在《Molecular Cancer Research》上,題為「Serine Threonine Kinase 17A maintains the epithelial state i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該研究揭示了STK17A在調節上皮細胞類型中扮演的新角色,表明STK17A的缺失可能導致了結直腸癌的侵襲和轉移。
  • 肺部長出14公分腫瘤!濱州這位1歲孩子的手術成功了
    眼前這個一歲多的男孩就是當時的患者,現在的他活蹦亂跳,記者絲毫看不出他剛生過一場大病。然而早在三個月前,他肺部有一個直徑14公分的腫瘤,隨時有生命危險。術前影像,標紅區域為腫瘤據孩子父親介紹,去年臘月二十九,孩子因為低燒來到濱州市人民醫院,CT檢查後發現肺部有一個大腫瘤。
  • 直腸癌和痔瘡症狀那麼相像,怎麼區分?
    由於與直腸癌的症狀非常相似。在臨床上,約90%的直腸癌在初期都被誤診為痔瘡。 但是,直腸癌的出血是「主動」出血,這是因為腫瘤本身表面破潰,不斷地出血或滲血。由於直腸癌位置常常高於內痔,因此當大便在直腸儲存時,就會跟直腸癌的出血混合在一起,造成大便內混雜有血液。所以,直腸癌的大便帶血為陳舊性出血,因此血液顏色多呈暗紅或果醬色。
  • 微創中的微創 肚子上打幾個小孔治好直腸癌
    在肚子上打幾個小孔就能治好直腸癌?近日,市三院成功為67歲的朱女士施行了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NOSES手術),術後患者腹壁僅有4個直徑不足1釐米的切口,出血不足50ml,術後第1天即可下床活動。NOSES手術又名經自然腔道取標本的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近兩年已成為微創手術界新寵。手術使用腹腔鏡等設備完成腹腔內手術操作,再經自然腔道(陰道或直腸)取出標本,不需要在腹壁上另做輔助切口就能完成手術。
  • 父子4人同時住院:兩個腸癌,兩個癌前!
    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癌症癌症都有家族聚集現象,所以經常看到一個家族中同時或先後患上某種癌的現象,這其中既有遺傳因素、又有傳染因素、還有共同的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其實癌症是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簡單說,一個家族中,相繼有多人患癌,就是家族聚集性,這包含三個方面的因素:如果直系親屬中2~3人患同一種癌症,要高度懷疑有家族性患癌的傾向,但必須通過基因檢測予以排查。
  • 湯富酬/付衛合作揭示結直腸癌腫瘤微環境細胞的遺傳變異
    並在此基礎上系統地研究了腫瘤微環境以及正常組織中免疫細胞、成纖維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中基因組拷貝數變異的發生頻率和特徵,揭示了腫瘤微環境中發生基因組拷貝數變異的成纖維細胞存在特異性克隆擴張現象;同時,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數據分析發現了5個腫瘤微環境中成纖維細胞特異性表達的腫瘤標誌物,均與結直腸癌預後密切相關
  • 直腸癌自檢方法,當大便出現這4個情況,趕緊看醫生檢查
    4、排便習慣改變 直腸癌發生時,患者的排便習慣會發生很大變化,排便變得特別地不規則,有時一天上好幾次廁所,有時幾天才會上一次廁所。 1、肛門觸診 肛門觸診是一種簡便、有效的直腸癌診斷方法,通過觸摸直腸周圍的腸壁,看是否有壓痛和腫塊,腸腔是否狹窄,如果發現腫瘤,需要進一步檢查,以了解腫瘤的大小、形狀和性質,以及腫瘤的生長位置。如果腫瘤表面凹凸不平、潰爛、周圍黏膜發生改變,則說明腫瘤發生惡變。
  • 眼球後方長了個直徑兩公分的腫瘤,32歲小夥眼球突出像金魚
    12日下午,32歲的王先生帶著一身的輕鬆,收拾完住院的物品,準備和家人一起返回臨沂的家裡,「太感謝醫生了」,出院前王先生連續說了很多次「感謝」。 沒有親身經歷過王先生十天前的事情,就難以理解王先生此刻的輕鬆。十天前,王先生的媽媽發現他右眼眼球明顯往外突出。
  • 直腸癌漸趨年輕化,傳統手術要挖掉肛門,西安這位醫生為患者保...
    43歲的高先生(化名)沒想到,年紀輕輕地就患上直腸癌。醫生提醒,直腸癌是老年病,多發於45歲以上人群,但近幾年卻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患上了直腸癌,且男性比例稍高一些。早期手術治癒率高 但傳統方式很尷尬每周二下午是西安交大一附院腫瘤外科醫生宋永春教授出診的日子,開診時間還沒到,號就已經掛滿了。他從2010年就開始主攻直腸癌,據介紹,直腸癌是一種早期手術可以達到很高治癒率的疾病,但是每一個挖掉肛門的病人都會攜帶永久性糞袋。
  • 45歲,結直腸癌篩查年齡要提前了
    近日在巴塞隆納召開的第25屆歐洲胃腸病周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由於近年來50歲以下的結直腸癌發病率正在上升,結直腸癌篩查應該從45歲開始,而不是50歲。法國的David Karsenti博士及其團隊開展了一項前瞻性研究,評估了2016年在法國大型轉診內鏡中心進行的6027例連續結腸鏡檢查,結果發現與40-44歲的患者相比,在45-49歲之間的發現腫瘤的患者增加了400%。45-49歲之間的腫瘤檢出率也比50-54歲之間高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