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小夥患上大腸癌,醫生告誡:做到這3點,大腸癌繞著你走

2020-12-05 劉醫生聊健康

人體在每天會吸收必需的營養物質,而腸道會對其進行吸收及排洩,並代謝體內不必要的垃圾與毒素。腸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腸道出了問題,消化道不能正常工作,會有很多症狀。

小劉今年19歲,已經大四的他近期異常忙碌。被各種各樣的面試、考試和畢業論文弄得措手不及。不僅如此,對他來說最不舒服的事情是,最近他總是在飯後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而且吃了很多藥也沒有好轉。

一天,他在同學的陪同下去醫院檢查。令他吃驚的是,實驗室診斷圖表顯示他得了結腸直腸癌。醫生告訴他,他的腸子因長期食用高脂肪食物而受損。

至於這類疾病的發生,它是由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的,對健康的危害是巨大的。

又因為小劉在患病初期沒有得到重視,錯過了黃金時代的治療,這讓他身邊的人至今都很難過。那麼大腸癌早期有什麼表現形式呢?

腸癌早期會有四大症狀,腸道不好的人別忽視

一、貧血

貧血是結直腸癌的早期症狀,慢性失血超過了身體補償血液生產的能力。當腫瘤長到相當大時,或浸潤到腸壁肌肉組織時,可引起腸狹窄、小管腔和腸內容物梗阻。

二、大便帶血

腸癌引起的大便中的血比較持久,伴有黏液,並可增加意義,有時只有少量的血或黏液被排出。如果腫瘤生長在遠離肛門的地方,便血的發生率是低的。據了解,百分之八十的患者便中都有血跡。

三、消化道異常

一般情況下,腸道病變引起的消化道問題多表現為消化不良、及腹脹等問題。早期一般會出血間歇性的腹脹腹痛,而到了晚期會變成持續性。此外,還有些人可能還會出現排氣受阻、腸梗阻、腹痛等急性症狀。還有慢性腸梗阻,如陣發性腹痛、腸亢進、便秘、大便帶血黏液等。

四、排便習慣改變

許多患者容易將腸癌的早期症狀與一般便秘混淆,其實排便習慣忽然改變,也是腸道病變的信號之一,但很多人不當回事從而延誤治療。腸道腫瘤的生長會抑制糞便排洩,導致排便習慣的改變。

據日本衛生部統計,癌症連續30年位居十大死亡原因之首。在各類癌症中,結直腸癌是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是我國人民健康的第一大殺手。雖然結直腸癌的初期症狀不明顯,但仍可通過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加以預防。跟著小系列一起學習

預防結直腸癌,4個習慣經常堅持你身邊的腸道病變要走

1、良好的飲食習慣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你的飲食習慣會顯著影響你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飲酒還會增加患腸癌的風險,因此建議女性每天飲酒不要超過1杯,男性不要超過2杯。此外,也應避免高血糖指數飲食。高血糖會使胰島素升高,胰島素是一種促進癌細胞生長的重要激素。

為了預防結直腸癌,我們應該每天合理飲食,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以高蛋白食品為主,減少高脂肪食品的攝入。

2、飯後喝一杯水

溫茶也是養腸的首選。平時可以自己用一些護腸小植物泡水喝,對腸道吸收及代謝有一定好處。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記載用猴頭菇、丁香、砂仁、蓮子、山楂、山藥搭配在一起,除雜後用紅茶工藝加工做成仰味靈茶,有護腸及修復腸道黏膜的作用,是一種很好的護腸小經方。生活中,若想要更好的養護腸道,或者降低患腸道病變的機率,可以適當地用此方進行調理,建議長期堅持下去。

3、加強體育鍛鍊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運動可以降低患腸癌的風險,但超過52項研究表明,運動可以減緩肥胖和胰島素分泌,而且每周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和慢跑,可以起到這個作用。

因此,每天堅持跑步、運動,這是預防一些結直腸癌疾病的基本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

4、得到定期檢查

癌前細胞腫瘤或大腸息肉在生長的早期是無症狀的。常規結腸鏡檢查是最好的方法。專家表示,50歲以上每年進行結腸鏡檢查並有結腸鏡家族史的人風險更高,應該在50歲之前開始檢查。

對於身體不健康的人群,要及時檢查,尤其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群,也要進行相關的篩查,所以可以做些預防措施,預防為第一。

相關焦點

  • 小夥大便隱血一直以為是痔瘡 結果被查出大腸癌
    前不久,瀋陽一名愛吃烤串的30歲小夥子被查出患大腸癌,據了解,其平時的飲食也是「全葷無素、無肉不歡」。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習慣真的會導致大腸癌高發嗎?25歲的劉建南(化名)是一家室內設計公司的設計師,剛剛工作滿一年。半年前,他上廁所時發現自己大便有隱血。「一開始,我心裡也擔心過,怕會不會是腸癌。但是想想自己這麼年輕,平時身體也不錯,應該不會這麼倒黴,覺得自己應該只是普通的痔瘡。」因為心懷僥倖,小劉一直沒有到醫院做檢查。前幾天,小劉的單位組織體檢,剛好有大便常規檢查這一項。乘著這個機會,他去做了檢查。
  • 哪些人應該進行大腸癌的篩查?
    所謂高質量的結腸鏡檢查,就是到有消化專科的大醫院由專科醫生進行檢查,醫生的檢查技術和知識水平與癌前病變的檢出率密切相關。很多臨床證據顯示大量吸菸和肥胖與大腸癌患病危險增高有關,故而建議將這類人群的篩查起始年齡由50歲提前至45歲。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巨大,如對適齡人口全部進行結腸鏡檢查,需要的篩查成本及工作量太大,我國現有的醫療資源無法承受。
  • 警惕小息肉「長」成大腸癌
    近年來,大腸癌已成為消化道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日前,市中醫院肛腸科主任彭林表示,現在大腸癌發病已呈年輕化趨勢,30多歲的年輕人群患大腸癌的慢慢增多。如果能夠早期防治結腸息肉,完全可以避免大腸癌的發生。
  • 大腸癌患者一成是年輕人
    大腸癌患者一成是年輕人 2017-12-25 10:21:00來源:天津日報
  • 17歲學霸檢查出直腸癌,醫生痛心告誡…
    每天查房時,總是問醫生什麼時候可以回去上學。目前,小輝化驗指標均正常,已經順利出院。 醫生發朋友圈警示 不要等到晚期才追悔莫及 「17歲就得了直腸癌,40歲的你還有什麼理由不重視胃腸體檢。」
  • 放屁變多是大腸癌前兆?醫生:如廁時的這些表現和大腸癌密不可分
    在最近就有一個四十多歲的男性患者前來醫院進行診斷,他說道自己在最近半個月的時間之內總是會在吃完飯的時候,肚子就開始咕咕咕的叫了起來,並且控制不住的想要放屁,還一個接著一個的放,味道也是特別的大。這種狀況讓他十分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大腸癌。那麼一旦出現放屁股多的現象,真的就是大腸癌的問題嗎?
  • 這樣的大便,預示著大腸癌的來臨!
    這是因為在我們所習慣的舊的就診模式裡,一般都是在有了症狀才去醫院看病,或是自己忍忍靠靠,或是去藥店買點藥,而往往等這些症狀明顯加重,忍不下去的時候,都是已經到了晚期,所以臨床上我們也能看到好多病人和家屬都後悔沒有早點到醫院檢查。
  • 天河區免費大腸癌篩查開始了,這些檢查統統免費→
    天河區免費大腸癌篩查開始了,這些檢查統統免費→ 2020-08-06 12: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腸癌篩查今年走進社區
    長江商報消息 武漢每千人就有一人患大腸癌本報訊(記者 韓立山 通訊員 吳賀憲 何妍荔)耗時9年,武漢大腸癌篩查第一階段工作完成,共為15.4萬名市民免費提供了檢測。
  • 放屁很多是大腸癌嗎,消化科醫生提醒,上廁所的時候注意五種信號
    但是很多人,似乎無法控制住自己的身體,不知怎麼回事,莫名其妙的屁就增多了,這這不,最近就有一個50歲的男性患者來就診,說他半個月的時間裡,每次吃完飯總是肚子咕咕叫,而且屁一個接一個,而且放出的屁特別臭,這讓患者有了莫名的擔憂,不會是得了腸癌吧?那麼,放屁很多,真的是大腸癌在作怪嗎?
  • 也有可能是大腸癌|結直腸癌|大腸癌|痔瘡|便血|大便|...
    俗話說「十人九痔」,上廁所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便血情況時,絕大多數人都會以為自己得了痔瘡,甚至會按照痔瘡的治療方法自行用藥。實際上,便血除了痔瘡外,還可能是大腸癌(結直腸癌)的前兆。專家提醒便血時最好做檢查明確疾病,否則可能耽誤癌症的早期治療。
  • 大腸癌離你有多遠?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我國大腸癌發病率急劇上升在上海居民惡性腫瘤發病率中已從70年代的第 7 位躍升至目前第 2 位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過去專屬於中老年人的癌症已悄悄「盯」上了30多歲的年輕人今天小衛就來和大家聊聊>關於大腸癌的那些事兒~大腸癌容易找上哪些人?
  • 近年來大腸癌的發病率如何?
    在國際上首創「直腸拖出式經括約肌間吻合器切除吻合術(PISTA), 是國內PPH手術治療重度環狀脫垂痔的開拓者之一,在慢性頑固性便秘、直腸脫垂等疾病的診治方面有較深的造詣。大腸癌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大腸癌發病率不盡相同。
  • 32歲男子患有大腸癌,專家建議:三類人建議定期做腸鏡
    張先生今年32歲了,是一家房產的工作人員,平時工作也是非常的辛苦,大家都知道銷售人員是沒有假期的,就算在星期天的時候也要忙於工作,並且張先生在北京工作,而且租的房子距離公司也是比較遠,中午並沒有時間回家做飯,每次都是點外賣。
  • 北聯NK免疫細胞:大腸癌為什麼越來越青睞年輕人?
    眾所周知,大腸癌多見於中老年人,但近年來年輕患者 ( ≤40歲) 越來越多,而且往往早期症狀不明顯、惡性程度高、進展迅速、預後極差。 那麼,大腸癌喜歡纏上哪些年輕人呢? 俗話說,「能吃是福」。其實,「會」吃也是一種福。
  • 大腸癌陰性可以排除嗎
    核心提示:提起大腸癌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引起大腸癌疾病發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都要給予高度的重視,並且還要及時去正規的醫院做相關的檢查與治療,儘早的把病情控制住,那麼大腸癌陰性可以排除嗎?一起來了解下吧。
  • 武漢國醫堂分享:大腸癌是可防可治的
    其中,大腸癌的發病率持續上升,治療效果並不明顯。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醫師蔡三軍表示,大腸癌在診斷時候的分期對治療效果有非常大的影響:一期腸癌的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二期可以達到80%,三期在60%左右。但是,在實際診斷的時候一期的腸癌只有10%,晚期腸癌的比率比較高。
  • 「新冠」之下,社區大腸癌篩查還沒開展……
    自2013年起,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作為上海市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全市各社區推行,受到廣大居民的青睞和積極參與。到2019年底累計完成了大腸癌篩查444.3萬人次。本市居民踴躍參與,防治效果明顯,已發現數以萬計的早期大腸癌及癌前期病變患者。項目也不止於早期發現,還推動了大腸癌防治知識的傳播,以及規範有效的早診早治。
  • 趙任教授:一次早篩,獲益無窮,加速推進大腸癌早篩早診早治一體化
    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黃玲玲兒時,常常看到奶奶肚子上掛著一個小袋子,她走路時顫顫巍巍的,偶爾會停下來歇一會,習慣性地用手護一下肚子。後來聽到了一個醫學名詞「造瘻」,再大一些的時候聽到父親說,奶奶得的是腸癌。奶奶於84歲高齡時去世,懂事後我常感慨,感謝那時能遇到醫術高超的醫生,讓奶奶多了十多年溫馨的親子時光。
  • 上海成立首個遺傳性大腸癌諮詢門診 提供基因檢測篩查幹預
    約有8%患者為遺傳性腸癌  不久前,一位50餘歲的中年女性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被診斷為直腸癌。術前評估時,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徐燁團隊獲悉患者父親曾有腸癌病史,後經病史問詢和臨床評估,高度懷疑為遺傳性大腸癌。手術中,徐燁教授特意對其腹腔進行了「地毯式」的探查,結果發現多個比較隱匿位置的腫瘤,並將其完整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