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普通外科完成了一例納米碳聯合雙腹腔鏡經腹經肛全直腸繫膜切除術(TA-TME),為一位低位直腸癌患者切除了腫瘤並得以成功保住肛門功能。據悉,該項技術為目前國內首次開展。
55歲的張先生來自重慶合川草街鎮,一個月前開始出現大便帶血,到醫院檢查在距離肛門3公分的位置有一個直徑約4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屬於直腸癌,由於腫瘤位置極低,多家醫院求診均被告知完整切除腫瘤沒問題,但保留肛門難度極大,只能在連同肛門一起切除瘤體後,在腹部重新造一個「肛門」解決以後的排便問題。張先生感覺自己還年紀不大,對這一術式堅決抵制,對家人說:「寧可不做手術也要保住肛門」。抱著一絲希望,一家人來到新橋醫院普通外科就診。
針對張先生的訴求,科室楊樺主任率團隊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分析和評估,認為採用傳統的經腹腔途徑腹腔鏡手術的確難以保留肛門,也很難保證徹底清掃腫瘤,術後容易局部復發和轉移,經過討論、研究,治療團隊決定採用當前國際上最新的經肛門途徑的直腸癌根治術,聯合經腹部腔鏡手術,醫學上叫經肛經腹的腔鏡全直腸繫膜切除(hybrid TA-TME)術。但該術式實施中有個很困難的地方在於,術中缺乏解剖標誌和參照物,僅通過單孔腔鏡這個狹小通道很難判斷直腸周圍解剖及判別直腸固有筋膜與周圍組織的狹小間隙,稍有不慎便會造成前列腺被膜及骶前出血,甚至輸尿管等周圍臟器的損傷。基於這一考慮,手術組決定創新採取納米碳混懸液染色的辦法,用於標記直腸腫瘤與周圍正常組織之間界限和觀察淋巴結轉移情況。該懸液是近年來研發出來的一種高科技淋巴區域引流示蹤劑,手術組在前期臨床手術應用中發現適度濃度的納米碳混懸液對於標記直腸周圍固有筋膜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通過術前在腫瘤周圍直腸黏膜下注射少量納米碳稀釋液,可以在經肛手術時更好的幫助手術醫生進行層面判斷,既可以保證腫瘤周圍繫膜的完整切除也提高了手術安全性。
在完善充分的術前準備和詳細的醫患溝通後,3月7日,新橋醫院普通外科副主任肖衛東帶領手術組為患者實施了手術。術中,在利用腹腔鏡進行腹腔淋巴結清掃和直腸游離後,再從肛門由下而上的進行單孔腔鏡下逆行直腸腫瘤切除,同時在腫瘤周圍直腸黏膜下注射少量納米碳稀釋液,在精準判斷了腫瘤侵犯程度之後,將腫瘤周圍繫膜完整切除,最後成功將上下腸管進行吻合。經過三個小時的精心奮戰,手術取得成功。術後經過一周的住院觀察,張先生恢復順利,肛門功能正常,淋巴清掃乾淨,於昨日出院。
據肖衛東副主任介紹,近年來直腸癌呈逐年高發態勢,經腹腔途徑的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是當前直腸癌手術的主流手術方式,但在開展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題,特別是對於一些「困難骨盆」即骨盆狹小、肥胖的男性低位直腸癌患者,傳統的經腹腔途徑腹腔鏡手術進行全直腸繫膜腫瘤切除和保留肛門非常困難,對於腫瘤遠段切緣也很難保證,術後容易局部復發和轉移。
針對這一難題,根據低位直腸腫瘤距離肛門最近的特點,近年來國際上開始開展經肛門途徑的直腸癌根治術,充分利用肛門這個天然腔道,自下而上的進行單孔腔鏡下逆行直腸腫瘤切除,通過與經腹腔途徑結合,既可進行腹腔淋巴結清掃和腹膜返折以上的直腸游離,也可充分利用經肛直視下操作途徑的優勢,充分保證腫瘤遠段切緣,也克服了困難骨盆的狹小空間,上下結合進行腫瘤切除和腸管吻合。但儘管TATME技術理念先進,但操作難度大,主要就在於如前所述,經肛單孔腔鏡通道狹小,術中難以判別腫瘤界限及觀察轉移情況,此次手術組採用納米碳懸液染色的辦法,是TA-TME手術應用的一個全新嘗試和新思路,兩者聯合,既可保護肛門,又可最大限度清除腫瘤物,對於下一步TA-TME手術的推廣開展將會有所幫助。
肖教授還特別指出,TA-TME是一種基於自然腔道和單孔理念的全新直腸癌手術新技術,國內外開展時間短,例數少,手術難度大,對手術醫生技術和團隊配合要求極高,也有嚴格的手術適應症,不是所有的低位直腸癌都適合應用,必須在有經驗的醫生團隊指導下確認手術適應症。
(通訊員 李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