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曉麗 通訊員 郭兆瑞
「心裡的石頭可算是落地了!」12日下午,32歲的王先生帶著一身的輕鬆,收拾完住院的物品,準備和家人一起返回臨沂的家裡,「太感謝醫生了」,出院前王先生連續說了很多次「感謝」。
沒有親身經歷過王先生十天前的事情,就難以理解王先生此刻的輕鬆。十天前,王先生的媽媽發現他右眼眼球明顯往外突出。雖然自己並沒什麼感覺,也沒有特別在意,王先生還是在媽媽的催促下,到當地醫院眼科掛了號,並在醫生的建議下,做了CT檢查。
檢查結果讓醫生和王先生都有些吃驚,在他右眼眼球的正後方長了個腫瘤,腫瘤大小已經和眼球差不多。受限於醫療技術水平,醫生建議王先生到上級醫院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這讓王先生心裡不由緊張害怕起來,32歲正是黃金年華,如果眼睛出了什麼問題,簡直讓人不敢想,更無法承受。
聽了醫生建議,回家簡單收拾了東西,王先生和家人當天便趕到了濟南,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就診。
當時正值元旦假期,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院長助理王建榮恰好值班,仔細查看了王先生的情況和檢查結果後,初步診斷為海綿狀血管瘤。看到王先生心情很緊張,王建榮安慰他說:「不用害怕,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做個手術就可以了。」王建榮胸有成竹的樣子和親切的態度終於讓王先生放鬆了下來。
經過精心的術前準備,7日,王建榮陪著王先生一起進了手術室。在麻醉的作用下,王先生沉沉睡了過去。
在結膜下切開一個一公分左右的切口,暴露出腫瘤後,用組織鉗夾住腫瘤,從周圍的脂肪等組織中將腫瘤精準分離,最後完整將腫瘤切除後取出眼眶。從麻醉到手術完成,僅耗時40分鐘。
然而,手術時間短,並不意味著手術難度小。王建榮介紹,腫瘤長在眼球正後方,這讓手術操作的空間非常狹窄,切除腫瘤時無法將腫瘤全部暴露在視野內,分離腫瘤只能憑藉多年的經驗和感覺。更加危險的是,腫瘤體積較大,已經擠壓了視神經,並和視神經緊緊貼在一起,一旦手術操作失誤,就會傷及視神經,影響術後視力,甚至致盲。
一覺醒來,王先生回到病房,手術已經成功完成。「清醒後沒有任何痛苦,不知不覺中手術就這樣做完了,簡直可以用完美來形容。」王先生高興地告訴記者,不僅沒有痛苦,因為手術入路在下眼瞼結膜上,外表完全看不到手術痕跡,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沒有影響外觀。
「由於腫瘤長在眼球後方,發病原因不明,這類腫瘤發病率較低,比較罕見,很多眼科醫生對此也存在認識不足。」王建榮介紹,再加上早期沒有什麼症狀,很難被早期發現,一旦發現,患者往往背負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需要醫生耐心疏導。
據悉,目前王先生術後檢查恢復非常順利,視力沒有受到影響,仍然保持在1.0的術前視力水平,以後也不會留下後遺症。
相關連結:
王建榮 1987年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醫學系,學士學位。現任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院長助理,青光眼、眼眶病專業首席專家,山東省康復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青光眼學組副組長,山東省醫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青光眼學組委員,濟南市醫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濟南市眼科質量控制委員會副主任,獲山東省優秀醫師、濟南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每年完成門診量3000餘人,手術500餘人次,在處理難治性青光眼、眼眶病、眼腫瘤等方面有豐富經驗。參研課題獲山東省及濟南市科技進步獎,山東醫學科技獎,撰寫論文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