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桑慶團隊與合作者首次明確合子分裂失敗為新孟德爾遺傳病...

2021-01-10 復旦大學

人類正常生命誕生需要卵子與精子受精形成合子,隨後合子開始分裂發育成胚胎。臨床有部分進行試管嬰兒的患者表現為卵子受精後合子不分裂(合子分裂失敗),進而導致反覆試管嬰兒失敗及不孕。合子分裂失敗這一表型在臨床中時有遇到,但其是否是孟德爾遺傳病以及背後的遺傳因素卻一直未知。

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桑慶、教授王磊聯合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教授林戈以及國內多家生殖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揭曉了上述問題的答案。研究發現了導致人類合子分裂失敗的第一個突變基因BTG4,並通過一系列體外、體內研究,揭示了BTG4突變導致合子分裂失敗的致病機制。該研究證實了合子分裂失敗為人類新孟德爾隱性遺傳病,為將來此類患者的基因診斷與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6月4日,相關研究成果以《BTG4的純合突變導致合子分裂失敗引起女性不孕》(「Homozygous Mutations in BTG4 Cause Zygotic Cleavage Failure and Female Infertility」)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遺傳學雜誌《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在本研究中,研究團隊在表型均為典型合子分裂失敗的四個家系中發現了BTG4的純合突變,其中一名患者攜帶BTG4的純合錯義突變(家系1),其餘三名患者均攜帶功能性喪失性的純合突變(無義、起始密碼子缺失或移碼,家系2-4)(圖1)。

圖1 四個合子分裂失敗家系中發現BTG4的純合突變

已有研究顯示,BTG4蛋白可以招募CNOT7調控母源mRNA降解,其在母源合子轉換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體外研究顯示,三個功能喪失性突變均導致正常BTG4蛋白的表達完全缺失,純合錯義突變(p.Ala56Thr)雖然不影響BTG4蛋白的正常表達以及其在患者合子中的表達與分布,但使得BTG4蛋白與CNOT7的相互作用完全喪失(圖2)。通過對患者合子進行RNA-seq分析發現,患者合子中有大量母源性mRNA的累積,進一步說明BTG4突變導致患者合子中的母源mRNA降解發生異常。另外,通過對比合子中oligo(dT)和隨機引物反轉錄產物中相關基因表達量的比值顯示,患者合子中該比值顯著高於對照組,間接說明BTG4突變影響了患者合子中母源mRNA的去腺苷化,進而導致大量母源mRNA未被正常降解,最終導致合子分裂失敗。

圖2  突變影響BTG4本身蛋白表達以及其與CNOT7的相互作用

本研究發現合子分裂失敗為人類新孟德爾疾病,並發現了致病基因BTG4及機制,為相關患者的遺傳諮詢、分子診斷及個體化幹預提供理論基礎。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王磊、桑慶團隊一周內第二次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發表重要成果,5月29日該團隊報導發現人類卵子成熟障礙新致病基因TRIP13。

桑慶與林戈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鄭偉博士,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周舟博士,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沙倩倩博士,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殖醫院牛向麗醫生、上海集愛遺傳與不育診療中心孫曉溪主任以及西北婦女兒童醫院生殖中心師娟子主任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王磊、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範衡宇的指導與幫助。

近年來,王磊、桑慶團隊聯合其他研究者已發現了人類早期生殖過程中的5種新孟德爾疾病,10個新致病基因,並明確了部分基因的致病機制。成果相繼發表於N Engl J Med (2016), Science Transl Med (2019), Am J Hum Genet (2016, 2017, 2018, 2020a,2020b)等國際高水平雜誌,為相關患者的遺傳諮詢及實現輔助生殖中的精準醫學實踐奠定了基礎。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ajhg.2020.05.010

相關焦點

  • 桑慶/林戈/王磊首次明確合子分裂失敗為新孟德爾遺傳病
    人類正常生命誕生需要卵子與精子受精形成合子,隨後合子開始分裂發育成胚胎。臨床有部分進行試管嬰兒的患者表現為卵子受精後合子不分裂(合子分裂失敗),進而導致反覆試管嬰兒失敗及不孕。合子分裂失敗這一表型在臨床中時有遇到,但其是否是孟德爾遺傳病以及背後的遺傳因素卻一直未知。
  • 復旦大學王磊/桑慶團隊發現人類卵子成熟障礙新致病基因並探索了...
    2016年,復旦大學王磊研究團隊在NEJM上首次發現人類卵子MI期成熟阻滯為新孟德爾顯性遺傳病、發現了第一個突變基因TUBB8並闡明了機制。雖然TUBB8突變能解釋30%左右的卵子MI期阻滯患者,但仍有大量患者原因不明,表明存在其他新致病基因。
  • 王磊/桑慶團隊發現人類卵子成熟障礙新致病基因並探索了幹預策略
    2016年,復旦大學王磊研究團隊在NEJM上首次發現人類卵子MI期成熟阻滯為新孟德爾顯性遺傳病、發現了第一個突變基因TUBB8並闡明了機制。2020年5月29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王磊教授、桑慶副研究員,聯合國內多家生殖中心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期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Bi-Allelic Missense Pathogenic Variants in TRIP13 Cause Female Infertility
  • 高一生物複習方法: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相關知識點
    二、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1、實驗過程(看書)  2、對分離現象的解釋(看書)  3、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測交(看書)  例:現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斷它是顯性純合子(AA)還是雜合子(Aa)?
  • 以Nature Genetics一篇新文為例,探討孟德爾隨機化方法學的應用
    與醫咖會在2019年04月02日報導的一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的孟德爾隨機化研究——以NEJM一篇新文為例,聊聊孟德爾隨機化研究,是一脈相承的系列。圖一 孟德爾隨機化以及隨機對照試驗的比較孟德爾隨機化建立在基因在減數分裂時隨機分配到子代這一條件,這就相當於在「受試者」中,運用基因型(genotype)把人群隨機分配到
  • 高考生物複習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講解
    「分析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是《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之一,學習目標屬於應用水平,要求學生能「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則;進行總結、推廣;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繫等。」
  • 生物醫學研究院藍斐團隊與合作者揭示減數分裂同源重組命運決定的...
    減數分裂為生殖細胞所特有的生物學事件,是生物有性生殖的基礎。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發生配對、聯會和重組交換,而非同源染色體分配時自由組合,從而使配子呈現遺傳多樣化,增加了後代的適應性。因此,減數分裂是保證物種繁衍、染色體數目穩定和物種適應環境變化而不斷進化的基本前提。遺傳變異是否與表觀遺傳調控有關?這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問題。
  •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
    4、他不是為利益做研究的純粹科學家,身後卻被疑造假,再遭不公。   二、孟德爾為何難覓知音?   1、孟德爾發表論文之時,正值達爾文名著《物種起源》發表不就,幾乎全部的生物學家都轉向對生物進化的討論。然而,達爾文的進化論中卻恰恰不清楚遺傳的本質。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研究團隊近期與合作者基於合成生物學的理念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將全人源的重鏈可變區抗體骨架進行篩選重構,從而首次設計出基於天然胚系基因的全人源納米抗體。利用這項新技術,研究團隊成功篩選到針對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的數十株全人源納米抗體,親和力最低0.6納摩爾,最高89納摩爾。研究表明,這些抗體分別結合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不同位置的五類表位。
  • 夏季上新!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上新啦!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研究團隊近期與合作者基於合成生物學的理念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將全人源的重鏈可變區抗體骨架進行篩選重構,從而首次設計出基於天然胚系基因的全人源納米抗體。利用這項新技術,研究團隊成功篩選到針對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的數十株全人源納米抗體,親和力最低0.6納摩爾,最高89納摩爾。研究表明,這些抗體分別結合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不同位置的五類表位。
  • 深度揭秘不可思議的事實,孤獨的天才孟德爾
    這位孤獨的天才,就是自稱為「實驗物理學教師」的遺傳學之父:孟德爾(Johann Gregor Mendel,1822-1884)。我認為,生物學有兩座智力高峰:第一次是1854年至1866年孟德爾獨自一人;第二次是1951年至1965年克裡克(Francis Crick)及其合作者們。兩個高峰碰巧相隔一百年。
  • 基因編輯胚胎「治癒」遺傳病?
    父母攜帶的遺傳病能夠得以阻斷呢?近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劉見橋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蠶豆病、地貧基因兩種遺傳病的研究,在胚胎階段就對明確缺失、錯漏的基因加以修復後,均得到了不含這些疾病遺傳信息的胚胎。
  • 賀林——上海交通大學——複雜(多基因)疾病遺傳學研究、遺傳病的...
    上海交通大學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研究領域: 複雜(多基因)疾病遺傳學研究、遺傳病的系統生物學分析
  • 武漢大學提出植物受精後父母親本調控胚胎發育的新觀點
    武漢大學孫蒙祥團隊提出植物受精後父母親本調控胚胎發育的新觀點責編 | 奕梵Cell|武漢大學孫蒙祥研究組揭秘植物早期胚胎發生母本控制轉換到合子控制的過程)一文,明確了植物合子基因組在受精後就迅速激活,且父母親本雙方對合子轉錄組具有同等貢獻。然而,父母親本雙方對合子轉錄組的同等貢獻是否意味著對早期胚胎發育的同等調控作用?該團隊隨後的研究提出了與傳統看法不同的觀點。
  • 孟德爾定律終於要改了
    首先申明標題確實有標題黨的嫌疑,因為孟德爾遺傳規律是普適規律,想要顛覆不大可能,不過真理都是在修正中完善的。 孟德爾遺傳規律成立的一個條件就是精卵結合是隨機的。來自斯德哥爾摩大學團隊的研究表明,人類的卵細胞會釋放出化學吸引劑(chemoattractant),這些化學物質會吸引精子前來授精。但是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某位女性的卵泡液更能吸引某個男性的精子,而另一名女性的卵泡液則更能吸引另一男性的精子。也就是說,不同女性的卵細胞會吸引不同男性的精子。這表明,卵子在選擇精子時也有一些 「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