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碼大腦嗅覺

2021-01-07 科技領航人

科學家進一步解釋了哺乳動物的大腦如何感知氣味,並將一種氣味與其他數千種氣味區分開。

在老鼠的實驗中,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創建了一種電信號,即使該氣味不存在,它也會在大腦的氣味處理中心即嗅球中被視為一種氣味。

由於氣味模擬信號是人為的,因此研究人員可以操縱相關神經信號傳遞的時間和順序,並確定哪些變化對小鼠準確識別「合成氣味」的能力最重要。

「對大腦如何分辨異味進行解碼很複雜,部分原因是,與視覺等其他感官不同,我們尚不了解個體異味的最重要方面,」研究主任研究員埃德蒙·衝(Edmund Chong)說,她是紐約大學朗格健康學院的一名博士生。「例如,在面部識別中,大腦即使沒有看到別人的鼻子和耳朵,也可以根據視覺提示(例如眼睛)識別人。」埃德蒙·衝說, 「但是,對於每種氣味,大腦所記錄的這些顯著特徵尚未發現。」

目前的研究結果於6月18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重點是嗅球,該球位於動物和人的鼻子後面。過去的研究表明,與氣味相連的空氣傳播分子觸發了鼻子周圍的受體細胞,將電信號發送到嗅球中稱為腎小球的神經末梢束,然後再發送到腦細胞(神經元)。

研究人員說,眾所周知,腎小球激活的時間和順序是每種氣味所特有的,然後信號傳輸到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控制著動物對氣味的感知、反應和記憶方式。但是,由於氣味會隨時間變化並與其他物質混合在一起,因此科學家迄今為止一直難以在多種類型的神經元中精確跟蹤單個氣味特徵。

對於這項新研究,研究人員根據由另一家實驗室進行基因工程改造的小鼠的可用性設計了實驗,以使它們的腦細胞可以通過向它們照射光而被激活——這種技術稱為光遺傳學。接下來,他們訓練小鼠識別六種腎小球的光激活所產生的信號,該六種腎小球類似於一種由氣味引起的模式,僅當它們意識到正確的「氣味」並按下操縱杆時才給予水獎勵。

如果小鼠在激活不同的腎小球(模擬不同的氣味)後推動槓桿,則它們將沒有水。利用這個模型,研究人員改變了激活腎小球的時機和組合,注意到每個變化如何影響小鼠的感知,體現在小鼠的行為反映中:它根據合成氣味信號獲得獎勵的準確性。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發現,改變每個定義氣味的集合中的腎小球後,首先首先導致小鼠正確感知氣味信號和獲得水的能力下降30%。每組中最後一個腎小球的變化使準確的嗅覺降低了5%。

研究人員說,腎小球激活的時機"就像旋律中的音符一樣"協同工作,在早期"音符"的準確性上出現延遲或中斷。嚴格控制在小鼠中激活了何時、多少種受體和球蛋白,使團隊能夠篩選出許多變量,並確定哪些氣味特徵突出。

研究高級研究人員和神經生物學家德米特裡·林伯格說:「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可以打破腎小球活化時間和順序的模型,我們可以檢查嗅球鑑定出特定氣味所需的最少數量和種類的受體。」

紐約大學蘭根分校及其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林伯格說,眾所周知,人的鼻子有大約350種不同的氣味受體,而嗅覺更為專業的小鼠則有1200多種。

「我們的結果首次確定了大腦如何將感官信息轉換為對某種事物的感知的代碼。」林伯格補充說,「這使我們更接近回答我們領域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即大腦如何提取感覺信息來喚起行為。」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解碼了哺乳動物的大腦如何感知氣味 與一種神經末梢束有關
    科學家解碼了哺乳動物的大腦如何感知氣味 與一種神經末梢束有關  Emma Chou • 2020-06-19 14:12:
  • 科學家首次揭開嗅覺產生之謎,驚訝於大腦也會「編碼」
    這兩種人似乎永遠不能和解,這其中也存在一個嚴肅棘手的科學問題:大腦如何將氣味化學反應轉化為嗅覺感知的。,這一現象在許多方面對科學家來說仍然是不透明的。這些結果為更好地理解大腦如何將氣味化學信息轉化為嗅覺感知開闢了新的研究途徑。HMS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神經生物學副教授Datta說:「這是第一次演示嗅覺皮層是如何編碼與它所負責的東西有關的信息,氣味化學是嗅覺的基本感覺線索。」
  • 最新研究:女性大腦中嗅覺神經細胞比男性多50%
    外媒稱,科學家以前認為,女性比男性擁有更靈敏的嗅覺是因為受到情緒和認知的影響,一項新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種猜測——女性有更多的腦細胞。  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11月6日報導,據今日醫學新聞網站報導,巴西裡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究了7名男性和11名女性解剖後的大腦,發現女性大腦中的嗅覺神經細胞比男性多50%。
  • 掃描猴子大腦,竟可以解碼人臉圖像
    上周一群科學家們發表了一項研究稱,他們能夠僅通過猴子看到某張人臉照片時的腦電波,來重建這張人臉圖像。
  • 科學家表明,嗅覺靈敏的人方向感也更強
    北青網訊 你真的可以跟著你的鼻子走:具有良好嗅覺的人更善於導航,因為判別方向和嗅覺使用的是大腦的相同部分。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Veronique Bohbot帶領一支科學家團隊確定兩種截然不同的特徵之間是否存在聯繫。
  • 人人都有「狗鼻子」,科學家發現人類嗅覺和狗的嗅覺一樣好
    長久以來,我們說一個人嗅覺靈敏,總是會說「你這個狗鼻子」,因為我們認為狗的嗅覺是超級靈敏的。不過現在有研究發現,事實上人的嗅覺並不比狗差。人的嗅覺不比狗的嗅覺的差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神經學家John McGann表示,通過比對研究,他發現其實人的嗅覺和狗一樣靈敏,和老鼠等其他哺乳動物比起來也是毫不遜色,之前人類的嗅覺一直都被低估了。
  • 大腦兩側嗅覺圖譜連接機制研究
    左起:丁澄,秦昶,譚潔,閆致強,盧堯,羅敏敏 2008年5月2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羅敏敏實驗室在《神經元》(Neuron)雜誌上發表題為「Precise Circuitry Links Bilaterally Symmetric Olfactory Maps」的文章,該文章報導了小鼠嗅球兩側對稱的嗅覺圖譜通過大腦中一個特化的嗅覺區域精確地連接起來
  • 新冠病毒還會傷害你的大腦:失去嗅覺、頭痛、失憶
    但是隨著失去嗅覺、頭痛、失憶等更多症狀的出現,科學家們開始懷疑,新冠病毒是否會對大腦造成傷害。但是數據的缺乏讓科學家們難以確定病毒是直接還是間接傷害大腦。只有揭開其中的秘密,才能夠讓他們對症下藥,並最終戰勝疫情!三月份的第三周,當新冠病毒(SARS-CoV-2)開始在底特律肆虐時,亨利•福特醫院接診了一位58歲的航空公司工作人員。
  • 華裔教授AI解碼腦電波,大腦所想直接合成文本或語音
    3 月 30 日,《自然-神經科學》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華裔教授 Edward Chang 及同事開發的一款腦電波 AI 解碼器,能夠將大腦活動信號直接轉化為句子文本。從大腦「讀取」人的意圖說話似乎是一件毫不費力的事,但實際上說話卻是人類執行的最複雜的活動之一。十多年前,科學家首次從大腦信號中解碼語言,但是一直以來,語言解碼的準確性和速度遠遠低於自然語言交流。
  • 想理解人類大腦工作原理,可以從我們的嗅覺系統開始
    為了克服這些局限性,一部分研究小組正在回歸從大腦中尋求新答案的方法。更令人稱奇的是,其中一些研究人員選擇了看似不太可能的起點:嗅覺。科學家們希望更好地理解有機體如何處理化學信息,並發現了似乎有望解決人工智慧問題的相關編碼策略。此外,嗅覺迴路與其它更為複雜的大腦區域間存在驚人的相似性,而後者則可能指引我們構建起更強大的智能機器。
  • 嗅覺異常當心大腦長腫瘤
    他去醫院做磁共振檢查後,醫生告知其頭部長了腫瘤,建議做手術,但他害怕開刀,選擇了打針吃藥的保守治療,嗅覺異常消失。一個多月前,他又聞到「惡臭」了,發作頻率較之前更高,而且視力也開始下降,就到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就診。該院腫瘤綜合治療中心主任蔡林波介紹說,他的大腦右側基底節區出現佔位性病變,診斷為星形細胞瘤,醫生做了顱內腫瘤切除術,後續還需進行放化療。
  • 傷害你的大腦:失去嗅覺、頭痛、失憶-病毒,新冠...
    但是隨著失去嗅覺、頭痛、失憶等更多症狀的出現,科學家們開始懷疑,新冠病毒是否會對大腦造成傷害。但是數據的缺乏讓科學家們難以確定病毒是直接還是間接傷害大腦。只有揭開其中的秘密,才能夠讓他們對症下藥,並最終戰勝疫情!三月份的第三周,當新冠病毒(SARS-CoV-2)開始在底特律肆虐時,亨利?福特醫院接診了一位58歲的航空公司工作人員。
  • 得新冠喪失嗅覺?!哈佛科學家發現:都是暫時的
    此前有專家認為,嗅覺神經元的損傷或炎症是「罪魁禍首」(嗅覺神經元負責探測嗅覺並將其傳遞給大腦),然而,最新的研究結果證明這一假設是錯誤的。據《今日美國》7月28日報導,在上周發表於《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指出,由哈佛醫學院神經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新冠病毒攻擊的是支持嗅覺神經元的細胞,而非神經元本身,並鎖定了上鼻腔最容易受到感染的嗅細胞類型。
  • 你對你的嗅覺了解多少,科學家:也就停留在「聞」的層面
    嗅覺其實就是人體通過鼻腔的嗅覺感受器來感知氣體分子,然後將這種化學信息傳到大腦,從而解讀出關於這種氣味的信息的過程。你認為的嗅覺和真正的嗅覺可能我們通常認為的嗅覺就是用鼻子吸入某種氣體以判斷出氣味。其實這在科學上有個名詞叫鼻前嗅覺。
  • Sci Adv:科學家有望利用嗅覺上皮細胞研究多種精神疾病的發病機制
    2019年1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方法來研究與精神疾病相關的基因活動,結果他們在人類鼻腔中發現了大量的人類細胞來源。
  • Science:人類「大腦計劃」研究獲重大突破!SCAPE技術有望在3D模式...
    2020年4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神經性疾病和卒中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創新性的工具,其能幫助研究人員在3D模式下觀察並分析大腦的神經活性。
  • 嗅覺行銷
    人類能夠分辨出酸、甜、苦、辣、鹹5種味覺,但嗅覺體驗卻遠遠較之豐富得多。追溯至古代時期巴比倫與埃及的化妝品,便已添加香薰以增強吸引力,證實古時已有人了解嗅覺擁有引爆強烈情緒與記憶能力。 因此近年有科學家提倡嗅覺行銷,我們可會不自覺的被氣味影響到潛意識行為。然而將嗅覺與味覺體驗整合,更能產生意想不到的交互作用。
  • 用嗅覺也能分辨方向,被低估的人類嗅覺
    一般認為,大腦主要是藉助雙眼和雙耳信息輸入間的微小差異,來構建我們的立體知覺,並為我們指引方向的,用嗅覺導航更好像是電影中才能出現的情節。有趣的是,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嗅覺也能為我們導航。人是如何聞到各種氣味的?就像我們有左眼、右眼、左耳、右耳,我們的鼻子也分左右鼻腔,兩側鼻腔由鼻中隔分離開來。
  • SCAPE技術有望在3D模式下觀察分析人類大腦神經...
    2020年4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神經性疾病和卒中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創新性的工具,其能幫助研究人員在3D模式下觀察並分析大腦的神經活性。
  • 科學家首次證實蜻蜓也有嗅覺
    原標題:科學家首次證實蜻蜓也有嗅覺   科學家曾經認為長葉異痣蟌(Ischnura elegans)不具備嗅覺,現在在其觸鬚內發現了有助於追蹤獵物的嗅球。儘管它們缺乏具備正常嗅覺所需的腦結構,但一項新研究發現,蜻蜓可能利用氣味捕食。   人類鼻子裡有很多嗅覺感受器,每一個嗅覺感受器能精準地辨別某個特殊的氣味分子。當某種氣味飄蕩至人類鼻子裡,這些嗅覺感受器會將神經信號傳送至被稱為嗅小球的感覺中轉站。科學家一直認為,大多數陸地哺乳動物和昆蟲都具備的嗅小球是辨彆氣味的唯一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