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一位住在歐洲古堡裡的的隱形富豪說,世上86.6%都覺得自己不快樂。中國古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更糟糕。
不快樂,是因為問題太多。很多問題一想起來,大腦就像炸了一樣的疼。
比如:
租房還是買房?買房的話,要貸多少款?買市區老破小的學區房,還是環境好一些的郊區房……
老闆布置任務,寫一份策劃案。從哪裡開始寫?誰來幹這些事?究竟還有多少細節要考慮?
今年業績不錯,年會上有個發言機會,但是講什麼?怎麼講?最後幾句謝謝太潦草。
最日常的場景,跟領導匯報了很多很多工作,領導對我卻不知所云。我覺得自己完成的工作堪比奧斯卡最佳影片,同事們聽到的卻是「爛番茄」!委屈不,還沒地方說?
我們常常說,一個人能力很強。怎麼體現這個「強」呢?本質上是看他能不能解決問題,能解決多少問題。
一般來說,解決問題需要具備兩方面技能,技能一是專業知識,技能二是思維結構。
就像米其林大廚做的美食,不僅食材要好,食材加工的方式也要優秀。其實,食材之間的一些差距,通過加工方式是可以彌補的;而很多時候,我們很難改變食材本身的屬性,卻能夠通過系統學習、刻意練習學會加工方式,從而處理更多類型的食材。在遇到問題時,很多人找不到下手的地方,缺的不是專業知識和信息,缺的是把這些知識、信息組合起來的思維結構。
任何時候,只有頭腦清晰了,我們才能做成事、賺大錢。拍腦袋做決定,即使短時間內可以獲得利益,但,憑運氣掙來的錢,遲早要憑實力虧掉!
可以說,所有的大佬們,思考問題時都會調用各種結構化的思維模型,以讓頭腦清晰,科學決策。
金字塔原理就是這樣一種通用的、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且已經風靡半個多世紀的的思維模型。這個模型不神秘,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問題逐層拆解,各個擊破,從而達到化繁為簡的效果。本質上任何事情都可歸納出一個中心論點,中心論點可由三至七個論據支持,這些論據本身也可是個分論點,被三至七個論據支持,如此延伸狀如金字塔。
一、什麼是金字塔原理
1、起源:20世紀六十年代,麥肯錫諮詢的第一位女諮詢師芭芭拉明託,她也是哈佛商學院錄取的第一批女學員之一,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她在思考如何構建清晰的邏輯框架的過程中,總結出了「金字塔原理」。初期麥肯錫旨在內部進行培訓,提高員工的寫作能力。後來,金字塔原理的有效性已經得到了實踐的檢驗,開始全球傳播。
1973年,芭芭拉·明託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出版《金字塔原理》一書。這本書包括四個部分,分別針對表達、思考、解決問題、演示這四個方面的邏輯進行解讀和訓練,囊括MECE(無重複、無遺漏)、SCQA (背景、衝突、疑問、答案)、診斷框架、邏輯樹等分析工具,以應對不同的問題。包括麥肯錫、波士頓、貝恩(MBB,全球三大諮詢公司)在內的管理諮詢公司員工入職必修課程就是《金字塔原理》,並進行各項思維訓練。金字塔原理也被引入IBM、花旗銀行等眾多企業,以及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等。《金字塔原理》一書也被譯成多種文字,數次再版,成為長銷50年的經典。
2、科學依據:人類很早就認識到,大腦會自動將其發現的所有事物以某種秩序組織起來。比如,古希臘人向星空眺望時,看到的不是散亂的星辰,而是各種星辰做成的星座,有不同的代表意義。中國古代也有不少佔星術士,將天空分為二十八星宿,並發展出了極其龐雜的學科。因為大腦會將其認為有「共性「的任何事物組織在一起,以減少能量消耗。
喬治·米勒在他的論文《神奇的數字7±2》中就提出,人類短期記憶事物條目,最好是1-3條。超過3條就要開始自動歸類,超過9個就很難記得住了。如果將條目分組,建立一定的邏輯關係,每一層在9個以內,那麼就容易記住更多的信息,這其實也是超級記憶法的基本原理。所有的思維過程,例如思考、記憶、解決問題都在使用這種分組和概括的方式。
3、金字塔原理的構建原則:要構建一個邏輯思維金字塔,需要遵守四個原則,分別是
1)結論先行。只有一個中心思想,要先提出來。
2)以上統下。圍繞一個中心思想,展開素材形成下級。上層對下層是總結概括,下層及上層是解釋說明,上下級內容是父子關係。
3)歸類分組。同一個中心思想下的一組內容,是符合MECE原則的兄弟關係。MECE在後一部分重點講解。
4)邏輯遞進。每一組的中心思想是按照邏輯關係排列的,一般有三種邏輯關係,分別是空間順序、時間順序和程度順序。
二、五步搭建一個金字塔
了解了搭建金字塔的四個原則,再按照以下五個步驟就可以來搭建一個金字塔了。
1、第一步:明確問題或主題,掌握SCQA。
問題可以表現為結果和現狀的差距,如銷售額降低了10%,成本上升了15%,用戶流失率高於預期10%等;主題則聚焦要傳達的中心思想、核心觀點,如「所謂天才,不過是刻意練習的結果」、「線上營銷,內容為王」等。
如何流暢的引出這個問題或者主題呢?加一個序言!通過概述已知的信息,與問題或者主題建立某種關聯,將讀者的注意力,以他熟悉的信息,引導到你需要他關注的焦點上,認知心理學上叫做建立「心理表徵」。
講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是建立心理表徵的有效方法——先引入某種讀者熟悉的「情境situation」,讓讀者大腦中產生畫面感,進而描述故事中的「衝突conflict」,由此衝突引發讀者的」疑問question」,答案就是我們要表達的問題或者主題。這種講故事的方法就叫做」SCQA「。
高級的銷售會將這種故事手法運用的非常嫻熟,正如某知名主播在銷售某款美容儀時說道:現在醫美已經非常流行了,嫩膚抗皺是最基本的需求,比如說水光針啊、熱瑪吉啊什麼的(S),但是呢它們又貴又費時間,還有一定的風險,比如熱瑪吉做一次就要2萬吧,半年就要做一次,選儀器、選醫生都是技術活,很費神費錢(C)。那如果能夠在家很方便安全的就做,還能達到一樣的效果,不是更好?(Q)我就是使用了這款美容儀,達到了這樣的效果(A)……之後再引出他銷售的美容儀,分別從科學理論、功效價值、價格和實際案例四個方面開進行說明,讓原本價格高昂的美容儀賣到脫銷。
另一個比較知名的廣告語可謂完美的應用了這一序言結構:得了灰指甲(S),一個傳染兩(C),問我怎麼辦(Q)?快來用亮甲!(A)。背起來朗朗上口,記憶深刻,引出廣告品無比流暢。
2、羅列信息: 列出所有想要表達的信息。
如果是要介紹對象,那就要把被介紹者的年齡、身高、體重、職業、照片、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擇偶要求等等已知的信息都羅列出來;如果是寫一篇遊記,那可能要把這個旅程中到過的地方、吃過的美食、交通工具、情緒變化等都列出來。先不要管最終是否都能表達出來,先考慮到。有時候這就類似於頭腦風暴,把它們寫出來,以避免遺漏信息。
3、歸類分組:當信息都羅列出來之後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歸類分組,分類的標準是「相互獨立 完全窮盡」,即諮詢公司常說的MECE(mutually exclusive ,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則。
「相互獨立」意思是問題細分之後,在同一個維度上沒有重疊交叉,「完全窮盡」意思是全面、周密,問題的各方面都已考慮到。分類沒有遵循MECE原則就很容易陷入僵局。為了符合MECE標準,常用四個分類方法,即二分法、矩陣法、公式法、工序法。
1)二分法:事物一般由要素、屬性和行為三個部分構成。要素是一般表現為物理上的、可見實體,如手機由電池、屏幕、CPU、內存、主板、卡槽等物理零部件構成,一個訂單由交易ID、交易時間、賣家信息、貨品ID等信息構成。屬性一般表現為導電性、可靠性等特徵。行為則表現為可以產生的行為方式,如汽車可以開動、電腦可以聯網等。二分法就是在事物的三個部分中,選擇一個維度進行「非此即彼」的區分。如把人分為男人和女人,再分別按照婚姻的維度進行分類,再按照是否有孩子進行分類。如下圖:
2)矩陣法:同時從2個上進行分類,類似於將所有信息分配到魔方的格子中。大家熟知的阿里將員工分為5類,就是根據價值觀和業績兩個維度進行的分類。明星就是業績和價值觀都得高分的,因此可以委以重任探索創新業務;牛是業績和價值觀都達標的員工,是企業裡的大多數;狗是業績和價值觀都不達標,需要被『殺』掉;小白兔是價值觀很好但沒業績,需要給機會去輪崗或培訓,但給兩次機會後業績還不達標的也需要被『殺』 掉;野狗是業績很好但價值觀不達標的,是最危險的,需要毫不猶豫的『當眾槍斃』。
電商行業常用的RFV模型則是將用戶按照最近購買時間R、購買頻次F、購買金額V三個維度進行分類,進而採取不同的運營策略。
3)公式法:如果問題可以梳理為一道公式,那麼就可以將信息按照公式的各個部分排列起來,逐一解決。如對於有3個相互獨立、在售產品的企業來說,
企業總收入=產品1銷量*產品1單價+產品2銷量*產品2單價+產品3銷量*產品3單價。
預測明年公司收入,則可以分別預測3個產品的銷量和計劃的單價,按照公式計算即可。
4)工序法:工序是指整個生產過程中各工段加工產品的次序,是完成產品加工的基本行為單元,行為單元之間相互獨立,一次銜接。如實施項目可分為項目前期準備、項目實施中控制、項目實施後運維三段,每段又可以再細分。
4、搭建結構:將收集的信息歸類分組後開始搭建金字塔結構,需要考慮三個方向,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橫向邏輯遞進。
1)自上而下搭建。思考的過程天然是發散的,因此自上而下構建金字塔結構通常比較容易一些。試想一下你要給一位男同事介紹位女朋友,你可能會這麼說:這個女孩很適合你。她年輕漂亮、待人溫柔、條件過硬。為什麼說年輕漂亮呢?因為她25歲,身高有170,體態勻稱,還有一頭烏黑靚麗的長髮。說她待人溫柔,是因為她性格溫柔,從小就是個乖乖女,非常小鳥依人,但是因為父母教育得當,處事又很落落大方。這個女孩自身條件過硬,她可是XX名校畢業,目前在一家民營企業擔任高管,已經是靠自己努力在本市置辦了房和車了。這段介紹用金字塔來表示如下:
2)自下而上搭建。如果信息比較多而混亂,思考還不夠成熟,找不到一個概括的思想來形成金字塔的頂部,可以考慮自下而上搭建,這就需要深入思考找到各要點之間的邏輯關係。比較典型的例如偵查案件的過程,在一開始線索比較零散的時候,無法找到線索之間的關係。隨著偵查的深入,獲得的線索越來越多,逐漸找到犯罪的時間、地點、人物關係、犯罪動機等信息,從而鎖定犯罪嫌疑人。
3)橫向邏輯遞進。所有列入同一組的思想都必須有某種邏輯順序,從而按照第一、第二、第三的順序組織,並且每一組的順序可以呼應。理論上說,組織在一起的思想絕不是隨意放在一起的。可能是按照時間/步驟的先後順序、也可以是按照空間/結構順序,或者按照量化程度或個人喜好的程度,選擇的邏輯順序不同,金字塔結構也有所變化。
例如同樣表達一次新馬泰的旅行,如果按照時間來表達,可以表達成如下金字塔:
如果按照空間的順序,可以表達成:
如果表達者更喜歡美食,那麼按照喜好程度來表達又可以寫成:
5、概括思想。位於金字塔結構的每一個層次上的思想都必須是對其下一層次思想的概括。如果某一組思想表達的是一個演繹性的推論,就可以這個演繹推理的結果作為這一組的思想概括;如果某一組思想表達的是一個歸納性結果,則應將該組中緊密聯繫的共同點作為這一組思想的概括。概括思想的過程就是賦予思考過程以靈魂的過程。
三、案例:如何向領導匯報一次會議的改期
(一)未使用金字塔結構的表述:
領導,張經理來電話說他有點兒急事兒需要處理,下午3點沒辦法趕回來參加會議了,小李說他今天晚一點兒開會沒關係,明天開也可以,但最好別10:30之前開。另外可能會議室明天已經有人預定了,星期四可以預定。王總還在成都出差,明天需要很晚才能回來。我建議把會議時間定在星期四上午11點似乎比較合適,您看行嗎?
(二)使用了金字塔結構的表述(示例):
領導,我們可以將今天下午3點的會議改到周四上午11點開嗎?因為,李總、王經理、小趙等人都能參加,並且周四的會議室還能預定。今天下午開的話,李總有急事不能參加,王經理出差了明天晚上才能回來。而明天的會議室也滿了。
2021年思維升級必讀100本書單
聯腦學習一資訊時代學習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