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世界地球日環保進社區 環保志工教你製作酵素

2020-12-05 莆田東南網

活動現場

東南網莆田4月17日訊(本網記者 李妙珠)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一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世界地球日,環保進社區」宣傳活動在莆田城廂區太平社區活動中心舉行。現場,大家不僅可以聆聽講座掌握節能減排方法,而且在寓教於樂的猜字謎環節中既了解環保知識又收穫獎品。

此次活動,由莆田市民政局主辦,莆田軍供站承辦,旨在讓節能減排意識深入社區、家庭,形成人人了解節能減排,人人參與節能減排的良好社會氛圍。

環保志工給大家帶來了《變廢為寶 擁抱健康》的主題演講

「廚房的果皮菜葉加紅糖和自來水,經過三個月的發酵就可製成酵素。酵素可用於清楚蔬果農殘、家居清潔、泡腳……」環保志工鄧涵英做環保酵素已有兩年多的時間,她結合自身製作酵素的經歷,給大家帶來了《變廢為寶 擁抱健康》的主題演講。鄧涵英從當下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引出節能減排的重要性,通過播放視頻和圖文的形式讓大家了解何為環保酵素,以及為何要製作、如何製作、如何使用等內容。此外,她還分享了自己製作的環保酵素、資源回收十字口訣和環保酵素宣傳手冊,呼籲大家從自身做起,從家裡開始垃圾分類,從利用廚餘垃圾開始,變廢為寶。

市民在《世界地球日 環保進社區》籤名牆上簽名

為了讓大家積極參與到宣傳活動中來,現場還設置了籤名牆、環保知識猜字謎等環節,並分發《低碳你我他 綠色進萬家》倡議書。

「此次活動內容還是很受用的,這酵素拿回去使用效果好的話,日後廚房的果皮菜葉就可以利用起來,自己做酵素。」市民林先生對東南網記者說。

市民參與環保知識猜字謎

相關焦點

  • 黃島街道開展「環保酵素進社區」活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薛文玉 見習記者 苗愛傑 通訊員 趙德凱 青島報導  為深入推進環保酵素的製作實施及宣傳推廣,青島西海岸新區黃島街道靈山島街社區在黨群服務中心舉行了「環保酵素進社區, 垃圾分類入人心」主題活動。
  • 「社區公益」「環保酵素救地球,垃圾分類公益行」活動圓滿結束
    1月15日,龍崗鴻基花園社區單位攜手酵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鴻基花園社區舉辦了「環保酵素救地球,垃圾分類公益行」的主題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同時,「酵王旗下品牌回魅,主打健康爆款產品——天天順」代言人正式啟動。
  • ...漢豐街道迎賓社區婦聯 「廚房一角 變廢為寶」製作環保酵素活動
    為倡導低碳環保的生活習慣,宣傳環保知識和環保理念,提升社區居民變廢為寶的環保意識,4月17日,迎賓社區婦聯組織婦女開展了「廚房一角,變廢為寶」製作環保酵素活動。活動中,老師首先結合生活實際,生動地為在場居民介紹了「環保酵素」的神奇妙用及其基本製作方法。
  • 廚餘垃圾製作環保酵素,按照比例放置發酵,綠色環保新風尚
    為提高轄區居民的環保意識,促進環境改善,9月10日上午,鄭州市瑞達社區黨支部、雨之露社工在社區二樓為居民們開展了樂活瑞達系列課程之「魔法酵素環保新風潮 」為主題的學習製作環保酵素的課程。社工提前做好了PPT並詳細為大家講解,什麼是環保酵素?為什麼要做環保酵素?如何製作環保酵素?
  • 龍泉驛社區居民見證環保酵素「神奇」作用 提高環保意識
    中國網7月17日訊(李含)近日,成都市龍泉驛區大面街道五星社區開展了愛心環保達人學習型團隊活動,通過環保酵素的製作與宣傳,進一步提高居民環保意識,減少廚餘垃圾。活動現場有大批居民參與,愛心環保達人學習型團隊對其進行了解疑答惑,介紹了什麼是環保酵素,它對個人和環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等。
  • 果皮垃圾可以變廢為寶 長沙「環保酵素」推廣進校園
    4月16日,2018年長沙市開福區「五老」助學隊黨支部進校園宣講活動走進清水塘第二小學,湖南商學院副教授陶開宇為孩子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環保課。孩子們跟著志願者老師一步一步學習製作環保酵素。志願者老師用現場製作的環保酵素清洗帶有汙垢的鍋蓋,讓孩子們大開眼界。
  • 家庭環保——巧用環保酵素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周廣現 實習生 郭佳棟 通訊員 史驍雨2020年6月12日,鄭東新區博學路辦事處學理路社區開展綠城媽媽環保項目之「家庭環保—巧用環保酵素」活動,旨在向更多的社區居民宣傳環保酵素,宣傳綠色、節約的健康生活理念。
  • 北京市朝陽區安慧裡社區自製環保酵素,倡導綠色生活
    北京市朝陽區安慧裡社區自製環保酵素,倡導綠色生活 2020-12-03 14: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環保酵素 變廢為寶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新昌 通訊員 吳曉娜為豐富居民文化生活,增強居民環保意識,7月7日下午,如意湖辦事處天時路社區「環保酵素,變廢為寶」知識講堂如期開課。活動伊始,志願者老師向大家詳細介紹了環保酵素的概念、分類以及酵素對生活的重要性。
  • 安慧裡社區「自製環保酵素,倡導綠色生活」主題活動
    2020年12月1日,安慧裡社區與春曉心理社會工作事務所在安慧裡社區居委會聯合舉辦了「自製環保酵素,倡導綠色生活」主題活動。環保酵素,是對混合了糖和水的廚餘(鮮垃圾) 經厭氧發酵後產生的棕色液體,具有淨化下水道,淨化空氣等很好的環保效果。它的主要成分是紅糖,水和水果。
  • 環保酵素的製作方法
    環保酵素是混合了糖和水的廚餘(鮮垃圾) 經發酵後產生的棕色液體,有柑橘般的刺激氣味。環保酵素簡單易做,而且有數之不盡的用途。在家居、農業或養殖業等方面都是必備的好幫手。不但製作過程簡單、製作材料隨手可得、節省金錢、用途廣泛,還幫助減少垃圾量,對環保起著很大的作用。
  • 垃圾分類新時代 環保酵素促健康
    新湖南客戶端6月5日訊(通訊員 陳希園)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處理問題越來越嚴峻。為了增強社區居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了解,積極參與到實踐垃圾分類的行動中來。2019年6月5日上午,長沙市天心區新開鋪街道豹子嶺社區組織開展了「藍天之下你我他 美好環境靠大家」——豹子嶺社區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本次活動共50餘名居民群眾參加,發放宣傳手冊100餘冊。 環保專家正在教居民製作酵素方法。 本次活動邀請了環保專家劉英和李茜萍,劉老師首先介紹了環保酵素的作用和製作方法。
  • 這環保酵素竟是廚餘垃圾「變」的
    昨日下午,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主辦、信息時報社與微社區e家通聯合承辦的2017「羊城學堂進社區」系列活動,圍繞著「廚餘樂變寶,分類妙處多」的主題在華僑新村鄰裡活動中心展開。  活動以嘉賓講座和互動訪談的形式與街坊相約,邀請兩位在推行垃圾分類處理方面有深刻理解的嘉賓,向街坊講解垃圾分類知識,分享利用廚餘垃圾製作環保酵素、堆肥的經驗,旨在深化街坊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形成全民行動,共同減少廚餘垃圾的綠色低碳生活氛圍。
  • 壽光呂一村蔬菜垃圾製作環保酵素改良土壤
    4月8日,記者採訪得知,壽光市紀臺鎮呂一村開闢出一條新路徑,家家戶戶以蔬菜垃圾為原料,製作出環保酵素,既可以當做農作物的肥料,也能改良土壤結構,讓垃圾變廢為寶。家家戶戶都有發酵桶4月8日,記者來到壽光市紀臺鎮呂一村,村內整潔亮麗,很多農戶家裡都有幾個塑料桶,裡面裝著深顏色的液體。村民們表示,這就是他們剛引進的環保發酵桶,用來做環保酵素的。
  • 環保酵素的應用論證
    在中國,環保酵素是近幾年才新興起來的,大多是民間團體及個人在製作、使用及推廣。環保酵素製作原料簡單、來源廣泛,成本低廉,製作簡易,人人都可以自行製作,且能為國家環保事業做貢獻,因而越來越多地被普通大眾所接受,逐漸走進家庭、辦公室、工廠和田間地頭,滲透進國民大眾的日常生活中。
  • 每年如何減少1.5萬噸廚餘垃圾 製作環保酵素就好
    2015年,「美麗酵主」志願活動被列為市婦女兒童公益服務項目後,「美麗酵主」志願者深入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鄉鎮開展宣傳推廣環保酵素製作應用實踐活動,如開展了「爭做美麗酵主,共創綠色家園」市直機關女幹部培訓班等,全面提高了環保酵素在社會上的知曉率和環保行動參與度。
  • 垃圾分類新時尚 幼兒園果皮變酵素化身「環保基地」
    幼兒園的孩子在製作酵素。 桐鄉宣傳提供中新網嘉興7月12日電(見習記者 劉方齊 實習生 李典)「幼兒園小朋友每天吃完水果餐後的果皮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浙江省桐鄉市鳳鳴幼兒園園長李愛芳。最終,她選擇了一種一舉兩得的方式——用果皮垃圾做環保酵素。
  • 「環保酵素可消毒」被指偽科學
    有部分城市地區已暫停噴灑環保酵素 2月10日,合肥廬陽區城管局回應網友質疑時稱,該環保酵素是轄區愛心企業捐贈的,於2月9日嘗試採用霧炮車噴灑稀釋環保酵素,以期淨化城區道路空氣環境。
  • 「環保酵素」將何去何從?
    2020年9月7日,大理州生態環境局大理分局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則關於「大理鎮龍龕村委會龍下登村海邊有人向洱海傾倒汙水」的案情通報。一邊是國家發改委鼓勵「酵素生產工藝技術開發及工業化、規範化生產」,各地推廣環保酵素助力垃圾分類、垃圾減量,以及環保酵素推廣者進社區、入校園倡導自製環保酵素、保護環境…… 一邊是大眾對環保酵素的質疑層出不窮:「酸臭液體」、是爛菜葉發酵的餿水、環保酵素是騙局、環保酵素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 今年年初,噴灑環保酵素用於城市環境淨化就引發了一場輿論大戰
  • 環保酵素 拯救地球?專家:就是一個消毒騙局,根本沒用
    2月10日,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城管局回應稱,防疫防控期間,其在採用75%酒精、84消毒液消毒的基礎上,參考其他地區相關做法和多方諮詢後,於2月9日嘗試採用霧炮車噴灑稀釋環保酵素,以期淨化城區道路空氣環境。廬陽區城管局表示,鑑於目前對環保酵素是否真正起到淨化空氣環境的效果存在爭議,已暫停環保酵素噴灑。待向相關專家及權威部門求證後,決定是否繼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