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與張治中:讓你做彭德懷副手委屈了吧?你的日記盡在吹噓我
留在北平,促成新疆解放
1949年,時年60歲的張治中經過反覆思想鬥爭,決定留在北京,並發表了著名的《對時局的聲明》,以此表明自己的態度。他說:"我多年來所積累的內心苦悶與之一掃而空,真是精神上獲得了解放!"毛主席對張治中慰勉有嘉,希望他參加新政協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張治中表示:"過去這一階段的政權是我們負責,今已失敗,成為過去了,我這個人也已成為歷史了。"毛主席笑著說:"過去就算過去了,等於過了年三十,今後就從年初一做起好了。"
張治中當即感動地說:"聽從您的吩咐,好好為新中國服務。"隨即毛主席要張治中出面促成新疆和平解放。於是,張治中憑自己與新疆陶峙嶽、包爾漢等人的關係,三次去電指出:"兄等應為革命大義,新疆和平亦為全省人民和全體官兵利害計,及時表明態度。正式宣布與廣州政府斷絕關係,歸向人民民主陣營。"不久,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新疆省主席包爾漢通電起義,新疆獲得了和平解放。
留守西北,做彭德懷副手
新疆和平解放後。毛主席十分高興,命令彭德懷以西北軍負責人名義飛赴烏魯木齊。同時對張治中說:"希望你到西北去與彭德懷合作,我們再來一次國共合作吧。"張治中說:"現在是您的領導,談不上什麼國共合作,不過西北不少人和部隊常常懷念我,我也常常想念他們,您認為我有必要先去新疆。我願做彭老總的顧問。"毛主席笑道:"你去做彭德懷的副手,委屈了吧。你過去是西北四省的軍政長官,現在當副手,委屈了吧?"張治中忙說:"我誠意接受,聽命令,聽吩咐。"毛主席又說:"你有時還得回北京,今後可往返於西安、烏魯木齊、北京之間。"張治中表示:"請您放心,我一定和彭主席合作好。"
張治中上任後,先受彭德懷的委託,對起義部隊做了大量的、細緻的工作,為穩定西北局勢,促進西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對此彭德懷說:"張治中先生起到了我們無法起到的作用。他與我們合作得很好。"
的確,張治中與西北局領導人彭德懷、楊明軒、張稼夫、汪鋒、趙壽山等相處得很融洽。在西安,彭老總把楊虎城的公館修繕一新,給張治中夫婦居住,張治中也經常送一些食品給西北局負責同志。在工作中,張治中更做到了肝膽相照。當時西北軍政委員會的幹部大多是從陝甘寧邊區政府調來的,習慣於陝北的生活,每天只吃兩頓飯,既影響工作,又影響身體健康。張治中認為很不合理,就向彭德懷進言:"現在進城了,條件變了,為了保證身體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應改每天兩頓為每天三頓。"這個意見立即得到了彭德懷同志的採納,很快付諸實施了。
參政議政,成為主席諍友
1954年,張治中調回北京工作,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民茨中央副主席等職。張治中調回北京時,正值全國人大第一屆第一次會議開幕前夕。他聽說毛主席在會議上不準備講話,就通過周總理和彭真同志向毛主席建議說:"人民領袖應該在人民代表大會上講話,這是人民的意願。"但後來周總理和彭真告訴他,毛主席還是決定不發表講話。
於是,張治中便直接寫信給毛主席,說:"這次人大會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會,您是國家主席,開幕式時又是主持人,怎能不講話?"過了兩天,毛主席找到張治中說,"就只你一令人希望我講話。"張治中說:"不是的,不只我一個人,全體代表和全國人民都希望您能講話,聽到您的聲音。"毛主席沉吟了一陣,然後默默地說:"那讓我考慮一下再說吧!"到了開幕那天,毛主席果真發表了著名的講話:"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掌聲。大會休息時,毛主席幽默地對張治中說:"你勝利了,本來不準備講話,誰知一拿起筆越寫越多,真成了一篇講話。"張治中說:"這是人民的希望,您的講話太鼓舞人心了。"
不久,全國人大緊接著舉行第一次常委會。會後,張治中提了個書面建議,主張每個常委每年都要出去視察,了解地方情況,聽取民眾意見,這樣開會才好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劉少奇委員長收到建議後,認為很好,就轉給毛主席看了。毛主席看後,立即批道:"此建議很好,可把範圍擴大到全國人大代表。"以後,毛主席又"加上全國委員",這一制度形成後,到今天已有30多年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是張治中先生首先提出來的。
的確。張治中對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在政治上是十分坦率的。張治中知道毛主席、周總理和劉少奇同志日理萬機,常常通夜不眠。所以碰到他們,張治中總是認真地問:"您昨晚到底睡沒睡,如果不注意休息,我是要提就見的。"對方只好苦笑搪塞過去。1959年,毛主席表示要退居二線,內部傳達座談。張治中發言說:"這也好,讓毛主席多些休息時間,好多考慮大問題,是件好事。"張治中還多次對周總理說:"像這樣不知疲倦地工作,長此下去,是難以為繼的,我真為您擔心,您也太不聽我的勸告了。"
為出版日記,與毛主席爭論
1958年,毛主席決定到中南和華東部分省市視察,特地邀請張治中隨行。杭州是這次巡視的最後一站,下榻賓館後,張治中把20多天中所寫的近4萬字的日記整理裝訂成一本小冊子,取名《真摯、親切、爽快、率直、英明、偉大的人民領袖——隨從毛主席視察日記》,並送給毛主席審閱。
毛主席看了題目後,當著柯慶施、陳不顯等人的面說:"你的日記我是不看的,你盡在吹噓我。""不過,我是想發表的,還是請您先看看。"張治中堅持道。"我不看你就不能發表。"毛主席笑著說。張治中也笑著爭辯說,"我有言論自由權。"毛主席說:"你寫的是我的事情,我不答應,當然不能隨便發表。過去蕭三也寫過一篇文章,我也曾不讓他發表。"張治中見事情有些僵了,就進一步解釋說:"我寫的都是親身見聞,是合乎實際的,有一句說一句,一點也沒有誇大。您應看了之後才能表態,如既不看又不準發表,那我不服。"毛主席最後表示:"那好,我再考慮考慮,但是你只能說服,不能壓服!"
幾天後,在由滬返京的列車上,張治中再次向毛主席進言說:"我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我覺得主席存著一種戒心。""什麼戒心?"毛主席問。"您好像隨時存在著怕造成個人崇拜的戒心。"張治中說。"說下去。"毛主席回答。"您是中國的列寧,不是中國的史達林,您不像史達林那樣會造成個人崇拜的。"毛主席說:"你的目的是要我同意發表你的日記吧?"張治中說:"我的日記發不發表關係不大,您完全可以決定。但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兩本《毛主席在群眾中》的書,出版後大受歡迎,大家爭相傳閱,您看到了沒有?"毛主席見張治中將自己的軍,就強硬地說:"凡是說到我的,我向來不看。我知道後,就不許出版。"張治中最後承認這次爭論失敗了。回到北京後,朋友們問他此行的感受如何,他高興地說:"一句話,隨主席考察20日,天天如在春風化雨之中。"
晚年生活,得到主席關心
張治中在新中國的土地上平靜地生活了19年後,到1969年時,不幸辭世,享年79歲。在張治中生命的最後兩年,他的生活也遭到了一定的打擾,但他還是有幸得到了毛主席的關心,最後辭世也走得比較安詳。
據記載,1968年10月1日,張治中已經身患疾病,但遵照他的意願,周恩來總理還是安排他上天安門城樓歡度國慶節,不過,當時他已不能行走,上城樓基本都是靠著警衛員推輪椅才上去天安門的。當靠近毛主席時,張治中拉了拉毛主席,緩慢地對主席說:"您的步子走得太快,我是難以跟上的。毛主席聽了沉吟了一下,然後握著張治中的手說:"你好好養病吧,保重身體。"
張治中回到家後,病情加重,到了10月17日時病情更重,他在病床上口授了自己的遺囑,他說:"我的病體已不行了,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已近八十,自無遺憾。理明牽掛少,心閒歲月寬。我請求在我死後能追認我為共產黨員。遺憾的是我不能再為祖國和平統一盡力了……"1969年4月6日,張治中先生與世長辭了,終年79歲。4月9日,張治中的遺體安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周總理親臨主持告別儀式。
其實,在那個時期,毛主席曾明確指示說:"張治中先生是我們的朋友,是民主黨派負責人,大家要清楚,在共產黨以前就有了孫中山領導的革命。" 周總理也強調說:"毛主席去重慶談判,是張治中接去的,毛主席回延安也是張治中去送的,他是我們的真朋友。"
生平軼事,為了和平受好評
張治中先生一生軼事不少,最明顯的有兩件:一件是關於他終於愛情的故事,另一件是關於他直言進諫的故事。
張治中與妻子洪希厚,兩人十八九歲就早早就結婚了,當時張治中家境貧寒,但妻子始終對他不離不棄,尤其難得的是,他的妻子從來不幹涉他的工作,而且除了張治中帶兵在外徵戰之外,夫人洪希厚幾乎從不與他分離,兩人相守一直到終老。洪希厚到1976年,83歲病逝。
張治中在國民黨政府任職時,經常向蔣介石直言進諫,有明確記載的就至少有四次,包括皖南事變後上萬言書,1945年為反對內戰再上萬言書,1948年建議下野的蔣介石親蘇和共,1949年時還給蔣介石寫了長篇改革建議。但總得來說,張治中對蔣介石的直言進諫並未讓蔣介石改弦更張,這可能與其最後決定留在北平,加入新中國建設有一定的關係。
針對張治中留在大陸的評價,很多人都給出了自己的評價,比如蔣介石就因此痛罵張治中說"革命叛徒,文白無能喪權辱國",蔣經國則說"他太天真了,將來死無葬身之地"。毛主席評價張治中說,"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周恩來則評價說,"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正是張治中這種不論在曹在漢,都心繫和平,為中國和平奔波的精神,所以被後人尊稱為"和平將軍"。
最後推薦下面這本是給大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