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案例」FDTD計算不同太陽輻射波長下顆粒光吸收和散射能力

2021-01-10 新能源領域前沿研究

01FDTD簡介

FDTD Solution是一種基於有限差分時域法數值方法的模擬軟體,主要用於分析微米尺度和納米尺度光電器件。它擁有高級的材料自動建模能力,自動優化的非均勻網格,以及強有力的並行計算能力,因此它是工業界最得力的寬波帶微納米光學模擬設計軟體。FDTD方法採用一定的網格劃分方式離散化場域;然後對場內的麥克斯韋旋度方程及各種邊界條件進行二階精度的中心差分離近似,得到差分方程組,從而將時域微分方程的求解轉換為差分方程的迭代求解。

02單顆粒仿真系統

圖1. 單顆粒體系仿真系統

03參數選擇和設置

仿真區域在X, Y, Z方向上尺寸均為1000nm 採用PML邊界條件自動生成的非均勻網格考慮到散射區域介質折射率的變化,在其內部使用更精細的網格(dx=dy=dz=4nm)仿真區域內設置吸收和散射場監視器來獲取納米顆粒在光照條件下的吸收和散射光譜尺寸分別為750*750*750nm和850*850*850nm設置有電場監視器獲取顆粒內部和周圍的電場分布選擇TFSF光源類型來研究納米顆粒的吸收和散射特性,位於吸收和散射監視器之間,波長範圍為200-1300nm材料的折射率數據從文獻和材料資料庫中獲得

圖2. 模型建立和個監視器設置

04光學性能評價

1. 標準太陽輻射能量分布

圖3. 標準太陽輻射能量分布

2. 根據相關公式計算,可以得到顆粒的光吸收和光散射功率以及光吸收比等參數,詳細見文末論文地址

圖4. 顆粒周圍電場分布圖
圖5. 納米顆粒的光吸收比

05要點提示

通過FDTD仿真能夠得到納米顆粒周圍的電磁場分布圖(數據)通過吸收和散射分析組得到不太太陽輻射波長下顆粒的光吸收和光散射截面可通過光吸收和散射截面計算得到納米顆粒的吸收和散射功率進而可以獲得評價納米顆粒光學性能的其他評價指標

具體細節見論文:

10.1007/s11051-019-4576-4,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2019

相關焦點

  • 蔡小舒教授:淺談光散射顆粒在線測量技術
    根據測量顆粒散射光原理的不同,可以把光散射顆粒在線測量方法分成幾類:前向靜態光散射法,側向光散射法,後向光散射法,消光法,光脈動法等。在實際應用中針對不同的測量對象,須採用不同的測量方法。前向靜態光散射法:這與常用的雷射粒度儀的測量原理一樣,一束雷射從被測顆粒一端入射,在透射端安裝接收散射光信號的探測器,對測量得到的散射信號進行分析反演計算,最終得到顆粒的粒度分布和平均粒徑等參數。國內外一些顆粒儀器測量公司都有基於該原理的雷射在線測量儀。
  • 當太陽下山時,為什麼太陽周圍的天空都是紅色的?看完恍然大悟
    光是一種以波的形式傳播的能量。光是振動電場和磁場的波,是電磁頻譜的一部分。電磁波以光速(299,792公裡/秒)在空間中傳播。輻射的能量取決於它的波長和頻率。波長是波峰之間的距離。頻率是每秒經過波的個數。光的波長越長,頻率越低,所包含的能量也就越少。
  • 原子吸收光譜法的幹擾和消除方法(下)——物理、背景幹擾
    二、背景吸收幹擾背景是一種非原子吸收現象,多數人認為主要來自:(1)光散射(微固體顆粒引起) 火焰中的氣溶膠固體微粒存在,會使入射光發生散射,產生高於真實值的假吸收,使結果偏高。(2)分子吸收分子吸收是指在原子化過程中生成的氣體分子、氧化物及鹽類分子對輻第三射吸收而引起的幹擾,包括火焰的成分,如OH、CH、NH、CO等分子基因吸收光源輻射;低溫火焰中常存在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滷化物的吸收,如NaCl、KCl、CaCl2等雙原子分子在波長小於300mm的紫外區有吸收帶;在高溫火焰中鹼土金屬的氧化物或氫氧化物也會吸收輻射
  • 通過「恆星光譜」可以提供關於恆星非常多的信息
    ,通過接受太陽的輻射可以得到太陽的整體的連續輻射譜線,這個連續輻射譜線就反映出太陽的波長,波長是以微米作為單位的,1微米就是1米的百萬分之一,大約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1/60左右,太陽的輻射其實是在全波段都有的,除了我們常見的可見光之外,它在紅外、紫外等波段的都有輻射的,這個輻射的形狀就提供了一個溫度的信息。
  • 光的衰減這麼厲害,真的是從太陽遠道而來的嗎?
    毫無疑問白天的陽光從距離地球1.5億千米的太陽遠道而來。一、光在大氣介質中的衰減我們看到光在空氣中的路徑,其實主要是來自空氣中各種顆粒物質的散射。1~2微米大小的顆粒物,尤其是小於1微米的粒子,與可見光波長相近,對陽光產生比較強的散射作用,致使光線穿透力減弱,天空灰濛濛一片,大氣能見度降低。二、太陽的功率真的很強大太陽總輻射功率為3.86×10^23W,我們地球跟太陽之間的距離為1.5×10^11m。
  • NASA展示不同波長下五彩太陽圖像
    NASA展示不同波長下五彩繽紛的太陽如果用普通相機給太陽拍照,都會得到一張熟悉的圖像:一個淡黃的毫無特色的圓盤;但如果用專門的地面或太空觀測衛星來觀察,情況就大大不同。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23日報導,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利用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SDO),選擇了10種不同波長,用先進成像組儀(AIA)生成了五顏六色的太陽圖像,每種顏色都凸顯了太陽表面和大氣的一個特殊部分。事實上,太陽能發出所有顏色的光,但人們不能直接看太陽,在相機顯示出來的陽光中,黃光對人眼來說最明亮,因此普通照片中的太陽多是黃色的。
  • 等離子納米顆粒增強紫外光檢測器性能及機理
    通過在探測器結構中加入不同種類等離子體納米顆粒來增強紫外線光響應。2. 通過時域有限差分(FDTD)仿真和強等離子體吸收詳細解釋了光電流增強機理。3.證明了均勻合金化的AgAu納米顆粒與單金屬納米顆粒相比具有更好的光響應。內容簡介極小的金屬納米結構,例如等離子體納米粒子(NPs),可以表現出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共振(LSPR)效應,這是一種強光吸收、散射和局域電磁場的特性,通過表面電子在入射光子激發下的集體振蕩來實現。
  • 太陽輻射在到達地面之前會經過厚厚的大氣層,損失了將近50%能量
    不過,在到達地球表面之前,太陽輻射會先經過厚厚的大氣層,就在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層的過程中,損失了將近50%的能量,我們把大氣對太陽輻射的一系列作用稱為大氣的」削弱作用「。太陽大氣的削弱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選擇性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 太陽輻射在到達地面之前會經過厚厚的大氣層,損失了將近50%能量
    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目前人類所利用的能源資源,歸根結底絕大多數都來自於太陽輻射,比如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我們可以理解為地質時期儲存的太陽能,而太陽能,風能、水能也都是來自於太陽輻射能。對於太陽來說,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能僅僅佔太陽輻射總量的二十二億分之一,就是這些能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推動了地球表面的物質循環。
  • 「文獻筆記」文獻綜述類:光伏/熱電-太陽輻射的全光譜吸收
    目前,對於太陽能發電的研究主要基於光伏和光熱技術。光伏轉換是將太陽光直接轉換成電能,而不需要有任何熱機。早在1839年,Becqurel發現,光照能使半導體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這種現象後來被稱為「光生伏特效應」,簡稱「光伏效應」。在1954年,皮爾松等首次製成了實用的單晶矽太陽電池,誕生了將太陽光能轉換為電能的實用光伏發電技術。
  • 攝影用光技巧 散射光的原理與應用
    實驗證明,極微小異質體(異質體線度比入射光波長小很多)產生的散射和分子散射的散射規律與大顆粒異質體散射(丁達爾散射)不同,其散射強度是與入射光的波長有關的,即散射強度與光波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這就是瑞利散射定律。這類散射也稱為瑞利散射。
  • 美航天局科學家展示不同波長下五彩繽紛的太陽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23日報導,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利用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SDO),選擇了10種不同波長,用先進成像組儀(AIA)生成了五顏六色的太陽圖像,每種顏色都凸顯了太陽表面和大氣的一個特殊部分。
  • 光究竟是什麼
    當太陽剛剛升起或西落時,我們在太陽底下之所以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就是這個原理。其實不但在空氣中,光在水、真空等均勻介質中都是沿直線傳播的。利用光的直線傳播的原理可以簡明地解決物體成像的問題,而且,人眼也是根據光的直線傳播來確定物體或像的位置的。
  • 利用Tracker軟體分析太陽光譜中輻射強度與波長的關係
    光譜分析微主將太陽光譜導入Tracker軟體中,才發現這幅太陽光譜照片沒有標度波長,沒有標度波長是無法定量分析的。微主又在網上找到一幅標度波長信息的光譜,用於參照。視覺強度與波長的關係考慮到紅、綠、藍是光的三原色,那麼紅、綠、藍三種光在太陽光中是如何分布的呢?
  • 解析太陽輻射光照度和光強度的區別
    常用的光學量概念有發光強度、光照度、光出射度和光亮度。「光強」只是一個通俗的說法,很難說對應哪一個光度學概念。以上所說的幾個概念都是有嚴格的物理定義的:  1.發光強度:光源在單位立體角內發出的光通量,單位是坎德拉,即每球面度1流明。  2.光照度:被照明面單位面積上得到的光通量,單位是勒克斯,即每平方米1流明。
  • 利用碳點納米顆粒從單一光源發射出的多波長光
    藍色和紅色輻射顯示不同的貢獻與不同的粒子間距離。來源:韓科院韓科院的研究人員合成了一組被稱為碳點的納米粒子,它們能夠從單個粒子發射出多種波長的光。此外,研究小組發現碳點的分散,或者每個點之間的粒子間距,會影響碳點發出的光的性質。這一發現將使研究人員了解如何控制這些碳點,並創建新的、對環境負責的顯示器、照明和傳感技術。
  • 散射光檢測可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回答是,對於典型的細胞(例如外周血中的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粒細胞)這個規律是沒錯的,可以大膽應用。但是,散射光並非這麼簡單,它還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雷射光源的波長- 散收光收集角度- 鞘液基質及其中顆粒的折射率散射光的強度與顆粒的大小、雷射波長均密切相關,如果顆粒直徑大於雷射波長,散射模式就不同。
  • 「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的創立者最早提出「遺傳密碼模型」
    此外,青年時期的伽莫夫還曾經師從玻爾和盧瑟福,這讓伽莫夫既了解宇宙模型又了解核物理,伽莫夫思考「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的思路是這樣的——至今為止氫原子依然在宇宙中的數量比例超過90%,那麼能否假想宇宙就是始於「一鍋緻密的、簡單的、向外膨脹的氫原子湯」呢!  伽莫夫首先考慮的是恆星中的氦元素,以我們的太陽為例,太陽每秒能夠產生的氦元素質量是5.8×10?
  • 【備考事業】彩虹到底是光的散射還是光的折射?
    光分為人造光和自然光(太陽光),其中,太陽光一般分為:可見光和不可見光。1、可見光可見光是電磁波譜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見光譜沒有精確的範圍;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電磁波的波長在400~760nm之間。可見光按照波長從長到短依次為:紅、橙、黃、綠、藍、靛、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