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曾與臺灣原住民結親

2020-11-24 華夏經緯
華夏經緯網   2009-02-10 08:38:09   

  荷蘭駐臺代表胡浩德(左)身旁的霧臺大頭目公主顏美桂,高鼻子、皮膚白晰,真有外國人模樣。記者翁禎霞/攝影
   
  一百多年前,一名有著荷蘭人血統的男子達卡鬧,娶了屏東縣霧臺鄉吉露部落的大頭目公主,至今繁衍五代;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代表胡浩德被這段故事深深吸引,昨天跋山涉水上山認親。
   
  當地族人看到他來,殺山豬迎賓,大頭目盧美毛為胡浩德穿上傳統服飾,並舉行摸甕儀式,象徵接納他成為家族的一份子;也以達卡鬧為他取名,邀他連杯喝小米酒「學習當魯凱人」。
   
  胡浩德來臺七年,積極搜集荷蘭人與原住民接觸的史料,日前發現霧臺鄉魯凱族的大頭目家族有荷蘭血統,遂展開尋親。昨天他與二十多名來自荷蘭、捷克的友人,前往海拔一千一百尺的吉露村,沿途翻山越嶺,不過「找到荷蘭祖先的足跡」,胡浩德說很值得。
   
  都瑪拉拉特家族是屏東縣霧臺鄉的大頭目,家族第十二代峨冷公主顏美桂高鼻子、皮膚白晰,明顯有外國血統輪廓。她說,從小就聽過外婆的祖父是荷蘭人,因為家族是部落裡的大頭目,為了鞏固地位,很少人提起這些往事。
   
  她說,不知道在達卡鬧先祖之前的荷蘭人,到底在部落停留多久?但是自己的皮膚、長相在部落間似乎不一樣。
   
  族人找出先人照片,相片中是顏美桂外婆的父親(顏美桂的外曾祖父),多位耆老說「他就是荷蘭人與大頭目公主生的孩子」,也因耆老的見證,讓胡浩德深信,數百年前他的祖先在此地與原住民結緣。
   
  2009/02/10 聯合報】

 

責任編輯:包瑋瑋

共1頁

 

相關文章

   

聚焦臺島

  更多

臺島夜話

  更多

臺灣新聞排行榜

   

熱門評論

 

熱門關鍵字

  更多

頻道特別推薦

   

相關焦點

  • 荷蘭人攻佔了西班牙人的城堡,獨佔臺灣!
    當荷蘭人佔領南臺灣不久,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可能覺得不太安全,又派了幾艘大帆船登陸,控制了臺灣島北部地區,說是要保護與中日兩國的貿易。   更重要的是,荷蘭人是通過戰爭與明朝政府達成協議的,擁有在臺灣貿易的合法權利。而西班牙人儘管來得更早,也開闢了臺灣島北部,距離中國大陸更近,可是並沒有得到明朝官方認可。   明朝政府只允許中國商船在馬尼拉與西班牙人貿易,不允許任何人前往基隆。
  • 明朝時臺灣是怎麼丟的?荷蘭人以為白撿了一塊肥肉!
    到隋唐宋元時則主要稱其為「琉球」,這期間大陸與臺灣的聯繫更多是民間漁民或出海活動的人經常到訪,此時臺灣本島上除了極少數來自大陸的人移居外,還有一些途經此處短暫居住的人,而更多的居民則是臺灣島上的土著居民。到了明清之際,臺灣島上大約住著十萬左右的土著居民,他們過著原始部落生活,散居於全島三萬六千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而臺灣之名始於清朝,隸屬於福建省,此後,臺灣之名一直延續至今。
  • 荷蘭人在清朝統一臺灣的行動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一、「敵人的敵人是朋友」,荷蘭希望與清軍結為盟友1646年,鄭成功起兵抗清,荷蘭人就有消息稱鄭成功打算進攻臺灣。荷蘭人很早就把鄭成功當作了他們的潛在敵人。1653年到1661年。荷蘭人打算用這支兵力支援清朝消滅鄭成功留在中國的其他軍隊。由於考烏率領艦隊逃回巴達維亞,荷蘭人企圖和清軍聯合,使鄭成功腹背受敵從而解脫荷蘭人在臺灣退守熱蘭遮孤城困境的計劃落空。1662年到1664年。
  • 「北原山貓」:臺灣原住民歌星多
    原住民具有天生藝術細胞在臺灣流行樂壇上,原住民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如卑南人張惠妹、阿美人張震嶽、排灣人組成的「動力火車」等,都是當今炙手可熱的樂壇領軍人物。上世紀80年代被譽為「臺灣情歌皇后」的高勝美來自布農部落,更早些的鄒人湯蘭花、卑南人王幸玲和王忠義(即大家熟知的萬沙浪)姐弟二人,都曾在流行樂壇各領風騷。
  • 17世紀的臺灣島爭霸,荷蘭人是怎麼把西班牙人趕出去的?
    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戰場在臺灣。當然,此時的臺灣明朝還沒有正式管理(明朝只控制了澎湖),但是中國移民以及東南沿海一些政治勢力(鄭芝龍)已經大規模到達了臺灣,但實際控制臺灣的是荷蘭人和西班牙人。荷蘭人大家可能知道,因為後來鄭成功就是從荷蘭人手裡收復臺灣的,但是西班牙人也佔了臺灣嗎?
  • 魏德聖將啟動「臺灣三部曲」 西拉雅/臺灣/福爾摩莎
    ­   臺灣導演魏德聖多年來一直在籌備一套「臺灣三部曲」史詩電影,但由於製作投資龐大,遲遲未有進展,今日,據臺灣媒體報導,魏德聖在參加某活動時透露,該系列電影將會於4月份正式啟動製片會議,影片的主場景將會在臺南建棚拍攝,包括打造好幾艘船隻與重建一座熱蘭遮城。
  • 臺灣是何時淪為荷蘭殖民地,又是何時收復的?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因為它和祖國大陸本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相連部分的陸地沉為海峽,臺灣遂成海島。臺灣在歷史上曾稱「島夷」、「夷洲」、「琉球」。三國時期吳國的丹陽太守沈瑩在其所著的《臨海水土志》(約成書於264—280年)中記載,吳王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軍萬人遠徵,到達夷洲。這是歷史上有關臺灣的最早記載。
  • 臺灣原住民石板屋上放「骷髏頭」嚇人(圖)
    聯合報圖 中新網8月5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屏東縣春日鄉老七佳石板屋部落,有50幢完整石板屋,是目前原住民族石板屋聚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4年前被列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這些石板屋上竟擺放著無數「骷髏頭」嚇阻敵人,排灣族人鍾一心笑說:「這是先民的智慧所演變而來的美麗誤會。」
  • 小小的荷蘭為何能霸佔我國臺灣三十餘年
    作為一個只有4.18萬平方公裡的彈丸小國,當年的荷蘭可是風光一時,在世界各地到處殖民,曾霸佔我國臺灣長達三十餘年。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小小的荷蘭為何能霸佔我國臺灣三十餘年?首先,荷蘭雖然面積不大,但實力可不弱,是當時的海上霸主,稱霸世界海洋數十年。
  • 特別策劃:歌從山上來——臺灣原住民音樂初探
    是的,這裡我們首先要了解的,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只是臺灣並不使用「原生態民歌」這一詞彙,與之相對應的詞,應該叫做「古調」,也就是最早流傳於臺灣原住民居住區的各種民間歌謠。在去年曾憑專輯《百年排灣 風華再現》而拿下第22屆臺灣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獎」的林廣財就跟記者講說,「歌唱在原住民的社會裡,是生活的一種,每晚沒事了,回到火堆旁邊,一起講故事,講今天的故事,主要就是口述,包括日常生活,都是用口述,這種口述音調會起伏,就成了歌聲,就是用歌聲傳達他的用意。」
  • 大船用6個貨櫃運至上海 歌劇《漂泊的荷蘭人》來了
    原標題:華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來了圖片說明:因為電影《加勒比海盜》,《漂泊的荷蘭人》的故事讓觀眾不再陌生。  《漂泊的荷蘭人》由德國埃爾福特劇院全新製作,今年3月在德國首演。因為電影《加勒比海盜》,《漂泊的荷蘭人》變得家喻戶曉,劇中的女主角叫森塔。導演蓋伊·蒙塔馮表示:「華格納最初的想法都是關於森塔,在《漂泊的荷蘭人》中非常具體地描述了她的心理活動,所以我把重點放在森塔身上。」
  • 加勒比海盜中的幽靈船:飛翔的荷蘭人
    1880年,年輕的威爾斯親王喬治(也即後來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進行海上歷練,有幸成為見證者之一,他曾寫道:在早晨4點「飛翔的荷蘭人」出現在我們的船首方向。它像幻影般發著紅色的光,照亮了200碼以外雙桅船的桅杆和船帆。她從船首左側靠近時,在艦橋上值班的軍官和後甲板上的見習軍官顯然都看到了她。
  • 侵佔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原來只是一家公司
    歷史上,荷蘭也是殖民主義的受害國,曾先後受到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荷蘭獨立後,很快發展為17世紀全球航海和貿易強國。1602年,在荷蘭聯省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的主導下,荷蘭成立了聯合東印度公司。由於得到國會授權,東印度公司的特權令人瞠目結舌。
  • 飛翔的荷蘭人
    飛翔的範佩西,飛翔的荷蘭人!      說起荷蘭隊,很多人會稱之為橙衣軍團,橙色即英語中orange,起源於16世紀「Van orange」親王帶領荷蘭人民反對西班牙,最終荷蘭獨立。自此荷蘭人一直以橙色為代表色,而Van也是荷蘭一大姓,頂頂大名姓範的荷蘭球星有範巴斯滕、範尼斯特魯伊、範佩西...
  • 不摳不帥,不配當荷蘭人
    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也在另一層面上造就了荷蘭人自力更生的性格。 曾有人統計過1972年的荷蘭,就有3300人因為交通事故致死,尤其是兒童死亡率大大提升。 於是當時有大量群眾主張自行車,發聲抵制汽車,從而才進一步推進了現在這種自行車的全民共識。
  • 臺灣十三大原住民族 部分仍保有母系、父系特點
    人民網12月4日電 臺灣原住民約有48萬人,分為13個族。其中阿美族約17萬7千多人,為人數最多的原住民族。達悟族定居於蘭嶼,是臺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約有3600人。
  • 荷蘭比臺灣大不了多少,為何敢和強盛的大明朝叫板
    荷蘭的面積約為4.18萬平方公裡,和臺灣(3.6萬平方公裡)面積差不多。不過別看荷蘭的面積不大,實力可不弱,歷史上曾風光一時,不僅侵略了錫蘭、馬六甲等地,還多次騷擾中國東南沿海,並和中國爆發了三次戰爭,中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荷蘭人從福建沿海趕跑。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荷蘭比臺灣大不了多少,是個標準的彈丸小國,為何敢和強盛的大明朝叫板?
  • 一部現代解讀的《飛翔的荷蘭人》如何推翻經典變成一部女權作品的?
    今天我們就通過著名導演Kasper Holten(卡斯帕·霍爾頓)執導的一部全新解讀的《飛翔的荷蘭人》來深度了解一下這部歌劇。#暴風雨的前奏#《飛翔的荷蘭人》是華格納的代表歌劇,而被譯作《漂泊的荷蘭人》。是如何的機緣巧合讓他創作了這部歌劇呢?事情還要從他失敗的婚姻說起...
  • 林品:飛翔的荷蘭人
    原標題:飛翔的荷蘭人 小組賽範佩西 躍起頭球攻門 1826年,英國劇作家愛德華·菲茨堡依據範·德·戴肯的傳說編寫了情節劇《飛翔的荷蘭人》(The Flying Dutchman),將遠洋海員口耳相傳的奇聞逸事搬上了西歐的戲劇舞臺。1833年,德國文豪海涅在他的小說《史納貝勒渥普斯基先生的回憶》中,也根據那則傳說虛構了一出題為「飛翔的荷蘭人」的戲劇,只不過,他將故事背景由非洲南面的好望角再度置換為歐洲北面的北海。
  • 收復臺灣,趕走荷蘭人,鄭成功到底是如何攻陷熱蘭遮城的?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明朝末年,臺灣被荷蘭殖民者佔領。鄭成功率領南明軍隊進入臺灣驅逐荷蘭人。在跟荷蘭人作戰的時候鄭成功遇到了一塊難啃的骨頭,那就是熱蘭遮城。為什麼說熱蘭遮城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呢,這座城市是荷蘭人在臺灣修建的堡壘,不僅城牆堅固,設施齊全,還有強大的外圍火力,鄭成功率領的船隊對於荷蘭人猛烈的攻擊,讓荷蘭人躲在熱蘭遮城城中不敢出來,而鄭成功的船隊也不敢冒然去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