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12月4日電 臺灣原住民約有48萬人,分為13個族。其中阿美族約17萬7千多人,為人數最多的原住民族。達悟族定居於蘭嶼,是臺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約有3600人。
據中評社報導,臺灣13個原住民族,屬山地原住民的有排灣族、太魯閣族、泰雅族、魯凱族、布農族、鄒族、達悟族等7個。平地原住民的有阿美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卑南族、邵族、賽夏族等6個。明年1月12日新制「立委」選舉,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將各選出3席「立委」。
臺灣13個原住民族各有不同語言,有的差異極大,幾乎無法溝通;如撒奇萊雅族與阿美族部落,不同部落之間的溝通,後來反而是靠外來語,像日據時代靠日語,後來則是靠普通話溝通。
族群分布上,布農族在中央山脈兩側、南投縣仁愛鄉與信義鄉、海拔1千至2千公尺間,是典型的高山民族。泰雅族多居於臺灣中北部山區。太魯閣族緊鄰花蓮、臺東的中央山脈。鄒族主要在嘉義縣阿里山附近,高雄縣桃源鄉及三民鄉。排灣族多在屏東縣;達悟族則在臺東的蘭嶼島上。
享譽國際的觀光聖地南投日月潭畔的日月村,是邵族人主要所在。人口最多的阿美族主要在花蓮、臺東兩縣的平地。卑南族分布於臺東縱谷南部,強盛時期全族分居8大部落,有「八社番」之名。賽夏族則是在新竹縣與苗慄縣交界的山區。
族群人數較少的撒奇萊雅族,主要分布於臺灣東部,大致在今日的花蓮縣境內;噶瑪蘭族則散布在蘭陽平原。
原住民的社會組織也各有不同,有父系社會如魯凱、布農、鄒族、邵族及塞夏族;也有母系社會如阿美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卑南族,不過隨著漢化程度,母系社會裡已漸漸有父系社會的家庭出現。
泰雅族、太魯閣族雖屬平權社會,但女性自主意識較強。
象徵階級身分的顏面刺青、崇尚祖靈、狩獵祭、豐年祭,傳統織布等部落型生活方式,是各族群原住民早期的共同生活特徵。只是隨著社會進化,顏面刺青已十分少見。宗教信仰也隨著基督教、天主教及佛教、道教的傳入而改變;早期分別職司祭祀、治病、下咒等工作的祭司與女巫,現在也已凋零;就連早期穴居、茅屋、石板建築、樹上房等,現在也都改住水泥屋。
至於祭祀活動一直保留,依不同的生活形態,有不同名稱。例如海洋民族達悟族有飛魚祭;賽夏族矮靈祭;善於打獵的布農族有打耳季;太魯閣族每年7月小米收割後有祖靈祭;排灣族有五年祭、毛蟹祭等等。(記者 倪鴻祥)
責編:韋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