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期間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從人類出現的歷史上來推理,這個演變過程大概經歷了幾萬年時間,直到五千多年前,才真正成為父系社會。為什麼遠古時代人類會從母系社會變成了父系社會?我認為無外乎三個因素:一是生產力和經濟因素;二是生理因素;三是婚姻制度因素。遠古時候,人們靠獲取天然食物及種植簡單農作物為生,女人比男人能幹,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高,因而以女權為主,形成母系社會。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發展了,大量的農耕時代出現,由於生理上男人比女人的力氣大,更適合勞動生產,因而創造的經濟價值大過女人,其社會地位、家庭地位超過了女人,逐步發展為男權為主,形成了父系社會。此外,婚姻制度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由血族婚姻、群婚到一夫一妻,形成了穩定的婚姻模式,男人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彰顯出來。女人在家從父,出外從夫的觀念正式形成。這就是人類由母系社會演變為父系社會的主要原因。
什麼叫母系社會?主要是遠古時期,人類誕生時間不長,形成以氏族為主要形態的社會,其社會生產力低下,繁衍和生存是人類二個基本任務,而且都與母親有關。
在人類社會進化的過程中,由於人類數量的增加、生產力的提高、生產效率的提高,女性的作用被慢慢地淡化了。
人口數量的增加,為食物和地盤而鬥爭,必然引起戰爭,勝利者必然獲得更多更好的食物和更多的生殖交配機會。戰爭中,男性的作用逐漸被顯露出來,因為只有更多的男性,更強壯的男性,才能取得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人口數量的增加,同一個氏族也可能出現食物的鬥爭,氏族要獲得延續,提高生產力以獲得更多的糧食成為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人力耕田就必然要過渡到畜力耕田,需要體能和強度更大的勞動,男性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同時,在同一個氏族的內部,勞動成果、戰利品的分配,往往也會引起鬥爭,必然由原始的共產制,過渡到平均分配,直至按勞動量大小的分配,男性的作用就會受到尊重,男性的數量也受到重視。男權逐漸形成。
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生產效率就會提到議事日程。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人類獲得生活資料途徑會增多,如狩獵、捕魚、開墾土地、家畜飼養、農產品加工等等,為了提高效率,人類生產勞動會分工更細,合作更緊密,於是就出現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家庭的出現,是父權制確立的標誌,也宣告了母系氏族社會的解體。
這是因為生產資料掌握權的變化造成的必然結果,遠古男子主要從事狩獵以獲取食物,而女性主要從事耕作等比較安全可靠的生產工作,由於狩獵的不確定性和傷亡,使男子狩獵的食物無法滿足氏族的需求,逐漸由女性耕耘的植物成了氏族食物的主要來源,經濟命脈掌握在婦女手中,自然形成了以母性為主導的社會結構(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古時婚姻關係混亂,一般孩子認母不認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後來男性也逐漸由狩獵改向農耕,以男性體能的優勢,逐漸掌握了生產體系的主導地位,自然,父系氏族社會便開始形成了。中國象形文字的男字,就是象形在田間勞作的人為「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