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系氏族公社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是急速的。
豐富的考古資料說明,父系氏族公社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和變化是急速的。鋤耕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以輪制陶器為代表的手工業生產技術的提高,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交換關係的擴大,這些都成為促使父權家長制家庭不斷加強和原始社會逐步趨於解體的因素。
原始農業的進步發達的耕農業是龍山文化的重要特點。人們使用大型磨光石斧,披荊斬棘,墾闢耕地。用磨得扁平的石鋤作為主要的翻土工具,還使用鹿角製成的短柄鶴嘴鋤、骨耜、雙齒木耒等工具。良渚文化的石器中出現用於中耕的耘田器和三角形的石型,以加強田間管理,深耕土地。收穫工具有顯著的改進,在已有的半月形石刀和蚌刀的基礎上,出現了牙刀、骨鐮,還將石刀不斷加長,穿孔增多。
當時的石制工具不僅刃部鋒利,通體琢磨光滑,且大多用管穿法鑽孔,做成複合工具,提高了勞動效率。在長江下遊發現有水利灌溉的遺蹟,太湖地區出土了竹千(一種竹製戽水和捻河泥的工具),這是適應稻作的特點而產生的生產工具,說明當時已經初步掌握灌溉和施肥的技術南方的水稻種植已相當普遍。湖北京山屈家嶺等許多遺址中都發現有稻穀或稻穀的遺蹟。當時不僅種植秈稻,也種植粳稻。浙江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稻穀經過鑑定是粳稻。此外,還在一些遺址裡發現有花生、芝麻、蠶豆、甜瓜和菱角等作物的遺蹟。
當時,這些植物的種植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這些過著長期定居生活的氏族部落先民,除了經營農業外,還普遍飼養家畜。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有豬、狗、羊、牛、雞的骨骼;龍山和齊家文化遺址還發現馬骨和驢骨,說明後來的所謂「六畜」,此時已經齊全。家畜的數量有了顯著的增加,廟底溝龍山文化的26個灰坑發現的家畜骨骼,比同地仰部文化168個灰坑發現的家畜骨骼的總和還要多一些基葬出土的公豬頭骨鑑定表明,有的豬飼養了一年半左右,足見飼養技術水平的提高。
大汶口基葬發現有豬頭、下頜骨,甚至半隻豬、整頭豬隨葬,其中母豬佔很大比例。如果不是詞養業的發展,家畜的大量繁殖,母豬是不會被隨便殺掉的。採集和漁獵仍在經濟生活中古有一定地位。各種可食的野果、野菜、塊根類野生植物,都是採集的對象。捕撈各種魚類,採集牡蠣、蚌、貝類、螺螄等作為食物的補充。在濱海地區還發現有貝殼等堆積而成的貝丘遺址。各地遺址中還大量發現鹿、狐、虎等動物的骨,以及網墜、箭鏃等漁獵工具北方沙漠草原地區由狩獵經濟發展為畜牧業經濟,最終導致遊牧部落從其他生產勞動的氏族部落中分離出來,逐漸完成了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勞動大分工。
制陶術的進步和治銅業的出現在從事農業的地區,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定居生活的穩定,農產品有了剩餘,有可能使少數人脫離農業而專門從事各種手工業生產,擴大了交換的範圍。這不僅使產品越來越精細,而且最終導致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使手工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這是原始社會後期發生的第二次勞動大分工制陶業從制陶技術、陶窯結構到經營管理,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龍山文化時期,在陶器的製作中已利用快輪急速旋轉的力量,加上雙手的配合,使陶坯器形規則,厚薄均勻,器壁變薄,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陶窯結構改進表現在窯室擴大,一次可燒成較多的器物或大型陶器。
而且火膛加深,火口縮小,支火道和窯算孔增多,加強火力,溫度可達到1000℃。同時還掌握了高溫下嚴密的封密技術,燒成比紅陶質量高的灰色或黑色的陶器。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以造型美觀、紋飾精細、器形多樣而著稱。有的黑陶其陶坯薄如蛋殼,表面光滑,又用煙燻法使之烏黑髮亮,被稱為「蛋殼陶」,是當時制陶工藝的佳作。此外,還有用高嶺土(瓷土)製成的表面潔白的陶。良渚文化陶器以黑皮陶和夾砂灰黑陶居多,製作以輪制為主,同樣具有器形渾圓、規整,胎薄等特點。這些技術成就,為後來陶瓷業的發展莫定了基礎。
由於制陶技術的進步,所制陶器的種類日益繁多,如鼎、鬲、斝、甑、釜、豆、盆等。在紋飾方面,有的發展了過去的彩繪特點,有的刻畫出整齊纖細的花紋,還有紡編空技藝,顯示了新的藝術創造能力。制陶技術成為特殊的技藝,只為少數專業生產者所掌握。這些富有生產經驗、擅長特殊技藝的陶器製造者,把原屬氏族公社共同事業的制陶業逐漸變成他們個體家庭的專業。從考古發掘的遺址來看,陶窯大部分分散到各自的房前屋後,公共的窯場逐漸消失了。
制銅業的出現是這一時期突出的一項成就。最初,人們發現並加工自然銅,以後才發現孔雀石一類的銅礦石經過燒煉可以練出銅來。進而發現紅銅加上少量的錫礦,既易熔化,冷卻後又比紅銅堅硬,打製成型也較容易,於是產生了青銅器。山東膠縣三裡河以及齊家文化的皇娘娘臺、大何莊、秦魏家、齊家坪等遺址出土銅刀、ヒ、鑿、錐、鑽頭、斧、銅鏡、銅飾及銅渣等。
這些銅器經鑑定,既有紅銅,也有青銅,有冷鍛,也有治鑄。出土的銅器雖然為數較少,在生產中還遠不能代替石、骨工具,但金屬的治煉和加工成功在人類歷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紡織、編織業的發展和居住條件的改進我國的紡織業歷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就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在浙江錢山遺址出土有薴麻製作的麻布殘片和細麻繩。平紋麻布經緯密度每平方釐米16至24根,有的經線31根、緯線20根,其密度與現代的細麻布相當。絲織品有絹片絲帶和絲線,纖維原料都屬家蠶絲。
殘絹經緯密度每平方釐米48根,採用先後織的工藝。繭絲纖維偏細,主要通過增加經緯紗數已達到絹織物密度。錢山的絲麻織品是這一時期考古的重要發現。在其他遺址還發現蠶紋的圖案,這些都表明中國是世界上養蠶織絹最早的國家。錢山漾還發現200多件竹編器物,有竹、竹籃、谷籮、竹蓆、箕、竹繩等、具有較高的編織技藝。編制手法因器而異,篾條交織成各種紋飾,常見的如人字紋、十字紋、梅花眼、菱形花格,做工細緻,車固實用。的父系氏族階段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居住條件也有所改善。龍山文化半地穴式房屋和平地起建的房屋較常見,地面採用層層灰土鋪平踏實,有的還用人工燒制的熟石灰作了防潮處理。
已出現雙室房屋,平面呈「呂」字形,房屋內有儲藏物品的袋狀窖穴,這顯然是為適應一夫一妻個體家庭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江蘇邳縣大墩子發現有陶屋模型,形式有方、圓兩種,都是橫尖頂四周有簷,前有門,兩側有窗,後壁上有孔,基本上具備了後代房屋的錐形在江南地勢低下、潮溼多雨,臨近湖泊河流的錢山漾等遺址,先民們在高出地面的柱上建房。他們先在地面打成長方形的木柱群,上面架設橫梁、鋪墊木板和竹蓆蘆葦,再在房屋四周立柱架梁,最終蓋成兩面坡式屋頂。
四壁和屋頂也用竹蓆和蘆葦、竹竿、樹枝圈圍覆蓋,內外塗抹草泥。在羅家角遺址還發現有卯柳結構的木構件和企口板。這種建築,適應了水鄉特殊的自然環境。在一些村落中,開始出現了水井。如邯郭潤溝遺址發現兩口水井,深約7米,直徑約2米。在吳縣澄湖遺址發現許多土井,崑山太史澱遺址的水井用大樹的弧形木塊圍接成井圈。掘井技術的發明,方便了人們的用水,使人們生活和生產的條件得以改善。從此,先民們選擇居住地、建立村落,就不一定要臨近河湖了,生活的範圍進一步擴大。
原始藝術和原始宗教中國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實踐中在不斷豐富物質資料改善生活的同時,也培植出質樸的精神文明之花。到了父系氏族階段,繪畫、雕塑、舞蹈、記事符號、圖畫符號等文化藝術和原始宗教日益發展,改善和美化了人們的生活,為我國後來文化藝術的發展莫定了基礎。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原始人類採用「結繩記事」和「契木為文」的方法,幫助記憶,加強交往。在樂都柳灣馬家窯文化晚期基葬中,出土40片骨質記事工具。
在大口和良清文化的周器上,都發現有筆畫整齊規範的圖形刻畫符號,被認為是中國早期的圖形文字。繪畫、雕刻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母系氏族社會繁盛時期,彩陶上的動物、植物和幾何形裝飾性圖案已十分勻稱美觀。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圖案內容更豐富,有的寫實性更強。從大口出土的透雕象牙梳和象牙雕簡,可以看出已有較高的雕刻藝術水平。象牙雕筒是用整段象牙切削雕而成,簡身周國布滿透別的花瓣紋,十分精美。
在南方,良清文化雕磨工藝亦很發達,盛行以玉斂葬,玉璧、玉琮等的製作十分精緻。新江餘杭長命鄉反山基地11座良渚基葬發現隨葬品1200餘件,玉器佔90%以上,其中一座基出土玉璧即達53件,最大的一件玉瓊重6.5公斤,堪稱「瓊王」。當時琮、璧是用於祭祀的禮器,基主人當為權貴。這些原始藝術品,反映了原始宗教的色彩和原始先民的創造オ能。
周塑藝術品更多,如大汶口的紅陶魯形器;扶風姜西村發現的男性面部浮雕;黃陵出土的男性頭部雕塑;塑為一男性裸體像的樂都柳灣彩陶壺。在一些地區還發現原始時代晚期人類遺留下來的巖畫。如江蘇連雲港市郊將軍巖發現一處巖畫,刻在平整光亮的黑色巖石上,主要內容為人面像、農作物、魯畫紋以及各種圖像符號,畫法簡練、古樸。
此外,原始音樂、舞蹈也有一定發展。原始宗教產生、存在的根源在於原始人類極度貧困、狹隘和愚昧,起源於人類求生的願望,宗教在當時曾起到組織民眾,團結民眾的作用,使人對生活充滿信心,求得欲望的滿足。父系社會,原來的自然崇拜、靈物崇拜、圖騰崇拜以及對祖宗、靈魂等的崇拜比以前更複雜,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人類最早的祖先崇拜是從女性開始的,父權制確立後,普遍供奉男性祖先。
齊家文化、龍山文化等父系氏族遺址中均發現陶祖、石祖等象徵男性的模型,樂都柳灣出土男性裸體像彩陶壺,都是這一崇拜的表現。原始巫術是與原始宗教相伴隨的宗教行為,這種行為以謀求控制自然力、溝通鬼神為目的,佔ト是其中的一種形式。
人們相信可以預ト兇吉禍福。在龍山文化遺址裡發現有用羊、牛、豬或其他獸骨佔ト後遺留的卜骨。掌管並從事宗教活動的巫師、神漢之類的人物也已出現。人們相信巫師是溝通人與神之間的使者,通過他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還能豐衣足食、驅鬼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