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大約10萬年前,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形成,在母系社會中,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一時期,女性在社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主導權,輩分從母系計算,財產由母系繼承。
當時實行族外婚姻制度,同一氏族內部不許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間的同輩男女可以婚配,後來逐漸發展為對偶婚,就是每個男女都有一個主要配偶,子孫歸母親。同氏族的人必須相互幫助、保護家族,為被害的家族成員復仇。這一歷史時期,考古學上稱之為新石器時代。如山頂洞人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和仰韶文化遺址等就是代表。
我國新石器時代處於1萬多年前至4000年前,是氏族部落、早期文明時期,考古學家一般把陶器和農業的出現作為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開始過著定居生活,學會了刀耕火種,從事原始農業生產,並會把一些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從而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
人類還改進漁獵手段,從事制陶、紡織、木作等手工生產。新石器時代前期,氏族集團日益擴大,並營建了規模很大的聚落。人們的宗教信仰日益發展。有些人已經學會了製作彩陶及一些漂亮的裝飾品。
在母系氏族中,人們按照性別和年齡進行分工,青壯年男子擔任狩獵、捕魚和防禦野獸、外族入侵等任務,婦女擔任採集食物、燒制食品、縫製衣物、養老育幼等任務,老人和小孩從事輔助性勞動。
如今,在雲南省西北川滇交界處的瀘沽湖畔,生活著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氏族——摩梭人。他們至今還延續著母系社會的生活方式,保留著走婚制度,男人不娶、女人不嫁。被稱為「人類最後的母系部落」、「人類母系社會文化的活化石」、「神奇女兒國」。
在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裡,成員少則十來人,多則四五十人。家庭成員都是外祖母和母親的後代,孩子們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永不分家。在家裡,女的永不出嫁,到了成年,可以留中意的男人來家裡過夜,天不亮男方就回到男方家裡,生的孩子由女方撫養,男方不用負責;同樣的,家庭裡的成年男人,可以到相好的女方家走婚,天黑時去,天將明時回到自己家裡,不能把女方娶進家門,孩子同樣由女方撫養。
家族裡沒有父親成員,親屬關係中,有外婆、母親、舅舅、舅媽及子女,沒有翁婿、父子、父女、婆媳、妯娌、姑嫂、叔侄等關係,母親是家庭中起主導地位的人,具有很高的威望和號召力。
中國經歷了數萬年漫長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這是當時生產力低下以及群婚習俗的必然產物,隨著社會大分工和私有財產的出現,男子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日益提高,母系氏族制度必然被父系氏族制度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