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胡-鮮卑父系探源成果顯著,古DNA檢測更多指向C2-F3918-F1756

2020-07-05 民族文化與民族歷史報

歷史及民族學人類學愛好者關注的古代民族-鮮卑族父系主體類型,已經越來越清晰。C2-F3918-F1756做為東胡-鮮卑族群主要父系類型已基本明確。(注: 嚴謹講不能說C2-F3918-F1756都是鮮卑或鮮卑都是F1756)

前幾年,復旦和吉林大學的研究便將早期東胡-鮮卑核心父系成分指向C2-F3918,復旦檢測的元威樣本屬於更下遊的F1756.

(見論文摘要一、二)

論文一

隋代鮮卑遺骨反映的拓跋部起源 (韓昇、蒙海亮)

【摘要】北魏皇族後裔元威的父系遺傳單倍型為C3b-F1756,是一種高頻分布於外貝加爾-蒙古高原東部的遺傳類型。考慮到拓跋鮮卑部眾在顱骨形態特徵以及母系遺傳關係上與蒙古人種北亞類型居民也有密切的親緣關係,研究認為拓跋部起源於外貝加爾-蒙古高原東部地區。這點由松嫩平原土著考古文化和居民類型在東漢時發生的巨大變化也能體現,這一變化與外貝加爾地區居民南下有關,其主體人群極有可能就是史書所記載的鮮卑。對於學界主流的「拓跋鮮卑嘎仙洞起源說」,因該遺址不像周邊任何一種考古文化的發源地,加上其被「發現」的過程疑點重重,因而認為「嘎仙洞」不大可能是拓跋部發源地,拓跋部的興起與北亞人群從外貝加爾地區南下呼倫湖的遷徙有關。

【作者】韓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海亮,復旦大學歷史系、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

http://www.sohu.com/a/199748231_649798

論文二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7) doi:10.1038/s10038-017-0357-z

The Y-chromosome haplogroup C3*-F3918, likely attributed to the Mongol Empire, can be traced to a 2500-year-old nomadic group

Ye Zhang, Xiyan Wu, Jiawei Li, Hongjie Li, Yongbin Zhao & Hui Zhou

Abstract

人類遺傳學雜誌(2017)doi:10.1038/s10038-017-0357-z

可能歸因於蒙古帝國的Y染色體單倍群C3*-F3918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遊牧民族

作者:張曄,吳喜燕,李家偉,李宏傑,趙永斌,周慧

摘要

蒙古帝國在塑造現代人口格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蒙古帝國的擴張,生活在歐亞大陸的許多人口可能是古代蒙古人和當地居民人口混合的產物。遺傳學家發現,這些人群中的大多數攜帶Y單倍群C3*(C-M217)

為了進一步了解蒙古族的起源和發展,對東湖、鮮卑、石衛等地的井溝子、陳武溝、岡嘎等考古遺址中的古人類遺存進行了分析。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岡嘎遺址的11個男性中,有9個男性,陳武溝遺址的8個男性中的2個和井溝子遺址的12個男性中,在M130(Hg C),M217(Hg C3)中發現有突變。

L1373(C2b,ISOgg2015),在M93處無突變(Hg C3a)、P39(Hg C3b)、M48(Hg C3c)、M407(Hg C3d)和P62(Hg C3f)。這些樣本被歸因於Y染色體C3*(Hg C2b,ISOgg2015),其中大多數根據F3918突變進一步分型為Hg C2b1a。最後推測,Y染色體Hg C3*-F3918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胡古遊牧民族。

三,最近公布的蘑菇山鮮卑墓地y染類型也是C2-F3918-F1756及下遊。(見表格)

東胡-鮮卑父系探源成果顯著,古DNA檢測更多指向C2-F3918-F1756

蘑菇山墓群位於內蒙古滿洲裡市扎賚諾爾北約4公裡處的臺地上,西北距滿洲裡市區約21公裡,距扎賚諾爾東漢鮮卑墓群10公裡。蘑菇山墓群被認為是繼扎賚諾爾墓群後鮮卑考古史上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東胡-鮮卑父系探源成果顯著,古DNA檢測更多指向C2-F3918-F1756
東胡-鮮卑父系探源成果顯著,古DNA檢測更多指向C2-F3918-F1756

四,宇文邕的古DNA實測Y染色體類型也屬C-F1756,也旁證了宇文侯豆歸以及其後裔北周宇文皇族,不是從匈奴冒認的鮮卑,而是和拓跋一樣源自東胡-鮮卑分支的核心族群。

東胡-鮮卑父系探源成果顯著,古DNA檢測更多指向C2-F3918-F1756

利用分子生物遺傳技術對古人骨DNA的檢測數據,幫我們解開了古文獻學界長期各執一辭的歷史公案。 期待在更多古墓、古族群研究中引入古DNA檢測。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古脊椎所發布古DNA探源華夏族群重要成果 填補人類演化史中...
    5月15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團隊獨立主導、多家單位參加的研究成果。該成果通過對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歷史的面紗。那麼,中國南北方人群從哪裡來?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遷?這一發現對人類演化史的研究有什麼意義?
  • 付巧妹:用古DNA研究探源中華文明
    今年5月,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一項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付巧妹團隊主導,通過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表明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並在至少8300年前出現融合與交流,且一直以來是基本延續的,沒有外來人群的「大換血」,研究還提示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鄰地區。
  • 若f(x+y)=f(x)+f(y)則f(x)=kx嗎?
    已知函數f(x)滿足:對於任意x,y∈R,f(x+y)=f(x)+f(y)⋯對於任意x,y∈R,f(x+y)=f(x)⋅f(y)⋯對於任意x,y>0 ,f(xy)=f(x)+f(y)⋯>對於任意x,y>0 ,f(xy)=f(x)⋅f(y)⋯對於這類題目,數學佬一貫是這樣做的。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
    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結果顯示,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但無論來自南方還是北方,今人都同時混合有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的成分,其中,古北方人群成分顯示出更多影響。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點評】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我是誰?
  • F S F比S F U Till I F U F S E T 2 9 4 JCS4N60F S5300F S分之F
    https://my.oschina.net/u/4365992/blog/3711294 引理1:gcd(F[n],f[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新知)
    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結果顯示,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但無論來自南方還是北方,今人都同時混合有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的成分,其中,古北方人群成分顯示出更多影響。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  【點評】  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
  • 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丨亮點成果
    近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中科院亮點工作的了解,同時促進院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對重大成果的傳播推廣,特啟動「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
  • Y染色體父系遺傳標記檢測是什麼技術?
    據悉,此次命案告破關鍵是嫌犯一名涉及其他案件的親屬被警方提取DNA檢材,利用Y-STR檢測技術,經與28年前保存的"3·24"案相關物證上所提取DNA檢材進行Y染色體比較,最終鎖定了嫌犯。★★★父系遺傳標記指明破案方向"其實,DNA-Y染色體檢驗並不是新技術,在親子鑑定中已經應用很多年。
  • 到底有多少個有名的鮮卑部落?鮮卑族建立了多少國家?
    「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如今這些種族,大部分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了。今天筆者就來說一說在當時赫赫有名的鮮卑族。讀遍歷史,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個事情。
  • 誰是兇手,DNA在說話——法醫實驗室DNA鑑定的那些事兒
    我們看到通過dna檢測方法,可以立即鎖定犯罪嫌疑人,而收集犯罪嫌疑人的證據只需要一根棉籤。酚-氯仿法提取dna最能說明這一點,其通常用於提取血液裡的dna。將離心機溫度設置為4°c(或39.2°f)可以有效去除蛋白質和其他雜質,並保持dna帶譜的完整性。
  • Optimal f 最佳f值
    Optimal f,最佳f值,是由Ralph Vince所提出的。主要是針對Kelly Formula改善而來的,目的是算出可以獲得最大獲利的風險資本比例。而且通常算出來的值會比 Kelly Formula還要更積極更大膽。所以資本所冒的風險也會更大。
  • 中國各省區的父系DNA比例:中國97.6% 的人都是混血兒
    通過檢測一個人的父系Y染色體,可以了解自己祖源甚至遷徙路線。本文就大概介紹一下各省的父系Y染色體的比例狀況。為了讓大家能夠看懂這些統計數據,本文首先對一些常識做介紹。  父系Y染色體,被分為了從A到Z等20多種。其中A、B、E三種為非洲基因,而其他都是走出非洲的基因。
  • 1/f 噪聲――閃爍的燭光
    運算放大器的1/f (one-over-f)低頻區域噪聲好像有一些神秘。1/f噪聲也被稱作閃爍噪聲, 像一道閃爍的燭光。在示波器上使用慢掃描來觀察1/f 噪聲可以看到一條漂移的基線(如圖1所示),因為高頻噪聲疊加在較大的低頻成分上。
  • 編買編測 尼康28mm f/1.8G戰28mm f/3.5
    尼康最早一代和最新一代28mm鏡頭    從1960年的第一支28mm鏡頭開始,尼康發布了非常多的28mm鏡頭,除了28mm f/3.5之外,f/2.8,f/2.0,f/1.4都是出名的好鏡頭·從鏡頭說起 差異更多體現於功能    我們先從鏡頭的外觀和功能開始說起,尼康Nikkor-H.C Auto 28mm f/2.8這枚鏡頭生產與1973年,與1960年的那枚28mm f/3.5相比,在光學設計上沒有任何改變,僅僅是換用了當時更加流行的外觀設計,加上加入了多層鍍膜(C標識就是多層鍍膜的意思
  • 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以羅馬共和國為例,看父系社會的形成
    但鮮為人知的是,身為高等動物的人類與憨態可掬類人猿有著相似的過往,二者曾經同樣生活在以父係為主的社會中。如今人類社會的大多數民族都是父系社會,甚至人類近親的大猩猩也同樣生活於以父係為主的社會,那麼父系社會對社會群體會帶來什麼樣的作用?古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向來被塑造為一個敬而畏之的形象,而你是否又能想到這樣的一個角色與父系社會存在關聯?
  • 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現代人類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們探討的熱點問題,而古DNA技術出現為這一領域帶來全新發展。近年來,歐洲以及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的相關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而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類基因組的相關信息則所知甚少。
  • 吉林大學新獲取55個古DNA
    日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崔銀秋教授科研團隊在古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並於6月1日在科技期刊上發表了題為《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的研究成果(Nat Commun,11, 2700 ,2020),該研究是首次對中國北方的
  • 無創dna檢測的價格是多少?無創dna檢測應該怎麼做?
    無創dna檢測對於很多寶媽來說應該都很熟悉了,但是其中一個問題很是受寶媽們的關注,那就是其檢測的價格,那麼無創dna檢測的價格是多少?無創dna檢測應該怎麼做?下面裕力為大家講解一下這個備受寶媽們關注的問題。
  • 給達古冰川「蓋被子」:首個試驗效果顯著
    2020-10-19 10:14:34 來源:成都商報原標題:給達古冰川「蓋被子」:全國首個試驗效果顯著 預計可減緩70%冰川消融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此前報導,8月5日,一個20人的小分隊登上四川阿壩的達古冰川,進行了一次給冰川「蓋被子」減緩其消融速度的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