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研會新聞中心記者 魏田 木馬 潘正道
這是一個「不務正業」的校園音樂人的故事。
「聽到一首歌,你能唱準其中的哆來咪嗎?」臺下是一群5到12歲的小朋友,專注而認真。初見劉曉光,是在他「陽光音基」的樂理課上。自2013年,這位清華園知名的「文藝理工男」停學創業後,身後常跟著一幫「小屁孩兒」。
劉曉光在「陽光音基」的課堂上給小朋友們上課。
劉曉光自小與琴為伴,高中開始嘗試音樂創作,2009年考入清華化學系讀本科,大學時帶領吉他協會成為高人氣、高口碑的「十佳」社團。
當被問到想做什麼時,他的回答是:人生不止於音樂,要做一個「有意思」的人。
講他的故事,我們需要講點化學。
夢想反應式:音樂+創業 → 陽光音基
2013年,本科畢業被破格保送直博的劉曉光,並沒有和實驗室的大多數人一樣,過上「徵服瓶瓶罐罐、登上頂尖期刊」的科研生活。
「Air360China」的出現一下子照亮了他的生活,帶著「八旋翼」航拍攝影機,他和團隊用3-5分鐘就可以拍下整個清華全景圖。目前,全景圖正式版已收穫了達300萬次的深度瀏覽。
「Air360China」的清華航拍圖。
這個有趣的航拍項目,讓劉曉光初嘗到「創業」的甜頭。然而,鍾情音樂的他,決心要把音樂和創業搞出點「化學反應」,而這一反應的起點源於他一直無法釋懷的音樂教育問題。
「現在小朋友學音樂是看著譜子彈出來,和譜子一模一樣,但聽不出旋律可能錯在哪兒。」劉曉光說,音樂不應該是「看-彈」,應該是『聽-彈』」,這才符合音樂的認識規律。
他認為,自己學習音樂這麼多年,最重要的體會是:要想把音樂玩得很好,一定要有紮實的樂理基礎。而幼兒音樂教育是培養樂理基礎的關鍵期。
有升學加分需求的5到12歲的小孩子,必須先參加樂基礎等級考試,而後是全國音樂等級考試。
「想過二級必須過音樂基礎初級,想過七級必須過音樂基礎中級。」「這是專業需求,更是市場需求。」
劉曉光(右二)與「陽光音基」同事。
說幹就幹!
劉曉光與幾個夥伴藉助眾籌和天使投資,建起了「陽光音基」音樂教室。他負責音樂教室的關鍵「產品」——在線考試系統。「做線上、面向全國的音樂基礎模擬考試,我負責出題。」劉曉光說,「用一套在線考試平臺,就可以輔導北京乃至全國的「小考生」們。」
音樂教室開辦至今,已實現營收。劉曉光卻「急流勇退」,從主力變成了兼職。而「Air360China」的項目,他也退居成為合伙人。他說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線上產品已經做完了。「要做leader的話,整天想市場加盟啊、成本效益啊,我覺著特沒勁。」劉曉光的興奮點似乎一直都在和音樂上,「真是不愛錢」。
唱作人和「交際花」的動態平衡
「音樂有三個要素:旋律、節奏、和弦。別人聽音樂是聽一首完整的歌,我聽進來是音樂,出來卻是分軌。」初中時,劉曉光發現了自己的這項「特技」,便開始「瘋狂」實驗自己的「分軌」技能:聽各種流派的歌、研究其中的樂器使用、和弦搭配、節奏特點。「從2003年開始,五六年之內中國幾乎所有的流行音樂我都聽過了,買的專輯摞兩排可以夠到房脊。」就這樣,劉曉光的音樂「天分」爆發了。
劉曉光在彈唱會。
與吉他結緣是在一個夏天。「高考結束,我才開始學吉他。別人都在瘋的時候,我每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彈八個小時,一直彈了兩個多月。」就是這個在高考後才接觸吉他、「半路出家」的北京孩子,大學竟帶領清華吉他協會實現從百人到千人社團的「逆襲」,吉他協會也一舉發展為校園人氣最旺、口碑最好的協會之一,還辦起了露天草坪彈唱會。「當時辦的第一場是在紫操,來了130多人,整個圈都坐滿了。」
今年校慶,吉他協會的「弦舞」草坪音樂節,又是爆滿。
劉曉光覺得「校園歌手」這個詞對他而言並不準確。他笑稱,自己更像是清華音樂圈的「交際花」。
劉曉光(右一)與玩音樂的朋友們。
校歌賽裡,劉曉光是出鏡率最高的人之一——不過經常是作為吉他伴奏。「我覺得比賽沒意思,自己也不怎麼排練,就喜歡幫著別人排。」寫歌、製作、伴奏,劉曉光也因此遊走于吉他協會、校歌賽、錄音棚之間,用他自己的方式,做著校園音樂圈的「交際花」。
支持與不解的兩「相」互溶
創業之初,劉曉光的父母並不理解,只覺得兒子把音樂作為愛好即可。「那時和爸媽吵的很兇,一說話就吵。」習慣了穩定工作的父母,與準備「出去看一看」的曉光,存在著無法跨越的代溝。
轉機還是音樂。2014年,劉曉光創作了一首《給父母的歌》:「是你讓我知道世界有很多的兇險,這星空有你不再是黑夜」。一反輕鬆有趣的音樂風格,他歌詞中的深情獨白,唱進了父母心裡。由好友廖國鉞演唱和錄製的歌曲MV,也登上優酷的原創首頁,感動了無數像他一樣的年輕人。
除了父母,劉曉光最感謝的「伯樂」要數他的博士生導師——化學系的張希院士。當入學不久的他第一次和導師提起要出去創業時,張希院士並沒有很快「置可否」,而是先詳細詢問了他項目的情況,緊接著給了曉光一番囑咐。「如果真的打算走創業這條路,以後要去讀個MBA、學點經濟學。」張老師叮囑他,想清楚後就要做十二分的準備。「作為一位院士,張老師當然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成為優秀的科研人才。而當他知道我志不在此的時候,對我的幫助不止是給我停學開一個綠燈那麼簡單。」劉曉光感激地說。
踏實催化出「大志」
在暫別清華園的一年多裡,劉曉光結識了很多校友、前輩。曾經那個意氣風發、邊玩音樂邊賺點錢的北京大男孩,隨著視野的開闊,有了和許多創業者不同的認識。
他發現外面世界誘惑很多、發現自己在許多方面與別人差距很大、發現玩兒音樂其實是個很「燒錢」的事情——而他自己也說了,自己並不是盯著錢的人。
最大的發現,是他發現了一個正在變踏實的自己。
這些年他愈發懂得了「不要因為生活中取得的一些小成功而自滿、飄飄然,一定要有『大志』」。「在出去之前,我覺得讀博太慢太痛苦了,做其他事情可能更快;但是當我嘗試一圈下來,我發現離心中那個big picture還是比較遠。」
錄音棚裡的劉曉光。
曉光並沒有說他的big picture是什麼,然而,他正打算努力爭取一件可能讓認識他的人吃驚的事:繼續自己在清華的學業。
雖然並不知道前途如何,他隱約感覺到清華在召喚著他,這個園子仍然對他有著神秘的吸引力。「清華給了我一個平臺,給了我足夠的寬容與支持。」幾天前,他回到學校籌備吉他協會校慶演出,笑著說道:「我發現,停學到現在,我的飯卡居然還能用。」
那個音樂才子劉曉光想要回來了。園子裡不光多了源自《曉光》的美妙音樂,更多了一個堅定而踏實的身影。
(清華新聞網4月29日電)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清華大學小研在線」
供稿:校研究生會 學生編輯:小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