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月8日)國內商品期貨收盤,漲跌參半。生豬期貨上市首日主力合約大跌超12%,塑料、純鹼等跌逾2%,白糖跌超1%,LPG、棕櫚等小幅下跌;矽鐵漲停,焦煤漲超4%,瀝青、橡膠等漲超2%,滬銅、鄭煤等漲超1%,滬鋅、PTA等小幅上漲。
截止收盤,生豬主力合約跌12.61%,報26810元/噸;滬鎳主力漲0.83%,報132490元/噸;焦炭跌1.81%,報2922.5元;螺紋鋼主力漲1.72%,報4487元;橡膠主力漲1.96%,報14820元。
技術面上,動力煤主力合約遇阻730關口,今日成交放量,周線放量長上影線,該品種第一壓力位為777.2元,第一支撐位於650元。
焦點品種方面,滬鎳、焦炭、螺紋、橡膠及鄭煤成為今日資金追逐對象,成交金額依次為:1238億、1062億、916億、755億、583億。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矽鐵期貨本周走勢強悍,自周一收十字個星後開啟強勁拉升態勢,4天2板,今日放量上破7347阻力。現貨方面,百川資訊數據顯示,從1月1日起,矽鐵主產區多地開始執行新電價,受此影響,各主產區成本也有所不同,本周氧化鐵皮受廢鋼需求價格上漲價格也有所上漲,漲幅在20-30元/噸,蘭炭價格目前實際成交價基本靠近1150 元/噸。
生意社認為,矽鐵行業供應能力充足,利潤對生產的調節也較快,即使部分區域出現環保、限電等供應擾動,其他區域也能及時補充。而需求端,2021年國內外鋼鐵產量有望繼續回升,但整體需求小於供應能力,成本+利潤的定價模式依然有效,由於蘭炭、能源價格的上漲,矽鐵成本端有抬升,需求的增量也使得行業利潤時間延長。因此,預計2021年矽鐵價格區間將整體上移,維持寬幅區間震蕩的走勢。
活躍品種排行前十榜單
機構觀點
從全年的資產投資機會來看,交行金研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2021年大類資產市場可能會出現調整分化,需要降低收益率預期,分市場來看,大宗商品的機會大於股市,股市的機會大於債市。這主要是考慮到經濟修復,將拉動大宗商品的需求,再加上全球流動性寬鬆,進一步支撐大宗商品的價格。唐建偉認為,2021年市場剩餘流動性偏向減少,不支持股票市場再出現趨勢性行情,但中長期來看,由於我國居民資產配置將更傾向股票市場、外資持續流入及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完善等,仍可對資本市場保持樂觀的判斷。
中信證券預計,在全球流動性寬鬆、經濟逐漸恢復的背景下,需求回暖與供給瓶頸疊加,預計未來3年內大宗商品中樞價格將持續上行。需求端回暖是大宗商品市場2021年最重要的變量,但產能周期造成的供給瓶頸和長周期的低庫存會支持大宗商品價格在中期持續上行。疊加流動性和通脹預期因素,2021年上半年大宗商品價格整體將表現更好。
按照年度均價,預計2021年大宗商品價格漲幅由高到低依次為:農產品、原油、基本金屬、貴金屬、動力煤。首先,天氣影響產量,農產品價格向好,尤其是供需缺口較大的玉米和大豆。其次,需求持續恢復,布倫特原油價格中樞2021年預計將回升至55美元/桶。再次,銅礦供給相對剛性,低庫存放大需求恢復帶來的價格彈性,銅價周期性上行。第四,美國通脹回升成為推升2021年金價的核心動力,預計金價將重回前期高點。最後,供需基本平衡,煤價中樞有望保持平穩。
方正中期期貨總裁許丹良表示,今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呈現出「過山車」式行情,背後主要有三大邏輯:一是全球極其寬鬆的貨幣政策;二是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礦山、冶煉廠、運輸系統等供應環節突發停工停產;三是美元指數大幅下跌。三大因素共同作用,推動大宗商品價格V型反轉。對於2021年,許丹良認為,全球大宗商品牛市還將延續,因為上述三大因素不會在明年立即消失,甚至還可能進一步強化或加劇。不過,隨著多個品種價格紛紛創出歷史新高后,商品市場的波動風險亦陡然而升,不論是生產企業還是加工企業均需要及時利用期貨期權工具管理風險敞口,利用衍生工具的「兩鎖一降」功能提升企業在明年的抗風險能力。
平安期貨總經理姜學紅也表示,今年行情的背後邏輯,其實可以參照經濟周期映射下的四大資產輪動。為應對疫情,各國央行都在「放水」,在資產上的反饋就是債券感知資金寬鬆、股市預期復甦、商品反映數據。所以,債券、股票、商品先後輪動一遍,這也剛好與經典的「美林時鐘」節奏匹配。明年市場的風險點在於,疫情持續時間、全球政治風險等問題影響下,市場波動率還會繼續加大、黑天鵝事件會增多。而這也會加強資金投機的氛圍,由於資本、資金的推動,各類資產出現偏離基本面的情況也會增多,資產價格的修正周期會變長。
興證宏觀指出,歷史上的大宗與庫存周期:庫存主動補、被動去階段大宗往往漲價。大宗商品價格是供需關係的結果,在庫存周期的4個階段中,兩個時間段是供需關係對於商品價格最有利的階段,一是主動補庫存的早期,即企業剛剛開始擴產,但需求旺盛。二是被動去庫存的階段,即需求開始改善,而企業供給尚未增加。今年也是如此,4月之後,中國相繼經歷需求改善帶來的被動去庫存階段,以及逐步向主動補庫存過渡的階段,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快速上漲。3月被動去庫存之後,7月起中下遊開始進入主動補庫存階段。2020年以來,庫存周期經歷了「被動補」-「被動去」-「主動補」階段。隨著需求的拉動和生產的改善,下遊工業品和消費品從7月率先開始較為明顯的補庫存,中遊原材料也在下遊的高需求拉動下開始補庫存。然而,中下遊的需求還未有效傳導到上遊資源開採行業的庫存累積,上遊行業庫存同比分位數仍然較低。
後續大宗商品價格短期仍受補庫支撐,但對需求邊際拐點更敏感。短期海外供需缺口仍可支撐補庫存動力,後續需觀察需求的邊際拐點,從歷史經驗來看,在補庫存的後期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會出現滯漲。而本輪庫存周期「空中加油」的特點可能也會使得一旦需求出現拐點,補庫存周期結束得較快,屆時不排除大宗商品價格由「快漲」迅速轉為「快跌」的可能。
國投安信稱,2020年,國內大宗商品期貨市場整體呈現「漲多跌少」的風格。黑色系是2020年上漲氛圍最濃的板塊,鐵礦石期貨創上市以來新高,漲幅最為突出。農產品板塊,玉米幾乎是2020年上漲趨勢最流暢最穩定的品種,豆類油脂漲幅居前。能源板塊是2020年表現相對最弱的板塊,但國內LPG、動力煤期貨走出特立獨行的強勢上漲行情。各路資金密切關注並不斷流入大宗商品市場,2021年大宗商品市場有望延續交投火熱的局面,商品期貨的金融屬性將增強。2021年大宗商品市場整體供不應求的概率更大,所以價格中樞傾向於繼續上移,但行情演繹的過程可能是曲折蜿蜒的,而且整個上移過程不一定在2021年就充分兌現,時間上有可能延續到2023年前後。如果參考2009-2011年後金融危機時代大宗商品市場的表現,我們預估在這場商品盛宴中,部分大宗商品價格有可能超越2011年的高點。
(文章來源:東方財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