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本忠:打破傳統 發現「聚而發光」的奧秘

2020-09-13 新快報

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

廣州院士活動中心與新快報聯合策劃

統籌:張英姿 陳紅豔 撰文:吳曉嫻

製圖:陳鳳翔 廖木興 編輯:梁胤馨

在紫外光的激發下,唐本忠院士手中的粉末馬上發射黃的、藍的、紅的、綠的、橙的等五顏六色的光,如夢如幻。

「科學沒有那麼悶,科學是令人激動的。」面對別人的驚嘆,他大笑說。

讓唐本忠激動不已的這種材料叫「聚集誘導發光」(AIE)材料。它像一個敏銳的「捕手」,對某些化學物質有很強的特異性識別,與之結合、聚集並「點亮」。

運用這一特性,能幫助醫生定位癌細胞「行蹤」、在測定水體汙染物時快速判斷汙染源、在犯罪現場精準檢測指紋……

曾經,科學界一直相信「聚集導致發光猝滅」,即發光分子在聚集狀態下,發光強度減弱甚至完全消失。

2001年,唐本忠和他的學生在實驗中,意外觀察了一種與「聚集導致發光猝滅」截然相反的現象,即一類有機分子在溶液中不發光,而聚集後發光顯著增強。

唐本忠認定這背後有重大的科學問題值得研究。經過反覆實驗,他打破了質疑,創造性地提出了「聚集誘導發光」概念,開闢了發光材料的新領域。如今,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500個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正在從事AIE相關研究,唐本忠也被譽為「AIE」之父。

「有時候,做研究需要跳出現有的思維框框,如果你觀察到與既有經驗不一樣的現象,第一反應不應該是迴避,而應該非常興奮地去追根溯源。」唐本忠說。

在癌症病人的腫瘤切除手術中,腫瘤附近分散的癌細胞很難用肉眼識別,「切多了把好細胞切掉了,切少了又留下病灶源,會引起復發。」唐本忠解釋道,特殊的AIE材料「見到癌細胞就鑽入其中,閃閃發光」,方便醫生甄別,更精準地操作,也可用於癌症的早期篩查,發現癌細胞的「行蹤」。

在醫學、工業和環境領域,需要監測各種物質的含量。AIE材料可以成為看清一些「不可知過程」的工具。

唐本忠曾形容,真正做科學是「早晨起來眼睛一睜開,就有一股衝動往實驗室跑。」做任何事都這樣,他反對「吃得苦中苦」的說法,「不需要的,這個過程就非常享受。」

他用這樣的理念生活、做科研,科學也回饋他以「真」的快樂,正如他研究的AIE,聚在一起,迸發出力量,閃閃有微光。

【 人物小傳 】

唐本忠,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聯合研究院院長、 廣東省大灣區華南理工大學聚集誘導發光高等研究院、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等。主要從事高分子科學和先進功能材料研究,是聚集誘導發光(Aggregation -Induced Emission,AIE)概念的提出者和研究的引領者。

相關焦點

  • 聚集誘導發光提高發光效率—新聞—科學網
    聚集誘導發光材料的高技術應用示例 光在人類生活和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近代光學研究的重大進展多與發光材料有關,然而傳統有機發光材料的設計與應用面臨聚集導致發光猝滅(ACQ)的制約,ACQ也是有機發光材料應用的
  • 中科院院士唐本忠走進香港科大實驗室,揭秘中國原創「聚集誘導發光」
    唐本忠院士致力於聚集誘導發光(AIE)機理的探究,2016年《自然》期刊將AIE列為支撐未來納米光革命的四大納米材料之一,且是其中唯一一個由中國科學家原創的新材料體系。AIE分子材料有如競賽場上的 「全能運動員」,可應用在物料、醫療、病毒檢測、食品質量監測等多個範疇,具有極大的潛在商機。一、光學研究對人類有多重要?
  • 中科院院士唐本忠走進香港科大實驗室 揭秘中國原創「聚集誘導發光」
    唐本忠院士致力於聚集誘導發光(AIE)機理的探究,2016年《自然》期刊將AIE列為支撐未來納米光革命的四大納米材料之一,且是其中唯一一個由中國科學家原創的新材料體系。AIE分子材料有如競賽場上的 「全能運動員」,可應用在物料、醫療、病毒檢測、食品質量監測等多個範疇,具有極大的潛在商機。  一、光學研究對人類有多重要?
  • 「高被引科學家」從反常現象發現AIE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聯合研究院院長。    在專業教育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將立德樹人放在學術研究中重要位置。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成立華南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聯合研究院,搭建高水平國際化的學術和文化交流平臺。
  • 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靶向診療。
  • 唐本忠:獨闢蹊徑 打破光材料「阿喀琉斯之踵」
    原標題:唐本忠:獨闢蹊徑 打破光材料「阿喀琉斯之踵」  17年前,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唐本忠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聚集誘導發光(AIE)」——這項中國人改寫光物理課本的發現,開闢了具有原創性和國際引領性的基礎科學研究全新領域。這一成果獲得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日常生活中,發光材料應用非常廣泛。比如,以螢光粉為代表的發光材料,是目前照明和顯示技術的核心材料。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深圳先進院等在聚集誘導發光納米仿生機器人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納米醫療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蔡林濤、副研究員張鵬飛、研究員龔萍、博士鄧冠軍等,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學教授陳華傑合作,研發出一種基於聚集發光元件的AIE納米仿生機器人系統,用於血腦屏障穿越及腦膠質瘤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他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經綏楊經綏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
  • 86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蘇鏘逝世
    資料圖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鏘因病於2017年2月17日4時50分在廣州逝世,享年86歲。蘇鏘院士1931年6月出生於廣東廣州,1948-1950年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化學工程系,1950-1952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1952年院系調整至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習)。1952-1999年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從事稀土研究工作,曾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稀土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 楊經綏他帶領團隊發現和釐定了我國柴北緣、東秦嶺和西藏松多等3條高壓/超高壓變質帶>靠大項目培養人才以更好地服務和支撐自然資源管理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經綏
  • 華南理工聯合創辦一本新的國際期刊,院士任主編
    據華南理工大學官微2月14日消息,由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大灣區華南理工大學聚集誘導發光高等研究院(簡稱AIE高等研究院)和Wiley出版集團合辦期刊Aggregate
  • 聚集誘導發光:昨天,今天與明天丨對話科學家
    在本實驗中,分子聚集態的形成卻減弱ACQ現象,並表現為越聚越亮的特性。於是,唐本忠院士團隊抓住機遇,首次提出AIE概念,並開展深入研究。研究初期,人們將AIE現象的發生歸因於聚集形態限制分子間轉動,降低分子轉動對激發態分子的能量消耗,從而促進激發態分子以輻射形式,即發光形式釋放能量。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他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 楊經綏他帶領團隊發現和釐定了我國柴北緣、東秦嶺和西藏松多等3條高壓/超高壓變質帶釐定了東崑崙阿尼馬卿和西崑侖庫地蛇綠巖組合
  • 港科夜聞|香港科大工學院教授獲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1、香港科大工學院教授獲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生院院長吳宏偉教授獲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許彬教授獲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國際院士,表彰他們對專業持續的傑出貢獻。英國皇家工程院的院士頭銜被視為英國工程師的最高榮譽,每年獲選者約50位。
  • 中國科學院專家濰坊行暨 「院士大講堂」活動在高新區舉行
    中國科學院專家濰坊行暨 「院士大講堂」活動在高新區舉行 2020-11-30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院雷射及相關領域院士名單(一)
    以下為雷射及相關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部分):  陳創天  材料科學專家。1937年2月18日生於浙江奉化。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現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北京人工晶體研究發展中心主任。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按照中國科學院官網信息整理:中國科學院化學部江桂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1957年11月生於山東萊陽,籍貫山東萊陽。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7年、1991年先後獲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博士學位。現任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美國化學會ES&T雜誌副主編、《環境化學》主編、《科學通報》執行副主編。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