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貿易戰、輿論戰、金融戰之後,還有科技戰。
Part1
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基地發射,網絡上一篇歡騰。
7月26日,科學界來了個雙喜臨門,鯤龍600海上試飛順利通過,網絡上再次充滿掌聲。
很多朋友問我,這些科技是幹嘛的,為啥值得高興,既然聊到這裡,傑哥就當仁不讓了。
天問一號是一項火星探測工程,對,你沒看錯,火星。
火星是生存條件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它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公轉周期為686天,這表明火星上的一天幾乎等同於地球上的一天,火星上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1.88年,兩者非常接近。
火星的地表溫度在-87℃到-5℃,白天的溫度最高可達27℃,跟地球上的宜居區域差不多了,再加上火星離地球近,如果地球遭到毀滅,移民火星不失為一條出路。
這事兒在目前看來雖然很扯淡,但你無法阻止大家的未雨綢繆,狡兔猶有三窟,何況是科技發展到如此地步的現代人。
中國的行星探測任務統一被命名為「天問」,火星探測是第一項工程,因此叫「天問一號」,如果後續還有探測木星、水星的任務,我們就會依次命名為「天問二號」、「天問三號」。
說到探測火星,中國是遠遠落後於美國的,美國在1976年就發射了「維京1號」,在火星表面順利著陸,隨後第一個向地球發回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並不是世界上最早登錄火星的國家,蘇聯的「火星3號」在1971年底就安全著陸,在冷戰期間,美國有多項科技落後於蘇聯,這足以證明當年的蘇聯有多強。
除了美國政府,IT大佬馬斯克也弄了個移民火星計劃,它的SpaceX跟NASA有密切來往,但這個事兒看上去更像PPT騙局,前些年有8萬人給馬斯克打了錢,也不知道現在要回來沒有。
中國的「天問一號」在2020年7月才進入地火軌道,如果一切順利,著陸時間大致在2021年2月,比美國晚了整整45年,好在移民火星這個事兒八字還沒一撇,晚幾年早幾年無所謂。
全球現在都處在探測火星的階段,要在火星上生存還需要建立大量的空間站和居住艙,火星沒有氧氣,我們得靠居住艙儲備水、氧氣和食物,而運送這些東西又是一項規模浩大的工程。
有人會問,既然移民火星那麼不靠譜,為啥還要耗費巨資去做?
首先,這是向全球宣告中國的航天實力,發射衛星、建立空間站、回收火箭、探測宇宙都是實力的一部分,軍事和民生都需要這些科技。
其次,我們未必要移民過去,光是探測也會有不少收穫,這有助於我們認識生命的起源。
再者,人類的所有攀登都是超前的,自打地球上有了核武器,被核戰爭毀滅的擔憂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需要一個避風港。
大家沒有經歷二戰,無法體會日本人民被投下兩顆原子彈之後的絕望,以及蘇英法德等國家目睹原子彈之後的震撼。
二戰結束後,全球掀起了驅逐殖民者和軍備競賽的熱潮,美蘇長達45年的冷戰不亞於世界大戰,目前美國儲備了6000多枚核彈頭,俄羅斯更是高達7000枚,萬一,我是說萬一,美國為了阻止中國崛起,不惜發動核戰爭,大家有沒有想過後果?
一枚百萬噸當量的核彈,破壞半徑大致在17公裡,破壞面積高達907平方公裡,這相當於成都的2個城區,各國現存的核彈頭總共有1.5萬枚,只需要在不同地點引爆20%,亞洲、歐洲、美洲三個大陸就會滿目瘡痍。
除了核爆形成的直接衝擊波,後續還有光輻射、核輻射和放射性汙染,三者加起來佔據爆炸能量的50%,殺傷力不亞於最初的衝擊波。
大家想想蘇聯在車諾比事件之後讓多少孩子被輻射成了「外星人」,核洩漏尚且如此,核爆的威力可想而知。
Part2
中國的目標是和平崛起,構建全球命運共同體,作為排名第三的核大國,我們絕不會主動挑起核戰爭,而俄羅斯的核彈頭也主要用於反制美國和西歐。
我可以打包票,全世界最擔心的就是不講規矩的美國,你完全不知道他們會在什麼時候發瘋。
假設核戰爭打響,這1.5萬枚核彈不重複地轟炸核心城市,按照80%的攔截率,差不多會有3000枚核彈成功引爆。
當年美國投放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也就2萬噸當量,一共投放了2顆,日本直接被打得叫爸爸,如果3000枚十萬乃至百萬噸當量的核彈爆炸,說是毀滅地球也不過分。
再加上環保主義者擔心的氣候問題、植被問題、水土問題、汙染問題,在地球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即便沒有核戰爭,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會越來越糟糕。
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政治、戰爭、資源、環境問題,研發清潔能源是一種渠道,移民是另一種渠道,《聖經》裡的人類都會建造諾亞方舟逃離地球,現實裡的人類豈能居於其後。
所以探測火星你看著莫名其妙,實際上離我們並不遙遠。
說完天問一號我們再說鯤龍600。
鯤龍600是一款水陸兩棲飛機,可以神奇地在水面滑行起飛,它的功能有大型滅火、水上救援、物資投送,執行森林滅火的時候能在20秒內汲水12噸,進行水面救援的時候一次可搭載50名遇險人員。
除了維穩,鯤龍600還能售賣給其他國家賺錢,紐西蘭和馬來西亞都表達了購買意願,不過賣不賣得看我們的心情。
鯤龍600在2017年實現了水上首飛,而昨天實現的是海上首飛,這一字之差,內涵卻大相逕庭。
大家都知道海水是鹹的,你在遊泳池遊泳和在海裡遊泳是兩個概念,跟內陸水面相比,海水的鹽度、密度和風浪都有很大不同,在海上飛行會更難,所以我們才循序漸進,先徵服湖泊,再徵服海洋。
很多人不能理解飛機滅火的價值,我舉個例子,澳大利亞的森林大火都知道吧?燒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撲滅,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
澳大利亞火山多,時不時就來個火山噴發,而森林又圍繞著火山生長,所以這個國家的火災多到你想哭。
就拿近一年的幾次火災來講,它累計造成百人死亡,數百人受傷,5000多所房屋被燒毀,如果澳大利亞有鯤龍600高效滅火,又何懼火災?
除此之外,兩棲飛機不佔用跑道,有條河就能起飛,沿海地區和島國使用期來非常方便,唯一缺陷就是太顛簸,不適合搭載旅客,所以兩棲飛機通常用於完成特定任務,是對航空業的補充。
中國是全球第五個研發出兩棲飛機的國家,前面有蘇聯、加拿大、美國和日本,其中又是蘇聯率先研發出來,解體前的蘇聯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科技成果,絕不是公知嘴裡社會主義失敗的象徵。
而美國沒怎麼用到兩棲飛機,滅火靠飛機就夠了,他們把波音747改造成了滅火飛機,想像力非常豐富,這一點值得學習。
Part3
目前中美的新冷戰已經進入白熱化的階段,除了火星探測、衛星發射、軍用飛機、5G6G更不必說,大家都明白科技樹意味著什麼。
很多人說搞科學浪費錢,研究火星有個屁用,不如把這些錢用來改善民生。
其實任何時期都會有類似的言論充斥網絡,你不能說他們不對,普通人的視野和格局就那麼大,他們不明白研發科技才能最高效、最直接地改善民生。
舉個例子,有了兩棲飛機用於消防,滅火幾下子就搞定了,消防人員少了很多風險;有了宇宙上的空間站和通往火星的能力,我們就有後路,就敢於跟美國抵抗到底。
包括大家熟知的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這些東西早就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們是靠通信技術、基站、晶片和作業系統的革命帶來的,科技之於國家的重要性,早在鴉片戰爭時期就體現得淋漓盡致。
天問一號的成本也就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5億,平均每個人2塊5,我想問問各位,這2塊5能改變啥,就算我們只扶貧,把這35分給6億窮人,平均每個人也就不到6塊錢。
6塊錢改善不了任何民生,卻能讓中國一探火星的究竟,為14億人謀後路,哪種方案的利用效率高,答案不言而喻。
客觀來講,移民火星遙遙無期,美國發動核戰爭的概率最多萬分之一,地球上總體還是很美好的,但萬分之一意味著可能性始終存在,只要概率不是0,我們就不能放鬆警惕。
科學家的行為過於超前容易引發爭議,但社會上層向來是高屋建瓴,上世紀70年代美蘇就搞出了火星工程,為什麼?因為雙方手裡都捏著核彈,誰主導了太空,誰就能掌控信息;誰擁有後路,誰就敢於發動核戰爭。
如果你無法理解,我舉個例子你就懂了:
假設我有兩套房子,國內一套,國外一套,而你只有國內一套房,我們互相把對方的房子燒了,我能逃到國外生存,你就沒地方住,多出的那套房子就是我挑事的底氣。
讀懂之後,你把「房子」換成「星球」,「你我」換成「中美」,它就變成了現實的樣子。
人類目前的活動範圍就那麼大,我們脫離不了太陽系,除非能獲得接近光速的運載工具。
根據廣義相對論,三維空間的速度和時間其實是四維時空的分速度,在三維空間越接近光速,時間流逝就越慢,運動達到光速則時間靜止。
如果人類能研發出接近光速的航天工具,那逃離太陽系甚至銀河系都不是問題,屆時整個宇宙都可以為我們所用,但從科學角度來講,我們暫時還做不到。
在有限的認知內,唯有火星的生存條件最接近地球,我們對其他星球的探索始終沒有停止過,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都被我們窺了個遍,但目前仍未找到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太空作業還得繼續。
自打美國在二戰時期率先投放原子彈,核威脅就始終存在,核協議只能約束弱國,對擁有霸權並渴望永遠掌權的美國,你很難用常理去衡量。
很多人說核大國不可能打仗,那是極度幼稚的表現,核大國只是多了一層屏障,局部戰爭和代理人戰爭是跑不掉的,如果世界局勢發展到不打中國就會丟失霸權,你看美國人打不打。
儘管修昔底德陷阱得到了無數次的驗證,我們也有信心讓中國避開,但我們主張用和平崛起的方式逆襲美國,美國人必定不同意。
目前的南海局勢你從下面這則通知就能看出來。
北京市海澱區也做了例行宣傳教育。
中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但美國只需一個「應付軍事形勢突然變化」的藉口就可以使用核武器,法律對美國人根本沒有約束。
政治是不允許犯錯的,越是關鍵時期,輕忽的後果越嚴重,我們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
把未來建立在敵人的仁慈之上,是一種殘忍的天真。
除了自立自強,科技興國,中國人別無選擇。
PS:想看最具深度的財經、時政、八卦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熠傑(yijie19881027)公眾號發文永遠早一天,還有獨家文章和更多內幕等著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