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鯤龍600相繼登場!暢談中美科技較量

2020-09-10 熠傑的大酒館

繼貿易戰、輿論戰、金融戰之後,還有科技戰。


Part1

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基地發射,網絡上一篇歡騰。

7月26日,科學界來了個雙喜臨門,鯤龍600海上試飛順利通過,網絡上再次充滿掌聲。

很多朋友問我,這些科技是幹嘛的,為啥值得高興,既然聊到這裡,傑哥就當仁不讓了。

天問一號是一項火星探測工程,對,你沒看錯,火星。



火星是生存條件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它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公轉周期為686天,這表明火星上的一天幾乎等同於地球上的一天,火星上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1.88年,兩者非常接近。

火星的地表溫度在-87℃到-5℃,白天的溫度最高可達27℃,跟地球上的宜居區域差不多了,再加上火星離地球近,如果地球遭到毀滅,移民火星不失為一條出路。

這事兒在目前看來雖然很扯淡,但你無法阻止大家的未雨綢繆,狡兔猶有三窟,何況是科技發展到如此地步的現代人。

中國的行星探測任務統一被命名為「天問」,火星探測是第一項工程,因此叫「天問一號」,如果後續還有探測木星、水星的任務,我們就會依次命名為「天問二號」、「天問三號」。



說到探測火星,中國是遠遠落後於美國的,美國在1976年就發射了「維京1號」,在火星表面順利著陸,隨後第一個向地球發回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並不是世界上最早登錄火星的國家,蘇聯的「火星3號」在1971年底就安全著陸,在冷戰期間,美國有多項科技落後於蘇聯,這足以證明當年的蘇聯有多強。

除了美國政府,IT大佬馬斯克也弄了個移民火星計劃,它的SpaceX跟NASA有密切來往,但這個事兒看上去更像PPT騙局,前些年有8萬人給馬斯克打了錢,也不知道現在要回來沒有。

中國的「天問一號」在2020年7月才進入地火軌道,如果一切順利,著陸時間大致在2021年2月,比美國晚了整整45年,好在移民火星這個事兒八字還沒一撇,晚幾年早幾年無所謂。

全球現在都處在探測火星的階段,要在火星上生存還需要建立大量的空間站和居住艙,火星沒有氧氣,我們得靠居住艙儲備水、氧氣和食物,而運送這些東西又是一項規模浩大的工程。


有人會問,既然移民火星那麼不靠譜,為啥還要耗費巨資去做?

首先,這是向全球宣告中國的航天實力,發射衛星、建立空間站、回收火箭、探測宇宙都是實力的一部分,軍事和民生都需要這些科技。

其次,我們未必要移民過去,光是探測也會有不少收穫,這有助於我們認識生命的起源。

再者,人類的所有攀登都是超前的,自打地球上有了核武器,被核戰爭毀滅的擔憂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需要一個避風港。

大家沒有經歷二戰,無法體會日本人民被投下兩顆原子彈之後的絕望,以及蘇英法德等國家目睹原子彈之後的震撼。

二戰結束後,全球掀起了驅逐殖民者和軍備競賽的熱潮,美蘇長達45年的冷戰不亞於世界大戰,目前美國儲備了6000多枚核彈頭,俄羅斯更是高達7000枚,萬一,我是說萬一,美國為了阻止中國崛起,不惜發動核戰爭,大家有沒有想過後果?



一枚百萬噸當量的核彈,破壞半徑大致在17公裡,破壞面積高達907平方公裡,這相當於成都的2個城區,各國現存的核彈頭總共有1.5萬枚,只需要在不同地點引爆20%,亞洲、歐洲、美洲三個大陸就會滿目瘡痍。

除了核爆形成的直接衝擊波,後續還有光輻射、核輻射和放射性汙染,三者加起來佔據爆炸能量的50%,殺傷力不亞於最初的衝擊波。

大家想想蘇聯在車諾比事件之後讓多少孩子被輻射成了「外星人」,核洩漏尚且如此,核爆的威力可想而知。



Part2

中國的目標是和平崛起,構建全球命運共同體,作為排名第三的核大國,我們絕不會主動挑起核戰爭,而俄羅斯的核彈頭也主要用於反制美國和西歐。

我可以打包票,全世界最擔心的就是不講規矩的美國,你完全不知道他們會在什麼時候發瘋。

假設核戰爭打響,這1.5萬枚核彈不重複地轟炸核心城市,按照80%的攔截率,差不多會有3000枚核彈成功引爆。

當年美國投放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也就2萬噸當量,一共投放了2顆,日本直接被打得叫爸爸,如果3000枚十萬乃至百萬噸當量的核彈爆炸,說是毀滅地球也不過分。



再加上環保主義者擔心的氣候問題、植被問題、水土問題、汙染問題,在地球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即便沒有核戰爭,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會越來越糟糕。

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政治、戰爭、資源、環境問題,研發清潔能源是一種渠道,移民是另一種渠道,《聖經》裡的人類都會建造諾亞方舟逃離地球,現實裡的人類豈能居於其後。

所以探測火星你看著莫名其妙,實際上離我們並不遙遠。



說完天問一號我們再說鯤龍600。

鯤龍600是一款水陸兩棲飛機,可以神奇地在水面滑行起飛,它的功能有大型滅火、水上救援、物資投送,執行森林滅火的時候能在20秒內汲水12噸,進行水面救援的時候一次可搭載50名遇險人員。

除了維穩,鯤龍600還能售賣給其他國家賺錢,紐西蘭和馬來西亞都表達了購買意願,不過賣不賣得看我們的心情。

鯤龍600在2017年實現了水上首飛,而昨天實現的是海上首飛,這一字之差,內涵卻大相逕庭。

大家都知道海水是鹹的,你在遊泳池遊泳和在海裡遊泳是兩個概念,跟內陸水面相比,海水的鹽度、密度和風浪都有很大不同,在海上飛行會更難,所以我們才循序漸進,先徵服湖泊,再徵服海洋。



很多人不能理解飛機滅火的價值,我舉個例子,澳大利亞的森林大火都知道吧?燒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撲滅,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

澳大利亞火山多,時不時就來個火山噴發,而森林又圍繞著火山生長,所以這個國家的火災多到你想哭。

就拿近一年的幾次火災來講,它累計造成百人死亡,數百人受傷,5000多所房屋被燒毀,如果澳大利亞有鯤龍600高效滅火,又何懼火災?



除此之外,兩棲飛機不佔用跑道,有條河就能起飛,沿海地區和島國使用期來非常方便,唯一缺陷就是太顛簸,不適合搭載旅客,所以兩棲飛機通常用於完成特定任務,是對航空業的補充。

中國是全球第五個研發出兩棲飛機的國家,前面有蘇聯、加拿大、美國和日本,其中又是蘇聯率先研發出來,解體前的蘇聯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科技成果,絕不是公知嘴裡社會主義失敗的象徵。

而美國沒怎麼用到兩棲飛機,滅火靠飛機就夠了,他們把波音747改造成了滅火飛機,想像力非常豐富,這一點值得學習。



Part3

目前中美的新冷戰已經進入白熱化的階段,除了火星探測、衛星發射、軍用飛機、5G6G更不必說,大家都明白科技樹意味著什麼。

很多人說搞科學浪費錢,研究火星有個屁用,不如把這些錢用來改善民生。

其實任何時期都會有類似的言論充斥網絡,你不能說他們不對,普通人的視野和格局就那麼大,他們不明白研發科技才能最高效、最直接地改善民生。

舉個例子,有了兩棲飛機用於消防,滅火幾下子就搞定了,消防人員少了很多風險;有了宇宙上的空間站和通往火星的能力,我們就有後路,就敢於跟美國抵抗到底。

包括大家熟知的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這些東西早就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們是靠通信技術、基站、晶片和作業系統的革命帶來的,科技之於國家的重要性,早在鴉片戰爭時期就體現得淋漓盡致。



天問一號的成本也就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5億,平均每個人2塊5,我想問問各位,這2塊5能改變啥,就算我們只扶貧,把這35分給6億窮人,平均每個人也就不到6塊錢。

6塊錢改善不了任何民生,卻能讓中國一探火星的究竟,為14億人謀後路,哪種方案的利用效率高,答案不言而喻。

客觀來講,移民火星遙遙無期,美國發動核戰爭的概率最多萬分之一,地球上總體還是很美好的,但萬分之一意味著可能性始終存在,只要概率不是0,我們就不能放鬆警惕。

科學家的行為過於超前容易引發爭議,但社會上層向來是高屋建瓴,上世紀70年代美蘇就搞出了火星工程,為什麼?因為雙方手裡都捏著核彈,誰主導了太空,誰就能掌控信息;誰擁有後路,誰就敢於發動核戰爭。



如果你無法理解,我舉個例子你就懂了:

假設我有兩套房子,國內一套,國外一套,而你只有國內一套房,我們互相把對方的房子燒了,我能逃到國外生存,你就沒地方住,多出的那套房子就是我挑事的底氣。

讀懂之後,你把「房子」換成「星球」,「你我」換成「中美」,它就變成了現實的樣子。

人類目前的活動範圍就那麼大,我們脫離不了太陽系,除非能獲得接近光速的運載工具。

根據廣義相對論,三維空間的速度和時間其實是四維時空的分速度,在三維空間越接近光速,時間流逝就越慢,運動達到光速則時間靜止。

如果人類能研發出接近光速的航天工具,那逃離太陽系甚至銀河系都不是問題,屆時整個宇宙都可以為我們所用,但從科學角度來講,我們暫時還做不到。

在有限的認知內,唯有火星的生存條件最接近地球,我們對其他星球的探索始終沒有停止過,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都被我們窺了個遍,但目前仍未找到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太空作業還得繼續。


自打美國在二戰時期率先投放原子彈,核威脅就始終存在,核協議只能約束弱國,對擁有霸權並渴望永遠掌權的美國,你很難用常理去衡量。

很多人說核大國不可能打仗,那是極度幼稚的表現,核大國只是多了一層屏障,局部戰爭和代理人戰爭是跑不掉的,如果世界局勢發展到不打中國就會丟失霸權,你看美國人打不打。

儘管修昔底德陷阱得到了無數次的驗證,我們也有信心讓中國避開,但我們主張用和平崛起的方式逆襲美國,美國人必定不同意。

目前的南海局勢你從下面這則通知就能看出來。



北京市海澱區也做了例行宣傳教育。



中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但美國只需一個「應付軍事形勢突然變化」的藉口就可以使用核武器,法律對美國人根本沒有約束。

政治是不允許犯錯的,越是關鍵時期,輕忽的後果越嚴重,我們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

把未來建立在敵人的仁慈之上,是一種殘忍的天真。

除了自立自強,科技興國,中國人別無選擇。


PS:想看最具深度的財經、時政、八卦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熠傑(yijie19881027)公眾號發文永遠早一天,還有獨家文章和更多內幕等著你哦~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升空、「鯤龍」AG600首飛成功……大國重器印證我國科技創新的銳意突破
    央廣網北京10月1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今年,雖然有疫情的幹擾,但在科技領域,從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到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順利著陸,從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首飛成功到量子糾纏實驗跨越「千裡」,從上天到入地,這些大國重器前行的步伐印證著我國科技創新的銳意突破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美聲稱緊隨其後,中美火星探索競賽或將打響?
    說道&34;名字的來源,還要追溯到2300多年前,詩人屈原就用一首長詩《天問》,講的就是想到宇宙尋找未知的答案。中國早已不是那個&34;在西方的眼裡,中國的發展水平是不及他們的,並且落後大概一個世紀的科技。確實中國在2003年才第一次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對比美國和俄羅斯兩大國家來說,足足落後了40多年。
  • 天問一號VS毅力號,詳解中美兩國火星任務使用技術!
    我會從科技方面來分析下,中美兩國的火星探測任務裡面會用到哪些技術。火星任務首先從它們各自的任務來說吧。咱們的"天問一號"主要任務是地質勘測。需要注意的是:"天問一號"是咱們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而美國這是第五次派遣火星漫遊車。動力方面天問一號使用摺疊式太陽能電池板供電,所以使用壽命、供電功率會有一定的限制。
  • 天問一號VS毅力號,詳解中美兩國火星任務使用技術
    序言中美阿三國爭霸火星大賽已經陸續開始。其中兩個已經出發:一個在7月20日,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在日本成功發射升空。另一個在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 電子科技大學助力「鯤龍」踏浪騰空
    似魚翔淺底、如鷹擊長空,能摶風九萬、可擊水三千——2020年7月26日,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成功實現海上首飛。作為構建國家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拼圖,「鯤龍」海上首飛的成功,距離其投身一線實用又近了一步。
  • 2021北京事業單位科技知識考點:十三五期間的科技成就
    那麼我們在十三五期間到底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今天給大家做一個系統的總結。一、「墨子號」——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墨子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
  •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美媒:中美火星探索競賽打響,美憂心喪失領先地位
    本次搭載的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這是我國首次發射的探測器,要通過一次任務實現著陸,巡視以及火星環繞,雖說難度係數非常高,但幸運的是中國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可就在我國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升空的一個小時後,美國媒體卻報導出一則消息,聲稱中美火星探索競賽就此打響。美國媒體指出,在中國發射長徵五號火箭的前後數天內,美國也準備將太空飛行器運往火星。
  • 「天問一號」即將啟程——我國又一裡程碑
    我國首次獲此昂探測任務「天問一號」蓄勢待發。這次發射任務不僅受到外界的高度關注,同時也是展示我國航天科技與相關科學快速發展的機會。據悉,此次任務的名稱與標示均由網上徵集篩選而來,最終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而本次的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2016年1月我國自主火星安策任務得到國家的批准立項。由於地球和火星其各自的公轉周期不同,本次發射任務將通過一次性發射便完成火星環繞、著陸與巡航,並且要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
  • 科技 | 800萬公裡+!乘風破浪的「天問一號」
    截至8月19日23時20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目前飛行距離已經超過800萬公裡,目前狀態一切正常。」在「天問一號」飛往火星的徵途中,軌道中途修正的完成,離不開VLBI網「火眼金睛」的一路護航和鼎力相助。
  • 踏浪而來 一飛沖天——「鯤龍」AG600現場副總指揮趙靜波詳解其...
    「鯤龍」AG600海上首飛。7月2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海上首飛成功,其踏浪騰空那一刻,人類自古「飛天入海」的夢想終於成真。「鯤龍」AG600現場副總指揮趙靜波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上天為鯤鵬,入海為蛟龍,「鯤龍」由此得名。
  • 火星探測器發射一個月,距地球823公裡,天問一號傳回最新消息
    據海外網報導,在今年4月份我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各部件已經於7月14日抵達到海南的文昌發射中心,並期待著最合適的機會進行發射。如今,距離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日期已經過了一個月了,目前很多人都想知道,它已經飛到哪裡去了?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 安徽科技保駕護航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科技大學,中電博微16所、38所、43所及中電博微聖達科技都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之旅貢獻著安徽科技的力量。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其中環繞器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由中國科技大學研製,其主要功能是獲取火星空間磁場環境高精度數據,全面準確地測量火星空間邊界層,探測火星南部局地巖層的剩磁及火星感應磁層,研究近火空間處的行星際等離子體和行星際磁場等,同時還會結合其他載荷儀器對火星大氣中的粒子逃逸等問題開展研究。
  • 「河南科技」護航「天問一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通訊員 王瑞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如以往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一樣,來自河南的一批「科技力量」,正在為「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和開啟「火星之旅」保駕護航。
  • 天問一號。
    天問一號(代號:Tianwen 1[1])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2]。天問一號於2020年7月2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3],成功進入預定軌道[2]。天問一號天問一號成功升空,計劃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並通過2至3個月的環繞飛行後著陸火星表面,開展探測任務。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有人心態崩了
    如下圖所示,在推特上不少關於中國「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的資訊帖文下面,就都能看到這些印度網民在發表諸如「火星要被新冠病毒/中國病毒感染了」「別把新冠病毒帶到火星去」之類的言論。」發來賀電,並祝願「天問一號」接下來的任務一切順利。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有人心態崩了
    在澳大利亞宇航局發布的關於中國「天問一號」升空的帖文中,我們還發現一個躲在澳大利亞的反華分子在無腦地宣稱中國的火星項目是「政治化」的,並要求人們不要支持中國的項目。可打臉的是,截至目前,歐洲航天局(ESA)和美國宇航局(NASA)這兩個歐美最主要的宇航機構、以及前幾天剛剛也發射了一枚火星探測器的阿聯航天局,都已經給中國的「天問一號」發來賀電,並祝願「天問一號」接下來的任務一切順利。
  • 公共基礎知識:「天問一號」成功飛天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揭曉——「天問」,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探測器乘坐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天問一號」預計飛行7個多月到達火星,預計到明年2月11日至2月24日探測器就進入火星環繞軌道。
  • 中美火星車同時抵達轉移軌道中點!搶在天問一號之前登陸有兩原因
    編者按:美國宇航局的毅力號和中國的天問一號都抵達軌道中心點附近,雙方目前狀態都正常。美國宇航局計劃在2月18日搶先降落,天問一號則計劃在5月降落,為什麼毅力號要更快降落,因為有兩個原因所致。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801期近日,中美火星車同時抵達轉移軌道中點附近,行程已經處於一半的位置,我們先來看看雙方的數據。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商標立刻被搶註,遭搶註的衛星居然這麼多
    2020年7月23日北京時間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天問一號」將在深空中飛行大約7個月的時間,2021年2月份左右到達火星。
  • 2021年,中國「天問一號」上榜科技奇蹟
    西班牙的《趣味》月刊雜誌上,有研究者盤點了2021年可能創造出的五大科技奇蹟,其中著重提到了「天問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