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升空、「鯤龍」AG600首飛成功……大國重器印證我國科技創新的銳意突破

2020-10-01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0月1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今年,雖然有疫情的幹擾,但在科技領域,從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到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順利著陸,從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首飛成功到量子糾纏實驗跨越「千裡」,從上天到入地,這些大國重器前行的步伐印證著我國科技創新的銳意突破。

今年6月23日,搭載著北鬥三號系統第30顆全球組網衛星,也就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第55顆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順利升空,中國的北鬥瞬間點亮了世界衛星導航的天空,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運行,全球範圍內定位的精度也優於10米。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說:「這標誌著北鬥系統實現了『三步走』發展戰略,這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堅實一步。」

北鬥已經和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羅納斯等世界成熟衛星導航系統並肩而立。到2035年,我國還將建成以北鬥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在我國最南端的發射場——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首次火星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7月23日搭乘長徵五號順利升空。明年2月,它將抵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說:「我們是把月球三次探測任務繞、落、回集成到這一次實現,叫繞著巡。這樣我們花的錢最少,效益最大,當然風險也最大,我們期待後面好運。」

火星探測只是我國深空探測的第一步,未來,我國深空探測將從月球、行星、太陽三個方面來發力。

今年,我們幾次重要航天任務不僅火箭「出發」的動作完成的漂亮、完美,返回著陸的動作同樣表現優秀。5月8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新一代載人飛船可以同時載貨,還能兼顧近地軌道任務和更遠的深空探測任務。如果把神舟飛船比作航天員專屬「太空專車」的話,那新飛船就是「太空巴士」了。新飛船試驗船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郭斌說,本次任務的圓滿完成,標誌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已具備雛形。「經過任務驗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主要技術指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國際先進的天地往返太空飛行器相比,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能力毫不遜色,都具備適應多任務需求能力、更大的軌道機動能力、兼顧陸上和水上著陸能力等。」

從無人到有人、從一人到多人、從一天到多天,再到現在,我國實現了載人天地往返運輸技術由跟跑到並跑的跨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說:「按計劃,中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左右完成建造,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

鯤化巨鵬上九霄,飛龍在天護蒼生。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7月26日在山東青島團島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6月,量子通信現實應用取得重要突破,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鯤龍」AG600成功實現海上首飛,標誌著這款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研製工作取得關鍵性進展,作為中國「大飛機家族」的一員和國內首次研製的大型特種用途民用飛機,AG600飛機是構建國家應急救援體系的一塊重要拼圖。按照水陸兩棲一機多型的設計思路研製,「鯤龍」AG600因為擁有高抗浪船體設計,它除了水面低空搜索外,還可在水面停泊實施救援行動。

「鯤龍」AG600成功實現海上首飛,這是繼2017年陸上首飛、2018年水上首飛之後的又一裡程碑事件,也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科研試飛及飛機相關性能驗證奠定了基礎。

另一個科學界的裡程碑事件是,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向地面發射光子,每對處於糾纏狀態的光子中的一個發向青海德令哈站,另一個發向雲南麗江站,兩個地面站之間的距離達到1203公裡,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千公裡量級的量子糾纏。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說:「如果有兩個微觀粒子處於糾纏態,不管相距多麼遙遠,你去測量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就會瞬間改變遙遠地點的另外一個粒子的狀態,我們把這樣一種現象就叫做量子力學非定域性,通過覆核測量,我們首次在空間尺度證實了量子力學非定域性。」

量子糾纏是奇特的量子力學現象,通俗說,兩個處於糾纏狀態的量子就像有心靈感應,無論相隔多遠,一個量子狀態變化,另一個也會改變。量子糾纏分發就像將一對有感應的量子分置於兩地,尤其適用於保密通信。在此基礎上的量子通信技術被譽為信息安全的終極武器。

今年6月,美國《科學》雜誌封面上發布了中國量子衛星墨子號圖片,墨子號從星空向地面發射出兩道光,宛如兩條長腿跨出一大步。國際科學界稱,從百公裡到千公裡,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將量子糾纏分發的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中國的這項實驗讓人們看到了在不久的未來構建遠程量子通信的希望。

如今,科技慢慢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為我們帶來很大的便利,也讓大家的幸福感提高。我們來聽聽大家是怎麼說的:

「我是安徽銅陵郊區農興專業合作社的周社恩,我有2000多畝田,現在全部用無人機打藥。無人機打藥給我們省了好多時間和人工,以前人工打的話要50個人工左右,現在無人機只要一天就行。現在的高科技真的是好!」

「我是杭州的陸七七,是一位小微企業主。在行動支付方面,科技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大的便捷。」

「我叫高蘭馨,智能停車樓只要掃碼就能存取車,用時也很短,非常方便,真正體現了科技服務生活。」

「我叫王偉,一些日常家電,比如冰箱、空調,可以通過語音進行操作,現在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統,可以一鍵實現對家裡的溫度、溼度、光照等的控制,特別智能。真的是科技改變生活。」

相關焦點

  • 大國重器的硬核浪漫,你get到了嗎?
    「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天問」的成功發射,只是中國探索火星的第一步,在走向真正星辰大海的路途中,中國,乃至全人類,才剛剛開始。在成功實現陸上首飛和水上首飛後,「鯤龍」於2020年7月26日成功實現海上首飛 ,為後續開展海上試飛奠定了基礎。
  • 「中山大學」號今天下水了,又一大國重器取得突破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近日,多個大國重器接連取得突破:「天問」一號距地球已超1億千米,「玉兔」二號再刷行駛裡程紀錄,「鯤龍」海上首飛……而今天我國海洋科考船也迎來好消息!28日,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下水。
  • 天問一號、鯤龍600相繼登場!暢談中美科技較量
    7月26日,科學界來了個雙喜臨門,鯤龍600海上試飛順利通過,網絡上再次充滿掌聲。很多朋友問我,這些科技是幹嘛的,為啥值得高興,既然聊到這裡,傑哥就當仁不讓了。天問一號是一項火星探測工程,對,你沒看錯,火星。
  • 盤點丨「奮鬥者」號在全球海洋最深處成功坐底,還有這些「大國重器...
    今天,跟隨大眾網·海報新聞小編一起來盤點一下「大國重器」,看它們是如何令世界驚豔的吧。  「鯤龍」AG600:我國首款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  AG600別名「鯤龍」,是我國首款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具有執行森林滅火、水上救援等多項特種任務的能力,是填補我國大型應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滿足國家應急救援和自然災害防治需要的重大航空裝備。
  • 「鯤龍」AG600海上首飛成功
    今天,山東青島團島附近海域,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碧海藍天的見證下,馭風入海,踏浪騰空,成功實現海上首飛!這是AG600飛機繼2017年陸上首飛、2018年水上首飛之後實現的第三次首飛。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科研試飛及飛機相關性能驗證奠定了基礎。
  • 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海上首飛
    2020年7月2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附近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試飛科目訓練及驗證飛機相關性能奠定了基礎。AG600逐步降低高度,平穩入海。10時14分入水,10時18分海上起飛。隨後在完成了迴轉、調整方向、加速、機頭昂起等一系列動作後,又如一條東方巨龍,再次迎浪騰空,直插雲霄,圓滿完成海上起飛。在完成既定試飛科目後,AG600飛機10時49分順利降落在日照山字河機場,成功完成首次海上飛行試驗任務,型號研製取得重大進展。
  • 「鯤龍」AG600順利完成海上首飛
    7月26日,在珠海總裝下線的「鯤龍」AG600,再次迎來重大裡程碑!繼「上天」「下水」兩次試飛成功後,AG600又順利完成海上首飛。這次的海上首飛有多酷炫?直擊霸氣現場!此次成功實現海上首飛,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科研試飛及飛機相關性能驗證奠定了基礎。這是AG600飛機繼2017年陸上首飛、2018年水上首飛之後實現的第三次首飛。
  • 上天入地的國家重器,為什麼叫這些名字?
    「神州、鴻雁、蛟龍……」這些大國重器的名字,浪漫而又富有內涵。它們上天入地,為人類探索未知的世界。近日,人民日報微博發布了大國重器名稱的由來和意義,這些名字都是從近3.6萬個徵集和320萬投票中脫穎而出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二吧!
  • 「天問一號」升空「洛陽創新」助力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王雪娜 通訊員 張雲眾 劉攀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兩棲飛機「鯤龍」海上首飛成功
    本報青島7月26日電 (記者趙展慧)今天上午,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團島附近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這是AG600飛機繼2017年陸上首飛、2018年水上首飛之後的第三次首飛。「鯤龍」AG600飛機是為滿足我國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需要,首次按照中國民航適航規章要求研製的大型特種用途飛機,具有速度快、搜索範圍廣、安全性好、裝載量大等特點。本次海上首飛,為測試飛機海上抗浪性、操控特性、結構與系統的工作特性奠定了基礎。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多語種版《大國工匠》帶你感受航天精神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基地成功發射升空!一場火星探測之旅已經開啟,我國也邁出了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那麼「天問一號」這個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
  • 「鯤龍」海上首飛成功
    2020年7月2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附近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試飛科目訓練及驗證飛機相關性能奠定了基礎。在完成既定試飛科目後,AG600飛機10時49分順利降落在日照山字河機場,成功完成首次海上飛行試驗任務,型號研製取得重大進展。作為我國「大飛機家族」之一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是為滿足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研製的大型特種用途民用飛機,是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急需的重大航空裝備。
  • 國之重器AG600成功實現海上首飛!
    昨天,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碧海藍天的見證下,馭風入海,踏浪騰空,成功實現海上首飛!2020年7月26日,山東青島團島附近海域,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碧海藍天的見證下,馭風入海,踏浪騰空,成功實現海上首飛,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科研試飛及飛機相關性能驗證奠定了基礎。
  • 踏浪而來 一飛沖天——「鯤龍」AG600現場副總指揮趙靜波詳解其...
    「鯤龍」AG600海上首飛。7月2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海上首飛成功,其踏浪騰空那一刻,人類自古「飛天入海」的夢想終於成真。「鯤龍」AG600現場副總指揮趙靜波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上天為鯤鵬,入海為蛟龍,「鯤龍」由此得名。
  • AG600首飛成功,未來鯤龍定位與功能拓展
    7月26日,我國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鯤龍AG600水陸兩用飛機(以下簡稱鯤龍)在日照附近海上實現順利首飛根據鯤龍的性能速度中等,可在大水域面積上起降、裝載量較大的特性。經過改裝與加裝部分組件後,就能立馬成為海上多面手。譬如,可以成為海洋監視、島礁補給、反潛巡邏、反艦載機、海上搜救等諸多方面應用。
  • 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水上首飛成功(圖)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朱思平 報導:2018年10月20日8時30分,湖北荊門漳河機場,國人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我國首款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身上。龍騰漳河水,夢飛白雲間。AG600水上首飛正式開始。開車、滑行、入水……一氣呵成。
  • 「火星熱」激蕩科技創新的時代最強音
    北青報評論員「天問一號」引爆「火星熱」,凸顯了公眾對中國航天一往無前不懈探索的全力支持與高度認同。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當公眾對航天的期待從服務民生的現實渴望,延伸為對地外生命的探索,對太陽系起源和演化的深究,乃至對建立人類第二棲息地的遙望,「火星熱」所激蕩的,正是科技進步與銳意創新的時代最強音。
  • 電子科技大學助力「鯤龍」踏浪騰空
    似魚翔淺底、如鷹擊長空,能摶風九萬、可擊水三千——2020年7月26日,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成功實現海上首飛。作為構建國家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拼圖,「鯤龍」海上首飛的成功,距離其投身一線實用又近了一步。
  • 天問一號成功飛天,中科大功不可沒
    7月23日中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升空,這一刻全中國14億人民歡欣鼓舞,全世界都為東方矚目!」的研製和成功發射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我國深空探測中首個承擔單機級科學載荷任務的高校!」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的研製任務,中科大校友還參與了「天問一號」的發射工作。
  • 2021北京事業單位科技知識考點:十三五期間的科技成就
    那麼我們在十三五期間到底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今天給大家做一個系統的總結。一、「墨子號」——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墨子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