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1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今年,雖然有疫情的幹擾,但在科技領域,從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發射升空到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順利著陸,從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首飛成功到量子糾纏實驗跨越「千裡」,從上天到入地,這些大國重器前行的步伐印證著我國科技創新的銳意突破。
今年6月23日,搭載著北鬥三號系統第30顆全球組網衛星,也就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第55顆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順利升空,中國的北鬥瞬間點亮了世界衛星導航的天空,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運行,全球範圍內定位的精度也優於10米。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說:「這標誌著北鬥系統實現了『三步走』發展戰略,這是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堅實一步。」
北鬥已經和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羅納斯等世界成熟衛星導航系統並肩而立。到2035年,我國還將建成以北鬥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在我國最南端的發射場——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首次火星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7月23日搭乘長徵五號順利升空。明年2月,它將抵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說:「我們是把月球三次探測任務繞、落、回集成到這一次實現,叫繞著巡。這樣我們花的錢最少,效益最大,當然風險也最大,我們期待後面好運。」
火星探測只是我國深空探測的第一步,未來,我國深空探測將從月球、行星、太陽三個方面來發力。
今年,我們幾次重要航天任務不僅火箭「出發」的動作完成的漂亮、完美,返回著陸的動作同樣表現優秀。5月8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新一代載人飛船可以同時載貨,還能兼顧近地軌道任務和更遠的深空探測任務。如果把神舟飛船比作航天員專屬「太空專車」的話,那新飛船就是「太空巴士」了。新飛船試驗船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郭斌說,本次任務的圓滿完成,標誌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已具備雛形。「經過任務驗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主要技術指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國際先進的天地往返太空飛行器相比,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能力毫不遜色,都具備適應多任務需求能力、更大的軌道機動能力、兼顧陸上和水上著陸能力等。」
從無人到有人、從一人到多人、從一天到多天,再到現在,我國實現了載人天地往返運輸技術由跟跑到並跑的跨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說:「按計劃,中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左右完成建造,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
鯤化巨鵬上九霄,飛龍在天護蒼生。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7月26日在山東青島團島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6月,量子通信現實應用取得重要突破,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鯤龍」AG600成功實現海上首飛,標誌著這款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研製工作取得關鍵性進展,作為中國「大飛機家族」的一員和國內首次研製的大型特種用途民用飛機,AG600飛機是構建國家應急救援體系的一塊重要拼圖。按照水陸兩棲一機多型的設計思路研製,「鯤龍」AG600因為擁有高抗浪船體設計,它除了水面低空搜索外,還可在水面停泊實施救援行動。
「鯤龍」AG600成功實現海上首飛,這是繼2017年陸上首飛、2018年水上首飛之後的又一裡程碑事件,也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科研試飛及飛機相關性能驗證奠定了基礎。
另一個科學界的裡程碑事件是,我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向地面發射光子,每對處於糾纏狀態的光子中的一個發向青海德令哈站,另一個發向雲南麗江站,兩個地面站之間的距離達到1203公裡,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千公裡量級的量子糾纏。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說:「如果有兩個微觀粒子處於糾纏態,不管相距多麼遙遠,你去測量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就會瞬間改變遙遠地點的另外一個粒子的狀態,我們把這樣一種現象就叫做量子力學非定域性,通過覆核測量,我們首次在空間尺度證實了量子力學非定域性。」
量子糾纏是奇特的量子力學現象,通俗說,兩個處於糾纏狀態的量子就像有心靈感應,無論相隔多遠,一個量子狀態變化,另一個也會改變。量子糾纏分發就像將一對有感應的量子分置於兩地,尤其適用於保密通信。在此基礎上的量子通信技術被譽為信息安全的終極武器。
今年6月,美國《科學》雜誌封面上發布了中國量子衛星墨子號圖片,墨子號從星空向地面發射出兩道光,宛如兩條長腿跨出一大步。國際科學界稱,從百公裡到千公裡,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將量子糾纏分發的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中國的這項實驗讓人們看到了在不久的未來構建遠程量子通信的希望。
如今,科技慢慢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為我們帶來很大的便利,也讓大家的幸福感提高。我們來聽聽大家是怎麼說的:
「我是安徽銅陵郊區農興專業合作社的周社恩,我有2000多畝田,現在全部用無人機打藥。無人機打藥給我們省了好多時間和人工,以前人工打的話要50個人工左右,現在無人機只要一天就行。現在的高科技真的是好!」
「我是杭州的陸七七,是一位小微企業主。在行動支付方面,科技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大的便捷。」
「我叫高蘭馨,智能停車樓只要掃碼就能存取車,用時也很短,非常方便,真正體現了科技服務生活。」
「我叫王偉,一些日常家電,比如冰箱、空調,可以通過語音進行操作,現在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統,可以一鍵實現對家裡的溫度、溼度、光照等的控制,特別智能。真的是科技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