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開事件表面,直擊內心真實!
中國當代的父母都很焦慮,胎教、早教、興趣班、輔導班......
中國孩子的童年少快樂,中國父母的生活多焦慮。本來大家都一樣,有一個快快樂樂的童年,也不知道誰第一個開始做起了早期教育,從此「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句話,響徹了整個中國。
為什麼執著望子成龍?
中國的父母之所以這麼焦慮,說到底不過是望子成龍的心態在作祟罷了,而這一切是因為父母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
其實仔細想一下,我們的社會非常崇拜精英,尤其是年輕的精英。「年少有為」四個字,遠勝於「老來得志」,人們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資質平平」。
小時候我們最怕的人是誰?肯定是別人家的孩子。等我們成為父母后,我們才明白,其實父母更害怕別人家的孩子。
害怕別人家孩子的優秀,成為別人炫耀的資本,而這個資本和優越感,自己沒有。於是,中國的父母為了博關注、獲得優越感、找到價值歸屬,才會拼命想把孩子打造成一個神童。
其實我們都一樣
不懂父母們是否願意接受,但事實確實如此,孩子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如果天才這麼多,天才也會成為普通人。
我們感覺孩子智商有高低,是因為我們的評判標準不對,孩子的智商從來不能用學習成績來判斷。從心理學上講,孩子的學習能力和他的智力潛能沒有必然的聯繫。有的孩子學習很差,但是他確實是個天才。
所以孩子學習成績的高低,取決於他們學習能力的優劣。想培養出一個學霸孩子,除了關注智力外,應該更多關注他的學習能力,並進行有益引導。
基因的影響有限,後期更重要
從遺傳學角度說,子女的智商和母親關聯更大一些,父親主要影響孩子的性格。但是,這種基因上的影響微乎其微,更加重要的是成長環境的作用。
其實「虎父無犬子」的說法,用環境影響來解釋或許更為準確。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一生的決定和行為都有著重要影響。
有出生就是神童的孩子嗎?肯定有。但大部分時候,神童都是父母后期教出來的。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那些以高智商出名的神童,一定有一個不平凡的家庭。當然,這不僅僅說的是家庭條件,更多的是父母的教育理念。一個神童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天才的父母。
正是因為很多人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將對孩子的智力開發起到決定性影響,所以很多商家瞄準了商機,各種校外培訓機構辦得如火如荼。
在《烏合之眾》中有這樣一句話:「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會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量子波動速讀就是典型案例之一,這種聽起來就不靠譜的學習方法,竟然能夠火遍全中國,而且效益還不錯,就是沾了「神童熱」的光。
如何培養一個天才?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普通人只發揮了其潛在智能的10%。」
想培養出一個天才少年,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激發孩子的潛在智能。
天才少年都有什麼樣的特徵?根據科學統計顯示,那些高智商的孩子,都有超人的專注力、驚人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模仿力。
怎麼鍛鍊孩子的專注力、創造力和模仿力?
我們要做的其實無非就兩點:不要扼殺孩子的天性,給孩子自由的空間。
為了養家,很多父母日常都非常忙,難免會疏於陪伴孩子。在這裡,筆者有必要提醒父母一句,陪伴的質量遠比陪伴的時間更重要。
可以假期經常帶孩子去戶外,一起探索世界,引導孩子思索世界。這個過程千萬別怕孩子髒,也別嫌孩子的話多。他們的小腦袋裡的東西越奇妙、越豐富,孩子才會越聰明。
身為父母,更要以身作則,陪伴孩子的時候不要總玩手機。長時間看動畫片,會讓孩子的大腦處於刺激的狀態,很難平靜。時間長了,那些安靜、沒有刺激的事情將無法吸引他們,轉專注力就會下降。
想培養一個天才少年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培養也是講究方法的。接受孩子的普通,便是最大的不普通。那個能夠在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下做自己的孩子,一定會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而這足以成為他一生的幸福。
- 終 -作者 | 我執編輯 | 小搖心理調研所 | 洞悉事情背後心理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