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船公司馬士基發布客戶通知,面對當前貨櫃海運缺箱、爆倉、甩櫃、運費暴漲等海運市場一團亂麻的現象,目前短時間恐怕是難以解決!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行情是前所未有的,船東已經在尋求解決方案,目前入境的船隻和貨櫃,可能需要較長時間完成港口靠泊的檢疫檢驗工作,海外港口擁堵使各航線準班率不穩定。
這可以說是船公司對這輪爆倉,漲價,缺櫃的正面回復。
通過船公司的公告,我們可以做出預判。海運市場現狀今年很難有較大的緩和,缺箱、運價上漲、爆倉大概率會持續...
此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跨太平洋需求的激增,直接導致了亞歐海上貿易在船隻和貨櫃運力方面的限制。
跨太平洋貿易繁榮直接導致亞歐運力短缺
根據班輪諮詢公司Sea-Intelligence的最新研究,最近對跨太平洋航線的運力注入,預計將限制航運公司為亞歐貿易提供更多艙位和貨櫃的能力。
預計跨太平洋近期的運力注入將限制承運人將更多的貨位和貨櫃帶入亞洲-北歐貿易的能力。
Sea-Intelligence最新的《貿易能力展望》數據表明,12月計劃部署在跨太平洋運力的增長將是亞歐貿易的4倍,而在1月則是8倍。
「由於跨太平洋地區的需求旺盛,承運人自然而然地將運力轉移到了跨太平洋地區上,既是為了更高的運費,也當然是要裝運大批量貨物,」Sea-Intelligence執行長Alan Murphy說。
「然而,可用的船隻數量有限,突然改變航線運力,這意味著亞歐地區的運力增長將有所下降。」
他補充說:「如果我們看到亞歐需求出現類似的繁榮,那麼從事該貿易的託運人將面臨非常緊張的運力和急劇上漲的費用。」他補充說。
一位亞洲-北歐貨運代理人說:「我們發現在亞洲獲得貨櫃困難的原因之一是,由於運費很高,所有貨櫃都將運往北美。」
「但不僅僅是運輸公司;託運人也偏愛北美市場,因為他們的產品在那裡的利潤更高。」他說。
根據Sea-Intelligence的數據,12月,東向跨太平洋貿易的運力預計將同比增長27.3%,而亞歐貿易的運力同比增長6.7%,墨菲指出,「從更長的歷史背景來看,這並不是一個異常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