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3 07:43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春節臨近,高淳老街、水慢城等景點及蔣山村、慢城石牆圍、大山村等美麗鄉村準備了豐富的旅遊文化活動,市民可以來高淳賞民俗、體驗鄉趣,過一個中國文化年。
央視七套《農民春晚》在高淳老街錄製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壩大馬燈表演。本報記者 吳彬 本報通訊員 蘭華明攝
編者按
秦淮河畔的彩燈亮起,街頭、社區張燈結彩,鄉村的農家樂忙著宰雞、殺豬、打掃好客房,準備好各種民俗活動……
狗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城裡鄉下年味十足,又各有特色。在這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裡,南京各區安排了哪些別具傳統魅力和文化味道的節日活動?即日起,本報開設「我在南京過春節」欄目,陸續報導全市各區休閒旅遊、鄉村度假、新春遊園活動,並為讀者介紹出行攻略和美食民宿等信息,讓大家度過更有意義、更有味道的中國年。
眼看著年三十就快到了,高淳區椏溪鎮韓橋村54歲的楊新民在置辦年貨的空歇,又把「跳五猖」的動作和擺陣回憶了一遍。他表演「跳五猖」已有20多年,他說,以前是走村串戶演給農民看,現在不僅要演給當地的村民看,還要演給來休閒觀光的城裡人看。
高淳環境優美、吳楚文化底蘊深厚,豐富的民俗文化和獨特的自然風光深受市民歡迎。春節臨近,高淳老街、水慢城等景點及蔣山村、慢城石牆圍、大山村等美麗鄉村準備了豐富的旅遊文化活動,市民可以來高淳賞民俗、體驗鄉趣,過一個中國文化年。
多種民俗展示千年歷史文脈
楊新民在「跳五猖」中的角色是「東風」,包括他在內的5個人,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天帝,他們身穿戲袍,頭戴面具,服飾以紅、藍、黃、黑、白五色相配,通過不同的動作和擺出的不同陣勢來表達驅邪納祥的寓意。據介紹,這是高淳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動,胥河兩岸古代村民為緬懷西漢張渤(民稱祠山大帝)開鑿長興荊溪河而創,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淳民間文化豐富,2月10日,央視七套《農民春晚》在高淳老街錄製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壩大馬燈表演,這是一項模仿戰馬造型的民間舞蹈,起源於唐朝,盛行於明清,由兩名成人扮成大馬,六七歲的小孩化妝後穿上戲袍,坐上馬鞍,按照「天下太平」四字筆畫走陣收場,小演員們騎在馬背上拽著馬鞍,神氣十足。節目錄製過程中,吸引了不少遊客觀看,來自浙江的遊客黃明感慨,這樣的傳統民俗越來越難得一見。
記者了解到,春節期間,高淳大馬燈、跳五猖、打蓮湘、舞龍、炮龍燈等民俗將在當地各大景區及美麗鄉村表演。從大年初一到元宵節,慢城大山村將舉行「幸福年味」活動,每天分上午下午有兩場民俗表演,跳五猖將於初四表演兩場,此外,高淳老街、漆橋老街每天均有不同的民俗表演,高淳老街戲臺還有戲曲表演。
體驗活動豐富
宰年豬、打年糕、剪窗花……高淳區椏溪慢城大山村將推出打青團、蒸米糕、釀米酒等手工製作體驗項目,同時推出「兒時記憶」系列鄉趣活動,推出優秀民宿戶和特色慢城品牌菜,夜間舉辦焰火表演。
高淳區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春節期間,城裡人到農村過年,就是想體驗農村的春節習俗,因此,很多景區都將推出一些互動體驗項目,讓遊客不僅能看到,還能自己體驗。據悉,水慢城景區在2月17日—3月2日將有鸕鷀捕魚表演,3月2日有猜燈謎活動。
半山半圩,擁有獨特的美景
高淳擁有「兩湖夾一城」的獨特地貌和「三山兩水五分田」的黃金比例,山水城林,互相映襯,猶如一顆鑲嵌在古丹陽大澤之濱的水鄉明珠。
在「國際範」的椏溪國際慢城,參差錯落、粉牆黛瓦的江南民居點綴其間,路邊碧波蕩漾的魚塘上有水鳥翩翩……萬物在春天來臨前顯得生機勃勃,置身其中,塵世間的喧囂浮躁蕩滌殆盡;在「金陵第一古村落」漆橋古村,手工豆腐作坊散發出豆汁的清香,商店內老式木製櫃檯、竹匠店現編現賣各類農具,為漆橋古村落增添了幾分古韻;在700多年歷史的高淳老街,虎頭鞋、糯米餅、陶瓷、羽毛扇、馬家糕、草編工藝品的店主悠然自得……
在高淳,還有因文化聞名的蔣山村、省特色田園鄉村試點村小茅山腳村等知名美麗鄉村。高淳獨特的風景演繹大自然的美學——自然、閒靜。春節期間,不妨到高淳過大年,感受傳統文化。
攻略
行
公共運輸:除長途汽車外,今年春天到高淳可乘坐輕軌,主城可從南京南站乘坐S1到翔宇路南站下,同一站臺換成輕軌S9到高淳站,S9每18分鐘一趟。到達高淳站後,有到各鎮的公共汽車。自駕:寧宣高速或寧高新通道。
吃
高淳有很多特色美食,目前有30多家較知名的農家樂,砂鍋魚頭、羊肉鍋、小魚燒醃菜、老母雞湯等農家土菜都很受歡迎。春節期間,高淳城區財智廣場及慢城等地農家樂等旅遊餐飲單位,將舉辦高淳特色菜餚展示,並請遊客評選喜歡「高淳味道」特色菜。離開時還可帶些臘腸、臘肉、老街豆乾、蝦醬等高淳特產回家。
住
高淳城區和各集鎮有很多連鎖賓館,鄉村也有很多特色民宿,如國際慢城的枕松度假酒店、海風樓、半城·涵田房車營地,遊子山下的得半莊園、老街旁的花澗堂官溪人文客棧等。在「高淳旅遊」官方微信上可查詢各農家樂和特色民宿的預訂電話和地址。
本報記者 胡英華
本報通訊員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