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發現失落馬雅城的少年公開回應

2021-02-28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撰文:Kristin Romey

編譯:林品竹

威廉‧加都瑞(William Gadoury)絲毫未把學界批評放在心上,並計畫遠徵墨西哥,尋找他稱為「火之口」的馬雅之城卡克齊(K』aak Chi)。


PHOTOGRAPH BY REBECCA HALE, NATIONAL GEOGRAPHIC

加都瑞於今年五月於華府留影。他表示,自己提出馬雅城市位置和現代星座佈陣相應的理論受到輿論批判,這只會更成為他深入研究的助力。

今年五月初,一名加拿大少年聲稱在墨西哥叢林中找到一座未知的馬雅城市,掀起全球熱議,而他甚至沒踏出國土半步。

根據最初報導,來自魁北克的加都瑞成功利用現代星座圖找出逾百座馬雅古城位置。任一星座無法找到相對應的城市時,加都瑞便請專家解讀該區域的衛星照片來尋找「失落」的位址。

當這座被加都瑞稱為卡克齊(意為火之口)的馬雅城市在預期中的位置找到時,全世界媒體的階段性處理 (Kübler-Ross model)如下:全盤接受、聳動性標題、開始有反論出現、關鍵性反駁,然後沉默沒下文了。

年僅十五歲的加都瑞在網路喧騰一時又如何?當大部分的考古學界都反對其論調時,仍然有許多人佩服他的創意和他研究時用上的技術。加都瑞的馬雅研究讓他贏得加拿大科學展(Canada-Wide Science Fair)金牌,並獲邀參加九月歐盟青年科學家大賽(European Union Contest for Young Scientists)。

 

IMAGE COURTESY OF ARMAND LAROCQUE加都瑞利用星座的位置來找尋可能的馬雅城市遺址,並在這張衛星照片中找到了一個不規則的建築。而要確認這項發現,則必須要在地面進行調查。

前陣子加都瑞跟著學校旅行造訪華府,這讓本學會有機會和他聊聊他的的科學研究,以及他未來的打算。

你的研究中指出馬雅城市的位置和現代星座的位置有著關聯性,而這項結論飽受科學家們批評。一名馬雅權威專家甚至將其稱作「垃圾科學」。你是如何面對這一切的?

我想這也還好啦,當我不被專家們認同時感覺的確不好,但這也讓我更加想要繼續我的研究。

當你的研究成果出現在新聞媒體上,一定有很多記者試著想連絡妳吧?

對阿,人們不斷的打電話給我,而且每天我會收到大概四百到五百封電子郵件,而我媽則幫我處理這些事情。

所以那些對研究成果的公開批判並不會影響你繼續鑽研囉?

不,不會。

你會將研究成果公開並接受科學界評論嗎?

我希望將我的研究成果發布在科學期刊上,藉此和考古學家以及科學家們分享。我正和其中一家期刊討論幫他們寫文章的事情。

全文未完,繼續閱讀請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福州:一女子自稱哈佛畢業臉部潰爛 清出200多條蛆
    該女子在公園被人發現,當時蒼蠅在叮咬她的臉 當時隨車出診的司機高師傅告訴東南快報記者,當時看到這位女子的時候,是躺在晉安區香檳路茶園公園麻將館外的石凳上,上身著夾克,下身穿花褲衩,身體狀況不容樂觀。 對話患者 她自稱哈佛大學金融系畢業,曾在美國兼職教書 昨日下午,東南快報記者在該患者醒來的時候,與其進行了簡短的對話,其所透露的信息也有諸多出入。
  • 中科院南海所回應環評報告涉嫌抄襲
    原標題:中科院南海所回應環評報告涉嫌抄襲將深入調查嚴肅處理   連日來,《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環評報告書》被指涉嫌抄襲一事引發關注。   3月28日,中科院南海所首次回應此事,在其官方網站發布《關於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環境影響報告書公示相關信息情況的說明》,其中提到,3月27日,該所獲知此事後,研究所領導高度重視,立即成立調查小組對相關情況開展調查。經查,該事件中涉及項目,確系由該所注冊環評工程師承擔,該所對事件正全面調查,並核實相關情況。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流浪行星」   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道,美國和波蘭天文學家在最新一期《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在線版上撰文指出,他們藉助微引力透鏡,可能發現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其「體重」約為地球的10%,不受任何恆星約束,在銀河系內自由遊蕩。如獲証實,這一發現將有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流浪行星」。
  • 俄國衛生部回應了
    對此,俄羅斯聯邦衛生部做出回應了。 隨著疫情日趨嚴重,各國醫界、科學家紛紛投入研究,近日有消息指出,為了因應武漢肺炎疫情,俄羅斯聯邦衛生部制定一份關於預防、診斷和治療病毒的臨時指南,並向各區發放,其中一份報告揭露武漢肺炎是「人工合成的」,導致網路上的討論聲浪大增。 ▼俄羅斯衛生部防疫指南僅提及病毒重組,但並未指稱人工合成。
  • 我國科學家發現罕見天文現象「雙黑洞吞噬恆星」
    人民網北京12月2日電 (趙永新、呂騫、王夢曉、楊穆龍)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發現罕見天文現象:在一個河外星系中觀測到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
  • 盤點2017年成都8大考古發現 涵蓋春秋戰國至唐宋時期
    原標題:盤點2017年成都8大考古發現   央視近期播出的《國家寶藏》節目,激發起人們對文物考古的熱情。今年成都有哪些重大考古發現?出土了哪些精美文物?在此,成都晚報記者梳理出已經公之於世的2017成都8大考古發現。
  • 樂山沙灣發現寒武紀早期化石庫
    樂山沙灣發現寒武紀早期化石庫 「大家小心嘍!我們現在來到了5億歲寶貝『出沒』的位置了。」11月25日,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古生物化石研究專家們來到了樂山沙灣「尋寶」,他們尋找的寶貝,是有「5億歲」的寒武紀古生物化石。 位於沙灣區範店鄉(現並入沙灣鎮)的早期化石庫,被稱為「範店生物群」。「別看現在眼前是崇山峻嶺,很久以前這裡可是一片海洋,古生物化石便是滄海變桑田的証明。」
  • 南半球稀有「騙子太陽魚」 首次南加海岸發現
    南加州海岸最近發現一隻長達七呎的巨大罕見海洋生物,專家研判它是生活在南半球的稀有新物種騙子太陽魚(俗稱翻車魚
  • 香港發現新品種螢火蟲 命名「鄭凱甄」彰其捐肝義舉
    香港發現新品種螢火蟲!
  • 而在這次研究中他們發現,含水量增加還會引發火山噴發
    NASA刊文指出,這份報告4月22日發表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雜誌,研究人員發現,幾勞亞火山進入活躍期前的幾個月中,當地降雨時間與降雨量均高於平均值,是促使火山趨向活躍的主要原因。由NASA資助的科學家透過地面資料與NASA衛星降水數據,對連續降雨期間火山內部累積的流體壓力建立了模擬模型,透過運作模型,科學家發現經過長達數月的大量降雨後,幾勞亞火山內部流體壓力達到過去近半世紀的最高值,滾燙的巖漿最終突破巖石阻隔,完成了多次激烈的噴發。
  • 中美學者發現來自66億光年外的「磁星之光」
    原標題:中美學者發現來自66億光年外的「磁星之光」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永泉教授等人領銜的中美合作科研團隊發現了一個持續約7小時的獨特X射線輻射信號,這個信號來自約66億光年外。各種關鍵觀測數據均表明,該信號極有可能源於雙中子星合並之後產生的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