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肺病毒驚爆人工合成?俄國衛生部回應了

2021-02-13 美國369微資訊

廣告

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越演越烈,目前全球確診病例逾7萬,死亡人數破2千,近日傳出俄羅斯衛生部的官方報告將病毒定義為「人工合成病毒」,引發軒然大波。對此,俄羅斯聯邦衛生部做出回應了。

 

隨著疫情日趨嚴重,各國醫界、科學家紛紛投入研究,近日有消息指出,為了因應武漢肺炎疫情,俄羅斯聯邦衛生部制定一份關於預防、診斷和治療病毒的臨時指南,並向各區發放,其中一份報告揭露武漢肺炎是「人工合成的」,導致網路上的討論聲浪大增。

 

▼俄羅斯衛生部防疫指南僅提及病毒重組,但並未指稱人工合成。

事實上,在這份俄國聯邦衛生部2月3日發表的《新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預防、診斷和治療方法臨時方法指南》中(以下簡稱《指南》),僅於第4頁有做相關描述,「2019-nCoV冠狀病毒,疑似是由蝙蝠冠狀病毒和不明冠狀病毒重組而成的病毒;2019-nCoV的遺傳基因序列與SARS冠狀病毒有至少70%相似。」

 

雖然《指南》有使用「重組」(рекомбинантный)一詞作為描述,但真正的意義是指,「2019新冠病毒為蝙蝠和不明出處冠狀病毒的混和體」,並不代表一定是人工產物。在過去,常見到病毒或細菌產生「基因重組」現象,而此種機制也是造成病毒變異的原因之一;例如,2009年在世界各地出現的「豬流感病毒」,就是由豬源性A型(H3N2)流感病毒與人類H1N1新型流感病毒的基因重組演變而成。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羅斯聯邦衛生部發言人表示,「俄羅斯聯邦衛生部《新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診斷和治療臨時方法指南》中,從未指出病毒是人工的。」並強調,俄國衛生部所發布的《指南》,僅是為了向居民傳達防疫措施,屬於通用文件,原文沒有出現任何「人工合成」字詞

【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順手放入朋友圈,沒準您的朋友就需要!

免費發布各種便民服務平臺

👇

更多精彩內容   敬請關注

美國369微資訊

公眾號ID: us_369

長按二維碼 直接關注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南海所回應環評報告涉嫌抄襲
    原標題:中科院南海所回應環評報告涉嫌抄襲將深入調查嚴肅處理   連日來,《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環評報告書》被指涉嫌抄襲一事引發關注。   3月28日,中科院南海所首次回應此事,在其官方網站發布《關於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環境影響報告書公示相關信息情況的說明》,其中提到,3月27日,該所獲知此事後,研究所領導高度重視,立即成立調查小組對相關情況開展調查。經查,該事件中涉及項目,確系由該所注冊環評工程師承擔,該所對事件正全面調查,並核實相關情況。
  • 人工合成胰島素登頂化學合成之巔
    《自然》發表評論文章說:合成胰島素將是遙遠的事情。可能是在同時,遙遠的中國卻正式開啟了這個「遙遠」的事情——人工合成胰島素。幾年後,由中國科學院生化所、有機所以及北京大學精幹技術力量組成的中國團隊成功將「遙遠」鎖定為7年。後來的《科學》雜誌登載了題為《紅色中國的胰島素全人工合成》的數頁長評。
  • 合成第一個人工酵母染色體
    這就意味著,他們成功合成了第一條能正常工作的酵母染色體,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合成完整的真核生物染色體。這一成果被譽為攀上了合成生物學的新高峰,也是向合成人造微生物等生命體邁出的一大步。  這個研究團隊由來自美、英、法等多個國家的教師和學生組成,他們的領導人是傑夫·伯克(Jef Boeke)教授,他是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系統遺傳學研究所的主任。
  • 人工合成一定比不上天然化合物嗎?
    人工合成一定比不上天然化合物嗎?「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一定比不上天然化合物」這一說法源自化學科學剛剛誕生之初的邏輯謬論:自然主義謬論,即「自然的就是好的」以及「好的就是自然的」。如今,自然主義謬誤更是和各種廣告詞一起,造成了人們對人工合成化合物的誤會。「人工合成」「有機」和「無機」等詞只是科學家用來對化合物進行描述而已,並沒有其他多餘的評價意思。人類甚至可以自己合成跟天然存在的化合物一模一樣的化合物,例如蔗糖,而大自然也會自己合成人類工廠裡經常製作(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同樣也是蔗糖)。
  • 繼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之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在人工生命合成領域取得...
    北京時間8月2日凌晨,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的論文「創建有功能的單染色體酵母」。這是繼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之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利用合成科學的策略,去回答生命科學領域一個重大的基礎問題,為人類對生命本質的研究開闢了新方向。
  •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
    「人工合成染色體的價值,在於實現對基因的操控。」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元英進說,如果合成的染色體與所取代的天然染色體完全相同,僅僅是「知其然」,但重新設計了染色體並確保細胞活性,說明研究人員已經開始「知其所以然」。   2010年,美國科學家首次將人工合成的基因組植入一個原核細菌,開啟了化學合成生命的研究大門。
  • 生物狂人人工合成新生命體
    3月24日,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的一項研究表示,文特爾及其團隊設計並製造出了最簡單的人工合成生命體。此次設計的人工生命僅有維持生命所需基因,這一數字僅為473個,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體基因組,該研究可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細胞中每個必需基因的功能。儘管該生命體只有473個基因,但約有31%的基因的生物學功能仍未被發現。連文特爾也不得不驚嘆生命的複雜,遠超出我們想像。
  • 英國首創「全人工合成DNA」生物 人工生命體也能存活
    新華社北京5月17日新媒體專電 港媒稱,英國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創造出全球第一種體內DNA全為人工合成的生物,證明即使DNA編碼遭大幅改動,生物仍能生存。該研究為未來利用人工合成生物生產藥物或其他有用物料鋪路,並有助破解DNA編碼運作機制的謎團。
  • 人工再造生命體?華大基因等成功合成染色體
    據人民日報3月10日消息,在合成染色體的過程中,他們還突破了生物合成方面的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比如:突破合成型基因組導致細胞失活的難題,設計構建染色體成環疾病模型,開發長染色體分級組裝策略,證明人工設計合成的基因組具有可增加、可刪減的靈活性,等等。這些技術將幫助在全世界的生命科學研究和相關實際應用中大顯身手,其價值不可估量。
  • 人工合成鑽石能否偽造成天然鑽石?
    現在科技發達了,人工合成的鑽石技術也日益升級,在外觀上可以說與天然鑽石無太大差別,同樣表現出不錯的質地與火彩來,一些小型的鑑定機構甚至會鑑定成天然鑽石。人工合成鑽石分為工業用和寶石級別的,其中工業合成金剛石主要作為工業材料,外觀不美麗,顆粒也較大,品質較低,無法冒充天然鑽石。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本期周刊聚焦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團隊牽頭負責的「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製合成」項目和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解讀合成生物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科,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有何科學價值。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關鍵詞」隨著中國學者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問世,逐漸進入公眾視野。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在我們通常的意識裡,人工合成的物質總是不如天然的,比如人造皮革、人造色素、人造雞蛋等。在吃貨們看來,也是野生的比人工飼養的來得美味。但是在科學界,人工合成還是有不少擁躉的,更有不少科研人員致力於此。而前不久,一項科研成果就掀起了波瀾。
  • 日本教授已人工合成新冠病毒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東京消息 據日本《每日新聞》5日報導,日本群馬大學一名病毒學教授據說人工合成了新冠病毒,以了解並解釋其機制的運作。該報寫道,病毒學教授神谷亙(Wataru Kamitani)將病毒基因插入細菌的人工染色體中,並通過在細胞中重建遺傳信息製造出一種人工病毒。
  • 不可思議:科學家人工合成DNA創造新生命
    如今該團隊終於找到了使它們保持活力的方法,並且在複製時,它們的合成DNA還能遺傳給下一代。斯克利普斯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學家羅梅斯伯格博士指出:「你的基因組不僅要在一天之內保持穩定不變,在你的一生中都必須如此。如果人工合成的生物要成為真正的生物,就必須使遺傳信息保持穩定不變。」他們還對細菌進行了編輯,清除了所有不含合成DNA的細菌DNA。
  • 人工生命合成:意義重大亦需法規護航
    其中一篇來自美國科學院院士、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傑夫•博克團隊,另一篇則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  酵母染色體融合是人工合成生命的創新,也是中國科學家繼20世紀60年代人工合成胰島素和轉運核糖核酸(tRNA)之後的另一個突破性成果。
  • 乙醯輔酶A人工合成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江會鋒團隊利用新酶設計技術創建了從甲醛到乙醯輔酶A合成的人工途徑,為開發新的生物製造原料提供了思路(圖1)。自然生物從原料到乙醯輔酶A往往需要經過8-10步以上的反應。
  • 快來看看,你收到的鑽戒是人工合成的嗎?
    聽說人工合成的鑽戒比天然的還要好,而且還便宜這是真的嗎?這好像是大部分人都存在的一個疑問:如果人工鑽石比天然鑽石還要好、還要便宜,為什麼還要花大價錢買天然鑽戒呢?並且會帶著這些問題,更加認為鑽石是實打實的智商稅。
  • 人工合成大腸桿菌 嘆服之前請讀懂細節
    一家之言近日,《自然》上發表了題為《從頭人工合成重編碼大腸桿菌基因組》的研究,有媒體報導稱這是人類「人工合成並徹底改變的首個全基因組生物」。聽著很炫酷,但當「首個」前加了更多的限定詞之後,則意味著它的突破範圍逐漸狹窄——例如:首個吃螃蟹的人、首個煮著吃螃蟹的人、再到首個在廚房煮著吃螃蟹的人……此次研究的創新點並不在於合成全基因組生物,這件事2010年已經由克雷格·文特研究團隊突破,後來者基本沿用他們的方法,即「借雞生蛋」模式,向一個被掏空內核的細菌植入由人工合成的基因組
  • 人工合成降解酶保障糧食安全!深圳合成生物大設施有階段性成果
    「目前正在加速批量研發針對不同真菌毒素的人工降解酶。通過降解酶的高通量篩選與高通量檢測方法的開發,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國民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義。」9月4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司同在南山區北科大廈舉辦的「創新知行薈」上透露,這是深圳先進院與中糧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成立的「合成生物大設施產業應用聯合實驗室」的階段性成果。
  • 揭秘1965年中國人工合成胰島素險獲諾貝爾獎真相
    1965年9月17日,中國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許多人認為,這是中國科學家與諾貝爾獎距離最近的一次——不但證明了中國人是聰明的,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還證明了中國在科研領域可以和西方發達國家相競爭,甚至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