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降解酶保障糧食安全!深圳合成生物大設施有階段性成果

2020-09-06 南方plus客戶端

「目前正在加速批量研發針對不同真菌毒素的人工降解酶。通過降解酶的高通量篩選與高通量檢測方法的開發,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國民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義。」9月4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司同在南山區北科大廈舉辦的「創新知行薈」上透露,這是深圳先進院與中糧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成立的「合成生物大設施產業應用聯合實驗室」的階段性成果。

據了解,2019年3月,深圳先進院與中糧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成立「合成生物大設施產業應用聯合實驗室」,利用先進生物技術和化工工程手段圍繞糧油食品、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營養健康等領域開展前沿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旨在提升糧油食品行業科技水平,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目前已開展合成生物大設施自動化關鍵技術開發及其產業應用探索,具體包括噬菌體在中糧產業中的應用、高通量化學檢測方法的開發及應用、合成菌群研究等。

其中,真菌毒素是麴黴菌屬、鐮刀菌屬、或青黴菌屬等真菌在其生長代謝中產生的次級代謝物。由於其致癌性與強毒性,真菌毒素汙染已成為我國食品安全和飼料安全的重要隱患。全球25%的食品原料受到真菌毒素的汙染,我國每年真菌毒素汙染造成的食品原料損失累計約3100萬噸,超過陝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5個西部省區全年糧食產量的總和,約佔糧食產量的6.2%,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80億元。因此,降解真菌毒素成為農業、食品工業中的重要課題。目前,對玉米、大豆、小麥以及飼料汙染最嚴重的毒素包括黃麴黴毒素、赭麴黴毒素、玉米赤黴烯酮、伏馬毒素和嘔吐毒素等。

司同介紹,生物脫毒是真菌毒素降解的主流方法,但是,由於大部分天然酶降解效率低、穩定性差,該方法仍處在實驗室研究階段。依託合成生物大設施,針對真菌毒素降解酶在應用場景中面臨的真實挑戰,應用自動化技術,用機器代替人力,從而大規模構建並快速篩選活性、穩定性均滿足實際應用的人工降解酶。已實現自動化篩選技術的突破,單個樣品的測試成本從200元降低到1元以下,實驗速度提高了3倍以上;目前正在加速批量研發針對不同真菌毒素的人工降解酶。通過降解酶的高通量篩選與高通量檢測方法的開發,為減少經濟損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國民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司同博士在題為《自動化合成生物研究》報告中介紹,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我國首個將軟體控制、硬體設備和合成生物學應用進行整合的大型規模化合成生物製造系統,揭示人工生物系統的設計與合成原理,實現設計合成可預測的生命體,推動我國合成生物研究水平發展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可服務於國內外研究者的多元化用戶需求。

據介紹,「創新知行薈」是由南山區科協、中科創客學院、深圳市慈善會社會影響力公益基金主辦,深圳市中科鉅弘文化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創新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中心承辦,市科協、深圳先進院和建行深圳市分行支持的高端科普活動,主要是邀請國際科技前沿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合成生物、腦科學、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機器人等戰略新興產業,做專題演講、圓桌對話以及進行科技成果與產業界對接等。活動中,深圳中科康森瑞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展出了IVD體外診斷取樣針等創新成果。

【記者】張秀娟

【作者】 張秀娟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相關焦點

  • 「細胞工廠」保糧食安全,深圳先進院牽頭建設合成生物大設施出成果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目前正在加速批量研發針對不同真菌毒素的人工降解酶。通過降解酶的高通量篩選,為減少經濟損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國民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義。」9月4日,深圳先進院司同博士在南山區北科大廈舉辦的「創新知行薈」活動上透露。
  • 「細胞工廠」製造人工降解酶深圳先進院牽頭的一項科研成果對保障...
    「目前正在加速批量研發針對不同真菌毒素的人工降解酶。降解酶的高通量篩選,對減少經濟損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國民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義。」9月4日,深圳先進院司同博士在「創新知行薈」活動上透露。據了解,這是深圳先進院與中糧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成立的「合成生物大設施產業應用聯合實驗室」的階段性成果。該實驗室就像一個「細胞工廠」,能設計合成可預測的生命體。目前,真菌毒素汙染已成為我國食品安全和飼料安全的重要隱患。它是一些真菌在其生長代謝中產生的次級代謝物,具有致癌性與強毒性。
  • 深圳市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研發人工降解酶 解決糧食發黴毒素問題
    摘要:日前,深圳先進院團隊正在協同廣東省深圳市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研發人工降解酶,以解決糧食發黴毒素問題,為我國食品安全和飼料安全築牢一道安全屏障。
  • 合成生物學界「登月」行動正在深圳進行中 未來或將探索合成動植物
    「如果說合成生物學是像搭積木一樣搭建生物,那合成生物設施就是將這一技術從傳統的『手工作業』,轉變為大規模自動化的機器作業。」司同表示,「這將為我們面臨的資源、能源、健康、環境和安全等重大挑戰,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從概念機到全球首個大設施由於生命高度複雜性,目前合成生物學還無法進行理性設計,意味著需要海量實驗和不斷「試錯」,合成生物大設施應運而生。
  • 合成生物學界「登月」行動正在深圳進行中
    正在實驗室裡的司同合成生物設施的效率到底有多高?據悉,目前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合成生物設施,每天可建造多達1000個特定序列蛋白,每個造價不到3美元,成本僅為人工製造的千分之三。值得一提的是,學術界首個全自動合成生物設施的概念機,正是司同在香檳分校開展博士和博士後研究期間參與研發。
  • 專訪合成生物大設施總工藝師司同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最近,位於深圳光明區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基礎設施(下稱「大設施」)的主體樓正式封頂。作為深圳十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這一裝置漸漸揭開了「神秘」面紗。「就像一座理性設計合成生命的高度自動化工廠。」近日,大設施總工藝師、深圳先進院合成所研究員司同告訴記者。
  • 深圳先進院牽頭建合成生物研究等重大項目,總投資超16億元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近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深圳先進院」)牽頭建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大市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概算獲得深圳市發改委批覆,總投資超過16億元,由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建設。
  • 「政產學研資」大咖同聚一堂,合力助陣中國合成生物產業發展
    針對合成所,我有兩點建議,一是合成所一定要把這個行業的企業聚集起來,二是建好大設施,服務產業、服務科研,要開放、共享,同時將該領域引入投資界帶來新的市場。」  首先要利用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成果集合生物從研發到產業,把整個鏈條銜接起來,生物產業是一個慢熱型的,整合需要高度的智慧,所以在這一點上,社會、政府、科技界、產業界都可以發揮它的作用。  「我們今天在合成生物學的研究過程當中要充分調動各個方面、各個不同領域科學家的作用和地位,把各自研究的能量和專業方向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在這方面我認為深圳開了非常好的頭。
  • 深圳腦科學、合成生物學兩大科技基礎設施完成全部立項程序 將在2023年建成
    記者8月17日獲悉,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牽頭建設的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兩大市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概算獲得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覆,總投資超過16億元,由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建設。該設施將建成立足深圳、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腦認知和腦疾病基礎與應用研究大型科技基礎設施,推動腦疾病治療藥物、新型診斷和幹預方法、類腦人工智慧技術等實現跨越式發展。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投資總概算7.222億元,建築面積33966平方米,深圳先進院為建設牽頭單位,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參與建設。
  • 「生物酶」的降解真相:降解劑是不是渾水摸魚?
    PBAT一派認為,添加降解劑是渾水摸魚,降解劑並不能真的降解塑料,只是把塑料分解成肉眼看不見的東西。降解劑一派則認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成本太高,並且生產PLA要耗費糧食資源,而且很多地方的GDP也依賴於石化生產的傳統塑料。因此,發展降解劑方向,從政府資源到民間企業都應該得到支持。
  • 「生物酶」的降解真相:降解劑是不是渾水摸魚?
    PBAT一派認為,添加降解劑是渾水摸魚,降解劑並不能真的降解塑料,只是把塑料分解成肉眼看不見的東西。降解劑一派則認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成本太高,並且生產PLA要耗費糧食資源,而且很多地方的GDP也依賴於石化生產的傳統塑料。因此,發展降解劑方向,從政府資源到民間企業都應該得到支持。
  • 【基因智慧】重構自然界天然氮肥廠 合成生物技術有何妙招?
    那麼在我國面臨的形勢尤為嚴峻,已經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障礙。那麼鑑於此呢,我們國家也在調整如何能夠減少化肥的使用。&nbsp&nbsp&nbsp&nbsp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產和使用國,在佔世界7%的耕地上消耗了全世界30%以上的氮肥。
  • 乙醯輔酶A人工合成研究獲進展
    生物製造是我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避免與民爭糧是生物製造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乙醯輔酶A既是絕大多數生物製造產品的前體,又是細胞生命中能量與物質代謝的樞紐,在生命代謝網絡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 【求學求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所基因組工程與...
    中心將匯集基因工程學、遺傳學、醫學、細胞生物學、生物信息學、合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領域的諸多人才,組建研究團隊。研究將依託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及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等平臺展開,研究內容包括研發新型基因組工程的技術與方法、研發逆轉衰老及抗病毒等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基於機器學習與AI的精準醫療。
  • 深圳大學植物人工染色體設計與合成團隊2020年誠聘博士後
    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植物人工染色體設計與合成團隊(莫蓓莘教授、黃騰波教授、劉琳副教授、於宇助理教授),因科研工作需要,面向國內外誠聘5-6名博士後。研究內容:(1)建立鑑定植物著絲粒、端粒、複製原點等染色體組件的技術體系;(2)鑑定植物人工染色體關鍵組件;(3)鑑定轉座子和重複序列對染色體組件的貢獻;(4)建立基於酵母的植物人工染色體大片段合成體系;(5)研究表觀遺傳修飾調控在植物生長發育和逆境脅迫中的作用機制
  • 科學家合成出新型「超級酶」,降解塑料速度提升6倍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熱塑性塑料,用於製造飲料瓶、零售包裝、衣物或地毯等產品,在環境中自然分解需要數百年時間,現在,科學家們合成了一種新的「超級酶」,有望解決塑料垃圾難題。這種超級酶降解塑料的速度比此前發現的酶快了 6 倍,並有望在未來一兩年內用於塑料回收產業。這項研究由樸茨茅斯大學酶創新中心(CEI)主任約翰 · 麥基漢(John McGeehan)和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高級研究員格雷格 · 貝克漢姆(Gregg Beckham)共同領導,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綠色化學·綜述》生物催化微凝膠酶:合成,概念和新興應用
    它們的大表面積,出色的膠體穩定性,易於合成和後修飾催生了廣泛的應用。例如,微凝膠已用於防汙塗料,藥物和基因傳遞,生物傳感,組織工程,水淨化和植物葉面施肥。關於微凝膠合成,物理特性和應用的各個方面已在數篇優秀的評論中進行了討論。微凝膠由於其化學和機械穩定性,生物相容性,孔隙率以及實現高酶負載的能力而成為理想的酶載體。而且,通過連續聚合過程,微凝膠合成可大規模擴展。
  • 利用餐廚垃圾 可以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了
    記者在日前舉行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北京本農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有機物降解與資源化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暨揭牌啟動儀式上獲悉,首個利用餐廚廢物等廢棄碳源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PHA)的中試項目已建成。
  • 利用餐廚垃圾,可以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了
    來源:光明網圖集 記者在日前舉行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北京本農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有機物降解與資源化生物技術聯合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暨揭牌啟動儀式上獲悉,首個利用餐廚廢物等廢棄碳源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PHA)的中試項目已建成。
  •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 2020年博士後...
    合成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合成所」)成立於2017年12月,是深圳先進院第七個研究所,採用合成生物學的工程化設計理念,專注於人造生命元件、基因線路、生物器件、多細胞體系等的合成再造研究,旨在揭示生命本質和探索生命活動基本規律。合成所積極開展面向市場的、以產業化為導向的技術轉化,力求發展成為國際上具影響力的合成生物學研發基地與產業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