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Vs自營,輕資產的傷與重資產的痛

2020-11-25 和訊科技

但凡是網際網路模式創新的項目,不外乎是「平臺」和「自營」兩種模式(技術類除外)。顯然,對於在自營和重資產旋渦裡被折磨久了的人,對「平臺夢」的渴望可以說更加強烈。簡單來說,平臺就是雙向賦能、信息撮合或交易撮合的模式,而自營則是自建資產能力或服務能力的模式。顯然,在大部分的認知裡,平臺模式要性感得多,而自營模式就「太重」了。

但坦率地說,平臺不懂自營的「痛」,正如自營也不懂平臺的「傷」。應該說,這兩種模式各有其難以言說的「難」。只不過,平臺是先難後易,而自營是先易後難。

但從現實觀察角度來看,很多原本想要做平臺的項目,最後有些被迫轉向了自營,這是為什麼呢?背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什麼樣的情況下才適合做平臺?如果非要做自營,又如何避免掉進「規模越大越不賺錢」的規模化增長的陷阱?

中心化「企業」組織存在的必要性

為了回答以上問題,我們先討論一個理論問題,中心化的「企業」組織為什麼有必要存在?

樸素地說,企業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利潤最大化。但很多情況下,企業未必一定都是盈利的。因為但凡開門做生意,就一定會面臨各種不確定性,而需要支出的成本很多情況下卻又是確定性的。

因此,在行情好的時候,經營者們希望承擔固定支出,享受更多的剩餘收益。比如生意好做的時候,你希望給房東支付房租,給員工支付固定工資,給電力局支付電費,給網絡供應商支付網絡費用等等,總之經營者們願意承擔這些固定的支出。在這種情況下面,如果行情上漲,所有扣除這些固定支出之後剩餘的收益都是屬於股東的剩餘收益。

相反,在行情不好的時候,你希望所有的固定支出都是0,恨不得跟員工去商量:你們能不能不拿工資?如果你不拿工資,公司今年的整個營收的5%歸你們行不行?然後跟房東說,你能不能不拿我的固定房租?如果不拿固定房租,今年整個營收5%歸你。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應該說,企業經營中最主要的財務風險來自於固定成本的支出,企業經營中的規模效應(成本攤薄效應)的存在也是因為固定成本的存在。

那麼,是否存在一種企業?不存在任何固定成本?所有的供應商都股東化?企業是否可以消亡?市場主體是否可以原子化?由單個的自由職業者通過契約達成市場的交易?

很多人鼓吹,在區塊鏈時代,「企業」就要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的「自由職業者」之間通過網際網路或者區塊鏈建立一個協作網絡,從而共同完成某一項任務。讓每一個人都變成一個市場主體。這是一種理想。而現實是,很多時候人是害怕不確定性的,人和人之間的契約也很難窮盡所有的細節,人是不可能做到絕對理性的。所以,這種協作在面對複雜任務或者風險不確定性的「大工程」而非一項「簡單任務」時基本很難達成,所有並不是說有了區塊鏈能夠建立信任的通道,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就可以通過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自動達成。

顯然,當市場的自由交易行為面臨太多不確定性或者各種資源要素無法通過契約形式進行有效集成以實現一個複雜的「化學反應」過程從而得到市場所需要的產品或者服務,那麼就一定離不開一個中心化的「企業」來充當市場的「集成器」或者「反應器」。

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組織的存在是必需的。企業的價值在於將這些各種資源要素整合到一起,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交付能力,通過提供一定的產品或服務去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就是企業存在的表面價值。

有時候,企業整合的這些資源要素在面臨收益不確定性的時候,就需要為養住這些資源支付固定薪酬,從而維持穩定的供給。這種情況下,「企業」另外一個核心價值在於,對外承受不確定性,而對內保證相對確定性,並通過這種兜底建立一個穩定的內部協作機制。

平臺與自營:輕資產的傷與重資產的痛

其實我們在思考微觀層面的平臺模式或者自營模式時,也是類似的邏輯。

在每個領域,所有的創業者都有著一個「淘寶」或「滴滴」的夢想,誰都不想一上來就做「京東自營」的重資產模式。因為大家都知道平臺理論上有無限的延展性,平臺上有海量的供方,也可以有海量的需方。大家總想著平臺一旦走向良性運轉(供方和需方通過平臺實現撮合和匹配並形成信息閉環或者交易閉環),就可以坐收「平臺稅」了。所以,所有人都想去做平臺,不願意去做自營。因為自營是「重資產模式」,而平臺則是「輕資產模式」。自營模式下,需要對養住服務供給能力所需的資產成本進行兜底,而輕資產模式下,則無需承擔這些固定成本。

理論上來說,通過網際網路整合海量的「邊際供給」從而滿足海量的「邊際需求」這種「泛共享經濟」模式是非常美好的,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平臺搭建的價值在於不確定的供方和需方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匹配,但很多情況下,當交易雙方的決策無法通過平臺所提供的信息(如文字、圖片、視頻等)實現「前置性決策」時,平臺就無法像「天貓」那樣形成完整的交易閉環而只能形成信息閉環。在這種情況下,平臺所拓展的供方和需方對於彼此來說,具有「商機」的價值,並且這種價值還取決於供方豐富程度以及需方的流量。否則,任何一方的有效供給不足,都會削弱平臺對供方或需方的吸引力。

有時候,做平臺看上去很美,很性感,但實際上有很大的坑,後文會述及。如果不做平臺,那麼自營就是自己跳下去,養人、養資源,建立服務能力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平臺運營的關鍵在於保證「雙邊有效供給」和「邊際激勵」

站在平臺運營者的角度,平臺模式相當於是以「眾包」的方式去滿足客戶的需求,因為你無需自建服務能力。

但這種「眾包」模式看上去很輕鬆,很完美,但實際上在平臺發展初期會有很大挑戰。對於所有的雙邊平臺來說,本質上是一個「雙邊撬」的過程,並且,供給密度要超前於需求密度的發育才能保證平臺初期的用戶體驗。因為需求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的不確定性,需要靠足夠的供給總量來抹平時間差、空間差、技能差、價格差等各種差值,才能保證及時的匹配,從而維持保證用戶體驗。而對於供給方來說,為什麼要承受平臺發展初期需求密度不夠而導致的「僧多粥少」的局面呢?這就要求平臺進行雙邊補貼,維持住雙方的「邊際激勵」,從而把需求密度和供給密度打到某一個拐點,實現平臺的良性匹配。而這個過程將是一個很燒錢的過程,滴滴就是這麼燒起來的。

應該說,如果平臺運營者早期在燒錢拓展需方和供方時,如果沒有有意識地從區域、品類、密度等角度考慮匹配效率的話,那麼平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得忍受需求和供給錯配而帶來的用戶體驗不足以及持續燒錢的問題。但為了平臺的養成,你又不得不通過補貼或者保底收入等手段去託住需求端和供給端,從而確保雙邊的「有效供給」。抹平需求密度和供給密度在時間和空間維度的錯配並實現高效的匹配是雙邊平臺的核心價值。

以上命題特別值得所有雙邊平臺運營者深入思考和認知。圍繞有效供給以及由此決定的匹配效率制定運營策略,才可以提高花錢效率,實現有質量的增長,否則很容易趟坑,花冤枉錢。在這個過程中,即便有這種「雙邊有效供給」的意識也會燒很多錢(因為這是平臺養成的必經之路),而如果壓根就沒有這種意識,則燒的錢就更多了。

所以,做平臺應該摒棄流量思維,確保雙邊有效供給才是王道。無論供方和需方,對平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錢可以買來流量,但只有有效供給才能養得住流量,也才能轉化流量。

打造平臺應該具備的先天條件

通常來說,要在某個領域打造一個平臺,必須要符合幾個先天性的基本條件,才可以配合燒錢的打法養成:第一,市場容量足夠大;第二,存在海量的碎片化需求;第三,存在足夠量的與需求密度分布相匹配的資源和服務供給(如果是電商平臺則無需地理位置的匹配);第四,交易過程本身可以前置性決策從而形成在線的交易閉環;第五,平臺具備足夠的能力確保能夠持續維持「雙邊有效供給」,從而確保不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從而導致平臺的坍塌。

如果不符合這些條件,則很難有足夠的「風洞效應」吸引資本的進入,也無法維持資本的戰略耐受性,從而實現平臺養成的過程。

此外,在打造平臺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垂直定位的問題,有時候需要以終極思維考慮垂直平臺是否能夠成立。

重資產擴張,為什麼規模越大越容易虧損?

很多平臺,在「有效供給」錯配和無法形成交易閉環的情況下被迫轉向了自營,也就意味著被迫放棄了所謂「輕資產」模式而走向了「重資產」模式。這也解釋了過去幾年有些「共享經濟」(C2C,大家眼中真正意義的「共享經濟」)的項目最後要麼做不下去,要麼被迫轉向了自營的「租賃經濟」(B2C,分享經濟),核心原因在於真正意義上的分享經濟很多時候在早期階段很難解決「雙邊有效供給」的問題。當然,現實中更多的項目是,一開始就是從自營重資產模式切入的。

我們這裡所說的「重資產」是什麼?這個「重資產」大家不要把它簡單理解為有一棟樓、有個店面才叫重資產。

簡單來說,只要你的公司必須要承擔任何的固定支出,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泛義的重資產公司,哪怕你的公司不購買或者租賃任何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固定資產,只要你公司聘用員工,給員工發固定工資,繳納五險一金,你也已經是某種意義上的「重資產」了。

從這個層面理解重資產,有助於理解為什麼重資產規模擴張,規模越大越容易虧損。原因有兩點:第一,重資產擴張,意味著公司規模越大,無論營收規模增長如何,你的所有固定支出的成本都在線性增長;第二,任何重資產的企業,其產出都存在著「倒U型曲線」的規律,即你的人效、坪效、貨效,會隨著你的總面積、銷售額、SKU數量呈現出一個倒U型曲線的發展規律,早期會上升,而越過某個拐點之後反而下降。可以說這個規律適合於很多行業。本質上,這個規律其實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規模化與「反身性」:拒絕沒有質量的增長

可以說,任何重資產擴張的企業,在它規模化擴張的過程中都存在「反身性」規律,即規模擴大的過程本身隱藏著阻止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反向作用力!

原因在於,所有的規模化擴張的過程中都會存在以下兩種反向制約的力量:第一,很多企業的擴張本身面臨「規模-質量-成本」鐵三角律的約束,即要麼規模擴大以後質量下滑或者成本上升;第二,由於以上「倒U型曲線」規律的左右,很多重資產擴張的項目,資產規模越擴張,其平均資產利用率反而越低。

健康的狀態應該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但很多情況下,水加多了,面卻沒有跟上來,這個面就和稀了。所以,很多重資產擴張的項目,如果分子(訂單)沒有跟上分母(資產)擴張的速度,越擴張其綜合資產利用率反而越低,一旦跌破某個臨界點,虧損就是必然的。

更為可怕的是,很多重資產擴張的項目,其固定支出的成本在一定時期內受合約的影響具有剛性兌付的壓力,如果要強行調整,則又面臨著裝修成本、設備添置成本等沉沒成本以及違約成本、人員遣散成本等調整成本的壓力。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有重資產擴張的項目,如長租公寓、民宿、聯合辦公、共享單車、共享按摩椅、共享充電寶、共享健身房、口腔連鎖、醫美連鎖、美容院連鎖、餐飲連鎖、酒店連鎖、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智能售貨機、教培連鎖、便利店連鎖、菸酒連鎖、咖啡連鎖、茶飲連鎖、奶茶連鎖、輕餐飲連鎖、B2B自營供應鏈等類型的項目,其規模化擴張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重資產擴張之道:如何撬動有效增長?

所以,對於所有的重資產擴張的項目來說,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即增長不是數據的簡單疊加,而是要找到撬動「有效增長」的槓桿。

對於重資產擴張的項目,我認為應該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買手思維」。也就是說你要選擇好的產品、選擇好的點位、選擇好的客戶,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始終認為,一個優秀的經營者應該是一個自信的獨裁者,替消費者做選擇,而不要給消費者太多選擇。有時候過分地討好消費者,其實是給自己添麻煩。最後也終究不可能持續地服務好消費者。

第二,堅持有價值的擴張。不要去實現劣質的擴張,因為不考慮有效積累和有效供給的劣質的擴張不僅浪費錢,而且對於平臺的「雙邊有效供給」的積累毫無意義;很多時候在資本的驅動或者競爭所迫之下,我們被迫實現了沒有質量的數量擴張,所以導致很多的項目拿到了A輪融資,拿到了B輪融資,當他走到C輪的時候,發現走不下去了。要做有效的積累,別在錯誤的空間和時間賽跑,在錯誤的空間拼命擴張還不如以靜制動,要堅持做「正確」和「困難」的事。

第三,堅持「平利主義」。平利主義的意思不是說明明我現在有機會賺80%的毛利,我非得降到20%,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它代表了一種思維方式。即儘可能用最極致的性價比吸引更多的用戶來消費(不同的領域策略可能完全不同,絕不可刻舟求劍),從而增強用戶黏性,以對抗重資產擴張的增長陷阱,並通過這種規模效應對成本的攤薄進一步提高性價比,從而更進一步鎖住客戶。

什麼是平利主義?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應該儘可能在1000個人身上每人賺40塊,而不是在40個人身上每人賺1000塊。當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總體上來說,堅持平利主義對於大規模擴張的重資產項目來說更加容易抵禦擴張的風險。堅持平利主義的理念要求我們在短期內要克服虧損的恐懼,在長期內要摒住放肆的貪婪。

比如有人說「海底撈你學不會」,其實很簡單。海底撈是一個典型的重資產擴張的企業,那麼對於這樣的一個企業來說,他的最大的成本其實不是人力成本的增加。

一般人做生意的思維方式是,我們好不容易今年花幾百萬把店面盤下來,然後我們就拼命的去壓縮成本(首當其衝是人力成本),明明他要求8000塊的,我們壓到7000塊,明明這個樓面應該安排15個人的,我們只安排了12個人。

在人力成本這件事上砍成本,對於一個服務型企業來說可能是最愚蠢的做法。因為當你把人力成本砍了以後,你的服務品質就下降,服務品質下降,客流就下降(當然,並不是說你工資給足了,服務品質就自然上來了,管理才是根本)。

那麼海底撈應該怎麼幹?給夠你期望的工資,明明這個樓面只要15個人,我能安排20個人,我讓你每個人的工作量適中,從而能夠優雅地去服務好他的客戶,並且我的食材品質和味道本身也很好,高品質的服務和高品質的產品疊加的結果是,客流的增加以及相應的翻桌率的提升。

最後來看,雖然我的人力成本增加了20%或者30%,但是由於我的銷售額翻了1.5倍甚至是2倍,這樣算下來,我的人力成本不僅沒增加,反而下降了。很多時候,對於重資產擴張的項目來說,你不要拼命想著去做減法,而應該想著去做加法,怎麼樣去把你的服務和品質做好,怎麼樣去把你的固定成本,讓更多用戶和訂單來分攤,這個才是降低成本、對抗「重資產擴張陷阱」的根本所在。

第四,採用「中間市場定位」。讓你的客戶能夠以60%的成本享受高品質產品或服務的90%甚者100%的效果。這種定位通常可以最大程度地收割用戶,同時又能夠維持較高的品質和性價比,從而建立比較強的用戶黏性,以對衝重資產規模擴張的壓力,可以說小米手機就是這方面的經典案例。。

第五,努力打造品牌。品牌的形成是一個很好的抵消重資產規模化擴張而導致的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品牌的形成可以確保企業在品質方面的投入能夠得到溢價回報,可以建立持續的客戶黏性和復購率。可以說,品牌是企業的終極流量機制。但毫無疑問,品牌的養成首先得有高品質的支撐,否則,所有圍繞品牌建設所做的投入就是浪費。品牌的養成也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第六,打造數位化的組織運營支撐體系。對於今天的企業來說,一個連鎖化的重資產擴張的企業,如果沒有一套迅捷的數位化系統來支撐其營銷、運營、後臺經營分析等環節的日常工作,將很難保證對用戶的優質服務,也很難保證精細化、柔性化的管理優化和改進,從而也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做到「大象也能跳舞」。

結語

簡單總結一下以上整個邏輯鏈條:1、在整個社會分工中,很多時候你沒法以純粹契約的方式整合各項資源要素去實現一個完整的服務能力,所以組建一個必須承受固定支出的企業在所難免;2、即便是組建一個企業,也有平臺和自營兩種模式,平臺模式看上去「性感」,但其發展初期也容易趟坑(供需錯位導致的燒錢),並且在「有效供給錯位」和「無法實現線上決策和線上交易閉環」的情況下,有些平臺被迫轉向自營(這裡的自營是一種泛義上的自營);3、在自營的情況下,如果必須要重資產擴張,那麼由於固定成本以及「倒U型曲線」規律的存在,很容易出現規模越大越不賺錢的增長陷阱;4、因為重資產擴張容易掉進規模增長的陷阱,所以必須要克服盲目擴張的衝動,實現有質量的數量擴張。

話說回來,看完本文,貌似結論很悲觀:輕資產搞不得,重資產也搞不動,那還有出路嗎?雖然現實中有那麼多失敗案例,但也同樣也有很多的成功案例。以上的分析僅僅只是就事論事地探討一些策略和邏輯,很多企業的長期增長並不完全是靠一條曲線來支撐的,在保證階段性的增長之後,在動態的創新過程中,「第二曲線」乃至「第三曲線」會繼續推動企業的增長。但無論哪條增長曲線,從務實的角度來說,以上分析的邏輯都應該值得關注。務虛的角度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註:作者劉億舟,九軒資本合伙人。本文系 劉億舟 投稿投中網,並由編輯整理髮布,轉載需聯絡投中網或作者本人,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冉笑宇 )

相關焦點

  • 大悅城、紅星商業轉型輕資產模式 踐行阿基米德定律
    當土地資產和房地產物業升值趨穩的時候,資產升值對房地產企業經營業績的貢獻在減弱,如果土地或者房屋升值低於資金成本,持有資產反而會造成負的價值貢獻。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房地產企業通過調整戰略,從重資產模式轉向輕資產模式。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這是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家喻戶曉的一句名言。
  • 「輕資產」型高新企業貸款難成為阻礙企業創新發展的普遍性問題
    央廣網北京9月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連日來,國務院督查組在北京、天津、雲南等地調研發現,「輕資產」型高新企業貸款難成為阻礙企業創新發展的普遍性問題。劉柏呈:我們一開始找的天津的一些銀行,都是必須得有抵押物,就你的現金流、利潤再好,帳上有很多錢,那也不行,但高科技企業沒有更多的資產可做抵押。成立25年,一直以輕資產重研發創新在業界享有很好口碑的昆明塔迪蘭電信設備有限公司也遇到了同樣的難題。副總經理張燕青向督查組反映,由於貸不了款,企業創新研發和業務拓展所需的資金壓力越來越大。
  • 得益於輕資產模式,嘀嗒順風車實現飛輪效應,進入自驅式增長
    發展了六年之久的嘀嗒出行開啟了赴港上市之路,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掛牌上市,嘀嗒出行主營順風車和計程車兩大業務,與其他移動出行平臺不同,嘀嗒出行有著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嘀嗒出行招股書中提到,其商業模式「有著巨大的網絡效應,推動了不斷壯大及參與度與日俱增的用戶群,並增加了用戶粘性」。
  • 首個央企海工資產平臺籌劃中
    經濟觀察報記者獲悉,一家正在籌備當中的資產整合平臺,將專門用來解決上述難題。這不是國資委第一次打算利用產融結合的手段幫助實體經濟渡過難關。其實,國資委擬設立海工裝備資產整合平臺的想法,早在2018年7月國資委年中會議時就已露出端倪。當時會議要求,2018年下半年要「推動國有資本進一步向符合國家戰略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以擁有優勢主業的企業為主導,打造新能源汽車、北鬥產業、大型郵輪、工業網際網路等協同發展平臺,持續推動煤炭、鋼鐵、海工裝備、環保等領域資產整合」。
  • 準則對非衍生金融資產分類、重分類的問題及建議
    2 金融資產重分類及會計處理的影響   2.1 準則相關規定   a、企業在初始確認時將某金融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後 ,不能重分類為其他類金融資產, 其他類金融資產也不能重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
  • 大量優質資產無法證券化 關鍵在於基礎資產的特徵識別和風險定價
    目前,國內存在多個資產證券化發行交易平臺,已經形成多個渠道互補、多產品交織的態勢。具體來說,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在監管規定平臺發行的資產證券化產品(通常稱為公募ABS產品),包括三種類型,即銀行間市場發行信貸資產證券化(信託做SPV),交易所發行的企業資產證券化(券商基金資管計劃做SPV)、銀行間市場發行的資產支持票據ABN(雖不強制SPV,但多選信託作為載體)。
  • 池化融資平臺 盤活企業流動資產
    探尋「去槓桿」最佳途徑  「浙商銀行通過建立湧金票據池、出口(應收帳款)池、資產池,有效解決了這個難題。」徐仁豔表示,浙商銀行不是簡單為企業提供貸款,而是建設池化融資平臺,為企業提供流動性服務,有效盤活企業的流動資產,減少資金佔壓,進而減少外部融資,降低融資成本。
  • 小熊U租創始人、CEO胡祚雄:教育培訓是最需要輕資產化運營的行業之一
    達晨總裁肖冰(右)、副總裁傅忠紅(左)、小熊U租創始人胡祚雄(中間)合影  作為達晨投資重點企業,小熊U租創始人、CEO胡祚雄受邀參加,並發表題為「智慧辦公助力教育產業走出重資產『困局』」的演講,就智慧辦公如何與教育產業融合,協同發展,構建新的商業發展模式,促進教育產業迎接一個全新的時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 社區化NFT資產去中心化交易平臺——MEMEI
    MEMEI介紹MEMEI是Memeswap平臺的權益通證,Memeswap是由MEME自治社區發起的NFT資產去中心化交易平臺。MEME項目融合了DeFi和加密收藏品中的一些最令人興奮的創新,MEME的市值最高達到了幾千萬美元,如今MEME的團隊又開闢了新的領域——NFT資產交易平臺。
  • 區塊鏈+物聯網,萬向區塊鏈打造國內首個「生物資產金融服務平臺」
    牛隻戴上了"區塊鏈防拆項圈"該設備基於由萬向區塊鏈和摩聯科技共同打造的PlatONE+BoAT物聯網數據賦能平臺這正是萬向區塊鏈生物資產金融服務平臺的最新"戰果"——在國內首次成功將區塊鏈模組植入生物資產監管物聯網設備
  • 聊聊ABS的投資、回報與風險——資產證券化系列下篇
    銀行自營ABS投資相關規定:投資範圍方面,由於資金屬性不同,相對於銀行理財,現階段對商業自營資金投資ABS的範圍限制較小。關於商業自營資金投資範圍主要在《商業銀行法》第43條做出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託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可以看出,自營資金投資ABS無明確負面範圍限制。
  • HUGECOIN(巨幣):一個值得信賴的數字資產交易所
    據悉,huge coin創新數字資產交易生態創造者, 是全球大型癿創新性數字資產合約交易平臺,於2018年6月 於馬爾他共和國成立,幵在新加坡、菲律賓等地設立辦公室。,致力打造世界級交易平臺,目前官網Huge Coin已上線開放。與同類平臺對比,這六個理由讓很多投資者將Huge Coin作為首選交易平臺:
  • 面板行業深度報告:重資產是護城河,龍頭有望迎來戴維斯雙擊
    上一大章節我們針對面板行業的商業模式進行了「重資產能否形成護城河」的討論, 本章我們希望通過尋找重資產類周期成長龍頭,通過其成長復盤,與京東方作一些 商業模式、成長歸因的對比。試圖釐清重資產本身能否形成護城河?而在不同的商 業模式中,重資產在企業成長成功壯大的過程中,又扮演著什麼角色?2.1. 重資產的中遊製造業龍頭的篩選我們希望找到可比的重資產龍頭。
  • 中國一重(601106.SH):子公司擬將51臺閒置工具機設備資產出售給一重...
    格隆匯 12 月 1日丨中國一重(601106,股吧)(601106.SH)公布,公司全資子公司一重集團(黑龍江)重工有限公司(一重重工)擬向公司控股股東——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一重集團)出售部分資產,並構成關聯交易。
  • 2020年上半年商業地產資產證券化總結和模式探討
    在此背景下,中國的地產企業要想大規模拓展商業物業,須將輕資產和多元化結合。目前中國城市化正在進入下半場,城市發展模式和房企盈利模式全面轉變。從「產銷模式」到「資管模式」轉變,從「買地造房賣房」向「資產整合優化運營」轉變。與傳統的開發商銷售模式不同,資產管理的獲利模式在於持有過程中,通過對資產運營的提升獲取資產增值和持續性收入。
  • 連線創始人|小熊U租胡祚雄:與京東模式「看對眼」 自營自建IT租賃...
    小熊U租想幫助解決企業IT採購資金佔用大、資產管理困難、技術服務響應慢、辦公設備效率低下、IT資產閒置等問題。小熊U租是京東唯一三連投非上市企業。從A輪開始,雙方已在流量導入、供應鏈、物流配送等方面展開合作。近期小熊U租完成數億元人民幣的D1輪融資,由老股東京東集團領投,達晨財智跟投。
  • Vtoken旨在打造一個安全穩定、透明、公正的全球化數字資產交易平臺
    中心化交易所會發生用戶資產安全隱患,黑客盜幣、用戶丟幣、交易所監守自盜、數據造假、偽造數據、聯合坐莊等等。這些問題都嚴重損害了用戶的利益,很多人早已對此詬病不已。一句話,使用中心化交易所,你的資產隨時存在安全隱患,隨時不翼而飛。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技術,最後卻用中心化的關鍵環節去連接去中心化技術和應用,這是非常關鍵的障礙,是不可接受的,投資人希望有一種新的技術來解決當前行業的痛點問題。
  • 明源雲空間攜手戴德梁行助力渝系國企共論存量資產盤活之道
    上至國資委直管央企,下至地方區域國企及平臺公司,存量資產管理業務已然成為企業發展重要的第二曲線,存量運營與資產盤活能力更是成為眾多國企「十四五」規劃中的重要發力點。當前正處於「十三五」收官的關鍵時期,盤活存量不僅是順應中國城市發展的需求,更是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特別是對於坐擁存量價值金礦的國企而言,如何盤活存量資產,激活存量「隱形財富」?
  • 大族雷射:出售資產
    大族雷射:出售資產 時間:2020年09月17日 18:50:54&nbsp中財網 原標題:大族雷射:關於出售資產的公告3、上述交易不構成關聯交易,亦不構成《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規定的重大資產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