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實習記者 林漢垚)訊,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各行各業均受到不小的衝擊,信託業也在所難免。為了降低疫情的衝擊,信託公司紛紛調動資源,積極探索線上服務、發力金融科技(FinTech),信託公司的轉型步入快車道。
信託最新研報顯示,為拓展線上服務,目前已有多家信託公司推出自家APP,APP在收集客戶數據、跟蹤客戶投資習慣、構建精細的客戶畫像等方面發揮作用。但短期內數據沉澱不足,對產品研發的支撐能力還有待觀察,傳統渠道仍是主流。
2019全年數據顯示,資產證券化市場規模繼續快速發展,全年發行各類產品23439.41億元,同比增長17%;年末存量為41961.19億元,同比增長36%。但云南信託研究發展部總經理王和俊表示,大量可交易或者可證券化的資產無法進行相應的資產證券化操作,最大的原因是無法對基礎資產進行特徵識別和風險定價,而這正是阻礙個人消費資產和中小微企業貸款資產爆發的根本原因。
APP短期對產品研發支撐能力待觀察 傳統渠道仍是主流
據了解,目前已有多家信託公司相繼推出自家APP。疫情期間,信託公司利用網際網路和行動裝置為客戶提供線上服務,簡化業務流程,優化產品界面,改善用戶體驗。同時,信託制度的靈活性也賦予APP更多「玩法」,從拓展服務場景來看,信託可通過藉助APP實現家族信託基於數據的線上化、實時化、智慧化管理,提供聯通資產方、資金方、增信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多元節點的智慧信託服務。
用益信託研究員喻智曾表示「APP建設是信託公司發力金融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託公司實現客戶信息收集和精準營銷的一個埠。一是信託產品多為私募,不能公開發行,而APP具備相對保密性,可以較好的滿足監管的要求。二是從用戶體驗來看,開發一款好的APP有助於提升客戶體驗,提升效率。」
據財聯社記者了解,目前通過信託財富APP等方式可以完成預約、雙錄、認購、打款等操作,初次購買信託產品的人員,也無需現場面籤。信託公司財富募集等業務環節數位化程度較高,在疫情期間,所受影響較小。但是喻智也表示,「APP在收集客戶數據、跟蹤客戶投資習慣、構建精細的客戶畫像等方面發揮作用。但短期內數據沉澱不足,對產品研發的支撐能力還有待觀察,傳統渠道仍是主流。」
針對目前所存在的問題,《發展規劃》指出,未來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與網際網路資源做強線上服務,豐富完善金融產品和業務模式,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線上金融服務。進一步發揮線下資源優勢,構築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經營發展模式,加快制定線上線下渠道布局規劃和全渠道服務實施方案,實現電子渠道與實體網點、自助設備等的信息共享和服務整合,增強交叉營銷、跨渠道服務水平,解決線上線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同時,《發展規劃》也指出,要探索相對成熟的人工智慧技術在資產管理、授信融資、客戶服務、精準營銷、身份識別、風險防控等領域的應用路徑和方法。金融科技即將步入「深水區」, 百萬億資管市場或將成為金融科技下半場的「大生意」。
資產證券化發展迅速
雲南信託近日研報指出,2019年資產證券化市場規模繼續快速發展,全年發行各類產品23439.41億元,同比增長17%;年末存量為41961.19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信貸ABS發行9634.59億元,同比增長3%。企業ABS發行10917.46億元,同比增長15%,佔發行總量的47%。ABN發行2887.36億元,同比增長129%,佔發行總量的12%。
目前,國內存在多個資產證券化發行交易平臺,已經形成多個渠道互補、多產品交織的態勢。具體來說,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在監管規定平臺發行的資產證券化產品(通常稱為公募ABS產品),包括三種類型,即銀行間市場發行信貸資產證券化(信託做SPV),交易所發行的企業資產證券化(券商基金資管計劃做SPV)、銀行間市場發行的資產支持票據ABN(雖不強制SPV,但多選信託作為載體)。公募ABS業務目前已較為常態,信託、券商和基金公司均在大力開展。二是準資產證券化(多成為私募資產證券化)產品,即大致遵循了前述資產證券化的流程要求,但省卻了少量非核心環節,並通過私募的方式進行發行,最終達到了監管規定平臺發行效果,實現了發起主體資產真實出售和資產出表的要求。
大量潛在優質資產無法進行證券化
雲南信託研究報告也指出,受國內金融抑制和客觀經濟信息不對稱制約,金融服務深化和覆蓋遠不能滿足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需求,典型的如廣大的個人消費貸款需求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遠遠處於金融服務提供稀缺階段。
實際上,我國金融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衡,個人金融和中小企業金融供給猶為不足,相較於發達國家成熟的金融體系,中國消費金融領域和小微企業金融領域仍是尚未被撬動的巨大藍海。個人金融方面,根據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金融機構個人消費貸款餘額為37.79萬億元,同比增長19.90%,但從中美居民消費支出佔GDP比重衡量(39%/69%),未來空間仍然廣闊;中小企業金融方面,2018年應收帳款淨額規模超過14.3萬億元,由信息技術進步推動的供應鏈金融展現出了迅速發展的態勢,到2020年將會超過20萬億元的規模。
個人消費貸款和中小微企業貸款資產具備分散、現金流可測等多個利於資產證券化的特徵,而實際情況是,上述個人和小微企業貸款資產嚴重不足,繼而能夠進行資產證券化操作的基礎資產數量也嚴重不足。2019年數據顯示,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中,個人消費貸款僅為260.44億元,佔比僅為3%;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中,小額貸款為1174.64億元,佔比為11%。相比較消費金融和小微企業金融幾十萬億元的市場規模,進行了ABS操作的基礎資產非常少,大部分的都是尚未能進行交易的潛在優質資產。
雲南信託研究發展部總經理王和俊表示,大量可交易或者可證券化的資產無法進行相應的資產證券化操作,最大的原因是無法對基礎資產進行特徵識別和風險定價,而這才是阻礙個人消費資產和中小微企業貸款資產爆發的根本原因。基於pre-abs的業務拓展思路,開展資產證券化的機構實際上應該沿著資產證券化業務鏈條向上遊延伸,以求更早介入基礎資產的形成,如此方能把握基礎資產,從而獲得開展該類業務不同於其他機構的核心優勢。
金融科技有望成為突破點
部分信託公司已經搭建起以數據和科技運營為中心的數據化金融資產管理平臺,並以數據積累開展風險定價,繼而不斷發掘和證券化各類基礎資產。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基礎數據積累的提高,基於數據和科技運營為基礎的個人消費(如3C分期、白領租房、發薪日貸款、農業貸款等)和小微企業貸款(如圍繞核心企業供應鏈上下遊的小微企業貸款)已經逐漸成型。通過業已構建起來的信息系統、不斷積累的基礎數據和逐漸培育的風險定價能力,部分機構已經塑造了抓住基礎資產的核心能力。
資產證券化業務同質化競爭態勢明顯,各機構之間主要是基於費率的高低、操作效率的快慢來競爭業務,並未構築自身的業務核心競爭力。作為信託公司,急需改變資產、資金在外,兩頭無一端可以把握的尷尬現狀。在目前市場資金面較為寬鬆的狀態下,能夠前端和深入把握基礎資產,甚至能夠提供一些市場稀缺的基礎資產,將會是信託公司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的較優路徑選擇。塑造基於數據和科技金融為核心優勢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模式,需要信託公司打造自動決策、信用審核、放款、清分及扣款系統,需要信託公司掌握個人消費貸款客戶的各類徵信數據和圍繞核心企業的小微企業各類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數據,並以此來掌握基礎資產運行情況,並最終將在信託端形成的上述稀缺資產進展證券化操作。
雲南信託研報指出,圍繞數據和科技金融提供ABS全鏈條服務是未來趨勢,具體而言,有如下三種業務模式可供選擇:
1. PRE-ABS模式
顧名思義,PRE-ABS業務模式的核心就是在基礎資產形成階段就開始介入,提供資金以便基礎資產逐步形成,一方面可以主動把握基礎資產,另一方面可以更早了解基礎資產和設計基礎資產載體結構,這些都能夠使得將來順暢的對基礎資產進行證券化操作以及獲得項目的絕對主導權。針對信託公司而言,可以將公司開展的消費金融業務和在線供應鏈金融業務過程中在信託端形成基礎資產及早留下證券化操作的空間和路徑架設,讓資產證券化業務部門手握公司獨有之優質基礎資產,並能夠給出基於數據和運營實際的風險定價,將會在ABS市場中佔據獨有地位。
2. ABS夾層投資模式
基礎資產形成之後,將會對資產證券化產品進行分級、定價和評級,優先檔利率較低、評級較高、安全性較好,適合銀行、保險等大機構資金,劣後級別一般發起人會自持,而中間級收益率相對較高、評級尚可、完全性有保障,那麼,信託公司作為基礎資產的發起人、發行人之外,基於對基礎資產的認可,也可以以自營資金或者信託資金投資中間級,為自身和客戶帶來穩健的收益。
3. ABS資本中介模式
以各類貸款資產形成了基礎資產之後,在發行過程中,或者存量ABS短期盤活或者轉讓過程中,均有中間短期接盤的需求。信託公司如果基於數據和科技運營發掘並證券化了基礎資產,那麼,對基礎資產的情況就非常了解,對風險的把握也有實質的認識。因此,針對經歷完整貸款周期、累計了數據,並有良好表現紀錄的基礎資產對應ABS產品,信託公司可以以自有資金進行短期持有,開展資本中介業務,以促進產品的流動性或者給予發行留足時間,最終擇機通過多元渠道,轉售給其他機構投資人,獲得息差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