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1)-(5)就是一個完整的「接化發」過程,下面藍色文字對這個過程進行了細節描述,若讀者不願深究,可以直接跳過。
假設有一個自由落體的重物,落到了一個彈簧上,接觸的一瞬間我們稱之為「接」,其要義在於判斷重物運動方向,預判並找準著力點,如圖(1)。接觸彈簧後,重物繼續向下,彈簧被壓縮,進而產生彈力F。此時,重物受到的合力等於重力G減去彈力F。隨著彈力F逐漸增大,合力逐漸減小,故其加速度逐漸減小。但只要加速度不為零,速度仍然是增加的,只是增加得越來越慢了。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彈力F恰好等於重力G,此時合力為0,加速度為0,物體的速度達到最大值,如圖(2)。隨著重物繼續向下,彈簧壓縮得更厲害,產生的彈力F超過了重力G,此時合力就向上了,加速度隨即反方向向上,此時物體開始減速,直至速度減為0,此時彈簧彈力最大,向上的合力最大,向上的加速度達到最大,如圖(3)。至此,重物的衝擊作用完全「化解」了。但這個時候,合力和加速度都是向上的,所以物體開始向上運動,也就是被「反彈」,直至彈力和重力再次達到平衡,向上的速度達到最大,如圖(4)。繼續往上運動,物體最終脫離彈簧,被反方向彈了回去,如圖(5)。從(3)到(5)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發」。從能量的角度來解釋,這個過程其實很簡單,「化」的過程,其實是重物的動能轉化為彈簧的彈性勢能,「發」的過程,其實是彈簧的彈性勢能再轉換為動能的過程。玄幻地說,就是傳說中的「借力打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現實生活中,「接化發」最頻繁的地方,大概不是武林,而是球場,籃球足球排球各種球莫不如此。在球體反彈的過程中,球體內部的高壓空氣起到了和彈簧類似的作用。
(視頻來源於網絡)
而對工程技術而言,其實研究得更普遍的只是「接化」的問題,我們概括為抗衝擊吸能問題,這個問題和「接化發」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不希望「發」,而是希望衝擊載荷直接「化」掉完事。比如說飛機著陸時,起落架承受了巨大衝擊能量,我們只希望將這個能量「化」掉——如果再「發」一下,乘客和飛行員的心臟大概受不了。再比如說,汽車的結構,在遭受正面碰撞時,並不是車頭越完好車的安全性就越高。如果車頭又硬又剛,撞車後沒有緩衝,衝擊直接傳到人體——人掛了,車再完好有什麼用呢?所以,好的車頭是該撞癟的時候一定要撞癟,只有撞變形了才能吸收「化解」衝擊能量,工程師所尋求的最優設計,就是讓車頭儘可能的「癟」,但同時優化傳力路徑,儘可能保證駕駛室的生存空間。(視頻來源於網絡)
此外,車頭將衝擊「化」了之後,我們也不希望它再「發」一下,這樣會造成二次傷害。
那麼「發」和「不發」的區別在哪呢?讓我們再回到最開始的彈簧問題,如果我們的彈簧直接讓重物衝壞了,恢復不了了,那麼它也就發不了了。用力學術語來解釋,就是產生了不可逆的非線性變形,產生了耗散能。這個耗散能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形象地理解為「摩擦生熱」——假如你不怕疼,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衝擊一下你的辦公桌,你大概可以把辦公桌向前衝擊一小段距離,你的動能跑哪裡去了?轉化為辦公桌和地面摩擦產生的熱量了。熱量散失到環境中是是不可逆的,所以桌子也不會再回到原地。飛機起落架之所以「不發」,是因為它採用了油氣減震器,大概原理是油受到劇烈壓縮後急速通過小孔,這個過程「摩擦」產生了巨大熱量,衝擊的動能轉換為了耗散能。汽車撞癟後之所以「不發」,是因為其金屬材料產生了我們說的不可逆的非線性變形,我們可以理解為材料內部原子發生了和「摩擦生熱」一樣的過程——同樣將動能轉化為了耗散能,這樣人體受到的衝擊就大大減輕,才有可能存活下來。顯然,和航空、汽車等技術密集型產業比起來,武學還是技高一籌、更進一步,因為這裡「發」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既然要「發」,就要求我們的彈簧「撞不壞」。以手臂為例,其承力主要由「骨骼+肌肉」系統完成,骨骼我們可以近似為剛性的,所以「接化發」主要靠肌肉完成。如果我們把肌肉近似為彈簧,那麼「接化發」的能力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行程長短和力的大小。為了說得更明確,我們還是藉助一張圖來說明:
如上圖所示,彈簧受拉伸後,在其彈性範圍內(也就是說沒拉壞以前),其彈力和行程成正比,這就是著名的胡克定律。而力和行程圍成的面積,就是存儲到彈簧裡的彈性勢能。顯然:顯然,對人體而言,一個砂鍋大的拳頭砸過來,我們「接化發」的行程受到了人體身高、臂展等尺寸的限制,不可能無限增加,所以必須增加肌肉的發力。所以,「接化發」這種絕世武功是合理的、是可以用物理原理解釋的。但問題在於,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化發」。
(圖片來源於網絡)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