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現代化的建築變成廢墟,又被人們非法佔據,這樣的光景總是讓人懷疑文明是否在崩潰。」
圍獵開始
看到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美國和歐洲開始了自己的警覺,美國和歐洲開始了自己的圍獵行動,他們一步一步地把日本引入了自己的包圍圈。
對於歐美來說,日本的經濟奇蹟顯然對自身來說是一種刺激,尤其是對於歐洲來說,日本的情況和自己是如此的相似,不管是目標還是現實需要,歐洲和日本都非常相似,如今歐洲還在自己的重建之路上步履蹣跚,而日本卻是一飛沖天,歐洲覺得這是一種莫大的諷刺,這一下摧毀日本的機會到來了,歐洲異常有動力去摧毀日本。

因為歐洲和日本在商品經濟上處於一種相互競爭的關係,歐洲製造還是日本製造成為了當時最大的競爭,所以,對於歐洲人來說,看到日本從巔峰跌落,摧毀掉日本的一切,歐洲人會非常樂意看到這個局面,歐洲人不想再看到日本的風生水起下去了。一場對於日本的圍剿開始了。
那麼是不是說廣場協議籤署之後,日本就徹底從巔峰跌落呢?日本就徹底一無所得,徹底潰敗呢?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在最開始的時候,日本不但沒有失去什麼,反而是所有日本人都是獲得了一些利益的,因為廣場協議的籤署之後,日元的瘋狂升值,讓日本的泡沫經濟進入到了那個著名的瘋狂時刻,基本所有的日本人都沉浸在了盆滿缽滿的狂熱之中,基本上所有的日本人都變成了相對富裕的中產階級,所有人的腰包裡都非常鼓,那麼是什麼讓這一切急轉直下,把日本推向了萬劫不復呢?

那就是在這種泡沫經濟之中日本的根基正在瓦解。這其中的經濟學原理非常複雜,我們在這裡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視角來看待這場大圍獵。
萬劫不復
對於日本來說,籤署了廣場協議之後,日元非常迅速地升值,股票開始了夢幻一樣的暴漲,這就造成了土地價格也跟著翻著跟頭的上漲?每一個人都陷入到了一夜暴富的癲狂狀態,「福兮禍之所伏」,在這一片瘋狂背後,日本馬上就要迎來末日一般的經濟災難了。

因為非常快速的升值和股票的瘋狂暴漲撕裂了日本原有各個行業中各大堡壘的秩序,各個大公司變得體積異常龐大,每家公司的帳戶上都有一串天文數字,而那些小公司因為自己的原有資本不夠,造成了吸金能力不足。這樣一來,這些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差距就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得不接受大公司的壓榨,原本堡壘式的可以維持的上下級關係一下子被摧毀了,徹底惡化了,這種經濟上的暴漲撕裂了堡壘內部的等級關係,改變了原本固定的關係,這也是堡壘式結構的命門所在,那就是形勢的變化。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固化是日本原有堡壘結構的最好土壤,也是堡壘式結構最喜歡的結構,只要外部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看似固若金湯,不可摧毀的堡壘的根基就會發生動搖。這一紙廣場協議就好像是一場巨大的地震,讓所有固若金湯,根系龐大的大企業全部從地上飛了起來,小企業和大企業的距離越來越遠,原有的上下級結構徹底被摧毀了,之後的連鎖反應就是股票和土地價格歇斯底裡一樣的上漲。

這一切造成的最直接結果,就是日本這個原來的工廠型國家,願意從事工作生產的日本人失去了原有的生活秩序,開始瘋狂地沉迷在炒樓和炒股之中。股票和土地雖然可以快速地提供資本上的膨脹和增值,但是日本沒有能夠保護這些資本膨脹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什麼,就是最重要,但是日本最缺少的軍事能力。日本如同懷揣著寶物在鬧市之中的孩童,日本的災難馬上就要來了。
亦能覆舟
我們要了解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資本究竟是什麼?用最直觀的比喻就是資本就像是水一樣,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資本並不能單純地認為是罪惡的洪水猛獸,因為資本對於企業就像是汽油對於汽車一樣,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本支撐,任何的企業都沒有辦法運轉起來,這是一個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所以說資本是一種客觀的,必要的存在,沒有善惡的標準。但是如果濫用資本,或者無視資本的毫無秩序的增長,讓資本成為一隻衝進瓷器店裡的公牛,那麼就會釀成一場巨大的災難。

最可怕的就是當擁有著巨大的資本之後,自己沒有和資本相匹配的保護能力的話,那就是更大的災難,顯然當時的日本恰恰就是缺少這種能力,美國和歐洲顯然早就算計到了日本的這個局限性。資本如同水流,資本本來沒有任何形狀或者方向,但是資本需要一種事件或者一個方向來運作,資本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所以這就造成了,也許在之前一天的資本可以讓整個日本一夜暴富,陷入到一種癲狂,可是後一天,一夜之間,這些資本就會如同一場巨大的洪水席捲整個日本,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個局面呢?

因為資本並不是穩定的東西,資本的不穩定最大的體現在了傾向性上,昨天資本還像是魚群一樣瘋狂地湧入了日本,在日本的股票和土地像是坐上了雲端列車,開始瘋狂地在雲端高層轉悠,看似為日本提供了無窮的原動力,可是第二天就可以灰飛煙滅,日本什麼也得不到,導致了日本土地和股票的崩盤。
日本無法阻止廣場協議的籤署,也無法阻止美國人的迅速變臉,日本的瘋狂之旅就要終結了。
參考資料:《戰後日本經濟史》《冷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