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怡:諾貝爾獎的故事

2020-09-03 新三界公號

原題

諾貝爾獎的故事

作者 :葉秋怡


1985年6月至1989年底,我在慕尼黑工業大學物理系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研究所的大樓位於慕尼黑郊區的加興鎮北面,裡面有兩大類研究所:實驗物理研究所(名稱以E打頭)和理論物理研究所(名稱以T打頭)。我所在的研究所是E16,即第16實驗物理研究所,正式名稱是固體物理實驗研究所。


E16的研究主題是半導體材料中的表面量子束縛效應(簡稱二維電子氣),這是自1965年以來半導體學術界的熱門課題。研究所主任是弗瑞德裡克·考赫(Frederick Koch)正教授,德裔美國人。在他的帶領下,E16裡的學術氣氛濃厚,作風平等民主,相互之間都用暱稱相稱,即使對老闆考赫教授,大家也直呼其暱稱:弗瑞德。


克勞斯·馮·克裡欽(Klaus von Klitzing)自1980年起到E16擔任副教授,在E16工作了五年,直到1985年春天才離開,到斯圖加特的馬克斯·普朗克固體物理研究所(簡稱馬普所)擔任所長。


我在那年6月下旬剛到E16時,被暫時安排在克裡欽以前的辦公室裡,辦公桌下還留著幾箱他的物品,尚待搬走。


10月下旬,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1985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授予克裡欽 !E16研究所上下一片歡呼。諾貝爾獎慶祝會將在斯圖加特的馬普所舉行,克裡欽邀請E16的全體人員參加。


那天中午,大家分乘幾輛小車,驅車前往斯圖加特。我與三位博士生同車,他們已在E16工作一年多,與克裡欽很熟。一路上他們興奮地談論著諾貝爾獎。談論著克裡欽。他們直呼他的暱稱:克勞斯。我來E16才三個多月,從未見過克裡欽,但是從博士生們由衷的興奮中可以想像出他們與克裡欽的關係融洽。汽車裡的收音機不停地播放著新聞,每逢報導克裡欽獲得諾貝爾獎的新聞時,就放大音量,一遍又一遍地聽得津津有味。


下午四點左右我們到達馬普所,同車的博士生們四下散開,去找朋友熟人聊天。E16與馬普所經常進行學術交流,自克裡欽擔任馬普所長後,關係更是密切。E16從馬普所得到優質測試樣品,博士生們經常到馬普所做測試,那裡的設備比E16高級。有時馬普所的人也來E16參加學術討論。我在馬普所裡遇到來自上海技術物理所的劉君,當年我們曾在同一碩士班裡聽課,如今他在卡鐸納(Manuel Cardona)教授指導下攻讀博士。


馬普所裡一反往常嚴肅安靜的氣氛,熱鬧非常,走廊裡人來人往,個個臉上都掛著笑容,一片喜氣洋洋。歷史上,德國物理學家曾經多次獲諾貝爾物理獎,上一次德國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獎是在1963年,時隔22年,德國物理學家克裡欽單獨一人獲諾貝爾物理全獎。這不僅是馬普所的驕傲,而且是整個德國物理學界的驕傲。


圖1:1985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克勞斯·馮·克裡欽


馬普所的大食堂提供免費晚餐,而且開放了食堂的所有櫥櫃,大家可以任意享用裡面的甜點和飲料。晚餐後,諾貝爾獎慶祝會就在馬普所大食堂裡召開,餐桌被挪開,留出中間一塊空地作為主席臺。我與E16的同事們早早地佔了好位置,坐在主席臺邊上的第一排。那天有電視臺來直播諾貝爾獎慶祝會的實況。後來,博士生密歇爾的太太告訴我,她在那天慶祝會的現場直播電視上看到我。


克裡欽在1972年在維爾茨堡大學完成博士論文。那天他也邀請了他的博士導師-戈特弗裡德·蘭德維爾(Gottfried Landwehr)教授前來參加諾獎慶祝會。慶祝會開始後,輪到克裡欽發表演講,只見他拿了一把大傘走到主席臺中央,把坐在觀眾席裡的蘭德維爾教授也請上主席臺。


演講中,克裡欽站在導師的身後,撐開那把大傘,遮在他與導師頭上,他原地踏著步,形象地說,多年來導師就像這把大傘那樣,庇護著他一步一步地前進。克裡欽幽默的演講,引起在場觀眾們的陣陣笑聲。坐在我身邊的E16同事悄悄告訴我,有一陣子克裡欽與蘭德維爾教授不和,他特地借這次演講的機會表達對導師的尊重。


1985年11月,克裡欽全家要搬到斯圖加特去了。物理系組織了燭光歡送晚會,到克裡欽家裡向他告別,我們E16當然傾巢出席。克裡欽在E16工作期間,住在加興鄰近的伊斯馬寧鎮上。那天傍晚我們來到他家時,克裡欽已經準備好德國香檳酒和小吃,招待物理系的教授們和E16的同事們。


大家聚在他家後院裡,手持香檳,就著燭光聊天。教授們開始調侃起諾貝爾獎:說獲獎者怎麼花那筆諾貝爾獎的獎金,愛因斯坦拿了諾貝爾獎是為了與妻子離婚,這次克裡欽拿到諾貝爾獎,可以在斯圖加特買幢大房子了。


向來幽默風趣的考赫教授說起,他有幾位學術同行如今非常懊惱,他們早在克裡欽之前就看到了量子霍爾效應,可惜沒加分析,錯失諾貝爾獎,後悔不已。


圖2:在燭光歡送晚會上E16的合影。前排左起:艾迪(E16工人),考赫教授,克裡欽教授,阿布希特勒教授(E16教授)。後排是E16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們


考赫教授所說的確有其事。雖然實驗觀察量子霍爾效應不容易,需要低溫和強磁場。然而,在我們所研究的二維電子氣領域裡,低溫強磁場是常規的測試手段。E16就有超低溫強磁體,在液氦溫度下(4.2K)磁場強度可達12特斯拉,主要用於觀察在低溫強磁場下二維電子氣傳輸出現的振蕩,稱為:舒勃尼科夫-德哈斯(Shubnikov–de Haas)效應,簡稱SdH效應。而量子霍爾效應的測試條件和樣品結構與SdH效應完全相同,區別只在於測試點的不同。


1980年之前的克裡欽並不得志,他在1972年維爾茨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8年獲得教授資格,但是在相當長時間內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只能在國外研究所裡擔任短期研究工作:1975年至1978年他在牛津大學的克拉倫登實驗室裡工作,1979年起他在法國格勒諾布爾的高磁場實驗室裡工作。


圖3:克裡欽採用的場效應管(MOSFET)樣品的結構


1980年2月5日晚上,克裡欽在位於法國的強磁場實驗室裡進行了那個著名的測試,他採用矽-場效應管(Si-MOSFET)的樣品,其結構如圖3所示,在特定電壓與磁場條件下,逐步升高柵電壓,測試平行方向的電壓(Upp)來觀察SdH效應,測試垂直方向的電壓(UH)來觀察霍爾效應。


克裡欽將磁場升到18特斯拉,溫度降到1.5K,測試結果如圖4所示:隨著柵電壓增加,Upp展現出漂亮的SdH振蕩,在對應Upp極小值處,霍爾電壓UH出現清晰的小平臺。在二維電子氣研究領域裡,人們都注重分析SdH的振蕩周期,從而算出電子受束縛後分裂成的子能級。然而,克裡欽並沒有停留在只分析SdH數據上,而是敏銳地注意到UH上的小平臺,他對這些小平臺作了仔細分析,發現由這些平臺而導出的霍爾電阻ρXY=UH/I是量子化的。它只與普朗克常數h和電子電荷e有關,每個平臺的霍爾電阻值是(h/e2)除以一個正整數i,i=1,2,3,4…。因此,霍爾電壓出現平臺的效應就稱為量子霍爾效應。


圖4:克裡欽獲諾獎的論文中報導的實驗結果


克裡欽的發現發表在1980年8月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45)上,引起物理學界的巨大反響。在隨後的幾十年中,量子霍爾效應給克裡欽帶來各種榮譽與地位,如:1981年的瓦爾特·肖特基獎,1982年的惠普獎,198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等等。


為什麼克裡欽的發現如此重要?因為量子霍爾效應提供了對電阻的量子定義,從而可以對電阻進行極精確的測量。從1990年開始,電阻的單位-歐姆的定義就根據量子霍爾效應來確定。為了紀念克裡欽的發現,定義克裡欽常數為:RK = h/e2 = 25812.80745... Ω。這個公式是如此的簡潔明了,應證了物理學家愛說的那句話:「大自然母親喜愛簡潔」(Mother nature likes simple.)。相比之下,SdH的子能級分析可是繁瑣得很。


如上文所述:如果能在平行方向觀察到SdH效應,那麼,在垂直方向就能觀察到量子霍爾效應。在二維電子氣領域裡,自1965年起就有大量論文報導SdH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克裡欽的發現之前,卻從未見到有關霍爾電壓變化的報導。即使有人看到了霍爾電壓上的小平臺,也忽視不計。究其原因,是因為SdH效應所顯示的振蕩實在太明顯,太漂亮了。相比之下,霍爾電壓上的平臺是那麼渺小,那麼微不足道。於是,這麼多聰明的科學家們一窩蜂地測試SdH效應,通過分析SdH振蕩周期,來研究表面量子束縛導致的能級分裂,爭先恐後地發表對子能級的研究成果,卻偏偏遺漏了重要的量子霍爾效應。


這與心理學上的所謂「非注意盲視」現象有些相像:當人們全神貫注於某一個問題時,往往忽視了另外一個顯而易見,或是很容易發現的現象,以致與機會擦身而過。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過程說明,細節是何等重要。當發現一美妙的物理現象後,還得再仔細觀察和分析,千萬不要遺漏更重要的現象。開展科學研究,任何時候都不要忽略細節,在某些情況下,細節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測試SdH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除了低溫強磁場外,還需要有好樣品,也就是高遷移率的樣品。一般的矽Si/SiO2材料中的電子遷移率比較低,幸運的是,克裡欽得到一種好材料,那是西門子公司資深科學家蓋哈德·鐸達(Gaihard Dorda)送給的矽Si/SiO2材料,具有優良的界面特性,故而電子遷移率很高,產自西門子公司的一個特殊工藝。克裡欽用這種材料做成測試樣品,得到了優良的實驗結果。鐸達因此成為那篇著名論文的三位作者中的第二作者。


鐸達也是E16的好朋友,經常來E16進行學術交流。當年考赫教授就是聽從鐸達的建議,放棄在美國的教授位置,來到慕尼黑工大開設半導體專業,為德國培養半導體專業人才。


我在E16做博士研究期間,鐸達也送給我幾小片這種Si/SiO2的材料。記得他特地來E16送材料時,很鄭重地叮囑我,要珍惜這些材料,因為西門子公司生產這種材料的特殊工藝已經失傳。


後來的量子霍爾效應研究大都採用砷化鎵(GaAs)等材料製成的量子阱樣品,因為這種樣品展現出優良的遷移率與量子束縛效應,從而更容易觀察到量子霍爾效應,如圖5所示:霍爾電阻在磁場強度4特斯拉處已出現清晰的平臺。


圖5:在砷化鎵量子阱樣品上測試的霍爾電阻隨磁場變化


1982年,崔琦(Daniel C. Tsui)和施特默(Horst L. Störmer)在貝爾實驗室採用砷化鎵量子阱材料,在更低的溫度(1K以下)下觀察到i為分數的霍爾平臺,即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拉福林在第二年成功解釋了這種現象(Robert B. Laugh)。他們三人分享了199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從此,量子霍爾效應一般被看作是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統稱。


由於採用了高遷移率的砷化鎵量子阱材料,觀察量子霍爾效應所需的磁場與溫度的要求相應降低很多。E16開設了量子霍爾效應實驗課作為大學本科生的實驗課。我曾指導過本科生們做這個實驗。實驗採用的磁體是個玻璃杜瓦罐,在磁場強度達4特斯拉時,就能看到量子霍爾效應。


把獲諾貝爾獎的實驗作為大學本科生的實驗課,如此奢華的實驗課,世界上恐怕也只有慕尼黑工大物理系E16這一家吧,這當然是E16研究所主任考赫教授的手筆。


2020年8月紐約上州


作者:葉秋怡,1966年高中畢業。1968年-1978年養牛擠奶。上海大學77級大學生。1984年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碩士,1989年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物理博士。1990年起,先後在美國摩託羅拉,西門子,IBM等公司任工程師。2014年退休。

相關焦點

  • 令人髮指的諾貝爾獎:額前葉切除術
    每年的諾貝爾獎為全世界關注,在諾貝爾獎歷史上,也有不少錯誤甚至災難性的選擇,有些科研成果竟然危害人類。
  • 愛因斯坦諾貝爾獎背後的故事
    從此,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呼聲日益增高——大家都認為他應該因為相對論獲獎。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認為愛因斯坦應該獲獎的。大佬可以提名愛因斯坦獲獎,大佬也可以激烈反對他獲獎。其中就有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站出來提出了尖銳的反對——菲利普·萊納德(19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和約翰尼斯·斯塔克(19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說說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科學偉人的故事
    (一) 我聽過的最動聽的科學故事先鋪墊點沒意思的科學背景:關於恐龍滅絕,科學家曾一直認為是緩慢發生的普通自然現象,直到1970年代初,一位美國地質學家發現古代灰巖中的一層薄薄的黏土,似乎標誌著恐龍和當時世界上一半以上生命物種的突然消失。
  • 諾貝爾獎與專利的那些故事
    耶穌曾說:「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某某現說:「發現的歸諾貝爾獎,發明的歸專利」一、發現的歸諾貝爾獎在諾貝爾(Alfred Nobel,1833-1896)先生逝世5年後,第一屆諾貝爾獎於1901年頒發,五個獎項分別為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獎、文學獎
  • 關於諾貝爾獎,這幾十位獲獎者背後的發明故事也值得了解
    適合觀看年齡:10歲+ 其實說到諾貝爾獎大家並不陌生,但知道獎項創始者故事的人卻不是很多。《天才簡史》這期紀錄片,就講述諾貝爾獎的創始者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這位天才傳奇的一生。
  • 2020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背後的高校故事(一)
    這是諾貝爾獎的魅力。北京時間2020年10月5日17:30分開始,本年度的諸個諾貝爾獎將依次揭曉。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兩個學術機構——卡羅琳斯卡學院與瑞典皇家科學院內的諾貝爾委員,會選擇最新諾獎得主的工作,進入到了最後關鍵階段。
  • 諾貝爾獎與愛因斯坦荒誕的故事
    1900年,瑞典爆炸大王諾貝爾設立諾貝爾獎,獎勵在自然科學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學家。百年以來,獲獎的過千人百人中,各類大牛,故事層不出差。但是這些舉世矚目的任務中,愛因斯坦是獲得諾貝獎的名人中,和諾貝爾獎故事最多的人。同時,愛因斯坦還與中國發生了一些故事,他是為數不多曾幫助過中國的外國科學家,能算是中國人的朋友了。
  • 彼岸花曼珠沙華的故事 花葉生生世世兩不見
    彼岸花曼珠沙華的故事彼岸花只開在冥界三途河邊,忘川彼岸的接引之花,彼岸花的花香非常的有魔力,能夠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又因為彼岸花的花色如血色,而被譽名為火照之路,彼岸花成了這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當靈魂們度過奈何橋喝下孟婆湯就可以將前塵往事忘的一乾二淨
  • 歷史上諾貝爾獎獲得者們不得不說的三個——「奇葩故事」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獎項。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 諾貝爾獎的恥辱:1949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給30萬人帶來了噩夢
    在大眾的印象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都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他們的名字都應該被載入史冊。諾貝爾獎自從設立以後,一直都被視為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無數科學家為之奮鬥終生都不一定能得到,它的評選也頗為苛刻。諾貝爾獎的評選專家們聽聞此事,對前額葉腦白質切除術進行了討論,認為它有效改善了精神病人的病情,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便授予了莫尼茲。莫尼茲的發現真的能拿諾貝爾獎嗎我們知道大腦是人體的神經中樞,有一點點損傷,都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 諾貝爾獎第一彈:諾貝爾獎之「最」
    或許我們知道諾貝爾獎是諾貝爾在他逝世的前一年1895年,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約920萬美元)作為基金,授予世界各國在一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或許有人會想諾貝爾獎頒獎至今已有119年的歷史,那為什麼他的獎金還沒有用完呢!
  • 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又來了
    隨著第三十屆即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名單的揭曉,我們又見識到了一批腦洞大開的研究者。可別把諾貝爾獎與搞笑諾貝爾獎搞混了。前者是名利雙收的正牌獎項,後者讚揚的則是 「 初看惹人捧腹大笑,再看卻發人深思 」 的研究。
  • 搞笑諾貝爾獎又來了
    每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都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拓展感官和品味的邊界。隨著第30屆年度搞笑諾貝爾獎揭曉,我們又將看到更多刷新認知的成果了。為了測試一部人種學著作中一個故事的真實性,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的人類學家梅廷·埃倫用自己冷凍的大便做了一把刀。"It's an honour to be recognised," Eren said, before the ceremony in which he was honoured for his work on Thursday.
  • 面對諾貝爾獎,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
    每年一次的諾貝爾獎,開始逐步揭曉了。 諾貝爾獎似乎成了國人精神上的一種寄託,希望我們的國家能出現這樣的人才。當然,諾貝爾獎本身就是一種無上的榮譽,不僅可以提高獲獎人的知名度,還能獲得數額不菲的獎金,這才是真正的名利雙收。不難想像,諾貝爾獎的選拔標準也是非常高的。
  • 知道諾貝爾獎的人很多,但知道獎項創始者故事的人卻很少!(上)
    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是不陌生的,可以說獲得諾貝爾獎是很多搞研究的人一生的夢想,這個獎項不只是一份簡單的榮譽,很多人為了得到他付出了自己一生的時間,中國為了等一個諾貝爾文學獎,也用了半個世紀之久,著就可以看吃此獎項的珍貴!諾貝爾的任何獎項,不僅代表著財富,也代表著時代的最高榮譽之一。
  • 諾貝爾獎最黑黑歷史,將數萬人變成了白痴
    但是他卻突然性情大變,這個意外讓科學家們開始研究前額葉和性格之間的關係,莫尼斯也對這個研究很感興趣。最開始,莫尼斯在大猩猩的身上做實驗,他找到了兩隻活潑好動的大猩猩,將它們開顱並切除了前額葉,結果大猩猩們真的變得溫順安靜了。莫尼斯又在精神病人身上做了實驗,得到了相同的結果;當時的精神病患者家屬們真的以為自己看到了曙光。
  • 『哲理故事』葉猴與樹獺
    有一天中午,葉猴看見樹獺在果樹上睡覺,便對著樹獺高聲大叫不已。
  • 諾貝爾獎也犯錯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是科學界的最高獎項,全世界科學家都以獲得諾貝爾獎為至高無上的榮耀。但是,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至今,其莊嚴神聖的背後,也還是有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小錯誤和小「插曲」。據統計,全球每年都有超過100萬科研論文在期刊上發表,但是後來事實證明,大多數令人振奮的新發現都是錯的。
  • 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成30萬人的噩夢,諾貝爾獎史上最大的恥辱
    諾貝爾獎自1901年正式開始頒發,截止至2019年。一共有919位個人以及24個團體獲得了獎項。而諾貝爾獎之所以可以在世界上獲得如今的地位,也與基金會多年來的努力不無關係。但是如此權威的諾貝爾獎,也在曾經出現過失誤。這一次失誤差點就直接將諾貝爾獎釘在了恥辱柱之上。 這就是1949年的生理學獎項,這一年的獎項獲得者是任職於裡斯本大學的教授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茲。他是憑藉腦白質切除法獲得的諾貝爾獎,在當時認為精神病患者可以通過這種手術來獲得治癒。 直至如今,精神病人都是一個十分悲慘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