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科學家發現昆蟲與蟲媒裸子植物之間傳粉新模式

2020-12-05 科學網
《科學》:科學家發現昆蟲與蟲媒裸子植物之間傳粉新模式

任東(左起)、蘭博德拉與史宗岡三位教授,在蘭博德拉華盛頓特區辦公室合作撰寫論文。(美國《世界日報》,史宗岡提供)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由住在新澤西州的退休教授

史宗岡

與中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任東、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蘭博德拉博士(Conrad Labandeira)等國際昆蟲及古生態學家合作的論文,刊登於日前出版的《科學》雜誌。

 

此篇名為《歐亞大陸長喙蠍蛉指示被子植物大發生之前一種新的傳粉模式》(A Probable Pollination Mode Before Angiosperms: Eurasian, Long-Proboscid Scorpionflies)的論文,是由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四個國家、九個研究機構的學者共同研究的成果。

 

任東表示,他們首次發現距今1億6000萬年的中侏羅世時期傳粉昆蟲與當時的蟲媒裸子植物之間,存在著一種新的傳粉模式,為傳粉昆蟲類群的起源、早期演化與若干關鍵特徵性狀極性的確定提供直接證據,也為昆蟲與植物協同演化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該論文刊登於舉足輕重的專業科學雜誌,畢業於臺灣大學及賓州大學化工系的史宗岡表示與有榮焉。他說,《科學》雜誌亦邀請英國北安普敦大學兩位著名昆蟲學家Ollerton與Coulthard,於同期為該論文發表評論,該論文在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史宗岡指出,本項研究於2004年底開始籌劃,2005年開始進行,論文成果由多國家、多領域(還包括支序專家、花粉專家、地質元素專家等)專家歷經約四年,共同合作完成,其所呈現的群策群力精神,更是難能可貴。

 

史宗岡目前為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客座教授,他與任東對中國大陸東北中生代昆蟲的開發研究,一直不遺餘力,經多年努力,採獲大量的傳粉昆蟲化石。該研究所依據之昆蟲化石,大部分由史宗岡提供。

 

鑑於史宗岡捐獻其個人發現的昆蟲化石對該論文的貢獻,本次研究主要發現的三種重要昆蟲中,一項新屬新種昆蟲以其妻命名為「gloriae」,一新種昆蟲以其女命名為「janeannae」。至於另一新昆蟲,屬名系以熱河生物群命名為「Jeho」,種名則以遼寧省取為「liaoningensis」。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南京專家研究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與植物關係
    本報訊(記者毛慶 通訊員盛捷)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與中國農業大學等合作,對昆蟲麗蛉的傳粉行為進行了詳細研究並取得重大進展,研究結果為重建中生代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觀點。
  •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間的進化關係自古就是科學謎題。最近,北京...
    「達爾文謎題」之所以難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被子植物起源於當時已經統治地球的更為古老的裸子植物,原始的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一樣均為常綠木本植物,然而現存的植物中並沒有介於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中間進化類型的物種,因此也沒有可供研究的直接材料。  2013年,科學家對被子植物進化樹上一個早期分支的唯一後代無油樟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
  • 古昆蟲與裸子植物存在顯著特異性擬態關係
    在遙遠的侏羅紀,正是恐龍等大型動物統治世界的時候,作為食物鏈底層的小昆蟲,它們是怎樣躲避天敵的呢?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持續資助下,首都師範大學昆蟲演化與環境變遷重點實驗室的王永傑、史宗岡和任東在昆蟲與植物的協同演化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新進展,發現了距今1.65億年的中侏羅世時期昆蟲與當時的裸子植物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特異性擬態關係。
  • 「中生代蝴蝶」化石揭秘古老傳粉昆蟲「分工模式」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南京9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稱,科研人員通過對「中生代蝴蝶」--麗蛉的傳粉行為、化學通訊行為及偽裝行為進行詳細研究,揭示了中生代傳粉昆蟲的生態位分化,為重建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觀點。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研究結果表明緬甸琥珀中不同種類的昆蟲口器長度具有較高分異度,口器長度高度多樣化反映了其取食植物和花管長度的多樣性,表明傳粉昆蟲的生態位分化在被子植物快速演化之前已經出現。傳粉生態位分化提高了傳粉效率,進一步促進了白堊紀傳粉昆蟲和蟲媒植物的演化。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傳粉和吸血昆蟲的早期演化研究有新進展!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在早白堊紀發現了被子植物的果實;而加拿大直到早白堊紀晚期才有極少數被子植物出現;在亞洲北部和歐洲,被子植物出現的時代也較晚。現代被子植物的地理分布情況,同樣說明被子植物可能起源於中、低緯度地區。在現存的400多科中,有半數以上的科依然集中分布於中、低緯度地區,特別是被子植物中較原始的科目更是如此。
  • 科普系列 | 裸子植物的傳粉
    1862年的1月25日,達爾文因開始關注蘭花和傳粉生物之間的故事,經常會收到來自各地的蘭花植物標本。這一天,達爾文又打開了一個包裹,看到一份來自馬達加斯加的蘭花標本,一眼就注意到這種蘭花有著驚人的花距。瞧,從唇瓣基部向後延伸的花距竟然長達30釐米。他不由地驚嘆起來:「天哪!什麼樣的蟲子才能吸取花距中的蜜液呢?」
  • 白堊紀琥珀中現傳粉花蚤,為解答達爾文「討厭之謎」提供關鍵證據
    前不久,一篇刊登在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研究成果稱,中國科學家發現了一枚特殊的緬甸琥珀——這枚來自白堊紀中期的琥珀,包裹著一隻足以證明被子植物蟲媒授粉的花蚤。在此之前,人類能夠找到被子植物蟲媒授粉行為的最早證據,還只有出土於距今4800萬年德國梅塞爾化石坑的蜜蜂及花粉化石。
  • 古老緬甸琥珀解密鐵樹的甲蟲傳粉模式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8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6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甲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一類獨特的扁甲類昆蟲和它所取食的蘇鐵花粉。通過綜合對比,研究證明了甲蟲與蘇鐵之間傳粉關係的建立不晚於侏羅紀早期,遠早於被子植物及其傳粉者的起源和興盛。
  • 暗藏「致死量」花粉,這些看不見花的植物讓數億過敏者痛不欲生
    這些花以被子植物為主,其中大多數都是通過昆蟲來傳遞花粉,我們稱之為「蟲媒花」。它們的花粉被傳粉昆蟲牢牢地「控制著」,因而通常不會在空氣中隨意傳播而引起過敏反應。另外像蝴蝶等昆蟲甚至一些鳥類容易被紅色吸引,所以一些植物會產生紅色花粉來吸引這些生物。 相比之下風媒花就很「簡單粗暴」。風媒花包括了大多數的裸子植物與少數的被子植物,裸子植物一般不會開花。
  • 種子植物--裸子植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2、了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
  • 讓數億花粉過敏者痛不欲生的,是那些你以為沒有花的植物
    這些花以被子植物為主,其中大多數都是通過昆蟲來傳遞花粉,我們稱之為「蟲媒花」。它們的花粉被傳粉昆蟲牢牢地「控制著」,因而通常不會在空氣中隨意傳播而引起過敏反應。有的植物會用類似於某些昆蟲雌性的花朵來吸引雄性,當雄性試圖與「假雌性」交配時,就能夠完成授粉。比如分布在地中海沿岸的角蜂眉蘭像極了一隻雌性胡蜂,以此來吸引雄蜂傳粉。
  • 琥珀中來自白堊紀的昆蟲授粉者Scientific Reports論文
  • 琥珀標本揭示傳粉蠍蛉特化的口器形態和習性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科學發現:7種除蜜蜂和蝴蝶外的昆蟲傳粉者
    科學發現:除蜜蜂和蝴蝶外的其他7種昆蟲傳粉者相信說到傳粉昆蟲大家可能和小編想的一樣,最常見的植物傳粉者,即從植物到植物傳遞花粉的昆蟲,是蜜蜂和蝴蝶。植物花粉向植物的雌性物種的轉移使受精和新植物的生長成為可能。
  • 一億年前琥珀中的「三叉戟」 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由一般到特殊的生物進化方式)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近日,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微生物所撰寫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綜述文章
    多數病原微生物通過媒介昆蟲(簡稱「蟲媒」)通過刺吸和吸血等取食過程從感染宿主傳播給健康宿主,引起蟲媒疾病。多數蟲媒病毒病至今缺乏像臨床藥物和疫苗等在內的有效控制手段,在人及動植物領域,對於新發突發蟲媒病毒病均只能在暴發後採取被動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