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專家研究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與植物關係

2020-12-05 中國江蘇網

本報訊(記者毛慶 通訊員盛捷)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與中國農業大學等合作,對昆蟲麗蛉的傳粉行為進行了詳細研究並取得重大進展,研究結果為重建中生代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觀點。該研究昨天在線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子刊《自然通訊》上。

「昆蟲傳粉促進了植物的繁衍和分化,在現代陸地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但由於化石材料的缺乏,我們對被子植物時代之前的傳粉昆蟲及其生態位知之甚少。」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王博介紹說,譬如,現在的裸子植物以風媒為主,靠風傳粉。蟲媒傳粉的裸子植物大都滅絕了,而那時傳粉昆蟲與植物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值得研究。

自從達爾文在《蘭花的傳粉》一書中,首次注意到傳粉蛾類長口器與蘭花花管的長度匹配關係。麗蛉是僅記錄於中生代的一類脈翅目傳粉昆蟲,具有長口器。

通過對27個麗蛉標本進行深入研究,專家們發現,麗蛉口器與其取食植物的花管,在長期的演化中形成了形態適應,即昆蟲口器長度與其傳粉的植物花管長度類似,因此麗蛉口器長度為重建傳粉生態位提供了關鍵證據。「研究結果表明,緬甸琥珀中不同種類的昆蟲口器長度具有較高分異度,口器長度的高度多樣化,反映了其取食植物和花管長度的多樣性,表明傳粉昆蟲的生態位分化在被子植物快速演化之前已經出現。傳粉生態位分化提高了傳粉效率,進一步促進了白堊紀傳粉昆蟲和蟲媒植物的演化。」王博表示。

然而,或許就是麗蛉與其取食植物之間緊密的共生關係,隨著取食植物(可能以裸子植物為主)在晚白堊世的衰落,麗蛉也隨之滅絕。

相關焦點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2018-09-18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但由於化石材料的缺乏,人們對被子植物時代之前的傳粉昆蟲及其生態位知之甚少。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劉青和張青青在研究員王博指導下,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團隊、臨沂大學鄭曉廷團隊合作,報導了27個麗蛉標本,並對麗蛉的傳粉行為、化學通訊行為及偽裝行為進行了詳細研究。研究結果為重建中生代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觀點。
  • 「中生代蝴蝶」化石揭秘古老傳粉昆蟲「分工模式」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南京9月17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稱,科研人員通過對「中生代蝴蝶」--麗蛉的傳粉行為、化學通訊行為及偽裝行為進行詳細研究,揭示了中生代傳粉昆蟲的生態位分化,為重建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態關係提供了新觀點。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傳粉和吸血昆蟲的早期演化研究有新進展!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科學》:科學家發現昆蟲與蟲媒裸子植物之間傳粉新模式
  • 一億年前琥珀中的「三叉戟」 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由一般到特殊的生物進化方式)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近日,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科學網—一億年前的「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盛捷)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昆蟲咀嚼式口器向刺吸式口器過渡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聯合法國、德國、黎巴嫩等國的科學家對距今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的一類形態獨特的小昆蟲進行了全面剖析。  該研究主要聚焦於它們複雜的口器構造,其獨特的口器是一大類昆蟲(包括囓蟲目、蝨目、纓翅目、半翅目)由咀嚼式口器向刺吸式口器過渡的中間類型。
  • 古昆蟲研究揭示昆蟲咀嚼式口器向刺吸式口器的過渡
    緬甸琥珀中古囓蟲的正模標本,保存在南京古生物所  近日,南京古生物所黃迪穎研究員聯合法國、德國、黎巴嫩等國的科學家對距今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中的一類形態獨特的小昆蟲進行了深入研究。這類昆蟲叫古囓蟲(Archipsyllidae),它們在1.65億年前的中侏羅世道虎溝生物群就頻現身影,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地質年代,它的構造特徵與現代囓蟲目相近,但古囓蟲只有2毫米左右,其在琥珀中特殊的保存方式為了解這類獨特的生物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形態學細節。
  • 【中國科學報】一億年前的「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蠍蛉總科中,阿紐蠍蛉科是已知第一個具長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其口器結構被認為與跳蚤同源。
  • 一億年前「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新聞—科學網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琥珀標本揭示傳粉蠍蛉特化的口器形態和習性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古昆蟲與裸子植物存在顯著特異性擬態關係
    據了解,昆蟲與裸子植物的協同演化關係在現代昆蟲中已經消失,在晚侏羅—早白堊世時期被子植物逐步取代裸子植物成為自然界的主導,這類昆蟲可能由於缺少了模擬對象而逐步滅絕,而這種特殊的進化關係隨著裸子植物的沒落而逐漸被生物界淘汰。 「化石是我們研究的關鍵,沒有化石什麼工作都開展不了。」
  • 中生代湖泊革命 讓「小不點」昆蟲找到快樂家園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團隊採集的、來自中國西北地區兩個三疊紀地層中的昆蟲化石群,證實了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並將「中生代湖泊革命」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為了解這一生命演化過程打開一扇新的窗口。該研究近日已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上。
  • 研究人員揭示三疊紀昆蟲大輻射事件
    該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二疊紀末生物滅絕事件引發了嚴重的陸地生態系統危機,包括昆蟲數量和多樣性的急劇減少。進入三疊紀,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迅速發展,是現代生態系統起源的第一步,因而被稱作「現代生態系統的黎明」。此時期,在陸地生態系統中,脊椎動物類群異常繁盛,而植物和昆蟲同樣經歷了重要的發展。
  • 科學家揭示一億年前傳粉蠍蛉特化的口器形態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近日,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
  • 三疊紀昆蟲研究獲重大進展 蚊蠅、蝴蝶等「大復甦」時間被提前2000...
    近日,中科院牽頭的團隊證實了如蝴蝶、蚊子、蒼蠅、蛾子等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晚期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將之前報導的時間提前了2000萬年;將國外研究者提出的「中生代湖泊革命」時間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該研究於9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科學網—我國豆科植物與傳粉者近年來「關係穩定」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我國豆科植物與傳粉者近年來「關係穩定」   本報訊(見習記者高雅麗)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永平帶領的植物基因組演化與基因功能發掘團隊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雲南師範大學、雲南大學和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通過豆科植物標本數據,揭示了植物種子產量與傳粉者的相互關係,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新植物學家》。
  • 白堊紀琥珀中現傳粉花蚤,為解答達爾文「討厭之謎」提供關鍵證據
    換而言之,被子植物和授粉昆蟲之間的關係就這樣被一枚琥珀"留證"了。被子植物與授粉昆蟲的關係至少提前了5000萬年▲花蚤對於被子植物數量為什麼會從白堊紀中晚期開始激增這一問題,科學家普遍認為昆蟲作為傳粉媒介的加入,有效促進了白堊紀中期被子植物的快速生長及進化,只是多年來科學界卻始終缺乏直接的科學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