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蘭州理工大學風洞實驗室為知風用風御風再添核心科技

2020-12-05 每日甘肅

甘肅最大的環境風洞實驗室。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攝

每日甘肅網記者王佔東/文 韋德佔/圖

10月,蘭州理工大學甲子山上、宜海湖畔的樹葉紅了。

在這層林盡染、喜慶豐收的季節裡,甘肅最大的環境風洞實驗室在蘭州理工大學建成啟用。

風洞實驗室是啥?

蘭州理工大學甲子山上的樹葉紅了。

這個讓許多人感覺陌生的事物,在蘭州理工大學流體機械學科帶頭人、蘭州理工大學副校長李仁年看來,可是一個了不起、有內涵和大用處的實驗平臺。

「颱風面前,如何讓高樓大廈、巨型橋梁保持在安全範圍內的擺動?樓宇密集的大型社區,怎麼設計才能讓空氣流動得更利於人們的健康?你開的小汽車怎麼設計才能跑得既快又安全還更省油?風力發電機的三葉輪怎麼設計才能轉得更快更安全?成千上百乃至上萬的風電機場要怎麼布置風機的間距才能讓風電場更安全更充沛地攔風發電……從裝備製造到風能利用再到讓風趨利避害等等,都是從風洞實驗室得到科學數據而指導生產的。」說起風洞實驗室的價值,李仁年給記者舉出了一連串的案例。

聽著李仁年的話,記者想起了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赤壁賦》裡描述和期待:「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往事近千年。

蘭州理工大學副校長李仁年。

如今,在現代化風洞實驗室的支撐下,知風、用風、憑需御風已經從文學家筆下的想像變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活現實。

蘭州理工大學風洞實驗室的啟用,也是蘭州理工大學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15年來,從風電研究起步,以開放進取、不懈奮鬥、與時俱進的精神,用勤勞、勇敢、智慧書寫出了一件件、一樁樁問風、知風、用風、御風的科技故事。

自此,甘肅省有了最大、西北地區有了第二大的環境風洞實驗室。

十裡春風不如「你」,讓風更懂人的心

學生們穿行於試驗場一個個巨型設備裡。

蘭州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德順向記者介紹風洞實驗室設備工作原理。

10月15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蘭州理工大學的風洞實驗室。

在寬敞明亮的試驗場,蘭州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德順正和學生們穿行於一個個巨型設備裡,師生們在一個個洞體、驅動系統和測量控制系統前,或觀測著設備、或記錄著數據、或進行著討論,一場關於風的試驗教學正在這個忙碌的城市裡進行。

風洞,漫步在這個實驗室裡,讓第一次外來參觀者不再感到陌生,這的確是一個個風洞,是人為設定的、可以自行控制的風洞。記者快速搜索「風洞」詞條,得到了進一步更準確的驗證:「風洞,是能人工產生和控制氣流,以模擬飛行器或物體周圍氣體的流動,並可量度氣流對物體的作用以及觀察物理現象的一種管道狀實驗設備,它是進行空氣動力實驗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

在一個綠色的由鋼鐵焊接的長橢圓形的風洞洞口前,李德順告訴記者,這是一個長1.1米、直徑0.7米的實驗風洞,專業名詞叫回流低速風洞,它是一個小型的能吹回流風的試驗風洞,實驗物放在風洞中接受每秒3到40米風速的風力實驗,由於風速相對較低、風的湍流度小,可以做風力發電機機組設計的實驗。

回流低速風洞。

說到這裡,李德順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

風力發電機機組,包括三葉輪就可以在這樣的環境裡做設計參數的實驗。具體操作就是,將一個風力發電機組按照比例尺製作一個小的縮尺模型,然後將其放在這個風洞裡,連接上可測量、傳輸數據的終端設備上,人為設定驅動系統對其吹風,在不同風速的吹動下,控制系統可以觀測、記錄到其表面承受風力、壓力的一系列相關數據,這些數據通過科研人員的再處理,可以得出在一定風力環境中的風力發電機組各部件設計的技術參數,成為風力發電機組設計、製造的科學數據。

戈壁風力發電。(資料圖)

在一處巨大的「U」型試驗風洞前,李德順向記者說:「這是為高樓、巨型塔、橋梁、風電場布局等大物體、大工程進行風洞試驗的設備。它分為兩個試驗段,一個試驗段長8米、高1.1米、寬1.2米、設計風速每秒3—60米,第二個試驗段長12米、高2米、寬2米、設計風速每秒1—20米、風的湍流度小於1%。」

U型邊界層風洞。

風洞實驗室內的設備。

「它可以模擬不同的大氣邊界層環境,因為風從地面向高空有著不同風速和切變層,一般就是風越向上風力就越大,這樣把需要實驗的物體放在這樣的環境下,可測到不同高度、不同大氣邊界層、風力切變層建築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風力,進而測出每一部分的風力荷載和振動數據,為建築的安全設計提供科技支撐。」一邊介紹,李德順帶記者來到該風洞一段透明玻璃前,他指著風洞中一個超20釐米高的巨型蒸餾塔的縮尺模型說,這就是為巨型塔體做風洞試驗的環境,你看這個塔體從底部到高空,環繞塔身分布著等距均勻的孔帶,全身有190多個孔,專業上叫測壓孔,每個孔都連著一個引壓管,引壓管可將每個孔在不同風速環境下的壓力參數通過與之相連的電子掃描閥傳輸到終端觀測設備上,通過統計分析得出評估結論,提出保障安全性能的指導性設計意見和科學數據。

記者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到,風洞的大量出現是在20世紀中葉。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經擁有低速、高速、超高速以及激波、電弧等風洞。

風洞是空氣動力學研究和試驗中最廣泛使用的工具。風洞廣泛用於研究空氣動力學的基本規律,以驗證和發展有關理論,並直接為各種飛行器的研製服務,通過風洞實驗來確定飛行器的氣動布局和評估其氣動性能。現代飛行器的設計對風洞的依賴性很大。

因為風洞的控制性佳,可重複性高,現今風洞廣泛用於汽車空氣動力學和風工程的測試。譬如結構物的風力荷載和振動、建築物通風、空氣汙染、風力發電、環境風場、複雜地形中的流況、防風設施的功效等。這些問題皆可以利用幾何相似的原理,將地形、地物以縮尺模型放置於風洞中,再以儀器量測模型所受之風力或風速。一些研究也指出,風洞實驗的結果與現地風場的觀測的結果相近,因此風洞實驗是研究許多風工程問題最常用的方法。

在這個建築面積900平米的風洞實驗室裡,擁有最大風速30m/s的0.6×0.6m直流低湍流度風洞、最大風速20m/s的2×2mU型邊界層風洞和最大風速40m/s的0.7m回流低速風洞各一座,是蘭州理工大學集科研和教學於一體的綜合實驗室。

直流低湍流度風洞。

改革開放40年,蘭州理工大學向風科學前沿進發

走出蘭州理工大學風洞實驗室,記者在一棟茂然林木掩映下的辦公樓裡見到了蘭州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83歲的老教授程兆雪。

這是一間保留著水泥地坪、手開式單層玻璃的老辦公室。他正坐在一張靠著資料櫃的斑駁的木桌前看書。走到程教授面前,這是一位頭髮花白、戴著老花鏡、聽力也有些不太靈敏的老人。見到記者到來,老人家笑呵呵地起身打著招呼。起身的瞬間,只見面前的這位老教授,上身一件淺藍色的牛仔褂,腳上穿著一雙普通的黑膠靴,給人一種特別樸素的景象。尤其是他坐的那把凳子,扶手上的膠套已經破損,露出了裡面的海綿。

蘭州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83歲的老教授程兆雪正在閱讀外文文獻。

此時,一旁的工作人員要讓他往靠近門口、光線更亮的一個椅子上座,程兆雪說:「我就坐我坐的這個椅子,你別看舊了,我做著舒服,學校幾次要給我換新的,我不要,這個椅子適合我。」

記者從採訪中了解到,改革開放初的上世紀80年代,程兆雪作為訪問學者赴國外學習交流,回國後他在學校率先搞起了風力發電的研究。截止目前,他從事流體力學研究近50年、風力機空氣動力學研究30餘年。蘭州理工大學風能利用、風工程方向的研究工作就由他這裡發軔。如今,他有著全國優秀教師、國家一級冰球運動員等稱號,堅持每天閱讀英文、俄文原著,為學報審閱論文,偶爾參與一些課題的相關會議。

作為蘭州理工大學流體機械學科帶頭人,李仁年告訴記者,蘭州理工大學的風能科學研究起源於水利機械專業,而水利機械專業可以追溯到1955年在哈工大創建的我國第一個水利機械專業。

當時,哈工大一邊聯合世界行業專家培養學生讀研究生,一邊從研究生應屆畢業生中抽調力量創建水利機械專業,培養了我國第一批水利機械專業的專家。1961年,哈工大水利機械專業搬到齊齊哈爾成立東北重型機械學院。1965年為支援三線建設,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水利機械、化工機械等專業全建制遷至甘肅工業大學(後更名蘭州理工大學),大力研發水泵、閥門、水利發電設備等,並建立了相關專業學科。從學科歷史的演變上看,水利機械專業是蘭州理工大學歷史最悠久、實力最強的專業之一。

改革開放以後,至20世紀80年代初,甘肅工業大學推進部分教師與國外相關高校進行交流,到國外學習,進一步提升相關專業的學術和研發實力。1983年,當時甘肅工業大學水利機械專業的老師程兆雪從國外做訪問學者回來後,把風力發電作為了自己新的研究方向,蘭州理工大學風力發電專業基礎由此開始。

彼時,風電不是我國電網中的主力能源,只是為了解決邊緣山區村戶的用電,做一些小型風力發電機,風力發電沒有大的發展,沒有納入國家主力電網。一直到2004年,蘭州理工大學得到了流體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的支持,開始組建風力發電學科團隊。胡文瑞提出,從全球能源供應形勢看,大功率風力發電將迎來機遇,作為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風,力發電將成為電力的重要補充。

很快,在胡文瑞的幫助下,蘭州理工大學與我國空氣動力學領域的研究所、實力強的高校建立聯繫,開展學術交流互動。2005年,全國第一屆風力機空氣動力學學術會議在蘭州理工大學召開,集合了全國空氣動力學的專家。通過那次會議後,在胡文瑞的提倡下,蘭州理工大學聯合其他相關科研機構和高校拿到第一個國家973計劃項目,後來參與了相應的863計劃,還承擔、完成了國家機械工業部、國家農牧漁業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

2007年蘭州理工大學一邊培養風能利用、風工程方向的師資力量,一邊創辦了當時教育部高校專業目錄外的專業——風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在此之前,在教育部教育體系裡,沒有風能專業,風能利用、風工程研究的是相關專業的人,蘭州理工大學主要培養風能專業的研究生。後來教育部對專業目錄進行調整,現在叫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

李仁年介紹,在風能利用、風工程研究上,蘭州理工大學先是科研,再創辦這個專業。2007年以來,風能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規模逐步擴大,培養了一批青年教師。當時,在胡文瑞的建議下,甘肅省批覆建立了甘肅省風力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議甘肅要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國家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力發電基地在酒泉建設。

與此同時,蘭州理工大學開始研究風洞實驗裝備,建立計算機工作站,做一些基礎實驗室。在這個節點上,胡文瑞聯繫到北京大學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尋找支持。2008年北京大學工學院因一些學科設置調整,把一些小的低速風洞實驗設備遷至蘭州理工大學。蘭州理工大學把能用的用上,不能用的重新改造使用。

2008年,蘭州理工大學在甘肅景泰縣建設了國內第一個風力機外場實驗基地。安裝了測風塔、實驗風力發電機組、尾流測風塔和一批測控儀器儀表,建成了測控室。為甘肅省和國內同行開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得到了科技部和同行好評。多年來,蘭州理工大學在風力發電領域和風洞試驗上一直在加強研究,做了大量基礎理論工作。

2017年,北京大學環境風洞設備也面臨搬遷,在胡文瑞的積極協調和原北京大學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魏慶鼎的支持下,2018年北京大學大環境風洞設備也搬遷至蘭州理工大學。與10年前搬遷至蘭州理工大學的小的低速風洞實驗設備的應用一樣,蘭州理工大學根據自身需求,對這些設備的控制、動力、監測系統進行改造,把學校原有的設備配套上來,研究領域擴大。

10年來,在北京大學工學院分別於2008年、2018年搬遷相關設備至蘭州理工大學的基礎上,蘭州理工大學累計投資近千萬元,配備512通道壓力掃描閥、熱線風速儀、PIV測速系統、高速攝像機、PDA等多套現代化高科技測試設備,可開展複雜大氣湍流邊界層模擬、翼型氣動性能實驗、風力機流場特性研究、風力機氣動特性研究以及風電場布局研究、大尺度建築物載荷及流場特性研究、列車空氣動力學研究等多項風能、風工程相關實驗。實驗室立足西北,面向全國,為開展風力機、風工程研發創造了良好的硬體條件,將為我國風能利用、風工程技術應用等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

李仁年介紹,在胡文瑞院士的傾心幫助下,學校成立了甘肅省風力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了風力機數值計算實驗室、風洞實驗室,並在甘肅省景泰縣建立了國內第一個風力機外場綜合實驗平臺。形成了以胡文瑞院士為帶頭人,由長江學者等科研人員組成的風能、風工程研究團隊。目前團隊共有40餘人,主要致力於風電機組研發、風力機空氣動力學、風電場、結構抗風、結構振動控制、結構健康監測、城市風場等方向的研究,先後承擔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60餘項,相關成果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成功申報了教育部目錄外本科專業——風能與動力工程(現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形成了本、碩、博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為甘肅省乃至全國的風電行業培養和輸送了大量專業人才。

2018年10月12日上午,蘭州理工大學風洞實驗室建成啟用。

李仁年介紹,蘭州理工大學舉行這一儀式,一方面要感謝胡文瑞院士、北京大學工學院、原北京大學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魏慶鼎等專家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讓社會進一步了解蘭州理工大學在這一方面的科研力量,更好地服務社會。

風洞實驗室離我們的生產生活很近

學生們在驅動系統和測量控制系統前,記錄著數據、進行著討論。

風洞實驗室裡,一名學生正在做試驗。

李仁年介紹,截至目前,風洞研究的民用發展在甘肅還比較少,在此之前只有蘭州大學有一個研究風沙的風洞實驗室。目前在工程環境方面,風洞試驗的發展,在西北地區,除西安外,蘭州理工大學的風洞試驗室就是最大的了。

風洞實驗室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大到風能、風工程的建設,小到我們開的小汽車和居住的小區樓房建設,無不凝聚著風洞實驗的科技保障。

比如,現在的樓房越建越高,受風載荷的影響很大,在大風、颱風面前,樓房安全的抵禦能力和擺動幅度如何控制?該如何設計、建設?這些都是設計的重要內容,而這些技術設計的參考數據從哪裡來?從高樓風洞實驗裡來。

不僅是高層樓房,各類高的塔、煙囪、大尺度的橋梁、工業上的換熱器、飛機上的兩個翅膀、汽車的流線、高鐵的防風降噪、沙塵暴緩衝設施的建設等等,風的載荷力都很大,設計不好,就容易造成安全隱患,都需要進行風洞實驗,以得出設計依據。

在大西北,強沙塵暴可以逼停或掀翻行駛中的火車,那麼,在沙塵暴的發生區域如何建設緩衝設施來降低對交通和環境的影響?也可以對相應設施的建設進行風洞實驗,以得出相應建設的數據支撐。

隨著風洞實驗技術的積累,不僅可以為一個風電機組和風機設備製造提供技術支撐,還可以為上百、上千颱風電機組成的大的風電場的布局提供科學合理的技術支撐。當一颱風機的性能知道之後,這個發電機怎麼分布?行與列怎麼分布?前後左右如何分布?如何讓風電機合理的布局空間,既保障安全又使得發電機最大效率的攔風發電?可以通過風洞實驗得出布局的科學參數。

李仁年介紹,目前,在東南沿海,一些高校的風洞實驗室設備、技術和市場應用程度都取得了驕人成績,有些高校的風洞實驗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項目、企業達到了排隊等候的情況。

為風能利用、風工程建設提供來自甘肅的專業化定製化服務

蘭州理工大學風洞實驗室建成啟用儀式現場。

10月12日,在蘭州理工大學風洞實驗室建成啟用儀式後的風工程發展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就蘭州理工大學風洞實驗室利用、甘肅風工程發展提出了真知灼見。

胡文瑞院士指出,15年來,蘭州理工大學開始致力於風力發電的相關研究,得到了甘肅省各級領導和部門的高度重視。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力發電基地落戶酒泉,甘肅省風力資源開發和風能利用加快推進,相關領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此次建成的蘭州理工大學風洞實驗室是全省最大的、應用於風工程研究的環境風洞,希望學校立足西部,找準特色,多方聯合,在風工程領域做出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為風能利用創造更為有力的條件。

北京大學教授、原北京大學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魏慶鼎在介紹了蘭州理工大學風洞實驗室由北京遷建而來的過程後表示,建成的蘭州理工大學風洞實驗室可以充分滿足風工程研究領域內絕大多數的實驗要求,希望蘭州理工大學搶抓機遇,在科研人員培養、實驗室利用、科學研究等方面,多做工作,多出成果。

蘭州理工大學校長芮執元表示,蘭州理工大學要儘快啟動相關研究人員培養、實驗室利用等方面的工作,聯合省內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在風工程研究領域內做出西部的特色和亮點,為西部、甘肅的風能事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李仁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蘭州理工大學風洞實驗室將逐步拓寬產學研領域,包括人才培養、條件創造、設施配備、風洞科普及市場認知提升等方面,在原有風力發電基礎,將在風工程上拓展,為社會提供寬領域、專業化、定製化的科技服務。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40年與我的「考試人生」
    改革開放40年——1978:讓現實告訴未來在我的人生中,有三段關乎「學歷」的考試影響了我整個人生。它們穿越「文革」和改革開放年代,無不映射著時代的光暈和色彩。現如今幾乎每人都在經歷形形色色的考試:或為升學,或為求職,或為晉升,或為出國深造,或僅僅為興趣愛好。隨之而來的,有失落也有幸運,而我都經歷過。從影響人生程度看,其中三段關乎「學歷」的考試尤為緊要。它們穿越「文革」和改革開放年代,背後的故事浮現著獨特甚至「另類」,卻又無不映射著時代的光暈和色彩。
  • 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2018-12-40年來該院40項具有代表性的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高溫超導體研究」等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等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黃淮海科技會戰和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等10項。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2018-12-21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據介紹,中科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該院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以「三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為線索,綜合凝練歸納出40項具有代表性的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並經中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審核把關和公示,已收錄於《改革開放先鋒 創新發展引擎——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一書。
  • 中科院再添一所「牛校」,地理位置佔優勢,預計明年開始招生
    中國科學院大學間稱為「國科大」,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際建立,國科大不同於其他普通的高校,國科大隻招研究生,不招收本科生。國科大注重研究生教育,嚴格招收科學領域的人才,欲培養出眾多的科學頂尖人才。上海科技大學地理位置位於上海。上科大不同於國科大和中科大,中科院建立上海的目的在於上海是一個發達地區,人流量大且人才眾多。中科院為什麼再添名校?
  • 甘肅省科技廳副廳長傅小鋒一行來蘭州理工大學考察國家重點實驗室
    3月15日上午,甘肅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傅小鋒一行蒞臨蘭州理工大學,考察調研學校省部共建有色金屬先進加工與再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運行情況以及學校的科技創新工作情況。學校校長芮執元和副校長俞樹榮參加活動。  傅小鋒一行實地考察了重點實驗室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40人】劉若鵬:當民企進軍國防軍工
    (圖片來源:光啟集團)  編者按:1978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徵程。40年來,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見證者和實踐者。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國政經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是市場經濟能夠確立的基石和主體,企業家則成就了企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這些站在時代潮頭的企業家們,為我們的讀者鋪開過去40年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 改革開放40年荊楚弄潮40人
    國內的光纖雷射器核心技術、元器件還處於實驗室階段,光纖雷射器全部依賴進口。這些進口光纖雷射器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售後服務較差,國內雷射龍頭企業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工科技」)也想改變這一尷尬現狀,並在尋找一名領軍人才。了解到閆大鵬的經歷後,華工科技立即向他伸出了橄欖枝。華工科技在外出差的董事長馬新強還連夜趕回了武漢,後又追著他飛到了北京,與他長談了一夜。
  • 鵬城展翅再高飛(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中國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寬,開放之門越開越大。
  • 改革開放40年:成就與經驗
    對於中國而言,今年是一個十分值得紀念的年份,因為整整40年前,鄧小平領導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4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首這段難忘的改革發展歷程的時候,必須對這一時期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以及最基本的經驗進行總結,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思考與啟迪。
  •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科技開放創新與自主創新的經驗教訓
    我國科技開放創新的實踐歷程 建國以來,特別是從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實踐來看,我國科技創新所採取的主要方式有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兩種。廣義看,也可以理解為是強調利用企業內外資源來開展科技創新。1.我國科技開放創新的主要體現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技術創新是以開放創新為主的,這是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探索形成的與發展中國家、趕超型經濟發展定位相匹配的一種高效創新的實踐模式。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實踐中,我國的開放創新經歷著不斷探索發展的過程:改革開放初期科技的開放創新以技術引進為主。
  • 【改革開放40年】攀冰川高峰 破凍土難題 闖沙漠禁區——記中國...
    【改革開放40年】攀冰川高峰 破凍土難題 闖沙漠禁區——記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屈雯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雖然年輕,但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勇立潮頭,西北研究院人將自己的青春無私奉獻給國家建設
  • 中國風洞實驗室
    中國空氣動力發展與研究中心  位於川西山區,裝備有亞洲最大風洞群,累計完成風洞試驗50餘萬次,先後建成低速風洞和亞、跨、超和高超聲速風洞52座,擁有
  •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改革開放不停步!成為基因植根血脈和...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前不久,「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主題宣傳活動就來到這個不斷創造奇蹟的地方。  先行先試挑戰貧困   多種賦能打造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要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優勢,創造更多經驗,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
  • 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一期項目在蘭州新區開工建設
    據蘭州晚報報導 近日,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一期項目在蘭州新區大科學裝置科技創新創業園開工。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蘭州大學、中核蘭州鈾濃縮有限公司和蘭州理工大學等單位進行建設,主要研究用於腫瘤診斷、治療的醫用同位素核心技術,以創新和發展我國醫用同位素及其關鍵技術為核心目標,旨在解決我國醫用同位素基本依賴進口的「卡脖子」問題。
  • 蘭州治汙40年:砥礪前行 讓「蘭州藍」名片更響亮
    蘭州治汙40年 攻堅克難獲實效砥礪前行 讓「蘭州藍」名片更響亮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蘭州,這座曾一度被「黑帽子」壓得抬不起頭、喘不過氣來的城市再次挺起胸、擔起頭來。一位老環保人回憶說,1977年冬季,蘭州地區大氣汙染出現了最為嚴重的狀況,市中心區大氣中飄塵和二氧化硫濃度分別為2.44毫克/立方米和0.61毫克/立方米,分別超過國家大氣環境質量二級標準的15倍和3倍。最大一次濃度比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濃度還要高。整個城市煙霧瀰漫,氣味嗆人,能見度很低。市民中流傳著「蘭州的晴天和陰天一樣,太陽和月亮一樣,鼻孔和煙囪一樣」的說法。
  • 艱苦奮鬥再創業 改革開放再出發
    艱苦奮鬥再創業 改革開放再出發 ——四十位代表委員熱議改革開放四十年 【經濟篇】 關於改革開放
  • 通用為這些迷你模型造了一座風洞實驗室
    相比以往的風洞設施,這裡的主角卻是一輛輛尺寸只有真車1/10的油泥車模,不過等待它們的卻是高達250公裡/小時的疾風考驗。廢話不多說,下面和車雲菌一起來看個究竟。據了解,這個「迷你版風洞」耗資3000萬美元,佔地約3251平方米,就坐落在通用位於密西根州沃倫市的技研中心內,它的身旁是一座工齡35年的全尺寸風洞實驗室。
  • 改革開放四十年科技大事記|附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全會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加強黨的領導機構,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選舉陳云為中央紀委第一書記。
  • 改革開放40年丨科環集團:永攀科技制高點
    他是承擔國家「總理基金項目」的治霾先鋒,他是擁有號稱「中國腦」的國產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技術大咖,他還是全國最大的燃煤電廠技術及集成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他時時刻刻聚焦講政治、抓安全、謀發展……改革開放40年以來,「科技與環保」的遺傳基因深烙其身,他把推動電力行業轉型發展、捍衛青山綠水視為崇高使命,孕育出一項項代表高質量發展方向的最新成果,他就是國電科技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科環集團
  • 改革開放40年徵文1000字 2018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心得體會
    篇四  一般來說,改革開放是指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以開放為主題的國策。在這樣危機的關頭,鄧小平三度上臺,嘗試對當時中國進行全方位改革。為了儘快調高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鄧小平與黨內的務實派決定變革現有經濟制度,將現有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  歷史上列寧曾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也曾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在社會主義中存在部分資本主義,以促進社會發展。或許是從列寧的行為中的到了啟發,以鄧小平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決心扭轉共產主義在民眾心中的固有印象。